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之戰:唐軍與安史叛軍最大的決戰,史思明摧毀盛唐最後的希望

莽子說 發佈 2023-05-28T00:46:52.551996+00:00

大唐至德二載,唐軍與叛軍在長安郊外的香積寺展開會戰,是為香積寺之戰,此戰唐軍大破叛軍,斬首6萬餘級,叛軍退出關中,唐軍收復長安。

大唐至德二載(757),唐軍與叛軍在長安郊外的香積寺展開會戰,是為香積寺之戰,此戰唐軍大破叛軍,斬首6萬餘級,叛軍退出關中,唐軍收復長安。當年10月,唐軍在陝郡與叛軍再次爆發血戰,叛軍再敗之,唐軍收復洛陽、河內(今河南沁陽)等地,叛軍首領安慶緒僅率1300人,倉皇逃亡鄴城(今河南安陽)。一時間唐軍聲威大振,叛軍悍將嚴莊降唐,陳留(治今開封) 軍民殺死叛軍守將尹子奇以陳留歸唐,唐軍悍將張鎬亦率軍收復河南、河東諸郡縣。叛軍在中原地區的統治陷入了崩潰,形勢對大唐一片大好,安史之亂似乎可以迅速終結。

可惜就在叛軍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候,唐肅宗卻沒有及時乘勝追擊,而是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迎接太上皇李隆基還都長安的工作,以至於錯過了聚殲叛軍殘部的絕佳機會,給了叛軍以喘息之機,也錯過了乾淨利落平定叛亂的最後一次機會。就在唐軍停止進攻後,安慶緒在鄴城重新加固防線,其麾下將領蔡希德上黨 (今山西長治)、田承嗣自穎川(今河南許昌)、武令殉自南陽(今鄧州)各率所部兵馬到鄴城匯合,以及安慶緒在河北諸郡徵召的生力軍,在鄴城的叛軍兵力已達6萬餘人,叛軍的實力得到了恢復。

安慶緒命令留守范陽(今北京)的史思明率軍馳援鄴城,史思明是叛軍中最能打的悍將,也是僅次於安祿山的政治勢力,安祿山死後,安慶緒根本就壓制不住史思明,如今安慶緒卻騎在自己頭上指手畫腳,再加上看到唐軍在中原戰場的節節勝利,史思明認為安慶緒成不了氣候,於是將安慶緒的使者囚禁處死,並率河北13郡及8萬叛軍歸順大唐,唐肅宗任命其為范陽節度使,所部軍士保持原有編制,依舊由其統轄,這也給史思明後來的降而復叛,埋下了伏筆。乾元元年(758)九月,磨蹭了一年之久的唐肅宗終於想起了對安慶緒動手。

唐肅宗以郭子儀、魯靈、李奧、許叔冀、李嗣業、季廣琛、崔光遠等七節度使及平盧兵馬使董秦共領步騎兵約20萬北進主攻安慶緒,又命李光弼、王 思禮兩節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各軍行動。


20萬唐軍浩浩蕩蕩朝鄴城開進,這是安史之亂爆發以來,唐軍集中兵力最多的一次,一場空前的決戰在鄴城打響。因為安祿山叛亂的緣故,導致唐肅宗對唐軍將領從內心深處不再信任,所以這麼大的行動連個總指揮也沒有,只有一個宦官監軍魚朝恩在其中斡旋,這也給唐軍的行動蒙上了一層陰影。當年十月,郭子儀、魯靈、季廣琛、崔光遠所部渡過黃河,配合李嗣業部夾攻衛州(今河南衛輝),唐軍收復衛州,並在鄴城西南愁思岡再敗叛軍,安慶緒只得率領殘部退守鄴城,唐軍首戰告捷,只要攻陷鄴城,叛亂將會終結,盛唐的輝煌依然還有希望重現。

鄴城中的安慶緒只得將最後的賭注再次押在史思明身上,安慶緒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並許諾退居二線,將大權交給史思明。史思明本著唇亡齒寒的原則,加上唐軍8路大軍各自為戰,史思明認為值得一搏。於是,趁唐軍主力被牽制在鄴城城下無暇它顧的時機,率領13萬精銳再次叛唐,自范陽南下。史思明沒有直接到鄴城與唐軍硬碰硬,而是先派1萬精騎進駐滌陽(今河北磁縣),遙為聲援,鼓舞鄴城城內的叛軍士氣。

乾元二年(759年),唐軍已經圍攻鄴城4個月,軍士疲憊,士氣不振,史思明敏銳地捕捉戰機,率軍截斷截斷唐軍糧道,唐軍只得靠營中存糧勉力支撐。三月初六,唐軍存糧基本告罄,迫切希望與叛軍決戰,唐軍在安陽河(今河南安陽北)北列陣。史思明見唐軍士氣不振,遂親率5萬精騎突襲唐軍,唐軍力不能支,倉皇撤退。由於缺少統一指揮,各部唐軍在撤退過程中各自為戰,史思明抓住戰機尾隨追擊,大敗唐軍,唐軍戰死數萬人,即鄴城之戰。

此戰,唐軍傷亡慘重,河南等光復郡縣再次被叛軍占據,幸而有郭子儀率軍及時在洛陽阻擊叛軍,才保住了了洛陽,否則叛軍又將攻入關中。戰後,唐軍再也無力組織對叛軍的有力打擊,而史思明後又與安慶緒爆發內訌,也無力西進。之後雙方在中原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盛唐的輝煌也在這拉鋸戰中被消耗殆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