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神女應無恙

啊要辣油呀 發佈 2023-12-20T01:46:23.679160+00:00

青溪是南京市區除秦淮河、金川河以外的又一水系。在歷史上聲名顯赫。 青溪發源於鐘山,匯合於前湖,南流人城後,北接潮溝。南人燕省湖(今已不存)和秦淮。古青溪闕五文,深八心。波流蜿蜓,有「九曲青溪」之美稱。 青溪開鑿於三國孫吳赤烏四年(241),原名東渠。

青溪是南京市區除秦淮河、金川河以外的又一水系。在歷史上聲名顯赫。

青溪發源於鐘山,匯合於前湖,南流人城後,北接潮溝。南人燕省湖(今已不存)和秦淮。古青溪闕五文,深八心。波流蜿蜓,有「九曲青溪」之美稱。



青溪開鑿於三國孫吳赤烏四年(241),原名東渠。三國孫吳徙都建業後,建太初宮於城東北。孫吳都城,西有長江,北有後湖,南有秦淮之險,唯東為平崗,無險可據,乃鑿東渠以為要隘,遇有戰事則置柵為固。古人將星象附會於地,即東蒼龍(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故東渠又稱青溪。青溪連綿十里,確為戰略要隘,從三國孫吳起,這裡常有戰事。

五代楊吳築城時,引青溪水為城濠,水流被截斷,在城外者盡人城濠,在城內者大多堙塞。至明填前湖築宮城,青溪之水內外俱絕。

青溪可分為三段,上段為紫金山明孝陵以西之水,匯於前湖,自半山寺後水閘入城,變為明宮城之護城河,經後宰門西北流,合天堡山南麓之水,至竺橋人楊吳城濠。中段現已淤塞,它西南流經西華門、五老橋、壽星橋、常府橋、太平橋、校尉橋、史橋、錢廠橋,迤邐九曲人秦淮。第三段為青溪下游,自內橋以東,經昇平橋、四象橋、淮青橋入內秦淮,此曲至今尚存。故清代詩人陳文述曾這樣描述它:「八流都塞盡,一曲見南朝。」「青溪九曲」是南京一大勝跡,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青溪入淮口處古有青溪小姑祠。六朝時,對青溪的歌詠和傳說極多,尤以青溪小姑的故事最富有傳奇色彩。傳說青溪小姑原為蔣王(子文)的妹妹,蔣子文有「仙骨」,其妹死後亦為神,故建祠祀之。開門白水,側近橋樑。小姑所居,獨處無郎。



這首《青溪小姑》為南朝樂府《神弦歌》中的第六曲。《神弦歌》共有十八首,都是江南百姓祭祀時用以娛神的樂歌。這些歌辭有的描寫祠廟和環境,有的描寫祭祀場面,有的描寫想像中神的生活,所祀之神大多是地方性的神。其中最有情致的如《白石郎》二首,其一:「白石郎,臨江居,前導江伯後從魚。」其二:「積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艷獨絕,世無其二。」白石是建業(今南京)附近的山名,白石郎可能就是此山之神。而本詩《青溪小姑》寫的就是青溪小姑的事。

干寶《搜神記》曰:「蔣子文者,廣陵人也。……漢末為秣陵尉,逐賊至鐘山下,賊擊傷額,因解綬縛之,有頃遂死。及吳先主之初,其故吏見文於道。乘白馬,執白羽扇,侍從如平生。見者驚走。文追之,謂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爾可宣告百姓,為我立祠。不爾,將有大咎。……於是使者封子文為中都侯,次弟子緒為長水校尉,皆加印綬,為立廟堂。轉號鐘山為蔣山……」說的是漢朝末年秣陵縣縣尉蔣子文,有一次追擊強盜來到鐘山一會兒就死了腳下,強盜打傷了他的前額,他就解下印綬縛住傷口,過了到孫權剛建立吳國的時候,他生前的同僚在路上碰見了蔣子文,看見他騎著白馬,拿著白色羽扇,隨從也像他活著的時候那樣。

據傳他多次傳言巫視要立他為土地廟,不然將製造災難,於是孫權便派了使者去封蔣子文為中都快,封他的弟弟蔣子緒為長水校尉,都加贈印綬,並給他們建立廟宇,把鐘山改稱為蔣山。蔣子文成神後威靈顯著,據說曾在「淝水之戰」中展現神跡,助東晉獲勝,也多次顯靈解救旱災。

故南朝皇帝對蔣屢屢封贈,在南齊東作侯時,甚至被封為帝。民間傳說他後來被改封到了陰間,成為十殿閻羅的第一殿秦廣王。



青溪小姑就是蔣子文的第三妹,據《江寧府志》,「嘗遇難,妹挾兩女投深中死」,被祀為水神。

在六朝時期,金陵有許多關於青溪的詩歌和傳說,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是南朝會稽人趙文韶的逸事。趙文韶時在建康任小官,居住在青溪中橋有一次他月夜散步,悵然思歸,乃唱歌抒懷。歌聲感動青溪小姑前來,互相唱歌表意,贈物留念。第二天,趙文韶在青溪廟神案上發現了自己的贈物方知夜遇的是青溪女神。

這個傳說後來記在了吳均的《續齊諧記》中,文曰:

會稽趙文韶,為東宮扶侍,坐青溪中橋……秋夜嘉月,悵然思歸,倚門唱《西夜烏飛》,其聲甚哀怨。忽有青衣婢,年十五六,前曰:「王家娘子白扶侍,聞君歌聲,有門人逐月遊戲,遣相聞耳。」時未息,文韶不之疑,委曲答之,亟邀暫過。

須臾,女到,年十八九,行步容色可憐……曰:「是聞君歌聲,故來相詣,豈能為作一曲邪?」文韶即為歌《草生盤石下》音韻清暢,又深會女心。乃曰:「但令有瓶,何患不得水?」顧謂婢子:還取箜篌,為扶侍鼓之。」須臾至,女為酌兩三彈,泠泠更增楚絕。乃令婢子歌《繁霜》,自解裙帶系箜篌腰,叩之以倚歌。歌曰:「日暮風吹,葉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歌《繁霜》,侵曉幕。何意空相守,坐待繁霜落。」歌闋,夜已久,遂相佇燕寢。竟四更別去。脫金簪以贈文韶,文韶亦答以銀碗白琉璃匕各一枚。既明,文韶出,偶至清溪廟歇,神坐上見碗,甚疑;而委悉之屏風後,則琉璃匕在焉,箜篌帶縛如故。祠廟中惟女姑神像,青衣婢立在前,細視之,皆夜所見者,於是遂絕。當宋元嘉五年也。



清代嘉慶時人吳翌鳳曾來到小姑祠,即用此傳說,以《琴調相思引》同牌作《青溪小姑祠》:

流水涓涓匯碧溪,垂楊影里闔雙扉。凌波晚歸,苔色冷浸衣。彈斷空侯留不住,中橋涼月夜迷離。碧桃花下,何處夢雲飛?詞人月下思小姑,也想有此奇遇,可惜無此緣分,箜篌彈斷,月色迷離,只能在夢中想見小姑歸來。南北朝時,京師許多世家大族都聚居在青溪和秦淮河匯合處一帶。如江總宅、王導宅、謝安宅等。著名的桃葉渡也在這裡。古青溪上建有許多木橋,現大多已不存,如覆舟山南的東門橋、今蘭園一帶的尹橋、蘭園與太平南路之間的雞鳴橋、太平南路中段吳大帝募勇士於此的募士橋、太平南路四象橋北亦名走馬橋和迎仙橋的菰首橋、位於秦淮河中段太平南路曾名湘寺橋後更名為四象橋的青溪中橋……均為東吳時始建。青溪上現存最重要的橋樑當屬淮清橋。

淮清橋在健康路東段,秦淮河與青溪匯合處。橋始建於東晉,因跨青溪上,稱青溪大橋;後因近內秦淮與青溪匯合之處,故又稱淮青橋,訛為淮清橋。

青溪迂迴九曲,跨有七橋,淮清橋即為其中最大的一座橋。南朝時,它是守衛建康宮的軍事重地。六朝時,橋旁風景清幽,成為達官貴人的聚居之地,如東吳諸葛恪、東晉郗鑒,南朝檀道濟、孫瑒、江總等名流皆築宅於此。橋南是東晉王獻之迎送愛妾桃葉之桃葉渡,王謝所居的烏衣巷也近在咫尺。宋乾道五年(1169),此處又建青溪閣。到了明代,淮清橋既是名勝風景區,也是歌舞鬧市之地。

現在的淮清橋為清嘉慶年間重建,為單孔石拱結構,橋長17米,寬14米。建國後,橋面和橋欄皆已經過整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