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爾克和他的象徵主義詩歌

文藝天地—寧文英 發佈 2023-06-01T12:44:18.972398+00:00

里爾克出生於布拉格一位軍官家庭,九歲時,父母不和而離異,他自小養成孤獨性格。1886年從布拉格天主教會學校出來,遵父命上了軍事學校。


文/馬家駿

勒內·馬麗亞·里爾克(1875-1926)是奧地利傑出的詩人,也是現代德語詩歌的代表作家。里爾克出生於布拉格一位軍官家庭,九歲時,父母不和而離異,他自小養成孤獨性格。1886年從布拉格天主教會學校出來,遵父命上了軍事學校。在軍校,五年殘酷的奴役生活,給他留下了噩夢般的印象。這期間,他唯一的快樂是寫詩讀給同學聽。1891年裡爾克由於身體病弱被軍校開除。1895年他升入布拉格大學,次年,離家轉入德國慕尼黑大學。

還在補習高中課程時,20歲的里爾克就出版了詩集《生活與詩歌》。在慕尼黑,他只讀了兩學期大學,就以專門作家身份同文學界與出版界交往。他寫散文小品、詩歌、劇本,出版叢刊《菊苣》,組織了「現代幻想藝術家聯盟」。他早期的詩(如《重歸於好》)模仿海涅的浪漫主義,劇本則從自然主義風格(《春霜》,1896),進而到學習梅特林克式的象徵主義(《沒有現代》,1898)。

在慕尼黑,里爾克博覽群書,結識了長他14歲的女作家薩洛美,1887年隨她遷居柏林。里爾克熱戀這位慈母般的俄國女性,一生受她引導,對之寫出了生前始終未發表的情詩集《祝賀你》。二人共同去俄國,拜訪了托爾斯泰、列賓。里爾克把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譯成德語。俄國文化提高了他的素養。

1902年,里爾克移居巴黎,他雖然不斷去歐洲各國,但在法國住了12年。這些年他出版不少重要詩集:《時辰的書》(1905,一譯《祈禱書》,分《修士的生活》、《朝聖》、《貧窮與死亡》三部)以小修士與上帝對話的形式表現詩化的生命哲學。他歌唱的「上帝」是不同時空形象呈現的「存在」。《旗手克里斯多夫·里爾克的愛和死亡之歌》(1906)講十七世紀匈牙利反土耳其侵略的戰鬥中一個18歲青年一夜之間體驗了愛與死,宣洩了熾熱的青春感情。在法國,里爾克同藝術家羅丹建立了良好的友誼,他崇拜羅丹,擔任羅丹的秘書,從羅丹那裡受到藝術啟迪。1907年,他出版了收入四年間詩作的《新詩集》,其中,傑出的詠物詩《豹》,受到世界盛讚。

在這些年裡,里爾克去德、法、意各地旅行,找尋「第二故鄉」和失落的「自我」,他把見聞與感受溶入了他的唯一的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馬爾特·勞里茨·布里格紀事》(1910)之中。小說主人公馬爾特是個28歲的丹麥青年,老伯爵布拉厄的孫子。他在巴黎生活,異化的環境使他幻滅。馬爾特因為保留祖父的把過去與未來視為現在的觀點,與父母衝突,所以離家出走。這個浪子到處遊蕩,也當過牧人,經歷了苦難。最後,馬爾特回來,跪在父親面前,父子間仍無愛可言。小說提出,既然無法領會生活,又怎樣才能生活下去?苦難與恐怖永恆存在,人們喪失了信心,只剩下對恐怖的感受。小說提出了存在主義的根本命題:意識到自我的個人,存在意義何在?它表現了悲觀頹廢的情緒,是資本主義沒落時代的「世紀末」普遍情緒的反映。小說用馬爾特的眼光和心境所寫的71大段的日記體漫遊記,實際是內心世界的表白,與傳統敘事小說,風格迥異。作者里爾克自認他不是馬爾特,或他超越了馬爾特,但馬爾特是他絕望觀念的客觀化。後來,馬爾特的陰影也一直在追隨著他。里爾克的恐懼與絕望導致他進入創作的枯竭期。1911-1912年他應邀在義大利作客,開了頭的《杜伊諾哀歌》也寫不下去。此後一個階段,除了寫評傳、搞翻譯,只出版了一本詩作《瑪麗亞的一生》(1913)年。這首詩寫基督教的歷史人物的傳說,以聖母為題表現母性的崇高。

1914年,里爾克移居慕尼黑,並多次外出旅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增強了他的絕望情緒,他不自願地服過兵役。此期間,他接受弗洛伊德的學說,摒棄基督教彼岸世界的觀點,甚至寫過七首讚美生育的詩。這幾年,他的作品支離破碎。1918年德意志爆發革命,戰爭與革命衝擊了里爾克的精神,慕尼黑的革命烈火使他震奮過。之後,一切又冷凝成失望,於是他離開了令人窒息的慕尼黑。

1919年,里爾克遷居第二故鄉瑞士,並不斷去法、意國旅行。里爾克特別推崇法國瓦雷里,並把他的詩譯文成德文。里爾克經過了枯竭期,走向象徵主義的殿堂。他在瑞士南部的慕佐的古堡里,於1922年2月,一口氣完成了他的孿生代表作《杜依諾哀歌》和《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這兩部詩成了現代派文學高潮中同艾略特的《荒原》(1922)、喬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瓦雷里的《幻美集》(1922)並駕齊驅的傑出作品。

1923年問世的《杜依諾哀歌》是里爾克多年精心創作的詩集。早在1910年裡爾克住在塔克席斯侯爵夫人的位於義大利亞得里亞海濱的杜依諾高山宮殿時,就開始了《哀歌》的構思。次年再訪,在高岩上面對狂風海濤,產生了第一首哀歌。此後不斷寫作至1915年,經過六年空白,才接續完成了前後長達十一年的寫作。《哀歌》共十首,寫出了內心的狂吼和精神的狂飆,表現了歐洲一代知識青年的痛苦、孤獨、喪失自信、煩悶和絕望。詩篇擺脫了詠物詩的束縛,對人類的存在進行思考,對時代表現得憂心忡忡。他認為生與死、野獸與天使、上帝與死亡是分不清的,世界充滿苦難,人生空虛,死亡才是「歡樂的源泉」,這是資產階級面對戰爭廢墟和革命烈火的頹廢情緒的表現。

同時出版的《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是德國現代詩歌的又一傑作,1922年它同《杜依諾哀歌》交替寫成。《十四行詩》共二部55首。第一部26首,第二部29首。奧爾甫斯是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變形記》中的人物。在希臘神話中,奧爾甫斯是色雷斯的豎琴歌手,他的歌使飛禽走獸痴迷,甚至感動了死神。早在1904年,里爾克在一首詩中就寫過奧爾甫斯。在《十四行詩》裡,里爾克把自己的情緒化入奧爾甫斯的精神。奧爾甫斯尋找亡妻,不怕下陰曹地府,不怕被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女祭司撕碎。他歌唱,充滿力量與創造精神,神化詩人自己是人與冥間混為一體的「上帝」。超自信的頌揚,美化了知識分子的感受力。但奧爾甫斯不聽死神告誡,回頭望亡妻的陰魂,結果妻子不能再跟他走出冥府,而又回到陰間,一切歸於失敗,追求是徒勞無益的。組詩的結尾仍是絕望的。

1924-1926年間,里爾克用法文寫了詩集《瓦萊四行詩集》(1926)、《窗》、《玫瑰》(後兩部均於里爾克逝世後的1927年問世)。這些小詩有民歌的洗鍊和柔情,較之《哀歌》藝術性更高,它們在法國出版後受到文學界的歡迎。

1926年底里爾克由於長期患白血病,逝於瓦爾蒙療養院。

里爾克早期的詩,學習海涅《詩歌集》中的羅曼司,顯現出新浪漫主義

的誇張。如《重歸於好》開頭寫道:

白晝尚未給山丘披上霞光, 武爾夫斯莫爾的峽谷里已活躍起來;

今天,埃里希伯爵

要與夫人尤塔和解。

而在結尾處卻是:

一陣不可名狀的恐懼攫住了他。 他叫著一—徒勞地叫著!他的雙眸

這會兒噴射著怒火。猛地他拉回牡馬,

那裡躺著尤塔——死去的伯爵夫人。

柔嫩的軀體上插著自己的匕首, 被血污氣味驚擾的牡馬躍起、奔騰。在他撒手人寰的妻子身旁 躺著埃里希,伴著破碎的睡夢。

這裡寫埃里希伯爵與夫人尤塔的矛盾,在霞光與峽谷的背景下,開展了浪漫的悲劇,伯爵用匕首殺死妻子,自己也陪伴而去。詩篇充滿血與火、愛與死、恐懼與夢幻,色彩寫得絢爛。進入20世紀以後,里爾克的詩的風格大變。作為象徵主義大師,他在詠物詩中,達到物我高度同一。如著名的《豹》(1903),如此寫道:

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鐵欄

纏得這般疲倦,什麼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條的鐵欄干,

千條的鐵欄後便沒有宇宙。

強韌的腳步邁著柔軟的步容,

步容在這極小的圈中旋轉,

仿佛力之舞圍繞著一個中心,

在中心一個偉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時限眼帘無聲地撩起。——

於是有一幅圖像侵入,

通過四肢緊張的靜寂——

在心中化為烏有。

(馮至 譯文)

在這裡,表面上詠動物園鐵籠子裡的豹子,它在狹小的天地里走圈子,偶而抬起眼皮,看到籠子外模糊的世界。豹子有力量,但困獸不能施展神威。實際上,詩人借豹子的處境表達自己的心情,使感情客觀化。詩篇不是從籠外觀眾來看豹子,而是詩人化為豹子,以困獸的眼光看世界。里爾克象羅丹一樣,在面對的自然之中滲入感受,把蕭邦式的敏感移情進物,使自我與對象同一體。

晚年,經過了世界大戰,里爾克的詩風又有改變。在他的代表作中,不再借詠物而滲入感情,而是直抒胸臆,詩寫得晦澀而富於哲理性。《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中有一首如此唱道:

他是此岸的嗎?不,從兩個 王國中生長出他寬廣的本質。 誰熟知楊柳根,便能 更內行地折斷楊柳枝。

你們要是上床安寢,別在桌上留下麵包和牛奶,這對死者有吸引力。

而他,這巫師,卻在眼瞼的寬宥下

將亡靈的現象溶進一切被注視的東西。

藍堇和芸香的魔法

對他來說這麼真實,

和清楚無比的現實一樣真實。

什麼都不能敗壞它這幅有效的圖象,

他讚美戒指、別針和罐子,

無論這些來自死亡的荒冢,還是來自生的居室。

德意志是個理性的民族,抽象思維比較發達,十八世紀以來,出現了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這些大哲學家。就是萊辛、歌德、席勒的作品中,也是包含了哲理。德意志的象徵主義詩歌寫得深奧難讀,這是不足為奇的。

從字面看,這首十四行詩的第一節在說:奧爾甫斯不僅是人間的,是生與死兩個世界中成長的。因此,他的根柢堅實,他的本質寬廣,他能在世間與冥間去行動。第二節說:活著的人,安睡了,和死去差不多;而死去了的人留戀人間的飲食生活,會如活人一般來享用。生和死的界限,在奧爾甫斯看來,是消失了,一切東西既是世間的,也會注入亡靈的精神。第三節說:用藍堇的花和焚燒的芸香的煙,在念咒中,變出魔幻的圖景,這和真實的現實是一般無二的。第四節說:亡妻用過的戒指、別針和罐子是上帝的造物,它們出現在魔幻圖景中,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不管這些東西是原來房子裡放著的,還是從墳墓中出土的。我們不能象索隱派那樣去追尋象徵主義詩歌中每一個意象的含意,也不可能準確地說出幾個意象組合中實有的蘊意,更不可能理解得和詩人腦子中所想的完全一樣。況且,寫詩的人在靈感爆發時,頭腦中湧現的大量意象及其聯接,連詩人自己也是說不清的。我們只能超過字畫,從總 體上去把握它。在這首詩里,奧爾甫斯是神化的詩人自己,他把冥界與人世揉為一體,他的冥想、救世心願、對生與死的超越,溶為對自己創造性的頌揚。這一切,與詠物詩與浪漫詩不同,它沒有比喻、沒有誇張,只有詩人思索與抒發中的意象組合與暗示,達到它激起讀者想像與沉思的藝術效果。里爾克開了德語國家的一代詩風。

(原載《西安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






(馬家駿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現為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外國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原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原理事、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原理事、陝西省高等學校戲曲研究會原會長、陝西詩詞學會原顧問、陝西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原常務理事、陝西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個人、陝西省教書育人先進教師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獨著有《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美學史的新階段》、《詩歌探藝》、《世界文學探究》等12種;與女兒馬曉翽二人合著《世界文學真髓》、《西洋戲劇史》等4種;主編有《世界文學史》(3卷)、《高爾基創作研究》等9種;編輯有《歐美現代派文學30講》等4種;參編合著有《馬列文論百題》、《文化學研究方法》、《東方文學50講》、《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等40多種。

名列《中國作家大辭典》、《中華詩人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學者大辭典》、劍橋《國際傳記辭典》(英文第27版)、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國外俄羅斯學專家名錄》(俄文版)、《陝西百年文藝經典》等40餘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