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禮監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權力巔峰的?

太宗悅史 發佈 2023-12-23T01:09:52.339019+00:00

歷朝歷代的太監都沒有明朝的太監那麼活躍,基本上每一個時期都存在權監的身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當然是太監有著足夠的權力,而這群有著足夠權力的太監是出自哪一個部門的呢?

歷朝歷代的太監都沒有明朝的太監那麼活躍,基本上每一個時期都存在權監的身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當然是太監有著足夠的權力,而這群有著足夠權力的太監是出自哪一個部門的呢?出自司禮監。

要知道,司禮監一開始僅僅只是一個不起眼的部門,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這個不起眼的部門一躍成為最耀眼的那個部門?

洪武一朝有一個相當有意思的現象,這個現象是什麼呢?

這個現象就是太監從文武百官的面前路過,從來都不會說一句話,而是只行一個禮就匆匆離開。當然,有一種情況是例外,那就是帶有聖旨。

「過諸大臣前一揖,不啟口而退。」——《明史·宦官傳》

當時的太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朱元璋對太監的態度是打壓,還特地規定,第一、太監不能識字,第二、太監不能干預政事。

有一個老太監不經意間談論起政事,結果呢?被朱元璋直接開除。

要知道,太監離開皇宮,大部分情況都是死路一條,因為將會受到別人的歧視,找工作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沿街乞討。

朱元璋為什麼要如此嚴厲呢?因為歷朝歷代關於太監這一群體根本找不出幾個好人。

那他朱元璋既然能廢掉丞相制度,為什麼不廢掉太監呢?因為不能,畢竟宮女第一幹不了重活,第二不方便出宮。

而當時的司禮監自然也是被打壓的一份子,但是相比於其他的部門,卻有明顯的優越性,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司禮監顧名思義就是掌管禮儀的部門,這也就間接表示,皇宮內所有的太監都歸他們管,雖然並不是全面性的。

不過司禮監的名聲也僅僅只是在內廷而已,在外廷根本沒有人拿他當一回事,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太監歸吏部管。

那麼司禮監是什麼時候翻身的呢?是在永樂一朝,因為建文一朝持續了朱元璋的政策,直到永樂一朝政策才發生改變。

如果要說明朝的太監最感謝哪一位皇帝的話,那麼一定是朱棣,因為他們權力的源頭就是朱棣。

洪武一朝、建文一朝,太監的權力始終保持在宮內,伸不到宮外去,但是在永樂一朝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太監的勢力逐漸滲透到外面。

邊境的將領莫名其妙的多出來一個上級,這個上級叫作監軍,而監軍都是由太監擔任。

內地的官員也好不到哪裡去,原本上頭無人的他們,也突然間冒出了一個領導,這個領導就是鎮守太監。

按道理來說,太監發展到這種程度也足以,但是呢?又冒出了一個新的太監部門,這個新的太監部門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所耳聞,那就是東廠,東廠就是類似於錦衣衛的那種特務機構。

有了錦衣衛,為什麼還要創立一個東廠呢?因為特務機構向來都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因為他們只對皇帝本人負責。

說的簡單一點,他們就是一群法外之徒,同時還深受皇帝信任,對於這麼一群人,誰敢惹?

而當一個人天天受到其他人尊敬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老子天下無雙」的這種思想,而一旦產生這種思想,就很難走回頭路。

就比如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朱棣命令他選妃,可是他呢?竟然敢將上等的留下來,將下等的上交給朱棣。

雖然後來他被朱棣凌遲處死,但是也迫使朱棣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必須要創建出一個部門制衡錦衣衛,要不然誰知道他們還會幹出什麼荒唐事,而這個部門就是東廠。

其實朱棣創建東廠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錦衣衛畢竟是外廷機構,機密的事情交由他們去辦,有外泄的可能,而東廠就不一樣,屬於內廷機構,相對於錦衣衛,保密性更加的好。

有的人或許好奇,朱棣對太監為什麼這麼信任,甚至不惜違反祖制。因為太監給朱棣的印象就是兩個字:靠譜,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太監在他造反的路上出了大力,他敢於孤注一擲,直奔南京,就是因為從太監的口中得知這一路上都沒有什麼大軍。

而他的軍營當中也有一部分的太監擔任將領,鄭和就是當時的一位將領,還在「鄭村垻之戰」立下大功,指出李景隆一軍的要害在於中軍,倘若他中軍移動的話,發動猛攻,即可大獲全勝,事實也是如此。

既然太監都已經成為獨立於文官集團、武將集團的另一股勢力,那豈還能夠歸吏部管?於是,管理太監的權力從吏部轉移到司禮監。

此時的司禮監已經成為太監中的第一號部門,但是跟他以後的權力比起來,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

因為此時的他還沒有資格與文官集團一戰,畢竟人家文官集團可以直接參與到政事,而他呢?僅僅只是在地方上轉悠。

朱棣對太監明顯已經過於曖昧,難不成就沒有大臣站出來抨擊朱棣嗎?有,不過朱棣卻有著一套屬於他的說法。

他認為太監奉的是他的命令,不算干政,將天高皇帝遠這句話視若無睹。

「朕一遵太祖訓,無御寶文書,即一軍一民,中官不敢擅調發。」——《明史·職官志》

如果說朱棣是將太監推上半山腰的皇帝,那麼朱瞻基就是將太監直接推上山頂的皇帝,因為司禮監在這一時期獲得了與文官集團抗爭的權力。

這也是為什麼僅次於宣德一朝的正統一朝會出現王振這個禍國殃民的太監。

朱瞻基做了什麼呢?他分別開創了兩項先河,第一項先河是開辦「內書堂」。

內書堂顧名思義就是專門教導太監讀書的機構,而能夠在內書堂擔任老師的官員,要麼是在翰林院工作的,要麼是在內閣工作的。就這種教育資源,絕對能夠碾壓民間。

朱瞻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實他這樣做完全可以理解。

就比如你是皇帝,伺候你的人個個都是文盲,你會怎麼樣?肯定會心煩氣躁,因為說一句話都得要跟他解釋上半天。

單單是這個就已經足夠麻煩,更何況太子也住在皇宮裡,整天跟這麼一幫文盲混在一起,將來能做成什麼大事?

這也是為什麼早在永樂一朝就已經有教太監讀書一事的存在,只不過並沒有出現專門的政策。

「命吏部聽選教官入內教書。」——《明通鑑》

開辦內書堂這一項先河為另一項先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另一項先河就是將批紅權交由司禮監。

批紅權是什麼權呢?批紅權就是皇帝批閱奏摺的權力。

朱瞻基為什麼會將如此重要的權力交給太監呢?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歷朝歷代開國皇帝肯定是英明的,但是越到後面,皇帝就越來越懶惰,越來越昏庸。

朱瞻基雖然不昏庸,但是卻懶惰,根本承受不住他祖先那種一天要看兩百多份文件,處理四百多件事情的工作量,更何況他還有玩蛐蛐的愛好,要不然也不會被後人取了一個「蛐蛐天子」的稱號。因此,必須要找一個幫手。

雖然內閣已經有了在奏摺上作出處理意見的權力,稱之為「票擬」,但是卻遠遠不夠,因為他還要去看,要去解決。

而現如今的他不想去看,也不想去解決,那就只能找一個人來替他去看,替他去解決,而這個人就是司禮監的太監。

為什麼是司禮監呢?因為內書堂的尖子生都集中在司禮監,只有個別的作為伴讀集中在太子身邊。

其實這其中還有朱瞻基打的小算盤。

當時文官集團蓬勃發展,已經沒有任何一股勢力能夠遏制他們,倘若放任他們發展的話,誰知道後來朱家的皇帝會不會成為受制於人的存在,因此必須要找出另一股勢力,遏制他們。

這一股勢力肯定不能夠是武將,畢竟「陳橋兵變」的例子赫赫在目。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是太監。

自此,司禮監太監第一號部門的地位任誰也無法撼動。而作為司禮監首領的掌印太監則被別人稱為「內相」,稱為「外相」的自然是內閣首輔。

有的人或許已經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內閣已經有票擬的權力,而司禮監則有批紅的權力,倘若內閣與司禮監聯合的話,那豈不是要翻身做主?

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兵權還在皇帝的手上,倘若敢造反的話,對於皇帝而言,只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完成內閣與司禮監聯合這一壯舉的張居正活了一輩子僅僅也就是一個臣子。

《明史》將明朝滅亡的鍋扣在朱瞻基的頭上:

「用是多通文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數傳之後,勢成積重,始於王振,卒於魏忠賢。」

但是難道明朝滅亡就是因為太監嗎?肯定不是。

太監的確是一部分原因,但是倘若明朝的皇帝個個英明的話,太監又豈會有當政作惡的機會?要知道,嘉靖一朝可沒有一名太監敢為非作歹。

其實《明史》有這種論調也正常,畢竟編寫《明史》的就是文官,文官總不可能拿起髒水往自己的身上潑,因為明朝滅亡與他們有著重大聯繫。

明朝的滅亡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沒錢,要不然也不會連軍餉都發不出來。

偌大的版圖怎麼可能會沒有錢呢?因為田地都被隱瞞下來,稅根本收不上去,而這一切就是文官集團在作祟,太監可當不了地主豪紳,只有文官才當得了地主豪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