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為什麼讀不懂?開篇就被帶入歧途

孫子兵法講武堂 發佈 2023-12-16T22:50:02.698053+00:00

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454篇原創文章全文2696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始計篇講,比較優勢要不要打;作戰篇講,打不打得起;謀攻篇講,能不能不打就贏;軍形篇講,必須打,先等贏了再打;……不知道哪位「高人」總結的觀點

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

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454篇原創文章

全文2696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

始計篇講,比較優勢要不要打;

作戰篇講,打不打得起;

謀攻篇講,能不能不打就贏;

軍形篇講,必須打,先等贏了再打;

……

不知道哪位「高人」總結的觀點,看上去很雞湯,但與我們從操作(戰術)角度理解的《孫子兵法》完全不同,幾乎每一篇的意思都缺乏實操性,偏離了作為將軍所撰兵書之初衷。

看到這樣很有「道理」的總結,想到不少人說,《孫子兵法》根本讀不懂,或者說孫子兵法讀完之後感覺用不上,我想可能大家從開篇就走上「歧途」,還怎麼讓其具有操作性呢?

本文探討一下始計篇的「歧途」在什麼地方。

一、始計篇講要不要打?

先說觀點:始計篇並不是解決要不要打的決策問題,而是將領領命之後的信息情報建模操作

幾乎所有注家都認為,始計篇是通過「五事七計」來評估能否打贏,以此來決策要不要打?

實則都偏離了實際操作的軌道,怕是被「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吾以此知勝負矣」影響了。

在我研究中,逐漸認識到,始計篇是在廟堂之上已經決定要打之後,領命將領的第一項準備工作,即調取針對欲作戰國的日常情報信息,用「五事七計」來建模,研判雙方的戰鬥力特點與優勢。

為什麼這樣理解?

原因是戰場上敵我雙方的較量更多是考慮:如何充分發揮己方戰鬥力優勢(基於武器的或基於謀略的),避開敵方的戰鬥力優勢

這點毋庸懷疑,對抗美援朝戰爭稍有了解的讀者都清楚,志願軍與美軍之間無論戰略,還是戰術都圍繞發揮己方優勢、避開對方優勢展開的,美軍考慮的是如何發揮武器優勢,志願軍考慮的是如何避開美軍的武器優勢,充分發揮機動優勢,因此有了雙方的磁性戰術、禮拜攻勢、穿插分割、坑道戰術等。

這是力量使用的基本原理,其操作首先需要戰前充分掌握彼我雙方的戰鬥力特點與優勢,以及彼我雙方發揮戰鬥力優勢的內外部條件,以便在戰場上努力創造己方戰鬥力優勢發揮的條件,破壞敵方戰鬥力優勢發揮的條件。

可見,「五事」作為戰鬥力的基本要素,本身的優劣並不起決定性作用,關鍵在於戰場如何組合與使用,也就是說,不可能通過這種比較就能得出輸贏的結論,反而通過評估、分析得出該怎麼使用自己所擁有的要素與力量,才是正解。

二、「五事七計」不是SWOT分析

大多數人都把「五事七計」與經典的SWOT分析做類比,甚至還認為二者是一回事,都是決策前的分析。

這樣的結論,無疑是誤解!

首先,「五事七計」不是決策打不打的評估工具,這樣分析出來的結論不足以決定輸贏,因為任何優勢都有其發揮效力的內外部條件,在創造條件與利用條件中,既取決於己方的工作,也受到對方破壞的影響。

其次,「五事七計」不是SWOT分析,它是戰鬥力生成模式,「五事」是戰鬥力要素,「七計」並非「五事」的細化,而是戰鬥力生成器,將「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優劣勢組合,然後裝入「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三條中生成戰鬥力特點,與敵方的戰鬥力特點比較以後得出戰鬥力優勢。

「五事」之「道天地將法」的戰鬥力要素這裡不再展開,本號之前有很多文章專門講「五事」,重點說一下「戰鬥力生成器」。

我軍2011版《軍語》對戰鬥力的定義:

戰鬥力是,武裝力量遂行作戰任務的能力。由武器、人和人與武器裝備的結合等基本要素構成。

這裡的「武器裝備」可對應「兵種孰強」,「人」對應「賞罰孰明」的精神力量,「人與武器裝備的結合」對應「士卒孰練」,即通過訓練實現的人與武器裝備的結合。

(1)兵眾孰強

側重於講武器裝備,發揮工具最大性能和效能也是戰術的一個重點,所以設計作戰隊形要結合當下企業裝備與工具,數位化工具的應用,必然創造智能協同。

(2)士卒孰練

通過訓練才能成為真正的作戰隊形,否則只是紙上的設計圖,軍事上的作戰隊形涉及站位、步伐、協同等,要通過訓練培養團隊服從精神、提振士氣與凝聚力,並讓團隊成員熟悉作戰中自己的站位和跑位,關鍵是培養管理者的指揮能力。

一般來講,團隊的戰鬥力與所受訓練的程度成正比。所以,企業的作戰隊形,必須經過整訓才能實施,成規模的企業也可以學習華為的方式,整訓之後「集中空投」到某個市場,起到藍軍的作用。

(3)賞罰孰明

這是推動個體努力奮鬥的精神動力與物質動力,「道」與「利」是一體兩面,僅僅會籠絡人心不行,還要給足夠的物質刺激,《孫子兵法》在作戰篇的「戰時補充體系」中給了一個團隊激勵模型,既要激發其士氣,又要有明確的獎勵機制,以此調動、發揮其戰力。

三、戰鬥力優勢的使用方向

之所以要摸清彼我雙方的戰鬥力特點與優勢,主要是為了在戰場上謀求相對優勢或絕對優勢

關於相對優勢與絕對優勢的作戰意圖選擇,要結合「謀攻篇」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戰之;少則逃之,不若則避之」展開。

此六者,解讀也是五花八門,因為「倍分」與「敵戰」二者在整體中的矛盾,有人動了修改原文的念頭,實則完全沒有必要,王正向先生給出了正解:「十、倍、少」是指兵力的數量;「五、敵、不若」是指戰鬥力。

如此,「十圍五攻」是處於絕對優勢的戰場形勢;「倍分敵戰」是處於均勢的戰場形勢;「少逃不若避」是處於弱勢的戰場形勢。

對於這三種優劣勢對比,要有不同的戰鬥力優勢發揮方向。

一般而言,處於均勢、劣勢的情況下,要在戰場兵力部署、奇正展開、戰場兵力移動的行動上,通過吸引、調動敵方力量創造虛實之機,謀求局部的相對優勢;處於優勢的情況下,要從全局角度判斷其整個體系的薄弱化解,通過整體布勢,讓己方優勢放大,全局化,形成整體的絕對優勢。

需要注意的是,相對優勢與絕對優勢是相互轉化的關係:

對於均勢、弱勢者,可以在謀求局部相對優勢的過程中,不斷將優勢放大,成為全局的絕對優勢。

對於優勢者,也可能被對方不斷積累勝利的情況,由絕對優勢變為相對優勢,進而變為劣勢。

當然,在謀求相對優勢與絕對優勢中,要注意平衡技術、武器裝備的優勢與力量運用的謀略優勢之間的互補。

(全文完)



《孫子兵法》實戰操盤好書,有方法、有工具

《孫子兵法戰術體系》

1、它以「形勢原理」貫穿前九篇和戰術體系部分(亦是操作體系)。「形勢原理」是《孫子兵法》的操作核心,為我們提供了兵力部署的功能、結構設計方法和工具,也為我們提供了奇正兵力展開造勢的方向。

可以運用「形勢原理」判斷戰局中的資源(兵力)所在位置、配置和狀態,以及資源(兵力)的奇正角色(任務)和走向。

2、以戰術為邏輯起點理解《孫子兵法》,更容易用於自己的工作中,也更容易讓《孫子兵法》思想落地,更容易掌握《孫子兵法》的操盤體系和手感,因為戰爭是放大了的戰術,戰術是戰爭中的細胞。

可以掌握項目操盤的程序、方法和工具,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培養手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