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時間三萬人馬,李淵父子建立大唐,除了實力,運氣也占了一半

讀書悟道 發佈 2023-12-21T19:54:42.344549+00:00

在歷史上,劉邦建立西漢用了7年,劉備立足西蜀用了33年,朱元璋驅除韃虜用了16年,而李淵父子奠定大唐基業僅用了一年時間。從建國時間上看,是否就此證明李淵父子很牛掰呢?其實不然,李氏天下的成功有著獨特的歷史背景,他們比同期造反者的運氣實在好太多了。

在歷史上,劉邦建立西漢用了7年,劉備立足西蜀用了33年,朱元璋驅除韃虜用了16年,而李淵父子奠定大唐基業僅用了一年時間。


從建國時間上看,是否就此證明李淵父子很牛掰呢?其實不然,李氏天下的成功有著獨特的歷史背景,他們比同期造反者的運氣實在好太多了。

01 家世好,戰略眼光也很重要


眾所周知,李淵家世好,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是著名的「八柱國」之一,死後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昞,襲爵唐國公,北周時的柱國大將軍;母親身份更加不凡,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李淵與隋煬帝那是正兒八經的表兄弟關係。


有著如此不凡的家世背景,李淵7歲就襲了唐國公,長大後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滎陽、樓煩二郡太守,殿內少監、衛尉少卿、太原留守。


顯赫的家世,多年的仕途歷練,不僅使李淵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而且培養了他獨特的政治眼光,這些都是同期造反者無法相比的。


與李淵同期造反的官宦子弟也有,比如楊玄感、李密。


拿楊玄感來說,身出關中大族,其父是隋朝名臣楊素,因父親軍功被委以重任,又因楊氏身份顯赫而聞名天下。


楊玄感的名聲為他招來的是隋煬帝的猜忌,以至於他起了反叛之心。趁隋煬帝遠征高麗之際,伺機發動叛亂,圍攻東都洛陽,企圖自立,然而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


有人說,他的失敗只因沒用李密的上策,即長驅入薊,據守,斬斷隋軍的歸路,與高麗夾擊隋軍,皇帝自然不戰而擒。而是選了下策,即直取東都洛陽,從而導致了敗局。


上述主觀原因足以看出楊玄感目光短淺,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那麼李密既然如此有才華,為何他也失敗了呢?

李密、翟讓發起的瓦崗軍起義,曾經轟動一時,但像楊玄感一樣,到了自己說了算的時候,他同樣選擇了下策,也跑去圍攻洛陽。


這一舉動,不僅引來了隋軍的圍攻,也招來了其它割據政權的打擊,如王世充、宇文化及都來揍他,內部又與翟讓起了衝突,最終導致了瓦崗軍的失敗。


那麼李淵的戰略眼光最主要表現在哪裡呢?就是李密獻給楊玄感的「中策」,即西進入關中,直取長安,再圖謀全局。


關中之地,四面有要塞,又是天府之國,只要招攬豪強,安撫長安百姓,即可據守長安之險。


隋末大大小小的起義軍百餘支,能排得上號的也有二三十支之多,但真正有實力有能力爭奪天下的反叛勢力並不多,而李氏父子倚靠隋朝壯大,又是門閥家族,聚攏了諸多人才,本身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家世好也給他們帶來了好運氣。


除了有實力的家世,他們起兵建國的時機也很重要。

02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隋煬帝不得民心,隋末的統治勢力雖然衰退,但國家機器仍在正常運轉,所以,起兵造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時機把握很重要。


早在大業九年(613年),隋文帝楊堅的外甥竇抗就勸李淵起兵,他以「為禍始不祥」拒絕了。


大業十一年,隋朝官員夏侯端以「天下方亂,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也勸李淵舉事,他認為夏侯端說得沒錯,但仍舊按兵不動。


大業十二年(616年),唐儉等人又勸李淵起兵,他仍表示「將思之」。


那麼什麼時候才是時機剛剛好呢?李淵心裡自然有數,唯有「百姓苦役,天下思亂」,起義全面爆發之時,才是起兵的最佳時機。


隋末農民起義始於大業七年(611年),終於武德七年(624年),歷時14年。從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起義的風暴席捲隋朝各個地區,全國各地先後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百餘支,參與的人數高達數百萬。


農民起義軍在經過相互兼併後,還形成了三支強大的反隋主力軍,即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以及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其中以瓦崗軍實力最強。


農民起義席捲全國,並極大地動搖了隋朝的統治,此時隋朝的地方官吏豪強開始粉墨登場了,李淵就是其中之一。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時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晉陽宮監 ,是這一地區最高軍政長官。


他要起兵南下,除了瞻前,還要顧後。在正式起兵前,他還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安撫突厥。


突厥在隋朝初年分裂為東西二部,至隋末時,又重新統一,趁著隋末戰亂之際,力控西域,高視陰山,對中原地區,特別是晉陽一帶構成了極大威脅。


為解決突厥這一後顧之憂,李淵派人為它送去了厚禮,還一度向突厥稱臣,先後通過兩次出使,不僅穩固了後方,而且還借到了突厥兵來相助。


後顧之憂已解,李淵終於可以南下了,此時已是大業十三年(617)七月。李淵親率甲士三萬誓師,正式起兵。


而更為湊巧的是,李淵起兵時,恰逢李密、竇建德、杜伏威在中原地區和江淮地區牽制了隋軍主力,而隋煬帝本人則坐鎮江都。


這樣一來,長安一下成為隋朝軍事力量最為薄弱的地方。得關中者得天下,只要戰據了關中,李淵父子就掌握了主動權。

李淵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兵鋒西指,直取長安。


長安作為隋朝的國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李淵輕而易舉地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夢想。


占據長安後,李淵沒有貿然稱帝,為避免成為眾矢之的,他選擇了先收買人心,並把年僅13歲的楊侑立為皇帝。


這樣既可以掩蓋謀反的罪名,縮小敵對勢力;也可以打著安定隋室的名義公開招兵買馬,進一步擴大勢力。


義守二年(618年)四月,隋煬帝被殺,隨即其他地方勢力和起義軍紛紛稱帝稱王。


在大勢所趨下,李淵也把稱帝建國提上了歷史日程。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淵登基稱帝,建國,國號唐。


可以說,李淵起兵,既得天時,又兼地利,而坐穩江山,則體現他們父子「人和」的力量。

03 李氏父子為何能坐穩江山?


李淵父子占據關中之後,下一步就是一統江山,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此時的唐王朝地盤並不大,僅有關中和太原等地,大片領土都在割據勢力手中。


從上述這幅地圖,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相對較大的割據勢力,西北有薛舉、李軌,代北有劉武周,關東有王世充、羅藝、高開道、竇建德和李密等,南方最強勢力為蕭梁,其次是杜伏威。


此時雄據關中的李氏父子,雖有二十萬以上大軍,但面對如此之多的對手,唐朝的壓力還是有的,但幸運的是,李淵有個能征善戰的好兒子:秦王李世民。


定都長安後,李淵完成了唐朝的第一輪建制,給兒子們封了王,確立了長子要建成的太子之位,那麼第二輪的建制也只能由李世民來完成了。


但凡李世民是個弱者,唐朝的前途都十分堪憂,所幸,他是一個傑出的統帥,當歷史的重任擺在他面前時,他沒有掉鏈子,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也為自己贏得了前途。


李世民出馬先後平定了薛舉、劉武周,之後出潼關再戰,而更為幸運的是,到武德三年(620年),李世發出兵征討王世充時,關東的形勢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李密被宇文化及打敗,又受王世充的攻擊,無奈之下投靠了唐王朝,這樣一來,李唐在河南、山東也有了部分領土,不過很快就被竇建德、王世充搶了回去。


羅藝在觀望了一陣後,也選擇歸附的大唐,於是唐朝又將幽州擁入懷中。可以說,關東經過兼併戰後,主要勢力只有王世充和竇建德了。


也就是說,李世民在關中忙活的時候,關東群雄也在互毆,當李世民出征時,關東大佬也打得差不多了,由此減輕了李世民的壓力,誰又說不是一種幸運呢?


李世民經虎牢關一戰,擊敗了王世充、竇建德。隨著這兩大巨頭的覆滅,唐朝極大地擴充了版圖,奠定了唐朝的統治基礎。


至於後來的劉黑闥反叛,可以劃入唐王朝的第三輪建制,因為平定劉黑闥已捲入了玄武門之變。


綜上所述,李氏父子僅用一年時間便建立大唐,在那個混亂的時代並不罕見,各大割據勢力都是這麼幹的。但要坐穩江山,除了實力、人才,時機、運氣也是很關鍵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