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淮陰侯列傳(上)

南中黔首 發佈 2023-12-24T13:03:05.350004+00:00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譯文:淮陰侯韓信,淮陰人。韓信還是平民時,窮困潦倒、整天無所事事,韓信的處境是不能被推選去做官,又不會做買賣謀生。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rù)食。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

譯文:淮陰侯韓信,淮陰人。韓信還是平民時,窮困潦倒、整天無所事事,韓信的處境是不能被推選去做官,又不會做買賣謀生。

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譯文:只能經常投靠朋友混飯吃。時間一長這些個朋友都很嫌棄他。韓信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家混飯吃,一連去了幾個月,亭長的妻子非常嫌棄韓信,一次亭長妻子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的床上去吃。

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譯文:到飯點時,韓信又來了,朋友卻沒有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朋友一家的用意。一怒之下,賭氣走了不再到這個朋友家。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

譯文:韓信在城下釣魚時,有很多婦女在河中漂洗絲紗。有位老大娘看見韓信餓的可憐,就拿了點飯給韓信充飢,幾十天這個老大娘都給韓信帶飯。韓信很感激,對那個老大娘說:「我一定會重重地報答老人家的。」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譯文:老大娘生氣地說:「一個大男人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個落魄的貴族子弟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的報答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譯文:淮陰市場中有一個年輕屠戶侮辱韓信,說:「你雖然個子高大,喜歡佩帶刀劍,內心卻是膽怯的。」

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譯文:那個年輕屠夫當眾侮辱韓信說:「你如果不怕死,就拿劍刺死我;你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當時,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一下屠夫後,就俯身趴在地上,從屠夫胯下鑽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韓信膽小懦弱。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

譯文:等到項梁率軍渡過淮水時,韓信仗劍前往投奔項梁。在項梁麾下效力,在楚軍中韓信表現得默默無聞。項梁戰敗被斬後,韓信又效力於項羽麾下。項羽任韓信為郎中。韓信多次獻策以求得到項羽重用,項羽都不採納。

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

譯文:劉邦入蜀時,韓信離開楚軍,歸附了劉邦,但仍然表現得默默無聞。韓信在漢軍中擔任連敖之職時,犯法當斬。同案的十三個人都已被斬。輪到韓信時,韓信抬頭仰視,恰好看到監斬的滕公夏侯嬰。

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

譯文:韓信就對著夏侯嬰大叫說:「漢王不想統一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滕公夏侯嬰聽了他的話,很驚奇,又觀察韓信的相貌很威武(實際上就是帥),就下令放了韓信沒有殺他。夏侯嬰單獨與韓信交談,談完後很欣賞韓信。

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

譯文:就把韓信引薦給了劉邦。劉邦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但此時劉邦還沒有看出韓信有什麼特長。在此期間韓信與蕭何來往密切。蕭何驚奇韓信是個奇才。劉邦率軍到達南鄭時,漢軍高級將領半路逃亡的有好幾十人。

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譯文:韓信想著蕭何等人已多次向劉邦推薦自己,劉邦並不重視,也選擇離開漢軍。蕭何聽說韓信跑了,來不及將情況報告劉邦,就親自前去追趕韓信。有人向劉邦報告,說:「蕭何逃跑了。」劉邦大怒,就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一樣。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譯文: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劉邦。劉邦又生氣又高興,罵蕭何說:「你為啥要跑?」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

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

譯文:劉邦說:「你去追的人是誰?」蕭何說:「是韓信。」劉邦又罵道:「有能力的將領逃跑的數以十計,你不去追;你去追個韓信,你這是在騙我。」

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譯文:蕭何說:「其他將領都容易得到,但是像韓信這樣的人,天下人中沒有第二個。大王如果只是想做個漢中王,就沒有用得著韓信的地方;如果想要爭奪天下,少了韓信是不行的。這就看大王怎樣決策了。」

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

譯文:劉邦說:「我當然也想向東進爭霸天下!怎麼能長期鬱鬱不樂地留在這裡呢?」蕭何說:「大王如果有東進的想法,能重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韓信終究是要離開的。」

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

譯文:劉邦說:「那我就看在你蕭大人的情面上,任用他做個將。」蕭何說:「即使讓他做個一般的將領,韓信也一定不會留下來的。」劉邦說:「那用他做大將。」蕭何說:「好!」於是,劉邦就要召見韓信並拜其為大將。

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

譯文:蕭何說:「大王向來傲慢,不講禮節,如今任命大將像呼喚小孩子似的,這就是韓信之所以要離開的原因。大王如果真心實意的想重用韓信的話,那大王就應該選擇吉日,先行齋戒,在廣場上設置高壇,舉行完備的儀式。那樣才行啊!」劉邦同意了蕭何的建議。

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譯文:將領們聽說有冊封儀式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會被任命為大將。等到任命大將時,被任命的人竟然是韓信,全軍將領都大為震驚。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

譯文:韓信在接受完拜將儀式後,劉邦就座,對韓信說:「丞相多次向我推薦將軍,現在將軍有什麼計策來說服我呢?」韓信先致謝,然後問劉邦說:「如今大王東進爭奪天下,對手不就是項王嗎?」劉邦說:「是啊。」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

譯文:韓信說:「那大王估計在勇敢、兇狠、仁慈和實力各方面,大王跟項羽相比怎麼樣?」劉邦沉默了好久,說:「我不如項王。」韓信拜了兩拜,說:「我也認為大王目前的實力不如項王。不過,我曾經在項王麾下效力過。就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吧!

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

譯文:項王厲聲怒喝時,他的下屬們所有人都嚇得膽戰心驚,但項王不能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仁慈有禮,言語溫和,部下有人生了病,會流著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言下之意就是項羽一身舊貴族習氣)。

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

譯文:但是當手下的人有了功勞應當賜封爵時,他卻把刻好了的印章拿在手裡,玩弄得磨去了稜角還捨不得給人家。這就是所謂的婦人之仁。項王現在雖然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不占據關中卻定都彭城。

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譯文:又違背義帝的約定,封自己親信的人稱王,諸侯們都不服。諸侯看到項羽遷徙、放逐義帝,把義帝安置在江南,項王還驅逐原來諸侯國的國君,然後自己在好的地方稱王。

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

譯文:項羽的軍隊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遭受摧殘毀滅的。天下人都痛恨他,老百姓也不願歸附他,只不過是迫於他的威勢和力量屈服於他罷了。項王名義上雖是霸主,實則已失去了天下人的民心。所以說,項王的強很盛容易轉為衰弱。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

譯文:現下這個形勢,大王如果能夠採取與項王相反的政策,敢於放手任用勇武的將領,還有什麼敵人不能誅滅呢?然後把天下的城池封賞給有功的臣子,還有什麼人會不心悅誠服呢!率領正義之師,順從想東歸士卒們的心意,還有什麼敵人不能被打敗呢!

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

譯文:況且,項王所封在關中的三個王,是秦國降將,這三人率秦地的子弟征戰多年,被殺和逃亡的士兵多到無法計算,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向諸侯軍投降。

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譯文:結果在到達新安以後,項羽用欺騙手段坑殺了二十多萬已經投降的秦軍士兵,只有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得以脫身。秦地的父老兄弟對這三個人都恨之入骨。

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

譯文:如今,項羽憑藉威勢強行分封這三個人稱王,秦地的百姓沒有誰會愛戴他們。大王進入武關後,對百姓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苛刻的法令,與秦地百姓立約,去繁就簡只頒布了三條法令。

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

譯文:秦地百姓沒有誰不希望大王能在秦地當王的。按照諸侯的約定,大王本來就應該在關中稱王。對此,關中百姓都是知道的。而如今大王卻莫名其妙失掉關中的封地,被迫進入漢中,秦地的百姓沒有誰不心懷遺憾的。

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譯文:如今,大王起兵東進,三秦之地只要發布檄文就可平定。」劉邦聽後大喜,自認為得到韓信的時間太晚了,劉邦聽從了韓信的計策,部署好各部將領所要攻擊的目標。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

譯文:當年八月,劉邦起兵東出陳倉,然後平定三秦地區。漢二年,劉邦派兵出函谷關,收服了魏國故地及河南一帶,韓王和殷王都順勢投降劉邦。於是,劉邦聯合齊國、趙國共同出兵攻打楚軍。

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譯文:漢二年四月,劉邦率諸侯聯軍攻入楚都彭城。之後項羽回軍大敗漢軍,漢軍戰敗潰散而回。韓信沿途收集逃散的士兵,與劉邦在滎陽相會,並在京縣、索亭之間擊敗楚軍。因此,楚軍始終不能西進。

漢之敗卻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齊、趙亦反漢與楚和。

譯文:漢軍在彭城敗退以後,已經投降漢軍的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乘機逃離漢軍,投奔楚軍,同時齊國和趙國也背叛了劉邦,與楚國講和。

六月,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國,即絕河關反漢,與楚約和。漢王使酈生說豹,不下。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

譯文:漢二年六月,魏王豹假借回家探望生病母親的機會回到魏國,回到魏國後魏豹立即封鎖了黃河西岸的臨晉關,背叛了劉邦,與楚國訂約講和。劉邦派酈食其前往勸說魏王豹,沒有成功。漢二年八月,劉邦任韓信為左丞相,率軍進攻魏國。

魏王盛兵蒲坂,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襲安邑。

譯文:魏王豹在蒲坂駐紮重兵,封鎖臨晉關。韓信增設疑兵,陳列船隻,擺出準備要在臨晉渡河的樣子,韓信自己卻暗中率軍從夏陽用木罌缻(當時裝酒用大罐子)渡河,然後偷襲魏國安邑。

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

譯文:魏王豹大驚,即刻領兵迎擊韓信。韓信一戰大獲全勝,俘虜了魏豹,平定了魏國,將魏國設置為河東郡。劉邦指派張耳和韓信繼續率軍東進,韓信率軍向北攻進攻趙國和代國。

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說閼與。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譯文:漢二年閏九月,韓信率軍攻破代國,在閼與擒獲夏說。當韓信占領魏國、攻占代國時,劉邦派人來調走了韓信軍團的精兵,開赴滎陽與楚軍抗衡。

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

譯文:韓信和張耳帶著所剩的幾萬軍隊計劃繼續東進占領井陘關,進而進攻趙國。趙王歇和成安君陳餘聽說漢軍將要襲擊趙國,就調集主力兵力聚集在井陘口防禦,號稱二十萬。

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

譯文:廣武君李左車(傳說這位是前趙名將李牧的孫子)勸成安君陳餘說:「聽說漢將韓信已渡過西河,俘獲魏王,擒獲夏說,新近又在閼與血戰,如今,韓信又有張耳輔佐,商議攻下趙國,這是乘勝離國遠征氣勢正旺,漢軍目前鋒芒不可抵擋。

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

譯文:臣曾聽說:『從千里之外運送軍糧,那麼士兵就會面有飢色;臨時取柴草然後做飯,軍隊也不可能經常吃飽。』如今,井陘的道路,戰車不能並行,戰馬不能並排而行,在此行軍,會導致軍隊延綿幾百里,軍糧勢必落在隊伍的最後邊。

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

譯文:希望大王能借給我三萬精兵,從小路去攔截他們的軍需物資。大王只要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營地,不要輕易與漢軍交戰即可。

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

譯文:漢軍向前無法繼續戰鬥,後退無法撤兵,我用奇兵斷絕他們的退路,使他們在野外掠奪不到什麼物資。不到十天,韓信和張耳的頭顱,就可以送到大王的帳前。

願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

譯文:希望大王考慮一下我的計策。否則,我們必定會成為漢軍的俘虜。」成安君陳餘是一個儒者,常常聲稱我們是義兵,兩軍交戰不能用陰謀詭計。

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

譯文:陳餘說:「兵法說『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圍困敵軍,兵力比敵人多一倍,就與敵軍正面交戰。』如今,韓信所率漢軍號稱幾萬,其實不過就幾千。而且漢軍跋涉千里前來襲擊我們,也已經精疲力竭。

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 廣武君策不用。

譯文:現在這個情況,我們還退避堅守不主動進攻漢軍,以後有大敵來臨,那怎能戰勝其他敵人!其他諸侯也會認為我們膽怯,他們就會出兵來攻打我們。」成安君陳餘不聽從廣武君李左車的計策。所以李左車的計策就沒有被採用。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

譯文:韓信散出去的情報人員,探知廣武君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用。探子回來報告後,韓信大喜,立馬率軍勇往直前。在距離井陘口不到三十里的地方,韓信下令駐營。韓信在半夜裡傳令出發。

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譯文:挑選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著一面赤旗,抄小路上山,隱蔽起來觀察趙軍大營的動向,並告誡騎兵裨將:「趙軍看見我軍主力撤退,必定會傾巢出動來追逐我軍,你們趁機快速衝進趙軍大營,拔去趙軍的旗幟,插上漢軍的赤旗。」

令其裨將傳食,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

譯文:韓信傳令副將們開飯,說:「今天攻破趙軍以後大會餐!」將領們都不敢相信,假裝答應說:「遵命。」

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

譯文:韓信對軍官們說:「趙軍已經提前占據了有利地形安營紮寨,且他們沒看到我軍主將的旗鼓就不會主動出擊,進攻我們的先頭部隊,他們怕我軍到了險要的地方就退兵。」

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

譯文:安排完後,韓信派一萬人先出發,背向著河水(這條水太史公沒有記載,導致後世有諸多爭議),排開陣勢。趙軍看到漢軍背水列陣,都大笑起來。天亮時,韓信樹起主將旗鼓,敲著鼓經過井陘口。趙軍敞開營壘,迎擊漢軍。兩軍混戰了很久。

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

譯文:這時韓信和張耳假裝拋棄了旗鼓,退到水邊的軍陣之中。水邊的漢軍敞開營門,讓佯裝撤退的漢軍進入陣地,隨即轉身與追擊的趙軍進行激戰。這時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旗鼓,並追逐韓信和張耳。

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譯文:韓信與張耳進入水邊的軍陣以後,全軍拼死作戰,趙軍無法擊敗漢軍。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

譯文:這時韓信所派出的兩千輕裝騎兵,在看到趙軍傾巢而出搶奪漢軍旗幟後,就沖入趙軍營壘,迅速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去,豎起兩千餘面漢軍的赤旗。

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

譯文:趙軍主力在河邊與漢軍交戰無法取勝,也無法俘虜韓信等人,就撤軍返回大營,但卻發現自己的營壘中飄揚的全是漢軍的赤旗,因而大為驚恐,以為漢軍已經擒獲趙王及諸將,於是趙軍紛紛潰逃,

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譯文:趙將儘管以斬殺逃兵的方式,以防潰敗,但是也不能禁止。這時候,漢軍前後夾攻,大勝趙軍,漢軍在泜水邊斬殺成安君陳餘,擒獲趙王歇。

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譯文:韓信傳令全軍,不得殺害廣武君李左車,有能活捉廣武君的賞一千金。於是就有人捆著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廣武君解開繩索,請他面東而坐,自己面西對坐著廣武君而坐,以師徒之禮對待廣武君。

諸將效首虜,休,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

譯文:將領們呈獻敵軍首級和俘虜之後都向韓信稱賀,並問韓信道:「按照兵法,我軍應安營紮寨的方法,當右邊和背後靠山,前方和左邊靠水。這一次,將軍反而讓我們背水列陣,並且說『打敗趙軍再大會餐』,我們都不敢相信。然而,我們最後卻大獲全勝,這是什麼戰術呢?」

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譯文:韓信說:「我所用的這些戰術,都是兵法上有的,只是諸位沒有留意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並沒有得到訓練有素,令行禁止的將士。這就是所說的『逼迫毫無作戰經驗的老百姓去作戰』。在這種形勢之下,只有把軍隊安排在死地,使士卒人人都為自己而戰;

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譯文:如果讓他們處在可以逃生的地方,那士卒都逃跑了,還能讓他們聽主將使喚嗎?」將領們都信服地說:「將軍說的太對了。將軍用兵如神是我們不能比及的。」

於是信問廣武君曰:「仆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

譯文:韓信向廣武君李左車請教說:「現在我想率軍北進攻打燕國,然後東進攻打齊國,我要怎樣謀劃才能成功呢?」

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

譯文:廣武君李左車推辭說:「我聽說:『敗軍之將,沒有資格談論勇武之事;亡國的大夫,不能與之謀劃如何保衛國家。』現在,我只是個戰敗後被俘的俘虜,怎能配得上與將軍商議如此重大的事呢!」

信曰:「仆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

譯文:韓信說:「我也聽說,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在秦國而秦國稱霸,並不是他在虞國就愚笨,在秦國就突然聰明起來,而在於國君重不重用他,采不採納他的意見。

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問曰:「仆委心歸計,原足下勿辭。」

譯文:假如陳餘聽從了足下的計策,那麼我早就成為階下之囚了。正是因為陳餘不聽從足下的意見,所以我才有幸能夠有機會向足下討教。」於是,韓信堅持問:「在下是真心實意的向足下討教計謀,希望足下不要再推辭了。」

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譯文:廣武君說:「我明白一個道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俗話說:『狂人的話,聖人也可以從中選擇』。

顧恐臣計未必足用,原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

譯文:只恐怕我的計謀,不一定值得採納,不過我願獻上我的愚誠,忠心效力。成安君陳餘有百戰百勝的計謀,然而一朝失算,其所率軍隊就在鄗城之下慘敗,自己也在泜水之上身亡。

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

譯文:而今將軍橫渡西河,俘虜魏王,在閼與生擒夏說,一舉攻克井陘,不到一早晨的時間就打垮了趙軍二十萬,誅殺成安君陳餘。

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若此,將軍之所長也。

譯文:將軍的威名現已傳揚四海,聲威震動天下,農民無不放下農具停止耕作,只圖眼前穿得好,吃得好,側著耳朵,等待將軍的號令,像這些,都是將軍在策略上的長處。

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弊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彊也。

譯文:然而,現在官兵們都已十分勞苦疲憊,難以再戰。如今,將軍想要出動疲倦之軍,駐紮到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想要開戰,恐怕戰事會持久而無力取勝,明顯地暴露了劣勢,曠日持久,糧草竭盡,而弱小的燕國又不肯屈服,齊國必然會拒守邊境,然後不斷壯大自身實力。

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將軍所短也。臣愚,竊以為亦過矣。

譯文:燕國和齊國都堅持不肯屈服,那麼漢王與項羽的相持就無法分曉。在這方面,就是將軍的不足了。我愚笨,但也認為將軍伐燕的決定是錯誤的選擇。

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

譯文:所以善於用兵的將領不拿自己的短處攻擊別人的長處,而是以自己的長處攻擊別人的短處。」韓信說:「既然這樣,那有什麼辦法嗎?」

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

譯文:廣武君李左車回答說:「現在,我為將軍著想,不如按兵不動,鎮撫趙國,安撫趙國遺孤,使百里之內,每天都有牛肉和美酒送來;

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

譯文:用以宴請軍官,慰勞士兵。然後派兵北移軍靠近燕國邊境,然後派說客送信到燕國,向燕國展示將軍的優勢,燕國一定不敢不順從。

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

譯文:燕國順從以後,再派說客向東前去勸告齊國,齊國一定也會聞風而降。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知道怎樣替齊國打算了。這樣,那麼天下的大事就都可以圖謀了。

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韓信曰:「善。」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

譯文:用兵本來就有先虛張聲勢,然後付諸實際行動的說法,指的正是這種情況。」韓信說:「好。」韓信聽從廣武君李左車的計策,派使者出使燕國。燕國國君一聽,立刻投降。

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譯文:於是韓信派人報告劉邦,並且請求立張耳為趙王,來鎮撫趙國。漢王答應了韓信的請求,下令冊立張耳為趙王。

楚數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發兵詣漢。

譯文:楚國多次派兵渡過黃河去襲擊趙國。趙王張耳和韓信來來回回地救援趙國,趁行軍時平定了趙國各地的城邑,然後出兵援助劉邦。

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漢王南出,之宛、葉間,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復急圍之。

譯文:楚軍正在滎陽圍困劉邦,劉邦從滎陽南逃出,到了宛縣和葉縣一帶。劉邦說服英布以後,又逃到成皋,楚軍又不斷追擊劉邦。

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

譯文:六月,劉邦逃出成皋,東渡黃河,隻身一人與夏侯嬰一起,投奔到張耳駐軍的修武。到達修武后,劉邦住在客館中。第二天早晨,劉邦自稱是漢王的使者,直奔進入趙軍營壘。

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

譯文:這時張耳和韓信還沒起床時,劉邦就在二人的臥室里奪取了他們的印符,用來指揮和召令韓信軍團的將領,並重新調整了這些將領的職務。韓信、張耳起床以後,才知道劉邦來了,大為吃驚。

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譯文:劉邦奪取了兩人的軍隊後,就地命張耳駐守趙地,任韓信為相國,韓信收編還沒有出發的趙國士兵,準備東進攻齊。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

譯文:韓信率軍向東出發,還沒渡過平原津,就聽說劉邦的使臣酈食其已經勸降齊國。韓信原想停止進兵。

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

譯文:范陽說客蒯通勸韓信,說:「將軍奉漢王之命進攻齊國,而現在漢王只不過派個密使就勸降了齊王,漢王難道有詔令要求將軍停止進軍嗎?將軍憑什麼不進軍攻齊呢?

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

譯文:況且,酈食其只是一個遊說之士,乘車到處搖動三寸不爛之舌,降服了齊國七十多個城池;而將軍率領著幾萬大軍,一年多才攻下趙國的五十多個城池。將軍為將幾年的時間,反而比上不一個小小儒生的功勞嗎?」韓信認為蒯通說得有理,聽從了蒯通的計策,率軍渡過黃河。

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御信因襲齊歷下軍,遂至臨菑。

譯文:齊國已經接受了酈食其的勸說,就挽留酈食其縱情飲酒,撤除了對付漢軍的防禦。韓信趁機偷襲了齊國曆下的駐軍,並率軍直達齊都臨菑。

齊王田廣以酈生賣己,乃烹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請救。韓信已定臨菑,遂東追廣至高密西。楚亦使龍且將,號稱二十萬,救齊。

譯文:齊王田廣認為這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下令烹殺了酈食其,然後逃往高密,並派使者到楚國請求援救。韓信平定臨菑以後,就率軍向東追擊田廣,達到高密縣的西部。這時,項羽也派龍且率軍二十萬前來救援齊國。

齊王廣、龍且並軍與信戰,未合。人或說龍且曰:「漢兵遠斗窮戰,其鋒不可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

譯文:齊王田廣與楚將龍且聯合與韓信軍作戰。還未交鋒時,有人勸龍且說:「漢軍遠離本土,一定會拼死作戰,其鋒芒不可抵擋。齊、楚兩軍是在自己本土作戰,士兵只要戰事稍有不利就容易潰散。

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

譯文:不如高築壁壘,命齊王派其親信大臣去招撫那些已經淪陷的城池。這些已淪陷城池裡的人聽說自己的國君還在,楚國又派兵來救援,一定會反叛漢軍。漢軍在離家兩千里以外的地方客戰,齊國的城池又都背叛了漢軍,這樣勢必沒辦法得到糧食,我們就可以不戰而迫使他們投降。」

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

譯文:龍且說:「我很了解韓信的為人,我也可以很容易的對付他。況且,我們救援齊國,不交戰就迫使他們投降,那我還有什麼功勞呢?如今,我們通過交戰戰勝韓信,那麼齊國的一半土地就可以歸我所有。我憑什麼不出戰呢?」

遂戰,與信夾濰水陳。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詳不勝,還走。

譯文:於是,龍且堅持出戰,與韓信隔著濰水列陣。韓信連夜安排人做了一萬多個袋子,袋子裡裝滿沙子,堵住濰水的上游,然後再帶領一半軍隊渡河,襲擊龍且大營,然後假裝戰敗,往回撤退。

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

譯文:果然,龍且大喜,實則已中韓信之計,龍且說:「我本就料到韓信膽怯。」於是,龍且親率大軍渡濰水,追擊韓信。韓信派人挖開堵水的沙袋。河水傾瀉而來。龍且率領的大軍大半沒有渡過濰水。這時韓信立即猛烈反擊,最終漢軍斬殺龍且。

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皆虜楚卒。

譯文:龍且在濰水東岸的軍隊,看到主將被斬後潰散逃跑,齊王田廣聽聞龍且戰敗的消息後也隨即逃亡。韓信追擊敗兵到了城陽,把楚軍士兵全部俘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