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東宮制度研究

厲羽萱 發佈 2023-11-22T23:44:42.199960+00:00

為了保證政治特權能在自己家族中持續更長時間,在選擇繼承人和培養繼承人方面,整個統治集團會花費大量的精力。

引言

中國古代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家天下的王權政治模式,最高政治權力的代表皇帝,是以一家一姓之中之間進行皇位的更迭。

為了保證政治特權能在自己家族中持續更長時間,在選擇繼承人和培養繼承人方面,整個統治集團會花費大量的精力。

以保證未來的繼承人能夠順利繼承皇位。東宮制度就是這一政治實踐產生的產物。從漢唐以來東宮制度得到了延續和進一步的發展,到宋代東宮制度結合王朝的社會背景,呈現出了其獨有的特徵。

01 宋代東宮太子選立的特點

在傳統中國古代王朝中,對於皇位繼承人重要性的認識,已經足夠深刻了。

古人認為天子富有天下,作為儲君的太子,可以繼承皇位大統,和順兄弟,鎮壓王室異性,乃是王朝平穩發展的關鍵所在。

宋書《冊府元龜》中載:「王者建立儲貳,所以重宗廟社稷而安天下也。」可見儲君之位對於王朝而言何等重要。

宋代大臣包拯也曾言,「夫萬物皆有根本,而太子天下之根本也。根本不立,禍孰大焉!」基本上及時建立儲君成為大部分王朝官員的共識。

宋代皇位繼承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歷任王朝都很難見到的現象。宋代的皇位繼承基本上沒有出現過內亂。

這對於宋代重視東宮制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權力重就會生出諸多弊端,即使皇子如果手握重權也容易生事。

如何對其進行制度上的規範,宋代人也有自己的政治實踐。從宋代東宮制度的整個發展來看,嫡長子繼承原則是其中遵循的基本原則。

儘管多為嫡長子並有繼承皇位,但是大多數都不是因為政治原因而是由於身體原因。

在嫡長子沒有繼承皇位的情況下,宋代也出現了多位嫡次子繼承皇位,基本上遵循了順位的習慣。

而且宋代也並不是只因皇子是嫡長子就在皇子出生之後將其立為儲君。宋代皇帝立儲的習慣來看,皇太子立儲的年紀如無特殊情況,基本都是在其年長成人之後進行立儲。

年紀最大的高宗趙眘立為皇儲時已經三十五歲了。

對於為什麼要晚些立儲宋代皇帝有自己的見解,宋孝宗就曾解釋道:「但恐儲位既正,人性易驕」,實際上這並非多此一舉,歷史上早立太子,造成太子「便自縱逸,不勤於學,浸有失德」的事情也不在少數。

02 宋代東宮制度的作用

宋代東宮相當於是儲君的小朝廷,內有一套完整的東宮官制、禮儀規範和日常的運作規範。

在官制上,設有一系列的佐貳之官,以協助太子處理相應的政務。

宋太宗建立宋朝之後,開始了對宋朝的修復和發展,公元995年,也就是宋太宗至道元年開始,宋太宗著手設置和恢復東宮制度。

設置有賓客、左右庶子、諭德、中書舍人等官職。其後根據儲君的選擇、儲君的培養、儲君的生活以及儲君意外薨逝等各個方面形成了複雜且詳細的宋代東宮制度。

儲君的選擇:宋代在選擇儲君制度的問題上,堅持了嫡長子繼承的原則。

宋代君位繼承上,太宗趙恆、英宗趙頊、神宗趙煦、徽宗趙桓、欽宗趙諶、孝宗趙愭、光宗趙擴都是皇后嫡子,若無嫡子則遵循先長後幼,以及宋代出現的四次宗室入繼問題。

在繼承的先後次序上,這些原則基本都得到遵循。將皇儲預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情況都考慮在內。

儲君的教育與培養:皇子一旦被立為儲君,為了確保儲君能夠承擔起國家重任。對儲君的教育和培養就需要花一番功夫。

王朝一般會選擇適當的人選作為太子的老師,這種制度也叫做師保制度。皇子們需要進行一定的學習,仁宗朝設立的資善堂就是典型的皇子讀書的地方。

資善堂成為皇子教育重地,有著一整套完整的制度設置。資善堂設置有都監、翊善、贊讀、直講、皇太子公小學教授、資善堂小學教授、伴讀、說書等官員專門為資善堂工作。

但其中職位,有時候並不是由專職的人員擔任,時常是一些德高望重或者德才兼備者兼任其中的某個職位。

在資善堂里未來的皇儲會學習如何處理政務、對太子進行一些人格訓練還有就是對其儀態行止進行規範,使其在各方面都符合未來君主的風範。

資善堂訓練皇子的教育內容,一般也為擺脫當時的知識體系。「至如《禮》《樂》《詩》《書》至道,可以裨益太子者,皆卿等素習,不假朕多訓爾。」儒家的經典成為讀書識字的基礎。

經史典籍成為必學項目。宋代歷任皇帝多推崇儒家經典,真宗在位時,「真宗皇帝,嘗作《元良述》,以示太子,其略曰:欲全其德,在修其身;欲修其身在勤於學。

所以勤於學者,必首及於讀《易》誦《書》閱《詩》觀《禮》,而遺編舊史則次之。」大多數統治者都將儒家經典作為皇子學習的重點。

這與宋代儒學大興有緊密聯繫,可見宋代的統治者十分重視皇子的個人學習素養。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培養皇子處理政治事務的能力。

希望未來的皇儲能夠做到畏天、愛民、法祖宗、聖孝、賢能、遠小人、勤儉、聽言、明賞罰、謹邊防。

當然理論上的學習完成之後,有時為了讓皇太子親自處理一些事情,也會將皇儲安排在京尹或者議事堂里處理一些政務。

03 宋代東宮官制

宋代皇子被冊立為太子之後,會出宮建府,皇太子居住的地方就是東宮。

但是若是皇子本人既沒有封王也沒有被明確的冊立,但是皇帝對其有所重視的情況下。該如何安置即將成為儲君的皇子?

宋代「於內香藥庫之西偏建皇子位」,對這種情況的皇子進行培養。實際上皇子位的出現主要是應對時有出現的皇帝無親生子的現象。

皇帝以此種辦法作為緩兵之計,穩定朝中局勢。《宋會要》中載有三太三少「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保」,以及其他官署「賓客、詹事、左右庶子、中允、諭德、贊善、家令、率更令。」以上官制按照舊例乃是東宮官制的常設,實際情況可能與典章制度有所出入。

在更多的時候,官職設置的實際意義更多只是一種象徵性。

師保制度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方面。主要是賜予一些名望高、德行重的大臣,以示尊崇之意,在大多數的朝代只是一個虛銜而不是實職。

宋朝的歷史上,諸如宰相范質被授予太子太傅、王溥被授予太子太保、魏仁浦被授予左僕射等等,作為嘉獎大臣的尊銜,以示優榮。

總體來說太師、太保、太傅的職位設置,其象徵意義重於實際意義,而且不常選定人員擔任,屬於可有可無的狀態。

相比之下,賓客一職更具有實際的師保作用的官職。太子賓客一職位列從三品,官位品級並不低。

宋代的太子賓客,「見太子如師傅之儀,太子見,必先拜,動皆諮詢。」足以見其身份的遵從和與太子的親近程度。

剩下的太子詹事主管東宮事務,也是從三品,主要負責東宮府中一應事務。另外其他官職以負責教導、為皇子提供講學服務為主。

宋代東宮官制,官職設置並不具有完整性,即典章規定的官職,和實際真正地服務於皇太子的官職並不是一樣的。

東宮官職設置較為隨意,經常以他官兼任,也就說服務皇太子並不是官員的本職工作。

但是,也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被選為太子的官署。

宋太宗開國之後就曾說道:「朕於諸子常加訓厲所命僚屬悉良善之士,至於皂之輩,皆朕自擇不欲令奸巧奸佞之人,在其左右,至於諭東宮官,且有當擇正人輔之以道。」相當重視對東宮官署的選任,希望做到「皆用正人,使之所聞必正言,所見必正行,則太子無有不善矣」。

從太子接觸的人開始預防,以避免太子變壞或被奸人誤導。

結語

宋代的東宮制度是一個承前啟後的轉接點,唐代東宮制度設置使太子具有相對較大的權力。

但是宋代對於東宮制度的設立,有意地削弱其建設。這從東宮制度當中教導和教育的性質加強,而東宮官署權力減弱這一點可以看出。

官署權力的減弱則主要是採取官制分離的差遣制度,以及他官兼任東宮的習慣。通過加強對太子的教導,進而保證皇位的順利繼承是宋朝時期東宮制度的特點之一。

一整套的東宮制度不僅為太子提供了基本教育,而且還注重讓太子擔任京尹、在議事處以及偶爾讓太子監國等慣例,以提高太子處理政務的能力。

圍繞皇儲的選立、教育、培養、生活等各方面建立起來的宋代東宮制度,為穩定皇位繼承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宋史》

《冊府元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