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軍突起的中式漢堡,真能征服「中國胃」?

財經雜誌 發佈 2023-06-05T05:47:02.969077+00:00

麥當勞肯德基怕了嗎?​去年,一個新的快餐品牌開始頻繁出現在大學生寧之恆的視野里,大街上隨處可見它鮮艷的店鋪招牌。

麻婆豆腐堡、泡椒雞雜堡……麥當勞肯德基怕了嗎?


文|《財經》記者 李瑩 實習生 宋佳旻

編輯|余樂

去年,一個新的快餐品牌開始頻繁出現在大學生寧之恆的視野里,大街上隨處可見它鮮艷的店鋪招牌。正紅色調為主的店鋪裝潢,搭配青綠色招牌大字,再加上醒獅logo,一股濃濃的國潮風撲面而來。


不過,這家快餐店卻有個洋味十足的名字:塔斯汀,主打的產品則是土洋結合的「中式漢堡」。在塔斯汀的菜單上,你可以見到不少混搭漢堡,譬如魚香肉絲堡、麻婆豆腐堡、北京烤鴨堡等等。


作為堅定的M黨(麥當勞粉絲),寧之恆好奇地體驗了一把。「味道方面確實有些驚艷,手工擀制現烤的漢堡胚和偏甜的沙拉醬,好吃又有特色。」但是,習慣了麥當勞高效率的他,對塔斯汀的出餐速度很不滿意。下午4點,就餐的人並不多,他卻為一份快餐等了40多分鐘。


然而,塔斯汀中式漢堡的擴張速度卻與其出餐速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窄門餐眼數據顯示,塔斯汀成立初期發展緩慢,但2020年推出中式漢堡後,一年內門店數量就從不足100家增加到超500家。此後兩年,塔斯汀新開門店數量分別達到450家與2289家。截至目前,塔斯汀已經擁有3972家門店,在全國炸雞漢堡品牌中排名第七。


塔斯汀的火爆也帶火了「中式漢堡」的概念。2020年後,市場主打「中式漢堡」的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林堡堡、楚鄭中國漢堡、大大方方中國漢堡等。寧之恆的學校里現在已經出現兩家類似塔斯汀的漢堡店,產品也都與塔斯汀大同小異。


一些老品牌也加入了「中國堡」的競爭。今年4月,西貝餐飲集團旗下的快餐新品牌「賈國龍空氣饃」正式更名為「賈國龍中國堡」。西貝解釋稱,改名字是為了更「中國」。


到底什麼是中式漢堡,目前業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中式漢堡稱不上是一個新品類。它只是成熟的炸雞漢堡賽道之下的一種形式創新,本質還是西式快餐。不過,眼看消費者追捧,資本也樂意入局。


據天眼查數據及公開資料,2021年不惑資本和源碼資本共出資1.2億元入股塔斯汀,2022年柳進資本為楚鄭中國漢堡注資300萬元,2023年源碼資本旗下嘉興源煥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押寶奧丁頓漢堡。

​披著中式外衣的西式快餐


中式漢堡究竟是什麼?


塔斯汀給出的回答是:手擀現烤餅胚,搭配傳統中餐餡料;西貝給出的答案是:用中式的發酵方式來製作 「堡胚」,再夾「中華傳統美食」;林堡堡給出的回答則是「雞蛋漢堡」。


對於中式漢堡的定義,行業內確實沒有明確的標準。「我覺得肉夾饃就是最中式的漢堡,但這東西我說了也不算。」餐寶典創始人、餐飲行業分析師汪洪棟表示,儘管各家都在做自己的中式漢堡,但在行業內看來,都跳不出炸雞漢堡品類。


大家目前所普遍認為的中式漢堡,一般是指更滿足中國人的麵食口感偏好,融合了更多中餐製作方法,餡料上更趨向中國食物的漢堡類產品。


我們梳理發現,中式漢堡的模式通常有兩種,一是西式漢堡中國化,二是中國小吃品牌化。


塔斯汀是西式漢堡中國化的代表。它對西式漢堡的堡胚進行改良,用中式面點的傳統工藝做出「純手工現擀現烤堡胚」,並將麻婆豆腐、梅菜扣肉等中國傳統菜餚作為漢堡餡料。最後再配上國潮風格的包裝,打出「就是中國胃,就愛中國堡」的口號。


賈國龍中國堡的堡胚使用了浙江桐廬一帶的特色小吃「酒釀饅頭」,餡料方面幾乎完全是中式口味、例如外婆菜嫩蛋、酒燜紅燒肉、醃漬藤椒雞排等。


主打雞蛋漢堡的林堡堡走的則是中國小吃品牌化的路線,在中國民間街頭美食的基礎上,打造連鎖化品牌。不同於西式漢堡的麵包+炸雞模式,林堡堡是用雞蛋取代了麵包胚,蛋夾肉的形式,沒有碳水,更加符合當代健身減肥人群的喜好。


林堡堡的創始人林瑋煜告訴我們,他第一次接觸中式漢堡是他在上大一的時候,從校門口擺攤的阿姨那裡買蛋堡,在他印象中中式漢堡就是雞蛋漢堡。


如果說塔斯汀屬於正餐,那林堡堡就更接近小吃,常常會出現在街頭,毗鄰雞排、炸串等小吃店。林瑋煜認為,雞蛋漢堡相對於其他中式來說,在炸雞漢堡的大品類中更有差異性。


在寧之恆看來,「中式漢堡」如果是作為一種特色產品的營銷概念,他是可以接受的,「這個概念已經足夠吸引一部分好奇嘗鮮的消費群體,在特定的情況下去嘗試。」並且目前他接觸到的標榜自己是中國漢堡的產品,也基本符合他心目中對「中國漢堡」的預期。


在塔斯汀之前,中式漢堡可以是肉夾饃,也可以是燒餅夾萬物,但現在提到中式漢堡,很多人會將其與塔斯汀等品牌的產品形態聯繫起來。寧之恆也認為,在公眾視野中,塔斯汀品牌與「中國漢堡」是緊密聯繫的。


或許對於消費者來說,中式漢堡是什麼並不重要,塔斯汀和其他類似產品的出現,實則豐富了大眾的就餐選擇,在常規炸雞漢堡之外,多了一種極具性價比的快餐形式。


中式漢堡風起,不止於「吃」


塔斯汀早在2012年就在江西創立了,但直到2020年推出中式漢堡的概念前,塔斯汀的生意只能說是平平無奇。這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名叫魏友純,是塔斯汀的三位創始人之一。在開塔斯汀前,他曾加盟過多家華萊士,早已熟悉了炸雞漢堡店的經營運作。


在汪洪棟看來,塔斯汀改走中式漢堡後之所以能做起來,首先是其產品的差異化。不管是堡胚還是餡料,塔斯汀的漢堡都有別於傳統的炸雞漢堡或牛肉漢堡,其手工擀制現烤的堡胚是中國人熟悉的餅的味道和口感,而非麵包。「再加上北京烤鴨、麻婆豆腐等更中式的餡料,會讓人覺得漢堡也能玩出一點新花樣,這樣就能形成與其他品牌之間比較明顯的差異化。」

大學生趙柯曾在塔斯汀兼職了數月,據她介紹,塔斯汀的漢堡胚均為現烤,烤制時間在2分半左右,肉類的炸制時間約為4分半。麵團由總部統一提供,做之前需要先解凍,再撒上芝麻進行手擀。麵皮的特殊之處在於,經過烤制餅皮會膨脹,中間形成自然的空間。


寧蒙就很喜歡中式漢堡的口感,相比西式漢堡的麵包胚,她更喜歡現擀現做的麵皮,認為現烤的很新鮮,跟半成品加工的口感不一樣,「更軟一些,吃起來也特別有嚼勁。」


其次,中式漢堡門店的設計風格更加吸引現在的年輕人。在專注於做中國漢堡之前,塔斯汀的門店並無國潮特色,也沒有鮮艷的紅綠配色。改走現在的國潮路線後,塔斯汀不僅自己走紅了,還帶動了一批同行。目前市面上的中式漢堡門店,大多有著鮮明的中式元素和國潮風格。


寧之恆也提到,塔斯汀品牌主打色鮮艷醒目,店面裝潢風格、店內環境和音樂給人很有朝氣的嘻哈活力感,使其在街頭巷尾的無數門店中很有辨識度。


此外,中式漢堡產品普遍選擇「高性價比」的定位。根據窄門餐眼的數據,塔斯汀的客單價不到20元,略高於華萊士。肯德基和麥當勞的客單價分別為35元和28元。同塔斯汀類似的中式漢堡品牌,比如享哆味、百基拉、漢堡狀元等,相較於麥肯也都有著不小的價格優勢。


中式漢堡本身屬於很成熟的炸雞漢堡賽道,消費者被麥當勞肯德基教育了這麼多年,對這個品類早已非常熟悉。「這不是一個什麼花里胡哨的新品類,有著成熟且穩定的消費群體。」汪洪棟表示,炸雞漢堡是一個相對容易把規模做起來的行業,在他們之前研究過的中國千店品牌中,炸雞漢堡是千店品牌數量僅次於茶飲的餐飲賽道。「這說明炸雞漢堡品類天然具備連鎖化、規模化的特點。」


汪洪棟認為,各方資本也正是看中了中式漢堡的產品特色和品類優勢,才不止一次地為其賦能加碼。


主流餐飲品牌里,西貝是最先嗅到中式漢堡氣息的,眼下正在北京緊鑼密鼓籌備的一家家賈國龍中國堡,足以看出西貝做中式漢堡的決心。西貝表示,今年內賈國龍中國堡預期會開出數十家門店,第一階段會先在北京鋪開,之後逐漸向全國擴張,既包括一二線城市,也涵蓋下沉市場。


西貝方面告訴我們,過去幾年,他們一直不斷調整快餐業務。早期試水快餐項目時,西貝的正餐基因未能完全適配快餐賽道,但隨著西貝「中餐現代化」能力的提升,已經逐步擁有做好快餐的「資本」,賈國龍中國堡正是基於這樣的土壤而誕生。


相較於塔斯汀,賈國龍中國堡在名字和餐品搭配上要更「中國」一些。塔斯汀的套餐里,依然包含著可樂、薯條等炸雞漢堡標配產品,而賈國龍中國堡則是用酸米漿、豆漿、胡辣湯作為輔餐湯品。

蒙眼狂奔,也要記得看路


目前,消費者對中式漢堡褒貶不一。在山東菏澤上大學的林多多給了中式漢堡差評。一開始,她覺得中式漢堡的概念很新奇,想了解什麼是中式漢堡,便去購買了塔斯汀的麻婆豆腐漢堡。但是結果卻讓她失望,「漢堡特別薄,餡料很少,還不如肉夾饃。」因為覺得性價比不高,她也決定不再回購中式漢堡。


汪洪棟研究過塔斯汀的很多差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出餐速度慢。汪洪棟認為,出餐慢是其現擀現烤餅皮的形式下不可避免的問題,這既是它的特色,又是一個短板。


趙柯告訴我們,若是外賣訂單,出餐時間要求15分鐘內,如果有堂食的客人,其訂單會被優先製作,排在外賣訂單之前。儘管總部要求如此,但從寧之恆以及不少線下消費者的堂食經歷來看,他們的就餐需求並未在規定的時間和次序下得到滿足。


趙柯還提到,麻婆豆腐、魚香肉絲等特色中式餡料,是以料理包的形式被配送至各門店,使用時解凍加熱。但在熟悉餐飲行業運作規律的汪洪棟看來,這並不是塔斯汀的槽點。「它本身就是一種高性價比的消費,就像薩莉亞、蜜雪冰城一樣。消費者選擇了接受價格上的優惠,自然就明白需要犧牲部分口感。」汪洪棟同時表示,產品標準化是餐飲連鎖化、規模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汪洪棟在不同的地方消費過多次塔斯汀,數次消費體驗累計下來,他發現塔斯汀的出品不是特別穩定,不同門店之間口味難以保持統一。對此,汪洪棟解釋說,即便使用料理包,也會因為門店端加工程序的差異而導致口感發生變化,此外食材新鮮度也會對品質造成的影響。


寧之恆也有同樣的感覺:「這個品牌最大的問題在於對不同門店的品質把控——可能有某些店在衛生、產品出品、人員管理等方面做的不錯,但我接觸到一些門店的經驗狀況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的。」比如餐桌上隨處可見上一個顧客留下的食物殘渣、油漬和辣椒粉;面對顧客一次又一次的催促和長達半小時的站立等待,配餐工作人員沒有半點歉意甚至面露不悅等等。


汪洪棟指出,這是不少餐飲品牌擴張過程中一個比較致命的問題。「加盟商的水平參差不齊,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如果管理不能及時有效地到位,不免會出現品質下降,甚至是食品安全的問題。這對快速擴張的品牌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傷和風險。」


塔斯汀的急速擴張,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加盟渠道的開放。根據《商業觀察家》此前的報導,塔斯汀廣東區域的加盟市場在2022年上半年基本還無人問津,來諮詢加盟的客戶特別少。到下半年,品牌效應突然起來,加盟商陸陸續續過來諮詢,廣州番禺區、白雲區等地,一個區都開出二十幾家塔斯汀加盟店。到年底,不僅廣州和深圳因為加盟量太大暫停加盟,廣東省內其他城市也已經沒有加盟名額了。


因為加盟量太大,塔斯汀公司從2022年8月份開始叫停一些南方區域城市的加盟,重心轉向山東等北方市場,並在2023年施行了新的加盟政策。目前,塔斯汀的加盟標準店面積已由此前的60㎡變更為現在的65㎡,加盟費用也由36.98萬元上漲為45.23萬元。


在塔斯汀之外,越來越多的類似品牌也正在發跡,比如百基拉、漢堡狀元、楚鄭中國漢堡等,其中規模大的已經開出近700家門店。擁有兩千多家門店的享哆味,也在塔斯汀火起來後悄悄改了頭換了面。他們都有著與塔斯汀類似的產品和包裝,經常讓消費者混淆。


汪洪棟提到,當某一個餐飲品類開始走紅,一定會出現很多模仿者,像前兩年的新式熱鹵、中式點心,大家的風格和產品都是高度接近的。「這是餐飲行業繞不開的一個點,最後誰能勝出,就要看品牌的綜合實力了。」不過,一旦出現模仿者,也恰恰說明產品確實火起來了,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目前,這些中式漢堡品牌還大多集中於下沉市場,北京至今沒開起來一家塔斯汀。窄門餐眼數據顯示,從塔斯汀門店的城市分布來看,有73.8%的門店在二線及以下城市,從具體選址來看,有27.28%的門店為鄉鎮店,在所有門店類型中占比最大。享哆味鄉鎮店的占比達到48.89%,百基拉鄉鎮店的占比則達到了64.51%。


汪洪棟表示,「好吃」「不貴」才是吸引消費者的內核。「抓住這兩點,就是抓住了消費者的胃。」他認為,性價比是餐飲行業的主旋律,尤其疫情三年,大多數人都面臨著消費降級,在這樣的背景下,塔斯汀能突出重圍也並不令人意外。

*應受訪者要求,寧之恆、寧蒙、趙柯、林多多為化名。題圖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