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陽」,絕對乾貨

大河健康報 發佈 2023-12-29T01:33:53.236262+00:00

近日,「二陽」相關話題屢上微博熱搜現在「二陽」的比例高嗎?還會「三陽」嗎?「二陽」後有必要吃藥嗎?要提前儲備抗病毒藥嗎?······針對網絡上「二陽」人數增多的聲音市民應該緊張嗎?專家最新研判來了關於「二陽」,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啦!

近日,「二陽」相關話題屢上微博熱搜

現在「二陽」的比例高嗎?

還會「三陽」嗎?

「二陽」後有必要吃藥嗎?

要提前儲備抗病毒藥嗎?

······

針對網絡上「二陽」人數增多的聲音

市民應該緊張嗎?


專家最新研判來了

關於「二陽」,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啦!

↓↓↓


受訪專家

張文宏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第二波」是科學規律不應對經濟生活造成影響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在一月份的時候,我們就說過「第二波」可能出現在五六月份。

他表示,「第二波」是科學規律,全世界只要對疫情進行監控的國家是毫無例外的,隨著免疫力的降低和病毒的變異,它就會出現。但是,這一波的波幅要低,症狀更輕,醫療資源的應對也更有效。

他表示,我們雖然仍處於病毒感染的一個時間節點內,有很長的拖尾效應,但是它不應該對我們整體的經濟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我們也不應該過度採取防疫措施。


大多數症狀比去年年底要輕

張文宏表示,最近大家會看到出現「二陽」的現象,大多數人的症狀比去年年底這波要輕,尤其是已經感染過的人群,發燒的時間更短,獲得藥物的便捷性更快。

對於這波的應對,會遠遠優於第一波,所以大家不要過於擔心。


「第二波」來了 如何應對?

目前我國流行的新冠毒株是否發生變化?

監測數據顯示,截至5月上旬,XBB系列變異株已成為我國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境外輸入病例中占比達95.6%,和全球情況基本一致。

從我國和全球監測數據來看,與早期流行的奧密克戎各亞分支相比,XBB系列變異株的致病力沒有明顯變化。


「二陽」的症狀和第一次有哪些不同?

根據近期發熱門診情況來看,人數有所增加,但基本沒有出現重症患者,上一波未被感染的人群「中招」最多。

在上海市閔行區梅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五一過後,發熱門診日均接診量有明顯增長,5月15日當日達到60人次,較之前增長了三倍。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傑表示,根據臨床觀察,二次感染的人群總體比第一次感染表現的症狀要輕,主要表現為發熱、喉嚨痛。


「二陽」重症情況如何?

目前看來,「二陽」患者發熱症狀大多並不嚴重,體溫一般約38度,偶爾可見有輕微肺炎的患者,尚未並髮結膜炎的患者。

不過脆弱人群如65歲以上尤其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高血壓、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肝腎疾病、糖尿病等基礎病患者,或者患有血液病、淋巴瘤等疾病的人群,容易二次感染,感染後容易重症化。

因此,這類人群一旦出現發熱,尤其是家庭成員或周邊人群已經明確新冠感染,要及時做核酸或抗原檢測,早發現、早治療,儘早使用抗病毒藥物。


抗原自測現在還有用嗎?

如近期出現了高熱、咳嗽、咽痛等類似新冠感染的症狀,不妨先居家進行抗原檢測,幫助確認是否確實為新冠病毒。

不過,抗原檢測要等到病毒複製到較高水平、感染者排毒量較高、一般感染後2至3天可被檢出。


家中過期的抗原還能使用嗎?

由於抗原檢測試劑主要的成分之一是蛋白質,蛋白質的不穩定性導致了抗原保質期不會太長。

理論上如果控制組(即C的區域)可以出現線條,表明抗原還是可以使用的。不過並不建議使用過期抗原,因為容易出現假陽性或者假陰性的情況。


當下接種新冠疫苗對防病還有用嗎?

接種疫苗預防重症的策略沒有變過。最近不少上一波「未陽」的人此次感染中招,而隨著時間推移,之前接種疫苗的人群有效抗體滴度也有所減少,因此「二陽」的感染節奏不會整齊劃一。

隨著人群抗體減少,病毒傳播還會持續。多項研究顯示,接種疫苗的人群發生重症的概率明顯低於未接種人群,因此未接種疫苗的重點人群還應及時接種,為自己加固免疫屏障。

張文宏表示,接種三針疫苗後,對變異病毒的混合免疫能力更高,發生重症的比例更低,因此仍然鼓勵高齡老人等脆弱人群接種疫苗。

「沒有打過疫苗的人,哪怕感染過病毒了,未來再次感染病毒的風險也會高於打過疫苗的人。」張文宏說,對於這一點國際上有比較高的共識。


普通人「二陽」後如何對症治療?

怎樣做好科學防護?

大多數人免疫力正常,感染了新冠病毒不必恐慌,對症處理即可。

目前從臨床看,人群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後總體症狀較輕,不少患者以咽喉疼痛為突出症狀,從中醫來講是風熱感冒加點「濕」或「燥」的特徵,可以用一些清熱解毒、疏風解表、清咽利喉類型的中藥藥物。


目前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哪些場合建議佩戴口罩?

正值春夏之交,氣溫多變,且人員流動大、活動密集,新冠、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傳播的風險疊加。

建議市民加強自我健康檢測,規範佩戴口罩,避免或者減少感染的風險。

前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托幼機構等重點人群聚集場所時應佩戴口罩。

乘坐公共運輸、身處密閉公共場所、參與人員較廣泛的大型會議活動中,也建議佩戴口罩。


受訪專家

韓淑華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

目前新冠「二陽」率很高嗎?還會「三陽」嗎?

目前門診病人中,有20%-30%的患者感染了新冠,其中多數是「首陽」患者,「二陽」率不是很高。

「二陽」人群主要集中在抗體水平下降、工作勞累的中青年,場所聚集的學生,抵抗力低的老人和有基礎疾病的人群。

從理論上推測「二陽」人群還是有「三陽」的可能。但是「二陽」、「三陽」的發病率是會逐漸降低的,症狀也會逐漸減輕。


哪些人是「二陽」高危人群?

「二陽」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6類:

(1)年齡大於65歲,尤其是沒有全程接種新冠疫苗的老人;

(2)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

(3)免疫功能缺陷患者;

(4)肥胖人群(BMI體質指數≥30);

(5)晚期妊娠和圍產期女性;

(6)重度吸菸者。


「二陽」跟「首陽」相比,症狀會減輕嗎?

會的。第一次「陽」的時候,我們人體首次接觸這個病毒,產生抗體的時間會比較長,所以症狀重,持續時間長。

第二次再感染的話,體內已經有抗體認識這個病毒,所以免疫反應會產生得很快,症狀較輕,持續時間較短。


「二陽」出現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輕症患者無需就醫,在家對症治療就可以。

以下4類人群需要及時前往醫院就醫:

(1)「首陽」時為重症,有新冠肺炎,現在還沒完全恢復的患者,「二陽」出現發燒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

(2)有腫瘤、免疫缺陷、高血壓、心衰等基礎疾病的患者,「二陽」後有發熱等症狀,可能會加重病情,建議及時就醫。

(3)「二陽」後出現持續發熱、咳嗽加重、胸悶氣短等症狀的患者,需要及時就醫。

(4)血氧飽和度低於93%的患者,需要及時就醫。


喉嚨痛就是「二陽」嗎?如何判斷自己「二陽」了?

喉嚨痛的原因很多,比如講話過多、吃了辛辣食品等物理因素,以及甲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都可能出現喉嚨痛的症狀。所以喉嚨痛不一定是「二陽」了。

抗原檢測的靈敏性低於核酸檢測。抗原陽性可以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如果抗原結果為陰性,但是有接觸史或相關症狀,可以去醫院做核酸進一步判斷是否感染。


家裡有老人,「二陽」要注意什麼?

老人本身免疫功能較差,症狀反應可能不明顯。

臨床上有些老人得了肺炎,可能不會表現出發熱、咳嗽、咳痰等症狀,而是變得食慾下降、不願意活動、不願意說話。如果老人出現這些變化,需要警惕新冠感染。

如果「二陽」的老人出現咳、痰、喘症狀加重,血氧飽和度低於93%,需要及時前往醫院就醫。

此外,由於老年人生病後食慾可能會降低,這時需要注意讓老人保持充足的能量攝入,補充水分、維生素、電解質,保證患者平穩地度過感染期。


「二陽」需要隔離嗎?「陽」了要戴 N95 口罩嗎?

從理論上講,新冠病毒感染是乙類傳染病,還是建議居家隔離,轉「陰」後再上班。

如果因為工作需要必須去上班,建議佩戴 N95 口罩,或者外科口罩4小時更換1次,與人保持1米距離,儘量避免傳染給別人。


當前醫院針對陽性患者的診療方案是怎麼樣的?

會給開抗病毒藥嗎?

輕症患者一般是對症治療,會開一些解熱鎮痛、止咳的對症藥。但是如果病人工作比較勞累,擔心有從輕症轉成重症的風險,也可以跟醫生提出開一些抗病毒藥物。

已經新冠陽性的患者,在醫院開抗病毒藥物可以走醫保報銷。

如果沒有感染新冠病毒,或者無法證明已經感染,在醫院開抗病毒藥物目前還無法走醫保,需要自費。

目前我們醫院儲備的抗病毒藥物比較充足,Paxlovid等進口藥物,以及先諾欣等國產藥物都有,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二陽」來襲該如何備藥?有必要儲備抗病毒藥嗎?

有一部分人在「首陽」的時候已經備了很多藥了,包括解熱鎮痛藥、感冒藥、咳嗽藥等。如果還沒過期的話,建議先不用備藥,輕症患者吃之前儲備的藥物對症治療就可以。

如果提前儲備抗病毒藥物,沒有新冠陽性的證據,醫保是不報銷的。但是有強烈備藥意願的話,可以自費提前儲備。


「二陽」對症治療可以嗎?有必要吃抗病毒藥嗎?

12月份大部分人「首陽」的時候,抗病毒藥物還不太可及。所以大家因為挺過了「首陽」,覺得「二陽」同樣去對症治療也可以挺過來。

但從我自身的感覺來看,如果「二陽」之後發熱、咳嗽、咳痰等症狀超過1-2天,還是建議服用抗病毒藥物。因為現在抗病毒藥物是可及的,能夠醫保報銷,並且可以有效減輕症狀、縮短病程,幫助大家儘快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抗新冠病毒藥適用於哪些人群?

根據之前的診療方案,抗病毒藥物建議輕、中型且伴有進展為重症高風險因素的成年患者服用。

但是我個人認為,由於現在抗病毒藥物是可及的,即使不一定有高危因素,但是發熱、咳嗽、咳痰的症狀超過一天,建議也可以服用抗病毒藥物,這樣可以減輕症狀、縮短病程。


老年人、兒童可以吃抗病毒藥嗎?有何注意事項?

因為抗新冠病毒藥的臨床研究納入了老年患者,所以老人是可以吃的。2022年12月份重症病人基本都是老人,這些病人當時就吃過抗病毒藥物。

不過,老人在吃抗病毒藥物時,需要注意是否有基礎疾病,所服藥物與抗病毒藥物有沒有相互作用。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服藥前仔細閱讀說明書。

此外,老年人可能存在肝腎功能損害或肝腎功能障礙。服藥時需要遵醫囑,根據醫生的建議決定減量還是正常量服藥,以及是否需要定期複查肝腎功能。

關於兒童是否能服用抗病毒藥,因為目前大部分抗病毒藥主要針對成人做了臨床研究,對於兒童的實驗數據比較少,建議還是根據官方公布的兒童實驗數據,諮詢醫生之後再選擇藥物。


國產VS進口新冠藥哪個更好?對變異毒株還有效嗎?

療效和安全性上來看,國產藥物與進口藥物不相上下。

適用人群來看,進口藥物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歐美人群,而國產藥物的研究對象是中國人群,更適合中國人服用。

經濟效益上來看,進口藥的價格一盒幾千元,而國產藥物的價格為幾百元,且經過醫保報銷後,一盒藥自費不到一百塊錢。

所以,從療效、適用人群和性價比來講,其實國產的藥物是更適合中國人的。

現在上市的抗新冠病毒藥,主要是以Paxlovid、先諾欣為代表的3CL藥物,由於3CL靶點高度保守,所以3CL藥物對變異毒株依然是有效的。


抗病毒藥如何服用?轉「陰」後還要繼續吃嗎?

目前的抗新冠病毒藥物大部分都是複合劑,需要一起服用,一般間隔12小時,以5天為一療程。

可能有的患者服用了兩三天就轉「陰」了,這種情況下是否還要繼續服用滿療程,現在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答案。

從臨床研究來講,建議轉「陰」後也還是服用滿一個療程。隨著大家應用的經驗越來越多,是不是轉「陰」之後就可以停用,期待未來的臨床研究能給出答案。


吃了抗病毒藥還在發燒,可以吃退燒藥嗎?

是可以的。抗病毒藥物是通過抑制病毒的複製,從根源上治癒疾病,而退燒藥等對症藥物只是緩解症狀,所以藥物的作用機制是不同的,是可以同時服用的。

而且我們目前上市的抗新冠病毒藥和解熱鎮痛藥等對症藥物,都是沒有相互疊加或拮抗作用的,所以是可以合用藥物的。

如果大家不確定某種藥物是否能與先諾欣等抗病毒藥物合用,可以在「先諾欣藥物相互作用查詢」小程序上進行查詢,或者諮詢醫生後再用藥。


吃抗病毒藥跟不吃相比,體內抗體水平一樣嗎?

這個數據好像目前還沒有,但是根據基礎醫學、免疫的理論知識來推斷,吃抗病毒藥應該是不影響體內抗體產生的。

服用抗病毒藥物只是縮短病程、減輕症狀,但是並不會影響抗體的產生。不過,實際結果是否真的與理論推斷結果一致,可能還要看實際服用抗病毒藥物後,人體內抗體水平的結果,這要等新的臨床數據出來,才能真正地得到證實。


「二陽」之後,如何才能快速康復?

從理論和實際來看,「二陽」相比「首陽」,恢復時間較短、症狀較輕。但「二陽」後想要更快恢復,首先需要保證充分的休息和通風。

第二,輕症患者可以服用一些對症治療藥物,減緩症狀。

第三,如果有發燒、咳嗽、咳痰等症狀,想要儘快恢復投入到工作中,建議可以服用抗病毒藥物,可以有效縮短病程。

第四,飲食方面需要保持清淡、營養均衡。可以食用魚、蛋、肉等富含蛋白質,以及水果、蔬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保證能量攝入充足。


「二陽」患者抗原轉「陰」後,還具有傳染性嗎?

相比於核酸檢測,抗原檢測需要的病毒拷貝數更高,所以抗原轉「陰」了可能還會有一定的傳染性。如果核酸轉「陰」了,那麼應該是真正地轉「陰」了。因為核酸檢測的靈敏性更高,而抗原檢測的靈敏性相對差一點。

一開始感染後,可能有一點症狀,但是抗原可能是「陰」的,而核酸可能會是「陽」的。根據這樣推測,抗原轉「陰」之後可能還會有一定的傳染性。一般抗原轉「陰」2-3天,核酸會轉「陰」。

現在因為病毒的致病力已經很弱了,而且大部分人都經過了「首陽」的感染,抗原轉「陰」後在有微弱的傳染性的情況下,可能對周圍的人傳染性也不是很強。


鼻噴式、注射式疫苗該怎麼選?

從理論上分析,注射式疫苗是更傳統的疫苗,對兒童、老年人、成人可能應用的範圍更廣。但是鼻噴式疫苗因為直接進入呼吸道,起效比較快,可能很快就能達到致敏的濃度,很快產生抗體。

病人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年齡段,去選擇不同的疫苗。如果不清楚怎麼選,可以諮詢接種疫苗的機構或者醫生。


還有哪些傳染病需要注意?

其實傳染病一直伴隨著我們,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病毒和細菌。近期成年人除新冠外,仍需注意流感和腺病毒感染。

兒童除流感外,更需注意腸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若4-5歲以下兒童出現發熱、咳嗽、喘息等症狀,需警惕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及時前往醫院就診。此外,現在也是手足口病、登革熱等傳染病的高發季節。

來源 看醫界 MED24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