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稿 | 中餐文化何以在吉爾吉斯斯坦備受青睞?

絲路新觀察 發佈 2023-11-28T16:14:41.895125+00:00

這裡的中餐以川菜、新疆菜和湖南菜為主,每個餐廳特色不同,菜品大都根據當地顧客口味改良過,不僅能慰藉旅吉華僑華人對家鄉味道的思念,還頗受吉爾吉斯人歡迎。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餐。在吉爾吉斯斯坦(簡稱:吉)首都比什凱克市,如果每天到中餐廳吃飯,連續吃兩個多月可以不重樣。這裡的中餐以川菜、新疆菜和湖南菜為主,每個餐廳特色不同,菜品大都根據當地顧客口味改良過,不僅能慰藉旅吉華僑華人對家鄉味道的思念,還頗受吉爾吉斯人歡迎。

據了解,比什凱克中餐廳內半數以上客人為吉爾吉斯人。

中餐文化在比什凱克:從不熟悉到喜歡

比什凱克和平連鎖餐飲總經理任道偉在吉生活已有20年,多年來,他一直從事中餐行業,如今已在比什凱克開設5家中餐廳。他親眼見證了中餐廳行業在比什凱克從毫不起眼到廣為人知的全過程。

20年前,比什凱克中餐規模小,中餐消費群體主要是在吉華僑華人和去過中國且了解中國的部分吉高官和商人。「最開始,吉爾吉斯人對辣椒、花椒、醬油、醋等中國調料都不太認可,因為他們祖祖輩輩就沒有吃過這些東西,所以對他們來說中國調料是非常陌生的。」任道偉說。

隨著中吉各領域交流互動逐漸頻繁,品嘗中餐的吉爾吉斯人越來越多,中餐真正開始影響吉普通民眾生活是從2010年,大型中餐連鎖店逐漸在吉開設,大約到2013年,到中餐廳消費的吉民眾逐漸增多,中國的大盤雞、麻辣豆腐、酸辣湯、小炒肉、花卷和餃子等美食很受當地人歡迎。

經營中餐廳多年,任道偉也在不斷探索當地人的口味,經常去當地的餐廳考察。他說,當地餐主要以麵食和燒烤為主,油炸食品較多,蔬菜以沙拉居多,不會爆炒。而中餐歷史悠久,調料齊全,烹調方法很講究,不同食材可通過炒、蒸、煮、煎、燉等不同烹調方法,做不同口味的菜品。

與所有「走出來」的中餐廳一樣,任道偉所經營的中餐店菜品都根據吉爾吉斯人的飲食特點進行了改良,將川菜、新疆菜和湖南菜融合,對廚師進行培訓,在油、麻、辣方面做了調整,以迎合當地人的口味。

10餘年來,比什凱克的中餐廳數量從最初的10餘家已發展至60餘家,其中既有中吉結合的唐人街餐廳,也有新疆特色的伊犁餐廳,還有以中國特色燒烤為主的竹子燒烤店,餐廳特色各不相同,但所有中餐廳都是本地顧客居多,有的甚至達到95%以上。

中餐文化為何在吉如此受歡迎?

當地小伙阿利亞斯說,出於好奇,他和朋友抱著「嘗一嘗」的心態去了一家中餐廳,他們點了店員推薦的糖醋裡脊和蛋炒飯,都非常好吃。就這樣,他成了中餐廳的常客。

捷克巴耶夫是一位茶葉加工商,他經常去中國購買茶葉。他說,去中國出差就像旅遊,合作夥伴請他吃中餐,欣賞中國美景。中餐的味道吃了忘不了,回到比什凱克後,他便邀請親朋好友到中餐廳吃飯,大家口口相傳,就形成了愛吃中餐的「朋友圈」。

除了宮保雞丁和糖醋裡脊等偏甜的菜品,酸菜魚、酸辣粉、火鍋等中餐也被吉爾吉斯人慢慢接受,特別是去過中國或學習漢語年輕人,中文翻譯扎特娜依就是其中之一。

「我和老公是在中國留學的時候認識的,那時候我們經常去中國餐廳吃飯,畢業後,回到比什凱克,我們基本上每周都會去中餐廳解解饞,比什凱克一些中餐廳裝修很好,但是味道一般,有的餐廳裝修一般,價格優惠,中餐百吃不厭,我最喜歡去老王餐廳吃酸菜魚。」她說。

在比什凱克,像扎特娜依那樣無辣不歡的「中餐粉」並不少,他們大多都去過中國,吃過地道正宗的中餐。

除此之外,受到東干族餐廳文化的影響,吉爾吉斯人對中餐的接受程度很高,尤其是年輕人,他們願意去嘗試新鮮口味,接受新鮮事物,逐漸的,吉爾吉斯人成了中餐廳的回頭客。

各類中餐廳仍在比什凱克陸續開張

今年以來,如意餐廳、紅樓酒店、港式早茶廳、國營燒烤等多家中餐廳陸續開張,中餐廳的老闆們說,正是看到了比什凱克市民眾對中餐的消費潛力,才決定投資開店。

經營紅樓酒店的是一對80後年輕華僑夫婦,他們將多年來在吉打拼積攢的錢都投入到酒店中。店老闆張意鳳說,餐廳於2022年2月開業,開店之前,他們在不同的中餐館吃過不同口味的飯菜,從家常小菜到火鍋串串再到地方菜。發現當地人對中國菜接受程度很高,所以有了開辦中餐廳的想法。

決定開店時,張意鳳還是很有信心的。她說,吉爾吉斯人包容性比較好,容易接受中國菜品,甚至在很多群體中,中國菜很流行。此外,流行于吉本地的菜品種類不多,操作簡單,出菜快。

紅樓酒店的定位是面向吉普通民眾,讓所有對中國菜有興趣的人都能吃得上,吃得起。「我們的主要菜品是川菜和新疆菜結合的家常菜。為了迎合吉爾吉斯族客人的味蕾,對菜品的味道也做過調整。」她說。

如今,紅樓酒店的主要客源是吉爾吉斯人居多,回頭客超50%。還有一些比較熟餐廳菜品的中國客戶。根據張意鳳夫婦的計劃,他們下一步將擴大餐廳規模,優化就餐環境,在做好中餐的同時更多宣傳中國的飲食文化。

張意鳳認為,如果想要做的更好,必須從餐廳環境以及文化氛圍上多下功夫,讓帶有中國文化的中餐廳在海外發展得更遠更穩。

吉餐菜單上的中國菜

第一次在吉當地餐廳里看到「中國菜」,是在比什凱克絲綢之路街邊的一家抓飯中心。這讓本來打算隨便吃個抓飯的記者提起了興趣,工作勞累了一天,點一盤酸酸辣辣的「粉條炒肉」便讓身在海外的遊子感到滿足。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隨後的幾天,記者接連在機場附近餐廳和遠離吉首都的托克馬克小城餐廳內都看到了中國菜。

中國菜已經普及到吉的二線城市了嗎?常年在楚河州莫斯科區從事養殖業的華僑劉亞軍告訴記者,很多年前,二線城市的餐廳里就有中國菜了,當地餐廳買來中國調料,去中餐廳品嘗考察後,便學起了做中餐。

據了解,吉餐內的中國菜大都是東干族廚師做的,因為東干族的飲食文化與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很像。抓飯中心的店長別克舍夫說,抓飯中心已在比什凱克做成了連鎖飯店,除了抓飯中心,店內還有20餘種其他菜品,每個店內都有一名廚師會做簡單的中國菜,因為中國菜在這裡太受歡迎了。

來源:絲路新觀察全媒體 記者:劉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