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走出大國商

中山文苑 發佈 2023-12-18T05:13:30.720300+00:00

我是在圖書館無意間讀到鄭萬里先生這本《山河血脈——左步人的百年家國夢》。​先說說這條村,左步村位於中山市南朗街道,東臨伶仃洋位處中山市最東邊,西南和孫中山先生出生的翠亨村距離不遠。

泓睿達原創261,本文5400字。我是在圖書館無意間讀到鄭萬里先生這本《山河血脈——左步人的百年家國夢》。

​先說說這條村,左步村位於中山市南朗街道,東臨伶仃洋位處中山市最東邊,西南和孫中山先生出生的翠亨村距離不遠。全村總面積不到6平方公里。該村有600多年歷史,是孫中山的祖居地,也是中國首家民族工業創辦人方舉贊、龍號機車製造者孫錦芳、粵路公司總理歐庚祥、默片女王阮玲玉、漫畫家方成、革命家歐初等名人的家鄉。

萬里先生在書中說「歷史確實給了香山人一個施展抱負的大舞台」「遺憾的是,一個多世紀以之後,他們那種「氣吞萬里如虎」的商賈精神,卻被歷史的煙塵淹沒在了時光深處。」

涉嫌不懷好意的引用,歸根於我自己的觀察,在《中山工業40年》一文中,我寫了改革開放後威力許繼海、愛多胡志標、奧馬蔡拾貳等40年來中山企業家實業振興的故事,但是和《香山海洋史》中唐廷樞、鄭觀應、馬應彪等100年前的先輩們相比,後者是首創,前者只是首批。

特別是2022年廣東百強企業榜上,面對順德的美的,珠海的格力,深圳的華為,比亞迪,順豐和騰訊,廣州的小鵬,惠州的TCL,甚至龍頭位置弱一點的東莞玖龍,我們能出戰的企業家,我的印象還停留在前中山小霸王,今東莞步步高的江西人段永平身上。

​我們在進化的過程里遺失了一些什麼。恰好,我在萬里先生的書里讀到了這些丟失的東西。他寫的是一條村,但是從這條村走出去的人也走在了時代前列。

01 首創發昌號,民族工業的蹣跚起步

19世紀中後期,外白渡橋橋堍下,蘇州河口爛地邊,大英帝國的商人在這裡連片開設大英自來火房、江蘇藥廠……隨後,華人中最有頭腦的幾個,也在蘇州河口邁出了摸索的腳步。

比如一家工廠,相當弱小,歷史對它的定義卻相當了不得:它是中國民間第一廠,發昌機器廠。

​1865年,李鴻章們開始推動「洋務運動」,標誌之一,便是這一年在上海成立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一年後的1866年,民營的發昌機器廠也在蘇州河口應運而生。

發昌機器廠的創始人為方舉贊與孫英德。兩位都來自廣東香山縣左步村。

一百年前的香山,是出產最多中國冒險家的地方。

15歲那年,方舉贊在同族叔叔方帝的帶領下來到上海,他先在打鐵鋪中當一名學徒,滿師後靠打鐵為生,此外兼作滬粵兩地外賣騎手,把上海的日用品賣回家鄉,又把家鄉的鹹魚和腊味帶到上海賣給老鄉,並由此結識了十里洋場的各色人等。

同族叔叔方帝又一次成了方舉贊事業起步的貴人,方帝是「老船塢」中的工頭。

所謂「老船塢」,建於1852年,建造者系美國商人杜那普。那時它只是一座相當簡陋的泥塢,設在虹口江岸,也即蘇州河口,「連拉拽船隻進出的繩索也沒有……此塢的情況使得塢主對船隻的損失可以不負責任,除非預先訂立特殊的合同」。

到了1857年,又來了一個叫連那士的美國人,他買下船塢並修造一新。但好景不長,1862年,英國人霍金斯在旁邊開了一家頗具規模的祥安順船廠,隨後又建造了一個長為85米、吃水為5米的大型船塢。他將這個船塢稱為「新船塢」,旋即又買下連那士的船塢,稱其為「老船塢」。

在英國人管理下,「老船塢」成為一家專門修理建造不同類型船隻的工廠。工廠里關鍵崗位多是「外國銅匠」,而非關鍵崗位則由中國人方帝負責。由此,方舉贊多了一條生財之路,通過與「老船塢」合作買賣舊銅皮、舊銅釘從中牟利。

1866年,方舉贊做出一個重大決定:請同為打鐵出生的左步同鄉孫英德來上海,兩人在上海工棚的油燈下面一拍即合,湊攏了兩、三百元,隨後創辦了「發昌號」鐵鋪,特意開在「老船塢」對面。

發昌號一開始的規模著實寒磣:人員四五個,設備只是一座打鐵爐,乾的活兒是為「老船塢」鍛制修配桅箍等輪船零部件。當時,外國銅匠稱方舉贊他們為「發昌先生」,三年後,「發昌先生」已經可以用積攢的200銀元購買兩台車床了,這或許是中國民族企業中最早使用的車床。「發昌號」的工人也從四位增加到十人,還採用蒸汽動力設備,鐵鋪因此改名為「發昌號銅鐵機器車房」。

到1876年,「發昌先生」在《申報》上以發昌鐵廠名義刊登廣告,聲稱能夠製造「連船身並機器各樣俱全」的小火輪。

一條小火輪,這可不是輪船上的零部件那麼簡單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偉大的近代民族工業,今日叫作「中國製造」的概念,它們的起源,正是蘇州河口的發昌鐵廠。

到19世紀中後期,隨著上海先後有了鐵路、電話、電燈、自來水,發昌鐵廠也隨之進入榮耀時代。

1879年,方舉贊葉落歸根,將家業交給兒子方逸侶。通曉英文,既會製圖設計又懂工具機操作實務的方逸侶進一步將發昌鐵廠推向高點。1887年,他們為大清朝治理黃河,專門製造了一條挖泥船,長為70尺,寬為15尺,一小時可行30里。《申報》激動萬分地報導,「不但為中國所未見,即外洋亦所罕聞,實創千百年未有之奇」。當然,話說得誇張了一點,「中國所未見」是對的,「外洋所罕聞」則是瞎話三千。君不見,1887年,西方列強的巨艦正在世界洋面上自由馳騁。

相比之下,西方人的新聞敘述更加客觀一點,1893年,發昌鐵廠為朝鮮華僑製造的「漢陽」號火輪船航行於濟物浦(今韓國仁川)與漢城(今韓國首爾)之間,上海的《北華捷報》如此表述,「正可說明中國資本家們具有極可信賴的企業精神」。

發昌鐵廠的道路似乎步步生花,然而它不知道的是危機已在左右四伏。

其時,上海船廠的資本基本積聚在英法兩國實業家手中,尤以英資耶松船廠、祥生船廠為龍頭老大。耶松陸續兼併了大量外資小船廠,對發昌鐵廠也早已窺視日久。在殘酷的商戰中碩果僅存的發昌鐵廠,資金微薄,又沒有自己的船塢,民族資本的小舢板從一開始就無力招架外國資本巨輪帶來的驚濤駭浪。

甲午戰爭後,耶松船廠將發昌鐵廠作為兼併對象,在其競爭下發昌連年虧損,工人下降到60餘人,不得不接受耶松船廠的租辦。又過一年,只用區區4萬元,發昌鐵廠便消失在耶松船廠龐大的工業流水體系中。

2021年1月,萬里先生一行曾專門到上海東大名路尋找「發昌號」的遺蹟,可惜這裡早已不是一百年前蘆葦叢生,棚戶點點的蘇州河畔,巧的是今天坐落在發昌號原址之上的是上海遠洋運輸公司,是否呼應了發昌號船廠為民族工業的奠基先驅?


02 司礦務辟車途,孫錦芳建龍機車

左步村孫錦芳的家祠內有一副對聯:

司礦務以振家聲 遠紹太原彰令望,
辟車途而興國利 安居左步息遊蹤。

1876年,李鴻章電召香山人,上海輪船招商局總辦唐廷樞北上研討開平煤礦開採事宜時,孫錦芳跟隨前往,早在唐廷樞任輪招局總辦時,孫錦芳就跟隨左右。

唐孫的交集源自唐廷樞在英國怡和洋行擔任總買辦時,在澳門招聘航運機械師的機遇,而孫錦芳因為曾在澳門輪船公司學技術,精通機械原理,而被唐廷樞帶到輪招局,進而到開平煤礦。

1877年經勘探儲煤豐富的開平煤礦正式開採,每日提煤500噸,為方便運煤,在礦場附近修築了中國第一條准軌鐵路——唐胥鐵路。

鐵路上面跑的是火車,但一開始是用騾馬在軌道上拉著煤車運輸。沒有機車的鐵軌等於沒有子彈的手槍,不僅效率低下,還無法遠運。

世界上第一台火車誕生在英國,但是清政府並沒有意識到運力的重要性,既沒有批准購買,也沒有組織製造機車。

中國第一台自主生產的機車,是由英國人金達設計,並親自指導孫錦芳牽頭完成。孫錦芳和金達之間有著亦師亦友的關係,他紮實的機械技術深得金達賞識和信任,經常將一些技術含量高的工程交給孫錦芳團隊完成。

以至於孫錦芳對金達心存感激,後來不僅將金達畫像供奉在家祠中,還在金達退休時,聯合製作了一台機車模型送給這位英國老師。

從1880年冬天開始,在胥各莊的修理廠里,每天都有一群人忙個不停,工人們按照金達提供的圖紙,悄悄修建一輛特別設計的機車,使用的是可以弄到的廢舊材料,鍋爐取自一台輕型卷揚機,車輪是當舊鐵買進的,而車架則用槽鋼製作,取自唐山礦一號井的豎井井架。

這台機車長約5.7米,牽引力只有100多噸,經過改造後時速從5公里提升到30公里,當時被英國人參照英國首台機車「火箭號」的命名,也命名為「中國火箭號」。但是中國工人認為自己國家的第一台機車應該有自己的標誌和名稱,於是在車身兩側各鑲嵌一條金龍,在中國工人內部都把它叫「龍號機車」。

​龍機車在唐胥鐵路運行的消息很快傳到朝廷里,反對派大臣以機車噴黑煙燻死周邊莊稼,以及對100公里外清東陵的震動影響為由,彈劾龍機車,乃至於朝廷派人下來檢查時龍機車被拆卸隱藏起來,鐵軌上恢復了騾馬拉車的離奇景象。

直到法國入侵越南兵鋒直指大清,朝廷急需用煤造鐵生產武器後,才批准恢復使用龍機車,並從英國購買兩台新機車。

1894年和1912年,孫錦芳的左步宗親孫中山兩次到訪唐山,第一次是孫中山《上李鴻章書》被拒之門外,第二次是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一心一意推動《實業計畫》。

第一次會面,孫錦芳向孫中山講了龍機車因為朝廷的因循守舊被拆卸隱藏的一系列故事,讓孫中山感受到「撫然長嘆,知和平方法,無可復施。然望治之心愈堅,要求之念愈切,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強迫。」

​第二次會面,孫中山以全國鐵路督辦的身份再訪,在唐山路礦學堂演講中說到:「國民革命需要兩路大軍,一路進行武裝鬥爭,建立平等自由的中國。一路學習世界科學技術,改變祖國貧困落後的面貌。在座諸君不必投身於鋒鏑之間,學習採礦,築路,建橋,也是為了革命。」

帶出了300多名左步子弟的孫錦芳,後來在唐山購置了二十多畝土地建起孫家大院,至今仍是以左步孫氏為主體的街巷,孫家大院和廣東大街一起構成今天唐山的城市原點。

​但是孫錦芳沒有在孫家大院度過晚年,而是回到了左步村,如今,這裡還保留著孫錦芳的故居,以技術開基立業的大國商賈精神依然佇立在左步天空。


03 3000服氣,粵漢鐵路的破冰人

我在《千年香山半南朗》中提到左步村歐庚祥這個人,當時是以戲說對對聯的才子形象出現。

根據萬里先生考證,得到香山人,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支持的歐庚祥,其身份是粵路公司總理,而不是粵漢鐵路總辦。

粵漢鐵路,是指南北貫通廣東,湖南,湖北三省的鐵路,而粵路鐵路,僅僅是粵漢鐵路廣東段,即三分之一。

歐庚祥是廣東鐵路這一段的總負責人,他的最大功勞是任內修通了廣東段。

一個地方國有企業的負責人,修通了一段不長的鐵路,看起來不是什麼大事。

粵漢鐵路原本是借外國人的錢修建,並且已經和美國人簽訂合同約定從1898年起三年內建成,但是負責出資修建鐵路的這家美國公司被俄國,法國和比利時聯合出資的公司收購,法國成為了實際控制人,朝廷和民間就都不幹了,要求收回粵漢鐵路修築權。

朝廷同意了廣東方面意見,於是三個省分別成立自己的鐵路公司,各自修建境內的那一段鐵路。廣東公司就叫粵路公司,是官督商辦性質,意思是政府監督民間籌款。

這家公司的股東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既有朝廷交通部的財政股份,也有廣東九個善堂,七十二商行,廣東總商會以及上海,香港的商股,還有大量的散戶入股,大大小小股東超過3000人。公司章程規定大股東擁有人事,財政,薪酬權力,小股東有五分之一擔任董事,這樣一來,就奠定了公司決策效率奇低,管理混亂,幹什麼事都吵成一鍋粥的基礎。

粵路公司第一任總辦是香山人鄭觀應,幹了一年,不幹了。

第二任總辦(後改稱總理)梁誠幹了五年,從1907到1910年,四年修了98公里,平均每公里成本5.7萬銀元,是浙江路用銀的三倍。

第三任總理,是詹天佑。從1911年到1914年,期間經歷了清朝瓦解到民國建立的轉變,正是清廷以鐵路收歸國有之名,強征商辦鐵路,成為辛亥革命推翻清廷的導火線。詹天佑也沒幹成。這時,距離1898年決定開建粵漢鐵路,已經過去了16年,通車遙遙無期。

歐庚祥得到唐紹儀支持,接棒詹天佑成為第四任粵路公司總理。

上任後,歐庚祥馬上召開股東大會,給大股東,小股東,官股東們算了一筆帳,鐵路每月賺錢8萬,半年後修路費,物料費,利息和分紅成本達到240萬,扣除賺錢,缺口190萬。

「大家要問我怎麼辦,好辦,第一湊股款,沒交的交上來,第二修路,路不通沒法賺錢,第三向香港銀行貸款。」面對不改革就同歸於盡的絕境,股東會一致同意了歐庚祥的主張,補股本,外貸款,招人才,促修路,停分紅,集中決策權。

歐庚祥通過改革會計,多方籌款,購買機車,狠抓路建,在任四年使瀕臨倒閉的公司扭虧為盈,到1918年他卸任時,歷經20年,更換三任總理,貫穿封建和官僚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粵漢鐵路廣東段全線通車。


04 小村走出的實業精神

今天的左步村,至今仍有民國建築110多座,祠堂8座,各種遺址十餘處,行走期間,不經意的時空交集處,讓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我想中山企業家丟失的一些東西,或者可以在這些人身上找回來,方舉贊把握機遇的首創精神,孫錦芳技術贏得市場的工匠精神,歐庚祥絕處逢生團結人心的改革精神。

面臨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經濟新常態,技術浪潮之下如果還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沿著傳統路徑依賴偏安一隅,小富即安,單打獨鬥,沒有前途。

左步是我構想人文線路當中重要的節點,她這裡不僅有阮玲玉,方成,歐初,還應該有從這裡走向世界的實業精神,比如建設香山實業紀念館,再現發昌號,漢陽號,龍號機車,粵路公司的歷史影像,讓他們成為中山人走向未來的精神動力。

​在左步村的雙壯孫公祠,87歲的當地老人指著山牆上的一副對聯,對萬里先生說道:「這副對聯就是我們孫氏一族在左步村開基散葉的概括。」

尋根無別處 須知莞水至香山 正統開基葉散 四海五洲難忘孫氏宗祖;
史冊有標明 畢竟革命路坎坷 倫敦遇險總理 一家數代同稱左步頭人。」

(文/泓睿達)

參考文獻

1.《山河血脈——左步人的百年家國夢》鄭萬里

2.《發昌鐵廠:民族工業初啼》王唯銘

3.《國寶檔案:龍號機車》

圖文來源:泓睿達公眾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