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遺產保護重心轉向活化利用 非遺產業展演展覽展銷活動在福田舉行

深圳新聞網 發佈 2023-12-20T17:39:43.095987+00:00

深圳新聞網2023年6月11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昨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共建灣區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非遺產業展演展覽展銷主題活動」在深圳福田熱鬧上演。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深圳新聞網2023年6月11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昨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共建灣區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非遺產業展演展覽展銷主題活動」在深圳福田熱鬧上演。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世界遺產大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我國已有世界遺產56項,位列世界第二位。我國豐富獨特的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6月7日在深圳舉行的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上,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存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就是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物古蹟、歷史街區、傳統村落和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唐詩宋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傳承,無比珍貴。」

記者從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在廓清深圳地面以及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產之後,當下深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心逐漸轉移到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保護融合發展上。今年將重點抓幾項工作。

首先,穩步做好城市基本建設中的考古調查勘探,保護好城市歷史文脈。配合完成《深圳市工程建設項目區域考古評估辦法》《深圳市國有建設用地供應前考古調查勘探程序規定》等政策文件的編制出台工作,逐步建立「先考古、後出讓」的基本建設考古制度。積極做好工程建設項目中的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統籌好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

其次,繼續加強考古研究和交流,推動對深圳文化遺產資源的梳理、研究與闡釋。以咸頭嶺遺址、文化遺產、東江縱隊革命文物等考古遺址和紅色資源為牽引,持續開展考古資料整理和學術研究工作,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時代價值,逐漸建立深圳地區考古學文化編年序列,為、咸頭嶺遺址博物館建設提供新材料,為嶺南文明探源貢獻深圳力量。

第三,著力實施「文化遺產+」戰略,在夯實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基礎上,加大活化煥新,讓7000年的深圳歷史「開出新花」。來源:深圳特區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