秦國之崛起,一個貧弱族裔草根逆襲的神話,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泊東 發佈 2024-04-26T20:11:01.309173+00:00

秦國是東周的春秋時期才創建的國家,歷史比起東邊六國要短得多,是地貧人少的典範,可為何後來的秦國會變得那麼厲害呢?

秦國是東周的春秋時期才創建的國家,歷史比起東邊六國要短得多,是地貧人少的典範,可為何後來的秦國會變得那麼厲害呢?說實話,這還要得益於秦國當年的貧弱和無奈,一句話,「正是弱小才讓他們逐漸變得強大」。你是不是覺得這裡面很矛盾?別急,咱慢慢說。

公元前771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為討好褒姒,想要廢掉申王后和她生的兒子姬宜臼,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王太子。姬宜臼沒有辦法,只好逃亡自己的外公申侯的領地,不久申侯聯合犬戎部落殺死周幽王,滅亡了西周王朝。

次年,姬宜臼率部東遷洛邑,創建了東周王朝,姬宜臼即是周平王。就在東遷的過程中,原來名不見經傳的秦襄公因護送有功,被平王敕封為諸侯,從此,秦國正式登上中國歷史舞台,開始的時候,它僅占有隴東和歧西之地,可謂土地貧乏、人口稀少,顯得很不成氣候。

到秦穆公時,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國才頭一次以如此耀眼的身份站上諸侯國的巔峰位置,這才有了和中原大國平等溝通交流的機會。也正是在這時候,中原第一大國晉國才拿正眼瞧秦國,具體表現形式是晉國和秦國那些年相互通婚,兩國的王子公主之間經常搞「扁擔親」,因此也有了我們後世耳熟能詳的那個成語——秦晉之好,表明秦晉兩國之間的友誼「天長地久」。

但國與國之間豈能有真正的「天長地久」之友誼啊?因此,相互為鄰國的秦晉之間也經常會為一些利益而爭鬥不斷,互相噁心對方。

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任霸主晉文公亡故後,懷著小心思的秦穆公便乘虛而入,率領秦軍襲擊晉國小跟班鄭國,想要趁著晉國大辦喪事的機會為秦國東拓一些土地。十分讓人尷尬的是,秦穆公雖然貴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實力委實還不太行,這一次他就丟了個大醜,連晉國的小跟班鄭國他都沒有打贏,只能灰溜溜地向秦國內地撤退。

誰知道,緩過神來的晉國又在河南澠池、洛寧一帶設下了埋伏,當初雄心勃勃出征東方的秦軍在前後夾擊之下,瞬間土崩瓦解,最終全軍覆沒,連領軍大將都被晉國俘虜了。

公元前625年,不服氣的秦穆公再一次派兵出征晉國,這實力上差距實在太大,這一次秦軍又輸了。怎麼辦呢?秦穆公是打不死的小強,次年,即公元前624年,秦穆公舉全國之兵,決定最後一次與晉國拼個你死我活。

能打的人就怕不要命的人,換成國家也一樣。那幾次與秦國的戰爭雖說是勝了,但晉國自己也損失不算小,再就是隨著晉文公的離世,晉國的實力也有程度不小的下降,因此,面對著打紅了眼的秦國,晉國躊躇再三,最終也選擇了避其鋒芒,不與它決一死戰。

打是打不著了,秦穆公冷靜下來後,也知道自己魯莽的最可能之結果是什麼,所以也就偃旗息鼓了。這樣一來,晉國不與他們正面對抗,秦國也就不太可能向東挺進了,畢竟有那麼大一個龐然大物橫亘在面前,他們東向的征途自然就被完全封死了。

怎麼辦呢?東邊是一步也動不了了,南邊又有強大無比的楚國,秦穆公思來想去,最終決定向西邊拓展疆域。那時候的秦國以西是犬戎部落,雖然土地貧瘠了點,但好歹是塊肉,最主要的是他們一盤散沙,實力比起秦國來還是要差上不少。因此,秦穆公不斷地向西方挺進,最終「益國十二,遂霸西戎」(說是消滅了西戎部落建立的十幾二十個國家),而他霸主的名號,主要也是欺負犬戎部落後才得來的。

讀過宋史明史的大都知道,這些王朝真正的善戰軍隊往往都是地處邊境的邊軍,因為這些軍隊與塞外騎兵時時刻刻都在對抗,他們是在實戰中鍛鍊了軍事素養,所以這些軍隊打仗的能力都很強大。秦國也是這樣,儘管他們是諸侯國中的草根,錢少人少土地也小,但他們在長年累月與犬戎部落交戰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了軍事實力,最終變成了西方的一個軍事強國,成為了春秋末期到戰國的漫長歲月里的一支強兵。

等到商鞅變法成功後,不以階級而以軍功授爵的秦國,軍事能力則更加有了質的飛躍,從而成功演變成為了一統六合、掃清八荒的那一支支秦國鐵騎。而這一切,還真是要慶幸於當年秦國無力東進的弱小和貧瘠,當然也要感謝東部鄰居晉國的強大阻礙。

試想一下,當年秦穆公要是真的挺進了東方,到時候那個有些羸弱的秦國軀體還真不一定能夠堅持到商鞅變法。因為中原大地屬於四戰之地,看起來雖然富庶,但實際上很難穩定維持政權,其實遠不如躲在西方獨霸來的安全穩固。說句實話吧,他當初要是真的擊敗了晉國,說不定還沒到秦始皇出生,便早已被東方六國給困死在中原了,就更不要說什麼一統天下,建立大秦帝國了。

所以啊,在一定的情況下,弱小未必不是好事,失敗了未必就一定不能成功,偏居一隅未必就一定是壞事。這一點,後世也有一個明證,南北朝時期,西魏遠比東魏貧弱,但最終統一北方的,居然是更加弱小的西魏政權,後來在此基礎上又創建了北周,進而變成大隋,最後居然一統華夏,真的是時也命也,令人感慨莫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