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入朝初期,金日成不願交出指揮權,史達林:由中國統一指揮

時代人物錄 發佈 2023-04-07T07:25:48.391640+00:00

1994年7月8日,這一天對朝鮮來說極其難忘,因為就在這一天,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因心臟病突發於平壤逝世,享年82歲。

1994年7月8日,這一天對朝鮮來說極其難忘,因為就在這一天,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因心臟病突發於平壤逝世,享年82歲。

金日成離世,朝鮮舉國悲痛,他是朝鮮人民的精神支柱,對朝鮮的重要性無法估量。而國人了解金日成則更多的來自韓戰。

1950年6月,韓戰爆發,這場戰爭是北韓為了統一朝鮮半島而進行的戰爭,純屬朝鮮內政,如果沒有美國等西方勢力的干涉,那麼今天的朝鮮半島也不會有那麼多問題。

戰爭起初進展的非常順利,依靠中國移交給朝鮮的幾個朝鮮族師,僅僅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朝鮮人民軍便將南韓軍趕到了釜山一隅,解放了百分之九十的土地。

但是剩下的百分之十的土地,朝鮮人民軍卻始終無法攻取,主要原因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小小的釜山防禦圈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而朝鮮人民軍隨著戰線拉長,已出現了軍力不足,戰鬥力減弱的疲憊之勢。

1950年8月29日,隨著擁有兩個營的1600人的英軍第27旅在釜山登陸,編入美第8集團軍,也標誌著真正意義上的「聯合國軍」的行動開始了。

到9月1日,在朝「聯合國軍」總數已達到17.6萬人,其中美第8集團軍8.4萬人,經過徵兵後的南韓軍9.2萬人。

而這時,朝鮮人民軍的兵力僅為9.8萬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剛剛補充進部隊毫無戰鬥力的新兵。

可以看出隨著「聯合國軍」的不斷加入,即使沒有仁川登陸,朝鮮軍隊也難以守住已占領的領土,潰退只是時間的問題。

金日成發動韓戰時,年僅38歲,在這之前的主要戰鬥經歷是在中國東北與日軍進行游擊戰術,缺乏指揮大兵團作戰經驗,而且對美軍介入韓戰沒有預判,也沒有預料到美軍會在釜山進行頑強抵抗。

當中國告知金日成警惕美軍在側後方登陸時,金日成肯定地回答:「我們估計美軍目前反攻尚不可能,他沒有較大兵力的增援,在我後方港口登陸是困難的。」

如果金日成能重視中方的情報,對美軍登陸加以防備,那麼也不會導致仁川登陸後的大潰退。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策劃的仁川登陸取得了成功,朝鮮戰局瞬間出現了逆轉,如果說六七月份的朝鮮人民軍可以用勢如破竹來形容,那麼仁川登陸後就是一潰千里。

當時已經全員機械化的美軍向北進展極其迅速,麥克阿瑟更是宣布將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

眼見依靠自己實力無法打敗「聯合國軍」的金日成急忙向中國和蘇聯求援。蘇聯拒絕直接出兵支援朝鮮,金日成將全部希望押在了中國,並派特使朴一禹向中國送來了求援信。信的內容很長,節錄如下:

「戰爭以來,敵人利用約千架的各種航空機,每天不分晝夜地任意轟炸我們的前方與後方,在對敵空軍毫無抵抗力的我們面前,敵人則充分發揮其空軍威力了。各戰線上敵人在其空軍掩護下,活動大量機械化部隊,我們受到的兵力與物資方面的損失是非常嚴重的,後方的交通運輸通信及其它設施大量地被破壞,同時我們的機動力,則更加減弱了。

目前敵人趁著我們嚴重的危機,不予我們時間,如果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機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從這封信中可看出朝鮮戰局的緊迫。

歷史上朝鮮曾多次向中國求援,每一次都是關乎到朝鮮的存亡,比如明朝萬曆年間的壬辰倭亂,清朝的甲午戰爭,都是發生在外敵入侵,朝鮮無力抵抗之時,尤其是壬辰倭亂,明朝出兵與日本打了7年,朝鮮國王感動的稱大明對朝鮮有再造之恩。

鑑於歷史原因與唇亡齒寒的道理,以及中朝兩國兄弟般的感情,中國志願軍秘密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征程。

志願軍入朝後的作戰情況我之前的文章都寫過,我就不在這裡細說了,我這篇文章主要談一談中朝兩軍的指揮問題,這也是志願軍入朝後的第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兩國軍隊協同作戰極其重要,不然會出現部隊行動不靈活、後勤運輸混亂甚至是誤傷的情況,如1950年11月4日誌願軍第39軍在博川東南圍攻美第24師時,遭到奉命向順川挺進的朝鮮人民軍坦克師的誤擊,致使被圍之敵逃脫。諸如此類的還有信息溝通不暢,兩軍同時出發堵塞道路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既然是朝鮮方面請求志願軍入朝,就沒想過指揮權的問題嗎?當然想過。

中國駐朝鮮大使參贊柴成文在多年後的口述歷史中說出了金日成的想法,柴成文回憶:金日成開始的想法比較簡單,即在敵情緊迫的情況下,請求中國出動軍隊幫助朝鮮頂一陣,這樣,軍隊的指揮權自然要由朝鮮領導人掌握。但當金日成得知中國首批入朝的部隊就達二十多萬,而且後續還會有更多的部隊分批入朝參戰時,才感到事情重大。

面對數量如此多的中國軍隊,金日成自然不好意思提自己想要指揮權。

金日成的想法確實過於簡單,首先,「聯合國軍」當時一路北上,朝鮮政權危在旦夕,這絕不是中國派點軍隊頂一頂,然後朝鮮就能緩過來的事。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金日成長期在中國從事抗日活動,應該知道中國軍隊的特點,甚至有些軍隊和將領他也略有所聞,這些軍隊是他能指揮的動的嗎?

中國志願軍首批入朝參戰的部隊有38軍、39軍、40軍、42軍、66軍、50軍,總人數突破了25萬。6支部隊中5支是四野出身,而且其中的38軍、39軍、40軍更是四野最精銳的部隊,有東北野戰軍「三隻虎」之稱,軍長梁興初、吳信泉、溫玉成可都是百戰之將,絕非朝鮮軍事將領能指揮的了的。

而且朝鮮人民軍將領,包括金日成在內都沒有指揮大軍團作戰的經驗。

金日成想要志願軍的指揮權,但看到如此形勢後知道不能開口,但是他也不想交出朝鮮軍隊的指揮權。

指揮權一日不解決,前線作戰就會不協調,金日成不急,但是彭德懷急啊,著急的彭德懷不止一次的催促金日成,但是金日成卻在這個問題顯得極為敏感。

起初金日成還曾提出過雙方指揮所合在一起,可是後來不僅不同意人民軍總部靠近志願軍總部,還拒不配合彭德懷的軍事部署。比如在入朝初期,彭德懷從軍事角度希望留下人民軍第6師協同志願軍作戰,但金日成則堅持將其調走。

對於軍隊來講,令行禁止、統一指揮顯得極為重要,戰場上只能有一個指揮官,多一個就會亂套,更何況是兩國軍隊。

最後關於指揮權的問題,中方致電史達林,請蘇聯介入。

1950年11月13日,中國在給史達林的電報中提出成立聯合指揮部:

希望金日成同志和什特科夫同志能常駐前方,並由金日成、什特科夫、彭德懷組織三人小組,負責決定軍事政策……如您認為可行,即請由您處向什特科夫同志和金日成同志提出為妥」

史達林回電:「完全贊同由中國同志來統一指揮」。

最後在中蘇兩方的壓力下,金日成才同意成立聯合指揮部,最終確定了由彭德懷擔任中朝聯軍的總司令,由朝鮮人民軍參謀長金雄擔任副司令,朴一禹擔任副政委,至此金日成這才算是交出了自己的指揮權。

金日成不願交出指揮權是從國家和民族尊嚴出發,而且數千年的朝貢體系,也讓金日成對此感到敏感;但是從軍事的角度看,統一指揮權又極其重要,換句話說,如果戰爭打輸了,對於金日成來說就是政權覆滅,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統一指揮權,只有這樣才能在戰場上更有力的打擊敵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