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五經》是平常的道理,《道德經》層次更高

問道華夏 發佈 2023-12-06T00:45:19.579551+00:00

聲明:《參考網》一篇關於老子與孔子的文章,引發我寫一篇《道德經》與「五經」比較文章的衝動。上網查閱資料,突然發現了自己兩年前的類似文章被別人抄襲在百度文庫:《饒宗頤:地下文物是另一個中國,<道德經>比「五經」高一層次》,這位作者一字不落地全文抄襲,舉報一上午未得其果。

聲明:《參考網》一篇關於老子與孔子的文章,引發我寫一篇《道德經》與「五經」比較文章的衝動。上網查閱資料,突然發現了自己兩年前的類似文章被別人抄襲在百度文庫:《饒宗頤:地下文物是另一個中國,<道德經>比「五經」高一層次》,這位作者一字不落地全文抄襲,舉報一上午未得其果。乾脆換個角度再寫一篇,同時向抄襲者發出聲討。

饒先生為何強調21世紀是中華「文藝復興」時代?

上個世紀,是中國考古和文獻出土最集中的時期,除了周口店、等大批遺址,雲岡石窟等石窟雕像,還有居延漢簡、馬王堆漢墓帛書、郭店楚墓竹簡等等,饒先生因此強調21世紀應該是重新整理古籍的時代,他在晚年,一直充滿信心地預期21世紀是中國踏上一個「文藝復興」的時代。

馬王堆漢墓否定了孔子與《周易》的關係?馬王堆漢墓是世界十大古墓之一,軑侯利蒼,妻子辛追和兒子利豨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二號墓的辛追夫人不朽女屍,以及薄如蟬翼的素紗蟬衣更是世之罕見。

但最具歷史意義的發現還是帛書文獻,僅利蒼墓就有數術類、方術類、縱橫家書、六藝類、兵書類等28種,尤其是道家文獻出土之豐富,證實了老學及黃老之學在戰國及西漢初年的主導地位,帛書《老子》甲、乙本及《黃帝四經》震撼學壇,《繫辭》之全文公布也是現存最早的道家抄本,其他《易》類的佚書,同樣滲透著濃厚的黃老思想。

關於《周易》的作者,漢代以來的主流觀點一直沿襲著班固的說法,他在《漢書·藝文志·六藝略》中說: 「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上古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畫出了八卦;中古「文王拘而演周易」,將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並寫了卦辭和爻辭;下古是孔子作《易傳》,把易理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完成了易學體系。

對於上述記載,從來不乏質疑的聲音,尤其是對《易傳》是否為孔子所作,更是爭議不斷。馬王堆《易傳》的公布,又將孔子與《易傳》關係的質疑推向一個高潮。

《郭店楚墓竹簡》是「改寫中國思想史的典籍」。郭店楚簡以道家文獻《老子》最為有名,是截止到二十世紀所發現的時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道家著作。

郭店楚簡的出土,同樣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掀起了一股郭店楚簡的研究熱潮,美國、日本、加拿大、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紛紛成立了研究機構,頻繁召開郭店楚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認為郭店楚簡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饒宗頤先生認為,整個20世紀,尤其是1970年來近二十年的考古新發現,特別是大批楚簡的出土和研究,有可能給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帶來一場「自家的文藝復興運動以代替上一世紀由西方衝擊而起的新文化運動」。

《道德經》所講的道德是高一層次,歷代儒道皆奉為圭臬

西周貴族教材課程分為「禮、樂、射、御、書、數」,即「五禮、六樂、射擊、駕車、書寫、算數」六種基本知識技能,相當於現在的文理雙科。

王室衰微後,官學下移,各地私學均有增刪,孔子則保留了周禮,將「書寫」「算術」兩項基本技能換成《尚書》和《周易》,又添加《春秋》,成為新「五藝」。莊子稱之為「五經」,遂為後世沿用。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沿用了這一稱呼,饒先生認為:儒家經學不代表中國經典之全部。有的人甚至「把易學無限擴大成國學的代名詞」,或者「把理學放大至儼然已成國學的全部」,「這樣下去很不妥。推廣國學,不能偏頗,不應譁眾取寵。」

他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會上演講時說: 「經學的重建」……需要「重新做一次總檢討」:「《老子》、《莊子》等書自當列入新的經書體系之內」,「《老子》、《莊子》等書原已被前人確認為『經』的。

「漢人比《五經》為五常,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就是講人與人之間互相親愛、互相敬重、團結群眾、促進文明的總原則……道家以老子為首,《道德經》所講的道德是高一層次。儒家也奉其書為圭臬。可見前賢兼治孔、老。」

帛簡《老子》和傳世本《道德經》哪個更接近老子思想

馬王堆帛書《老子》,比傳世本《道德經》至少早100年。

而1993年荊門郭店出土的戰國楚墓《老子》的抄寫時間,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比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還早了100年左右。

帛書甲本、乙本兩種《老子》版本雖然同時出土於同一書匣內,但卻源於兩種不同的母本,這說明帛書《老子》至少在漢代,就有不同版本了。專家推測,這可能因為地域、筆誤或者個人偏好造成的抄本差異。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個人等多種原因所致,在選擇讀本時,就會有所不同,因此,即便帛書和楚簡本出土至今,無論是傳世本《道德經》,還是帛書甲乙本和楚簡《老子》,依然都有著各自的受眾群,並且也都有其充分理由,這與《老子》一言萬端的思想特性所決定的,也因此給後人的個性化解讀,以及豐富道家思想創造了條件。但也因此造成了不少的麻煩,帶來了千年的爭執。

那麼,從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再到帛書本、楚簡本,到底哪一種版本更接近老子的思想?直至目前,學界仍然是各執一詞,莫衷一是,這也是中國古典文獻中最為無解的公案。

盼望著更多的地下文物被發掘出來,最終找到一本能被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版本——也許這並不只能是奢望!

向文物工作者,以及一切致力於文獻整理工作的老師和朋友們致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