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成了世界「眼鏡之都」

海外網 發佈 2023-06-09T11:49:19.209111+00:00

江蘇省丹陽市,一個人口不足百萬的縣級市,卻是世界最大的眼鏡鏡片生產基地,有1600多家眼鏡相關企業、5萬多名從業者,鏡片年產量4億多副,占全國總量3/4,全球總量一半。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位于丹陽市火車站附近的中國·丹陽國際眼鏡城。 中共丹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萬新的自動化生產線。

匯鼎光學的生產線一景。 除署名外均為本報記者 趙 昊攝

丹陽市區一角。 中共丹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江蘇省丹陽市,一個人口不足百萬的縣級市,卻是世界最大的眼鏡鏡片生產基地,有1600多家眼鏡相關企業、5萬多名從業者,鏡片年產量4億多副,占全國總量3/4,全球總量一半。全世界每兩個戴眼鏡的人中,就有一人使用了丹陽產鏡片。丹陽何以成為世界「眼鏡之都」?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一路南下來到丹陽,探尋丹陽眼鏡產業發展壯大的秘密。

歷史悠久,產銷兩旺

丹陽與眼鏡產業結緣,要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當時,一批丹陽籍學徒從上海、蘇州國營眼鏡廠返鄉,在丹陽市司徒鎮、大伯鎮參與建立社隊企業,嘗試進行眼鏡製作。發展至上世紀70年代,丹陽眼鏡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僅在司徒鎮就有三四家眼鏡廠。

1971年,年僅17歲的湯龍保進入司徒鎮大墳鏡片廠,成為一名磨片工人。鏡片是玻璃材質,需要人工操縱磨片機來打磨。磨片過程有點像推磨,工人推動操縱杆的力度決定所切割玻璃的弧度,進而決定鏡片的度數。打磨一片鏡片需要數小時,而且由於拋光粉遇水變紅,工人的手上、臉上常常被染得通紅。

「當時,各個眼鏡廠拼的是工人的經驗。哪像現在,拼的是技術,拼的是設備。」已是中國眼鏡協會副理事長、丹陽眼鏡商會會長、萬新光學集團董事長的湯龍保笑著對記者說,「如今有了自動化生產線,根本不需要工人上手去磨,只需要40秒就能研磨好一片定製化鏡片,誤差在納米級,隨後再進行加硬、鍍膜等工藝,也都是機器操作,效率很高!」

自動化生產線真有這麼厲害?記者走進了生產車間。在車間內,只見一塊塊鏡片毛坯「乘坐」傳送帶進入研磨機中,伴隨著「滋滋」的機器聲,不一會兒就被研磨好,在生產線上被運送至下一道工序,工人全程只需要操縱機器面板。據了解,萬新的定製鏡片產能已突破2.1萬片/天,是當地領先水平,每天都有很多鏡片製作好被送往全球各地。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改革的春風吹滿丹陽,在丹陽火車站附近,自發形成了一批眼鏡地攤。來自其他地區的商人乘車前往丹陽拿貨,再將丹陽產眼鏡銷往全國各地。1986年,丹陽縣政府決定扶持眼鏡產業。同年5月,全國最早的眼鏡交易專業市場華陽眼鏡市場成立,當年的效益就有150多萬元。

如今,在丹陽火車站附近矗立著一座更氣派的「中國·丹陽國際眼鏡城」,這是一座面積約14萬平方米的商貿綜合體。記者前去探訪時,眼鏡城裡人頭攢動,能夠聽到天南海北的口音,熱鬧而有序。這種景象,在丹陽持續了約37年。

需求端的旺盛,帶動供給端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由於眼鏡生產技術和資金投入要求都不高,且供不應求,丹陽一些集體企業的技術人員、銷售人員紛紛「下海」辦企業,在丹陽形成了從鏡架製造、鏡片生產到加硬鍍膜的全產業鏈,還發展出包括鏡布鏡盒、印刷包裝在內的產業集群。

就在丹陽眼鏡產業發展欣欣向榮的時候,一場危機悄然而至,差點讓丹陽眼鏡企業「全軍覆沒」。

屢闖難關,堅持創新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國外的鏡架大量湧入,款式更加新穎。丹陽的眼鏡企業一時無法生產出可以與之抗衡的產品,銷售額一落千丈,大批眼鏡企業倒閉,甚至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了「進口眼鏡遠遠優於國產眼鏡」的印象。湯龍保當時所在的眼鏡廠也不能獨善其身,產值銳減至100多萬元,800多名員工只剩下100多人。「丹陽眼鏡進入了一個寒冬。」湯龍保說。

1988年,經過改制,萬新光學眼鏡有限公司成立。成立的時候,丹陽眼鏡乃至國產眼鏡依舊處於低谷。於是,湯龍保重金投入在技術與材料上,生產出了能與境外產品抗衡的鏡架,並積極開拓海外市場。萬新雖然熬過了「嚴冬」,卻不能改變國內眼鏡行業相對落後的事實。

破局的方法就在於「創新」兩字。「面對變化,唯一的出路就是變換賽道,轉產樹脂鏡片。我們是國內首家開始組織研發樹脂鏡片的企業。」湯龍保介紹。萬新主動求變,購買了新原料、新設備,並積極向國外學習生產技術。

轉型的過程並不容易。「生產樹脂鏡片就像煮飯,溫度太高會泡湯,太低又米飯夾生。整整3年時間,我們交了不少學費,報廢的鏡片有上百萬片。」湯龍保介紹。1996年,萬新成功投產國內第一代樹脂鏡片,並逐步將技術推廣到丹陽其他眼鏡企業。自此,國產樹脂鏡片可以和進口產品分庭抗禮,重新贏回了市場。萬新作為國內樹脂鏡片生產工藝的研發企業,如今實現鏡片銷售額全國領先,並帶動了國內其他企業樹脂鏡片的生產。

約20年後,中國眼鏡產業發展陷入和當時相似的境地。「由於鏡片生產技術沒有取得較大突破,有相當一部分企業陷入『價格戰』的陷阱,只能通過改進生產設備、降低生產成本來競爭。」江蘇匯鼎光學眼鏡有限公司行政總監楊姝穎對記者說。

2017年成立的匯鼎光學,在資金上並不足以和大公司相抗衡,當年的銷售額僅為728萬元。但短短兩年,匯鼎光學成功實現「彎道超車」,在過去6個財務年度,實現了55倍的增長。

高速增長的秘密依舊藏在「創新」里。「我們不只注重技術創新,還講求理念創新。」楊姝穎介紹。理念創新,就是瞄準龐大的眼健康需求,成為「眼健康終端成長服務商」。圍繞眼健康服務,從眼鏡片、老花鏡、儀器設備、運營管理方面,為客戶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舉個例子,傳統的眼鏡店只能滿足驗光、配鏡等需求,而匯鼎光學就可以通過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從傳統眼鏡店到眼健康管理機構的升級轉型。

這套方案迅速得到市場認可。「目前,服務的客戶超過了2.1萬家,覆蓋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楊姝穎說。

技術創新為匯鼎光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樹脂鏡片競爭激烈,我們將生產重心聚焦在功能性鏡片上。」楊姝穎說。功能性鏡片,指能夠實現防藍光、抗疲勞、漸進多焦點等功能的鏡片,利潤相對較高。然而此前,國外企業通過專利壟斷,長期阻止中國企業入局。

為此,匯鼎光學組織了一支研發團隊,研發推出「視覺大師」系列產品,其中「跑跑因子」分區離焦近視管理鏡片。在一片小小的鏡片上,均勻分布1088個光圈,產生5個分區,實現青少年的近視管理。

打造品牌,力爭出海

當湯龍保率團於1992年第一次參加香港國際眼鏡博覽會時,萬新只能得到一個偏僻的小展台。但由於萬新的產品價廉物美,還是成功與德國、英國等外商簽訂了合同,這給了湯龍保向外發展的信心。「當時國內消費者還抱著固有印象,不願意買國產眼鏡。開拓海外市場,更有利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湯龍保說。1993年,萬新出口鏡架達到12萬副,銷售額300多萬元,實現扭虧為盈。

海外市場瞬息萬變,需要企業緊盯海外消費者需求。有一次,在義大利米蘭,湯龍保看見一名外國人戴著一副款式新穎的眼鏡,緊緊跟隨了這名外國人1000多米,讓這名外國人十分疑惑。經翻譯解釋後,他欣然摘下眼鏡,讓湯龍保畫下這副眼鏡的草圖。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丹陽眼鏡成為全球眼鏡市場中舉足輕重的部分。鎮江海關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丹陽眼鏡類出口貿易額達11.01億元。

江蘇淘鏡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海外市場的企業。為了通過海外監管部門的准入審核,淘鏡下了不少工夫。「監管部門檢測產品質量時,拿一塊重量為16.3克的鋼球從約1.27米的高空往下砸,來測試鏡片能否經得住撞擊。每年還會有專業人員對我們設備進行認證。」江蘇淘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宏梅對記者說,「一開始我們的產品輕而易舉地被砸碎,經過多次實驗,改進產品配方,最終才過關,前前後後經歷了半年多時間。」

丹陽眼鏡能夠立足海內外,打造品牌很關鍵。湯龍保對此有深刻體會:「有一次,我拿著我們的產品,蓋住商標給國內同行看。該同行讚不絕口,表示『進口貨就是好』。可當他知道這是國產眼鏡後,一改此前態度,開始挑三揀四起來。」這個經歷讓他明白,只有打造品牌形象,才能實現企業長久發展。

除打造企業品牌外,2014年「丹陽眼鏡」註冊為集體商標,是全國工業類別中唯一的眼鏡類集體商標。如今,在全國各地都能看見「丹陽眼鏡」的身影,「丹陽眼鏡」成了丹陽的一張閃亮名片。

在司徒鎮一個繁忙的十字路口,矗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中國眼鏡之都」6個大字,靜靜地注視著來往車輛。走過60餘年曆程的丹陽眼鏡,如何讓「眼鏡之都」的名號更加響亮?楊姝穎認為,關鍵在創新,「我們將進一步推動鏡片的更新疊代,並提前布局新賽道,重點發展AR眼鏡。」

相關部門的支持,也為丹陽眼鏡的發展提供了信心。近年來,丹陽設立了全國第一家眼鏡研究所、國家級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網丹陽市供電公司針對眼鏡企業,持續提升優化電力營商環境水平,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丹陽眼鏡的品牌影響力還有短板,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擦亮品牌,實現丹陽眼鏡的可持續發展。」湯龍保說。(本報記者 趙 昊)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6月09日 第 10 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