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做論,細做拳

古法練功 發佈 2023-05-24T07:04:30.632284+00:00

此文有趣且開智,其中「太極拳文章,過於「全面」過於「精細」過於「玄奧」,對於讀者並不一定全是福音。讀者要善於做把細細的內容。歸結成粗粗的幾句。形成簡單的幾個操作的工作這幾句,讀來確有啟發。王榮澤先生,浙江臨海人,師承太極拳宗師吳鑒泉之弟子洪滌懷先生1899——1998)。

此文有趣且開智,其中「太極拳文章,過於「全面」過於「精細」過於「玄奧」,對於讀者並不一定全是福音。讀者要善於做把細細的內容。歸結成粗粗的幾句。形成簡單的幾個操作的工作這幾句,讀來確有啟發。王榮澤先生,浙江臨海人,師承太極拳宗師吳鑒泉之弟子洪滌懷先生1899——1998)。上世紀80年代,王榮澤先生由台州體委推薦,參加全國武術推手比賽並獲得冠軍。

經典拳論言簡意賅,讀者不會迷失大的方向,但需要化很大的功夫去揣摩。當下的太極拳文章講解分析詳盡,但是容易引讀者鑽牛角尖迷失大方向。

在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有「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之旬。怎樣算動,怎樣算靜,分是怎樣一個狀態,合是怎樣一個狀態,沒有了下文。有「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之句。怎樣才算是著熟了,才算是懂勁了,才算是神明了,沒有了下文。類似只有上文沒有下文,不止一處二處。雖然沒有下文,卻沒有關係,因為熟能生巧,拳打千遍其理自現。「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通不通明不明,關鍵還是在時間。這是―個方面。另一方面,既然終有明白之時,那麼,王宗岳為什麼不早一點細說明說,只給些粗線條的指示呢?

這另有玄機。以動、靜為例。何謂動、靜?身動,心靜;四肢動,腰靜;梢節動,根節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中求靜,靜中求動,等等,等等,誰能窮盡?對於動、靜的領悟、理解,有不同的界定、境界,且隨著練習的深入,領悟、理解不斷地在變,沒有人能用語言將其窮盡。分、合、著熟、懂勁、神明都一樣,都無法界定無法窮盡。如果王宗岳勉強「詳細」界定,就會變無限為有限,出發點是細,結果卻是粗、卻是不全,百密一疏,事與願違。

當下的太極拳文章大多是以經典拳論中的某一話題為題目,講述自己的故事,一人一故事。故事可以非常的不同,可以講得非常的詳細,但是,聽故事的人只是聽聽而已,不要太當真,不要有非此即彼的執著。比如:有些拳家比較強調每一式它的力點所在,有些拳家卻認為體內力感不斷地在變,因此把每一式力點固化不好;有些拳家比較強調每一式的攻防想像,有些拳家卻認為每式保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攻防已在其中;有些拳家比較強調開呼合吸或開吸合呼,有些拳家卻認為練拳得力否舒服否,雖呼吸為第一功臣,但只能在意卻不能刻意,在意呼吸,其式必空,呼吸純任自然;有些拳家比較強調心意的作用,有些拳家卻認為心知先於身知,身知勝於心知,空談、細談、妄談心意誤事。等。孰是孰非?

每一種說法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力點之說,可以在練拳初期參考一下,使動作練起來比較容易順暢。純熟之後,不再執著每一式的具體力點部位,力點力感全身潛轉;招著之說,可以在練拳初期參考一下,讓動作有點意思,練起來動作比較容易做到準確。純熟之後,全體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全體皆是攻擊同時亦皆是防守;呼吸配合動作之說,動作開時或合時,配合一個呼或一個吸,會感覺特別舒暢。有過這種體驗後,不再局限不再刻意開或合,在任何一個姿式,有意無意間,不管是呼還是吸,都能感覺到舒暢,呼吸純任自然,以至忘息;重心意之說,初學用點心著點意可以幫助靜下來,增加樂趣,以後只要是舉手投足便會不靜自靜,自然轉為有意無意間,心知讓位於身知,由身體說了算。王宗岳太極拳論之「粗」別有深意,正是出於細之考慮,出於更細更全之考慮,「大細若粗」。  

經典拳論言簡意賅,話不多,但意思都有了。經典拳論有這樣的特點,歸功於言簡。王宗岳太極拳論里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之句,卻沒有「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等更多身心法則,更多的身心法則來自後人不斷地拓展、發揮。其實,在做虛領頂勁的時候,做到虛領頂勁的時候,必然同時做到了含胸拔背。在做氣沉丹田的時候,做到氣沉丹田的時候,必然同時做到了沉肩墜肘。有了「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即使沒有「含胸拔背,沉肩墜肘」也無妨。「含胸拔背,沉肩墜肘」不過如此,其他很多身心法則更是不在話下,有些可有可無,甚至是正確的廢話,無端給後來者平添諸多麻煩。練拳時,推手練習時,用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總體就正確了,硬要憑空羅列出幾十種名目不同的勁來,看著似乎在理,合上書本就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不是了。

太極拳文章,過於「全面」過於「精細」過於「玄奧」,對於讀者並不一定全是福音。讀者要善於做把細細的內容,歸結成粗粗的幾句,形成簡單的幾個操作的工作。孫存周先生有「不運氣而氣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不用意而神自明」之言,其中「不運氣而氣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是對懂勁境界的概括,「不用意而神自明」是對神明境界的概括。練拳至一定火候,不運氣,不加力,不用意,一念不生全體現,無為無不為。不運氣,不加力,不用意,一念不生,很「粗」。氣自周,力自彰,神自明,全體現,無不為,卻更「細」,大細若粗。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很有智慧,大細若粗異曲同工,同樣很有智慧。有個典故耐人尋味:李錦藩是李亦畲的族曾孫,曾跟李亦畲的二兒子學過拳。有一次,李遜之對李錦藩說:「你打架子給我看看。」李錦藩打了一趟架子後,李遜之說:「就這樣練,把勁打通再說。」又一次,李錦藩問李遜之:「我看拳譜上有擁、捋、擠、按、采、捌、肘、靠八法,這八法是怎麼回事?」李遜之說:「分得那麼清怎麼能用?我一舉手這全部都有了。」沒過多久,李錦藩又問:「拳譜上講10種身法,怎麼做才合乎要求呢?」李遜之說:「你把頭豎起來,將身子豎起來,你就什麼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順了,得力了,就行了。」

有兩則小故事特有意思。

第一則,公猴和母猴坐在同一條樹枝上看落日。這時,有一隻蜈蚣走過。公猴叫道:「蜈蚣,你怎樣使那麼多條腿協調地向前邁進?」蜈蚣回答說:「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你想一下吧,我的妻子想知道答案。」蜈蚣看了看它的腿,說:「我先移動這條腿,不不,我先向這個方向擺我的身子……」蜈蚣花了半個小時也沒解釋清楚它是怎樣移動它的腿的,它講得越多,猴子越不明白,後來它為了趕路,只好不再講了。可是,它發現自己沒法前進了。蜈蚣絕望地說:「天啊,為了向你們解釋我走路的原理,現在我都不記得怎樣走路了。」

第二則,孫子問爺爺:「爺爺你睡覺的時候,鬍子是在被窩裡,還是在被窩外呀?」爺爺一時答不上來。那天晚上,爺爺竟至於因了他的鬍子而幾乎徹夜失眠,競至於捅醒老伴,問自己一向睡覺的時候,鬍子究竟在被窩裡還是在被窩外。無論他將鬍子放在被窩裡還是放在被窩外,總覺得不那麼對勁。

粗做論,細做拳。論是綱,宜粗不宜細,以達細和全之目的。拳是目,綱舉目張,做拳是身心感悟過程,雖細緻入微,但卻只能意會難能言傳,難以細述和表達。粗做論,細做拳,不失為是學練太極拳術的方法。言簡意賅的經典拳論就像公式,掌握公式可以解無數千變萬化之題。題無限多,無法也無須熟記每題解法,記住公式便可。太極拳理論,太極拳練習談,寫得細講得細,可以看可以參考,可以左耳進右耳出,不必定要去學去操作,以免「總覺得不那麼對勁」,自設障礙自尋煩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