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放三千里」,囚犯寧願砍頭也不願去,如今都是好地方

有畫說藝 發佈 2023-12-20T06:25:19.609085+00:00

古時候的大臣犯了罪或者惹怒了皇帝,動不動就會被「流放三千里」,比如戰國時期的大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人,因為遭受貴族的打壓而被流放湖南,最後在汨羅江以身殉國。傳說最早的流放,發生在堯舜時期。

古時候的大臣犯了罪或者惹怒了皇帝,動不動就會被「流放三千里」,比如戰國時期的大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人,因為遭受貴族的打壓而被流放湖南,最後在汨羅江以身殉國。

傳說最早的流放,發生在堯舜時期。相傳堯帝手下有一位善於治水的大臣,名為共工,但是這個共工,經常對堯帝的命令陽奉陰違,最後被流放幽州,從此以後,流放,也就成為了天子處罰大臣的一種刑罰手段。

根據史書記載,流放是種寬宥之刑,比如犯罪的臣子原本應該處以極刑,然後皇帝免了他的死罪改為流放,如此一來,不但罪臣會感恩戴德,其他人也會覺得皇帝很仁慈。

但是,不管是流放八百里還是三千里,既然流放是種刑罰,那就肯定是去受苦,所以古代的流放之地,大多是環境艱苦的蠻荒之地,這期內容咱們就來聊一聊古人都是被流放到今天的哪些地方。

秦漢時期,犯人通常被流放到長江以南,因為當時南方地區屬於被征服不久而且有待開發的區域,將獲罪的臣子派往這些蠻夷之地,不但有助於傳播中原的文明起到教化之用,還能讓這些罪臣繼續發揮餘熱,幫助開發和管理這些區域。

當時,最遠的流放地到了如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中原地區的文化,也隨這些被流放的官員進入越南,所以到漢代的時候,朝廷就乾脆在越南設立了交趾郡和日南郡。

魏晉時期,遠離大陸的被當作流放的最佳之選,一直到後面的唐宋,海南都是罪臣的主要流放地,比如宋代蘇軾有句名言「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的晚年,就是在海南儋州度過。

唐宋時期,嶺南地區也是主要流放地,蘇軾比較倒霉,在嶺南也待過幾年,還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樣的佳句。唐宋時期有個特點,就是被流放的人大多是文人,這些文人在艱苦的環境中被激發出更大的創作力,他們經常用詩詞文章來發發牢騷或寄託理想,於是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佳作。

明清時期的流放地以寧古塔最為著名,當時南方地區迅速發展,不再是過去的蠻夷之地,很多官員都搶著到南方任職,所以南方不再是流放的首選之地,而東北地區氣候寒冷環境艱苦,位於黑龍江寧古塔更是常年冰雪覆蓋,而且去往寧古塔的路上危險重重,被發配到這裡的犯人活著的機會只有不到一半,很多人在半路上就已經倒下。

除了東北以外,西北地區也是主要的流放地,很多犯人都被發配到哈密伊犁等地開墾挖礦,林則徐就曾被道光皇帝流放到西部,出發前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是說只要對國家有利,我一定會將生死置之度外,而不會選擇趨福避禍。

隨著歷史的發展,古代的那些流放之地,無論是海南還是東北,現在都成了青山綠水的旅遊勝地,古時候的囚犯寧願砍頭也不願去的這些地方,如今都變成了搶著去旅遊的好地方!從某種意義來講,歷代被流放到這些地方的大臣也曾為當地的發展做出過一定的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