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1947年巴勒斯坦會怎麼選?總統阿巴斯後悔不已:我們錯了

溫度歷史 發佈 2023-11-06T17:55:35.996774+00:00

巴以衝突讓巴勒斯坦的命運重回大眾視野,雖然巴勒斯坦早在1988年就宣布建國,但由於沒有明確的領土範圍,遲遲得不到聯合國的承認。如今的巴勒斯坦領土不斷被蠶食,國內分成眾多派別,還有各自的武裝,曾經還發生過自相殘殺的事件。法塔赫一派是名義上的統治者,但只占據著約旦河西岸。

巴以衝突讓巴勒斯坦的命運重回大眾視野,雖然巴勒斯坦早在1988年就宣布建國,但由於沒有明確的領土範圍,遲遲得不到聯合國的承認。

如今的巴勒斯坦領土不斷被蠶食,國內分成眾多派別,還有各自的武裝,曾經還發生過自相殘殺的事件。法塔赫一派是名義上的統治者,但只占據著約旦河西岸。

則由激進組織哈馬斯占領,以色列為了防範激進分子滲透,在加沙建立高大的隔離牆,就連巴勒斯坦人都稱這裡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監獄。

看到這些天發生的一切,人們不禁要問,巴勒斯坦人的命運為何這麼悲慘?如果回到1947年,他們會怎麼選擇?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看看,巴勒斯坦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今天這樣的,以及如今他們對當初分治方案的看法。

阿拉伯聯盟主導的第一次中東戰爭

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過,整個英治時期曾有過兩份分治方案:1937年英國提出的方案是阿拉伯人占70%土地,猶太人占20%土地。1947年聯合國提出的方案是阿拉伯國占46%的土地,猶太國占53%的土地。

兩次拒絕最佳建國方案,巴勒斯坦總統如今後悔不已:阿拉伯人錯了

但兩次方案阿拉伯人都拒絕了,從而錯過了兩次最佳的和平建國機會。拒絕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後,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這次戰爭是中東局勢最為關鍵的轉折點,堪稱中東亂局的起源。聯合國方案相當一個平衡點,如果大家能接受,簽了合約各自好好生活。即便日後有人違反,聯合國也有法理依據進行處置。

但戰爭打破了這種平衡,結果是阿拉伯聯盟失敗,以色列占據了比聯合國方案更多的領土。

對於巴勒斯坦人來說,領土丟失不肯服輸。對於以色列人來說,這是在自衛戰爭中贏得的土地,也不肯吐出來。於是雙方只能不斷開戰,延續至今。

而主導拒絕聯合國分治方案以及第一次中東戰爭的,正是巴勒斯坦人的親戚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包括埃及、外約旦、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葉門)。

整個阿拉伯聯盟有3000萬人口,而猶太人只有區區60萬,如此強大的一個聯盟為何會敗給猶太人?弄清楚阿拉伯聯盟失敗的過程和原因,也就大概能弄明白,到底是誰把巴勒斯坦人坑了。


長期以來,巴勒斯坦人的民族解放鬥爭需要依靠周邊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巴勒斯坦內部有大大小小數十個派別,他們相互之間也開展鬥爭,分分合合,猶如一盤散沙。

二戰末期,7個阿拉伯國家成立阿拉伯國家聯盟,在他們撮合下,巴勒斯坦各個組織組成了第四屆阿拉伯最高委員會,作為巴勒斯坦人的最高領導機構。

二戰期間,英國人為了穩固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統治,對阿拉伯人採取安撫政策,而對猶太人加以限制。所以阿拉伯人相對平靜,對英國持支持態度,反而是猶太人不斷在跟英國人鬧獨立。

尤其是二戰結束後,猶太人越鬧越凶,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管治已是大勢所趨。阿拉伯聯盟也開始思考巴勒斯坦的未來,雖然他們各懷鬼胎,但都有同一個目標——不希望身邊出現一個不同信仰的國家。

在聯合國討論分治方案時,阿拉伯聯盟表示拒絕,他們希望建立一個包含兩個民族但以阿拉伯人為主導的國家。放眼這些國家,即便是同一個信仰的不同派別,都斗得你死我活。不難預料,假設融入一個不同信仰的國家會面臨怎樣的後果。

經歷過大屠殺的猶太人自然強烈反對。阿拉伯聯盟在聯合國內展開鬥爭,無奈自身影響力實在太有限了。當時的五大國中,美國和蘇聯都支持猶太人,英國人迫於美國的壓力不敢反對。所以分治方案順利出台。

既然講道理講不過,那就來武力吧。聯合國分治方案一通過,阿拉伯聯盟7個國家便在開羅集會,決定使用武力干涉。他們對外發布宣言「決心為反對聯合國分裂巴勒斯坦的決議而戰」,並成立了「阿拉伯解放軍」(成員主要是各國阿拉伯人)。

阿拉伯聯盟根本沒把猶太人放在眼裡,因為他們有7個國家,不論兵力和武器都占據絕對優勢。尤其是埃及、伊拉克、外約旦與英國關係密切,軍事上受英國指導。

英國也積極支持阿拉伯聯盟反對聯合國決議,英國駐巴勒斯坦部隊司令麥克米倫將軍認為,阿拉伯軍隊「將毫無困難地占領全境」。

有了英國人的支持,阿拉伯聯盟底氣更足。阿拉伯解放軍開入巴勒斯坦,開始與猶太人爆發零星的戰鬥,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初級階段。由於英國軍隊還未撤走,雙方無法全面開戰。


一則假消息嚇得埃及停止前進

1948年5月15日,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猶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國,12分鐘後,美國成為首個承認以色列的國家,接著蘇聯也宣布承認以色列。

同時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戰爭正式打響。英國對此持支持態度,並為阿拉伯國家提供了大量援助。

說到這裡必須先來介紹一下雙方的實力。阿拉伯聯盟的老大是埃及,他軍事實力最強,裝備了大量英國武器,出兵7000人。

外約旦派出7500人的「阿拉伯軍團」,這是英國人離開巴勒斯坦後移交給外約旦的軍事力量,其中許多高級軍官都是英國人,總指揮也是英國軍官。可以說是阿拉伯聯盟中最精銳的部隊。

敘利亞出兵5000,伊拉克出兵1萬。另外有志願兵團「阿拉伯解放軍」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自己的部隊「阿拉伯拯救軍」加起來1萬多人。

黎巴嫩出兵2000多人,但基本是打醬油的角色,整個戰爭期間只占領了幾個邊防哨所,後面我們就不提他了。

整個阿拉伯聯盟兵力大概有4.2萬人,而且配備飛機、坦克,火炮數量也很充足。


反觀戰爭初期的以色列,還沒有什麼志願者加入,總兵力只有3萬餘人,基本上是之前開展反英鬥爭以及保護猶太定居點的民兵。他們幾乎沒有什麼飛機、大炮,裝甲部隊為0。

阿拉伯聯盟占據著壓倒性優勢,但是猶太人知道如果戰敗他們將面臨怎樣的命運,所以格外團結,戰士們都視死如歸。

以色列人沒有坐以待斃,建國元老果爾達·梅厄夫人親自前往美國,向猶太富豪募集了7500萬美元的巨款,用於購買武器。

戰鬥打響,埃及率先從南部發起進攻。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沿著海岸公路向以色列當時的首都特拉維夫推進,一路向耶路撒冷推進。

起初埃及軍隊推進非常順利,南路軍5月22日已經開始攻擊耶路撒冷南郊。北路軍推進至特拉維夫南部32公里的阿什杜德附近,以軍非常恐慌,組織部隊展開阻擊。

以軍在夜間偷襲了埃軍的後方補給線,占領了一座關鍵高地,並虛張聲勢召開新聞發布會說已經切斷埃軍補給線。消息傳到開羅,埃軍司令部立即要求前線暫停向北進攻,轉而搶占南部內格夫地區一些要地。

埃及為何會被一則假消息嚇得停止進攻呢?原因我們後面再說。

東北方向的敘利亞軍隊向太巴列湖南端攻擊,起初占領了一些猶太人定居點。正在此時剛剛從法國買來的兩門榴彈炮到貨,以軍立即投入使用,並擊中了敘軍的坦克。敘軍以為與以軍大部隊遭遇,也停止了進攻。

伊拉克軍從中部發動進攻,進展最大,一直推到圖勒卡爾姆,這裡距離地中海只有11英里,幾乎將以色列攔腰切斷。可惜伊拉克軍隊誤判形勢,沒有繼續向前推進,轉為鞏固陣地。

威脅最大的是約旦的「阿拉伯軍團」,他們攻占了耶路撒冷舊城。根據聯合國分治方案,耶路撒冷雖然處於阿拉伯的地盤包圍之中,但這裡生活著10萬猶太人。雖然沒有任何軍事價值,以色列卻不願放棄。

被包圍在耶路撒冷新城中的以色列人面臨著缺糧少彈的困境,但阿拉伯軍團也滿足於現有戰果,沒有再發動大規模進攻。以軍設法向耶路撒冷運送補給,遭到炮擊傷亡很大。

最後,他們在當地巴勒斯坦人的幫助下找到一條隱蔽小道,並緊急擴建成公路,才將補給運到耶路撒冷新城,暫時解除了危機。

這一階段,局勢對阿拉伯聯盟非常有利,但凡他們能再沖一下,也許以色列這個國家真的就不存在了。但接下來局勢驟變。

在戰爭打響後,美國和蘇聯在外交上給予了以色列極大的支持,他們一邊譴責阿拉伯國家,一邊斡旋使雙方達成了停火4周的協議。

這無疑是給了以色列一個喘息機會。期間以色列從法國買了坦克和大口徑火炮,從捷克斯洛伐克買了飛機、坦克和大批軍火,還從美國「偷」了3架重型轟炸機。同時大量外國志願兵也偷渡進入以色列。

早期,蘇聯控制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對以色列支持最大。英國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周大概有80噸軍火從捷克斯洛伐克空運到以色列。

到停戰結束時,以色列已經有6萬多兵力,建立了陸海空三軍,武器裝備也有了很大改善。

阿拉伯聯盟陷入分裂

阿拉伯這邊在幹什麼呢?除了補充兵力和彈藥外,什麼也沒幹。而且英國還迫於美國壓力,停止向阿拉伯國家供應武器。

看到這裡,你或許好奇前面不是說阿拉伯聯盟7打1嗎,怎麼沒看到沙特和葉門的軍隊呢?

其實一開始阿拉伯國家對於是否武力干涉就有分歧,其中外約旦和敘利亞叫得最凶。伊拉克和黎巴嫩雖然也很亢奮,但其實並不想打仗。

黎巴嫩1946年才從法國獨立,自己那一攤子事還處理不完。伊拉克與巴勒斯坦隔了一個國家,打贏了也撈不到什麼好處。所以,這兩兄弟屬於出工不出力。

埃及並不想捲入戰爭,因為國內局勢不穩,無心干涉。沙特與美國關係密切,也不支持開戰,至於葉門則完全是啦啦隊角色,所以第一階段沙特和葉門都沒出兵。

但在外約旦和敘利亞堅持下,他們最終還是統一了意見決定出兵。埃及作為聯盟的老大,迫於輿論壓力也只能出兵,只是自己準備工作沒做好。

戰場上鬧出了一些笑話,埃及沒有進行任何戰鬥動員,一個在巴勒斯坦參戰的士兵被問起在哪裡時,居然回答道:「在埃及的訓練場。」而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指揮部里,連張軍用地圖也沒有。

雖然最後統一意見出兵了,但他們各自的算盤也打得不一樣。

戰爭爆發前5天,前文提到的那位果爾達·梅厄夫人秘密來到外約旦會見了國王阿卜杜拉,勸他不要參戰。

但阿卜杜拉反勸果爾達·梅厄推遲建國,先建立自治區。之後他會接管整個巴勒斯坦,並承諾善待猶太人。

果爾達·梅厄說:「難道你不知道在這個地區我們是你們唯一的盟友?其他都是你的敵人。」

阿卜杜拉回答:「是的,這我知道。」

雖然雙方的談判沒有任何結果,但從對話中可以看出,阿卜杜拉的目的並不是要去幫巴勒斯坦人。其實他一直想建立一個大約旦國,當耶路撒冷王。

所以這次戰爭,約旦的目的就是儘可能多地占地。戰爭開始前,阿卜杜拉就要求擔任戰區指揮官,指揮所有部隊。但為了限制阿卜杜拉的權力,其他國家又推舉了一位前線總指揮。這就造成了多頭指揮的局面。

停火期間,阿卜杜拉開始爭取巴勒斯坦一些頭目,說服他們與外約旦合併,並表示將任命親約旦的人為耶路撒冷總督。

阿卜杜拉甚至還公開向埃及提出了這一想法,弄得埃及很惱火。因為埃及參戰也是希望多占點地,他們反對阿卜杜拉的意見,打算扶持親埃及的人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政府。

為了限制阿卜杜拉,戰爭期間,埃及就沒收了一船經蘇伊士運河給「阿拉伯軍團」的英國軍火。

停火期間,阿拉伯聯盟陷入了各種內部紛爭,基本上沒有在軍事上認真準備。


被迫簽訂停戰協定

停火到期後,阿拉伯聯盟拒絕延期。7月9日戰火重開,以軍發動了為期10天的反擊,首要目標是「阿拉伯軍團」。

「阿拉伯軍團」的英國指揮官表示後勤供應困難,需要縮短戰線,沒怎麼抵抗便放棄了兩座城市。友軍們見狀紛紛大罵,部分巴勒斯坦人甚至到阿卜杜拉的皇宮門口抗議。

為此阿卜杜拉不得不抽調部分兵力回國維護安全,留下的兵力在戰場上再也無法發揮重要作用。

在北線,以軍遭到敘利亞軍隊阻擊,進展不大,只從「阿拉伯解放軍」手裡奪回了西加利利地區。南線也沒有太大進展,但以軍空襲了開羅、西奈半島、大馬士革等地。

接著聯合國要求第二次停火,持續了將近三個月。

以色列又迎來一次機會。停戰期間以軍發展到9萬多人,其中不少來自外國的志願者都是技術兵種。飛機增加到100多架,艦艇增加到16艘。

而阿拉伯聯盟這邊矛盾越來越大,聯盟不顧外約旦的抗議,在加沙成立了「全巴勒斯坦阿拉伯政府」。阿卜杜拉也針鋒相對,召集另一派巴勒斯坦人集會,呼籲把巴勒斯坦置於外約旦的保護下。

10月15日,以軍在南線發動「約夫」戰役,雖然付出了較大代價,但占領了除加薩走廊和法盧賈以外的整個內格夫北部地區,還將2500多名埃軍包圍在法盧賈

在北線以軍僅用不到60個小時就將「阿拉伯解放軍」趕出巴勒斯坦,還奪取了黎巴嫩15個村莊。

12月22日,以軍出動5個旅再次對埃軍發動進攻,一度攻入西奈半島,在英國威脅要出兵干預後才撤出。他們調頭後切斷了加沙埃軍的退路。

期間,埃及不斷向阿拉伯聯盟國家求援。黎巴嫩、沙特、葉門雖然答應,但他們太弱而且離戰爭遠,有心無力。阿卜杜拉乾脆不予答覆,伊拉克雖然想幫忙,但他的補給線要經過外約旦,阿卜杜拉不點頭,也無法進行。

埃及內外無援,國內局勢又進一步惡化,只能同以色列談判停戰。雙方簽署停戰協定,以色列放走被圍困的埃軍,埃及承認除加薩走廊外的整個內格夫地區歸以色列所有。

外約旦見狀也與以色列談判停戰,雙方達成協議部分村莊和高地劃給以色列,換取以色列承認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區與外約旦合併。至於怎麼劃,外約旦根本不關心,畢竟不是自己的土地。

黎巴嫩與以色列的協議是回到各自邊界。敘利亞在談判中想保留占領的三塊地盤,但以色列不同意,最後出了個折中方案,這三塊地實行非軍事化由聯合國監督。

伊拉克雖然不願與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停戰協定。

尾聲:

第一次中東戰爭後的狀態:埃及占領了加薩走廊,外約旦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其他地區被以色列占領。

巴勒斯坦人邀請一群親朋好友來打建國之戰,不料引狼入室,打完仗發現地盤全沒了,自己還成了外國人。不知道這時的巴勒斯坦人是什麼心情?雖然這些地後來又還給了巴勒斯坦,但巴勒斯坦人也為此付出了不小的犧牲。

當初阿拉伯聯盟慫恿巴勒斯坦人拒絕分治方案,幫助他們打仗,結果又沒有硬本領,最終使一個簡單的問題複雜化。領土糾紛的存在,尤其是耶路撒冷新城被以色列占據,讓雙方矛盾無法化解。接下來,雙方斷斷續續發生戰爭,一直打到今天。


只是巴勒斯坦的領土越打越少,期間激進派哈馬斯占據了加沙,並以此為基地不斷向以色列發動激進攻擊。以色列無奈之下,建了隔離牆,讓加沙成了人們傳說的露天監獄。

如果時間回到1947年,巴勒斯坦人會怎麼選?2011年,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表示,1947年阿拉伯國家拒絕聯合國巴勒斯坦分治計劃是他希望糾正的一個錯誤。這顯然是承認當初他們的選擇錯了。

但那些地,以色列是跟埃及、敘利亞簽的條約,是從他們手裡奪回來的,他會還給巴勒斯坦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