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讀姑蘇99 「聖恩寺」寺後有塊原生太湖石稱「真假山」

勤慎聽雨 發佈 2023-05-02T01:59:02.077057+00:00

「聖恩寺」寺後有一塊巨型的原生太湖石,稱為「真假山」。「假山」是指人為用土、石等材料構築的山,一般分布在園林里,所謂「真假山」,其實就是天然湖石象人工堆砌的真的假山,這「真假山」與山體相連,嶙峋多姿,玲瓏剔透,跟園林里的人工假山一樣,東西是真的,看上去又像假山,所以叫「真假山」。

「聖恩寺」寺後有一塊巨型的原生太湖石,稱為「真假山」。「假山」是指人為用土、石等材料構築的山,一般分布在園林里,所謂「真假山」,其實就是天然湖石象人工堆砌的真的假山,這「真假山」與山體相連,嶙峋多姿,玲瓏剔透,跟園林里的人工假山一樣,東西是真的,看上去又像假山,所以叫「真假山」。


明朝天順年間(1457年—1464年),真假山在土中露出,當時,官至知府盧熊根據其各部分的形狀,分別題為神獅出岫、海涌門、汲硯泉、涵輝洞、峭壁岩、螺髻峰、流雲澗和凌空橋。

到了明朝後期,社會動盪,寺院敗落,加之山上泥沙沖積,假山又被山泥淹沒,康熙十七年(公元1679年)的夏天,泥土被大雨沖洗,假山再次顯露出土。這件被記載在《吳縣誌》上:「積雨山泉衝激,復有石露於大悲壇東。寺僧因而搜之,得石湖盧熊所題『神獅出岫』」。有民間傳說,真假山有洞穴可直通太湖中的洞庭西山林屋洞,清代長洲人太常寺博士潘鍾瑞說其「脈潛行地中,無所不通者」,給真假山蒙上了一層迷離神秘色彩。

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著名的戊戌維新人物康有為亦興然為「真假山」揮毫題寫「壽洞」兩字。想了解更多系列內容,請點擊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