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食客一吃就上癮的12種味型,都是怎麼調的?

隴南成縣發佈 發佈 2023-11-22T05:47:48.084632+00:00

來源:紅廚網有辣味,才有滋味。題圖:紅廚網攝作者:林林七編輯:長樂未央作家梁文道曾說過,近三十年來,中國最大的變化之一,是飲食上越來越重口味。的確如此,一份《中國味感喜好調查數據報告》顯示,當下最受18~40歲人群歡迎的味道是辣。

來源:紅廚網

有辣味,才有滋味。

題圖:紅廚網攝

作者:林林七

編輯:長樂未央

作家梁文道曾說過,近三十年來,中國最大的變化之一,是飲食上越來越重口味。的確如此,一份《中國味感喜好調查數據報告》顯示,當下最受18~40歲人群歡迎的味道是辣。

近幾年,「口味具有成癮性」也成為判斷一個餐飲品類能否大火的指標。酸菜魚、辣子雞、麻辣燙、滷味等經久不衰的菜品其口味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具備「成癮性」。

那麼何為成癮性味型?具備成癮性的味型都有哪些?在調味上有什麼方法?

何為成癮性味型?

成癮性味型主要圍繞辣做文章。雖然我們常說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但是辣味並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覺。由於辣椒含有辣椒素,人在吃下辣椒時,辣椒素會通過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覺受體,通過神經傳遞將信號送入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神經反射,會出現心率上升、呼吸加速的情況,同時大腦會分泌內啡肽,產生一種愉悅感,這是一種「良性自虐」,也是成癮性味型的原因由來。

當下餐飲市場廣受歡迎的成癮性味型主要有香辣、麻辣、酸辣、煳辣、甜辣等,其對應的代表菜在各餐廳也是銷售火爆。那麼這些味型的特點是什麼?烹飪方法又是怎樣的?代表菜有哪些?

麻辣

眾所周知,川菜味型極其豐富,在酸、甜、苦、辣、咸、麻的基礎上,衍生混搭出許多複合味型,例如麻辣、椒麻、魚香、荔枝等等。要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還得是麻辣。

提到麻辣味,就不得不提到花椒和辣椒。在我國,花椒的食用和藥用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兩千年前,我國就開始用酒浸花椒製成椒漿。魏晉以後,花椒的藥用功能和飲食調味功能被逐漸開發出來。此後,花椒在烹飪中被廣泛使用。

△圖片來源:紅廚網攝

麻辣味型的麻味主要來自於乾花椒、花椒粉、花椒油、藤椒油及青花椒等,辣味則源於干辣椒、辣椒粉、辣椒油、小米辣等。

麻辣味的特點是「辣而不燥,麻而不烈」,因此在調製時會適量加入鹽、白糖、老薑、大蒜、蔥、醬油、雞精等進行調味,利用鹹味、甜味、香味、鮮味來輔助和味,才能達到效果。

四川麻辣火鍋

川渝火鍋是麻辣味型的代表之一。其鍋底由火鍋底料和老油加高湯、味精、干辣椒、花椒等調製而成。其中上面厚厚的這層老油是提味的關鍵。這裡分享一款麻辣老油的製作方法:

郫縣豆瓣500克、干辣椒125克、辣椒粉50克、花椒粒10克、豆豉30克、芽菜50克、冰糖100克、八角20克、草果20克、小茴香30克、白蔻10克、沙姜5克、桂皮10克、香葉5克、薑片50克、蔥段150克、大蒜100克、醪糟汁100克、胡椒粉20克、菜籽油1000克、牛油250克。

鍋中加水放入干辣椒煮5分鐘至透,撈出後用刀剁碎成,然後在鍋中加入菜籽油和牛油燒熱,放入薑片、蔥段、大蒜低溫炸香,下郫縣豆瓣小火炒至酥香,加入糍粑辣椒、辣椒粉、花椒粒翻炒均勻,下豆豉、醪糟汁、冰糖、芽菜和各種香料一直小火炒制半小時,炒出香味後離火加蓋靜置,冷卻後過濾掉渣,這就是麻辣火鍋的老油了。

△圖片來源:紅廚網攝

涼菜麻辣味汁

涼菜麻辣味汁的調製相對簡單得多,以夫妻肺片的麻辣味汁為例,需要用到辣椒油25克、花椒粉10克、精鹽4克、白糖8克、雞精5克、醬油5克、香油5克、香菜節20克、芹菜節20克、花生仁10克、熟白芝麻5克、滷水或鮮湯20克。將精鹽、白糖、雞精、醬油、滷水或鮮湯放入碗中調勻,加入辣椒油、花椒粉、香油就可以淋在做好的菜餚上,之後再撒上香菜節、芹菜節、花生仁和白芝麻。

麻辣乾鍋

麻辣乾鍋的調製也不複雜,以乾鍋仔兔為例,取干辣椒15克、花椒5克、郫縣豆瓣30克、八角5克、火鍋老油50克、精鹽1克、味精5克、料酒10克、醬油5克、芝麻油5克。先將兔肉碼味之後放入油鍋炸至表面發乾撈出,然後鍋中加油,炒干辣椒和花椒,再加郫縣豆瓣炒至油色紅亮,再加入炸好的兔肉,加入八角、料酒、醬油等一起煸炒入味,再加入輔料炒至斷生,最後加入火鍋老油和芝麻油,炒香起鍋裝入乾鍋內即可。因郫縣豆瓣有鹹味,所以在碼味時加入少量精鹽即可,炒制時不必再加鹽。另外,花椒也可換成青花椒或者花椒粉、花椒油。

△圖片來源:紅廚網制

水煮

水煮類菜餚也是麻辣味型中的經典菜式,以水煮牛肉為例,需要干辣椒10克、花椒3克、郫縣豆瓣30克、精鹽1克、醬油7克、料酒5克、味精3克、食用油80克。鍋中放油將干辣椒、花椒炒香,再將炒香的干辣椒和花椒剁細或用攪拌機打碎,將鳳尾、蒜苗、芹菜等配菜炒至斷生後盛入盆中墊底,鍋中炒豆瓣至油色紅亮時加入鮮湯,加入其它調味品,待湯汁沸騰並熬出香味之後,加入碼味上漿的牛肉煮至斷生,倒入盆內,撒上干辣椒碎和花椒碎、蒜泥。鍋中倒入食用油,燒熱後淋燙於菜品的表面,燙出干辣椒、花椒、蒜的香味即可。

酸辣

除了麻辣,酸辣也是時下流行的複合味型。酸鮮香辣、味感清爽的酸辣味不管是冷菜還是熱菜都適用,叫人食指大動。尤其是在夏季,酸辣味的菜餚更是受人追捧。

以前調製酸辣味比較簡單,酸味主要來自於醋,辣味以胡椒粉或辣椒為主,隨著烹飪原材料和調味料的不斷變化,現在的廚師更多地靈活運用剁椒、野山椒、大紅浙醋、白醋、番茄、檸檬汁等各種食材和調味料去調製酸辣味的菜餚。

在這裡,紅廚網也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酸辣味調製方法。

醋和紅油為主調製的酸辣味

以醋和紅油為主調出的酸辣味,常被稱為紅油酸辣,多用於酸辣涼菜的製作,如酸辣拌黃瓜、酸辣涼粉、酸辣萵筍等。做法也簡單,取精鹽、辣椒油、醬油、香醋、香油調勻,淋在菜餚上即可。醋要選用香醋,忌用白醋。另外,香油雖有增香的作用,但是不宜多。

△圖片來源:紅廚網制

醋和郫縣豆瓣為主調製的酸辣味

以醋和郫縣豆瓣為主調出的酸辣味多用於熱菜的製作,如酸辣牛蛙、酸辣魚塊、酸辣豆腐等,這種酸辣味以郫縣豆瓣提辣、以香醋調酸,在使用過程中可以稍微減少郫縣豆瓣的使用,輔以泡椒或野山椒提辣調酸,酸辣味會更加鮮美。

泡菜和胡椒粉為主調製的酸辣味

以泡菜和胡椒粉為主調製出的酸辣味,流行於風味飯館,多用於某些泡菜風味菜餚的製作,如泡酸菜腰片湯、泡菜魚、泡菜燒雞等。這裡的泡菜並不單指泡酸菜,而是泛指泡酸菜、泡蘿蔔、泡姜、泡椒等泡菜。由於此類泡菜的酸味已經足夠濃郁了,一般不另外加醋調味,而是直接把泡菜煸香再煮出酸味。另外如果擔心辣味不夠,可適量添加泡椒、野山椒來達到增辣的目的。

老陳醋和小米椒為主調製的酸辣味

以老陳醋和小米椒製成的酸辣味多用於冷菜製作,比如酸辣蕨根粉、酸辣蕎面等。將老陳醋、野山椒汁、生抽、涼白開、精鹽等兌成酸味汁,淋在裝盤的蕨根粉或蕎面上,最後撒上小米椒圈,拌勻即可食用。

黃椒(或剁椒醬、泡椒醬等)為主調製的酸辣味

黃椒醬是產自海南地區的一種辣椒醬,因色淺黃而得名。黃椒醬自帶酸辣味,所以在烹調時多製成汁或醬使用。常見的菜餚有酸湯肥牛、酸湯桂魚等。將黃椒加入芹菜、野山椒、洋蔥、大蒜、芫荽、小米椒、鮮湯等熬成酸辣汁,就可以用來燴制桂魚片和肥牛等菜品。

△圖片來源:紅廚網制

冬陰功酸辣味

冬陰功是泰餐的代表菜。因其酸辣味由多種原料調成,味感特別,也有不少廚師借鑑冬陰功湯的做法去熬製酸辣湯料,例如冬陰功炒飯、冬陰功火鍋。冬陰功的做法其實也不複雜,鍋中放油燒熱,再放入泰國酸辣醬、泰國香椒膏、番茄醬/番茄沙司、泰國咖喱等炒香,接著加入鮮湯、小米椒、香茅節、芫荽頭、泰椒汁、椰奶、精鹽、鮮檸汁、魚露、南姜粉等,燒開後熬製20分鐘至出味後濾渣即可。

△圖片來源:紅廚網制

煳辣

煳辣味也是川菜味型中頗具代表的味型。它以煳辣椒的香氣為主調,特點是麻辣煳香而不燥,香辣醇厚。煳辣的香味是由干辣椒節在油鍋里炸成煳辣殼而產生的,因此火候的控制尤其重要,火候不到或太過都會影響味道。根據菜式的不同還可以適量添加精鹽、醬油、白糖、醋等調味品加以調味。

煳辣味原本是熱菜中的常見味型,多見於宮保系列和熗炒素菜等,不過近年來,煳辣味也逐漸開始在涼菜中運用起來。和烹飪熱菜不同,用於涼菜時需要提前製作煳辣椒和煳辣椒油。

製作煳辣椒油最好選用干小米椒和大紅袍花椒,這樣熗出來的煳辣味更突出,同時也兼備麻味和香味。製作時,先往鍋中放油,燒至五成熱時,下入薑片、蔥節炸香撈出,待油溫升至六成熱時,下入小米椒節和花椒熗香,之後撈出不用,再另取干辣椒節和花椒熗香,撈出不用,隨後將油鍋端離火口,待油溫降至四成熱時,再次取小米椒節和花椒熗香,這時撈出來的棕紅色小米椒節就是煳辣椒節,鍋中的油就是煳辣油。煳辣椒節和煳辣椒油裝碗晾涼,用保鮮膜封好,放上一晚上就可以拿來拌菜了。

△圖片來源:紅廚網制

煳辣荔枝味是煳辣味的代表,分為大煳辣荔枝味和小煳辣荔枝味,兩者的區別在於酸甜程度的不同,前者更甜,後者更酸。常見的煳辣荔枝味菜有宮保雞丁、宮保腰花、宮保大蝦等等。烹調時,先將主料碼味,再將醬油、姜、蔥、蒜、白糖、醋、料酒、水豆粉、鮮湯、味精等兌成芡汁,起鍋燒熱至油溫六成,投入干辣椒節、花椒炸至棕紅色,放入主料炒至斷生再放入芡汁,收汁亮油即可出鍋。

川菜文化學者石光華曾分享關於製作煳辣味菜品的關鍵,首先干辣椒要選用色紅皮韌、手感飽滿的辣椒,不要空殼,也不要皮色泛黃。去蒂之後,剪去兩端,抖盡辣椒籽,將干辣椒剪成1厘米長的節,洗淨後用溫水浸泡15分鐘至干辣椒微軟。這是煳辣的香味來源的關鍵。接著起鍋燒熱,燒熱後改成小火放入薑片、蒜片、蔥段炒香,再放入大紅袍花椒和泡過的辣椒節,用熱油逼出辣椒中的水氣,辣椒中的糖分會慢慢焦化,產生焦糖煳香。

△圖片來源:紅廚網制

結語

餐飲行業有這樣一句話「產品是餐廳的第一競爭力,而口味則是產品的第一競爭力。」隨著經濟的發展、食品的工業化和商品化,辣味無疑是時下占據主導位置的口味,想要保持餐廳菜品的新鮮感和競爭力,辣味想必是繞不過去的一關。

那麼各位大廚又有什麼辣味的拿手好菜,於辣味菜餚上又有什麼烹飪心得呢?一起來分享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