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前的「大豆外交」?我國拿出了足夠誠意,接下來就看美國了

新農鳴 發佈 2023-11-14T04:23:45.211691+00:00

在中美兩國元首正式會晤前夕,兩國之間進行了大量的「穿梭外交」,各種會議頻繁舉行,而做為兩國關係「晴雨表」的大豆貿易,再次成為焦點。

在中美兩國元首正式會晤前夕,兩國之間進行了大量的「穿梭外交」,各種會議頻繁舉行,而做為兩國關係「晴雨表」的大豆貿易,再次成為焦點。

據嘉吉稱:僅在11月的第二周,中儲糧就訂購了超過300萬噸的美國大豆。如果得到證實,這將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信號,在此之前,我國本年度從美國大豆的採購量同比下降了大約35%左右。

另外,在10月末舉辦的中美可持續農產品貿易論壇上,包括中儲糧、中糧國際等在內的國內糧食貿易企業,與美國ADM、邦吉、嘉吉等跨國糧商簽署了11項糧食訂購協議,金額也高達數十億美元。要知道,這是自2018年中美貿易爭端以來,我國糧食企業首次參加購買美國農產品的正式合同簽約儀式。

在緩解中美關係上,我國用實際行動告訴美國:這次,中國是誠意滿滿!但似乎,部分美國媒體和政客,對我國的善意和誠意依然表現出不友好和傲慢的姿態。

彭博社發文稱「中國將大豆做為籌碼,以換取地緣政治利益」、「惡劣天氣加劇了人們對糧食的恐懼,中國對農作物感到飢餓」,部分美國政客也將貿易逆差歸咎於我國此前取消美國大豆訂單所致,而不反思自身行徑。

誠然,受國內居民對肉蛋奶需求的急劇增加以及資源稟賦的限制,我國確實對進口大豆依賴較重,本年度前十個月大豆累計進口量就達到了8242萬噸。

根據國家糧油中心的預測,本年度大豆進口進口量預計將達到1億噸左右。目前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占全球貿易量的60%左右,更是占美國大豆出口量的一半左右。

但不管是大豆,還是其它農產品,我國進口來源的調整,都是基於本國的需求、市場價格和季節特點,而不是美國的要求。在中美貿易中,雖然大豆占有較大比重,但並不是平衡兩國貿易的靈丹妙藥,更不是美國用來遏制中國發展的「武器」。

原本,美國在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中國的競爭力則主要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這種貿易結構本來存在高度互補性。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從川普開始到當下的拜登,都錯誤地將中國認定為最大戰略競爭對手。

進而對中國發起了一系列的遏制措施,包含貿易、科技、金融、輿論、外交等等,企圖以自認為的「從實力地位出發」來削弱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同時,又希望中國在其經濟遇到問題時與其能夠合作。

以大豆為例,華盛頓基於中國龐大的大豆進口需求,傲慢地認為:「離開美國大豆,中國很難在國際市場上尋找到同等規模的賣家。」但貿易數據會給美國政客一個深刻教訓。

2018年6月,當川普宣布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征25%的關稅時,中國的回應是對價值5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對等加征25%的關稅,其中就包括大豆等農產品。

隨後,我國加速了大豆進口多元化戰略。很快,美國的市場份額被包括巴西、阿根廷等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所取代。特別是巴西,從美國手中奪走了越來越大的大豆貿易份額。

11月5日~10日,在上海舉行的上,除了與傳統大豆進口來源國巴西和美國簽訂了大豆供應合同外,也與阿根廷和巴拉圭採購了共1200萬噸大豆,同比增幅超過20%。

此外,南非在近期也完成了首批對我國的大豆出口,這也標誌著南非已經成為我國新的進口大豆來源地。

離開美國,中國有能力在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充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但美國農民對中國市場的波動卻十分敏感。彭博社有一點說的沒錯,全球大豆市場由一個主要買家主導:中國,這意味著美國農民並不能失去中國市場。

以本年度為例,從「流浪氣球」開始,兩國關係就像經歷「過山車」一樣,這也直接體現在貿易數據中,上半年兩國貿易額同比下降17.9%。農產品方面,我國進口美豆同比下降35%,而玉米下降幅度更是達到了70%左右,受傷的只能是美國農民。

如果美國政府真正考慮美國農民的利益,就應該在改善中美關係上,拿出切實有效的行動來,取消對中國出口商品的加征關稅,推動兩國經貿合作重回正軌。

這次,中國拿出了滿滿的誠意,至於美方能否拿出足夠誠意,讓我們拭目以待吧,答案很快就會揭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