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上千中國人遷徙海外,租借荒地999年,建起了一座中國城

回看古今 發佈 2023-12-29T12:21:16.319603+00:00

1901年,一批福州人乞求改變自身命運,遠離家鄉,前往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尋找新的發展。這塊荒地上如今已經有了30萬人口,其中華人占到40%,大部分習俗都與福州習俗類似,已然發展成了新型中國城。

1901年,一批福州人乞求改變自身命運,遠離家鄉,前往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尋找新的發展。

他們在黃乃裳的帶領下,來到人生地不熟的荒地,一同建設起被黃乃裳取名為「新福州」,如今被叫做「詩巫」的城市

這也是該地區有機會從荒地變為一個繁榮昌盛的美麗城市的重要時刻。

這塊荒地上如今已經有了30萬人口,其中華人占到40%,大部分習俗都與福州習俗類似,已然發展成了新型中國城。

租借詩巫

1894年,45歲的黃乃裳好不容易考上秀才,卻沒想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當時時任致遠艦副管帶的弟弟黃乃模,在黃海海戰中不幸壯烈殉國。

這場戰爭不僅讓黃乃裳痛失親人,也讓他深受打擊。

現實告訴他循規蹈矩,已經改變不了這個國家內憂外患的現狀,學習八股文也救不了腐朽不堪的清朝廷,他需要尋找新的出路。

他開始學習新學,並前往京城結識康有為等有理想的人群,他積極創辦報紙,宣傳新思想,也同這些志同道合之人積極參與變革。

卻沒想到因為朝廷中頑固派的抵制,戊戌六君子被殺,戊戌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

黃乃裳也遭到了清朝廷的通緝,只得在友人的幫助下,借道海路,輾轉返回福州。

回到家鄉後,迎接他的便是人間煉獄般的場景,家鄉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

在清朝廷的專制統治下,國家逐漸走向衰亡,民眾也無法得到高質量的生存,他心中愈加不平,決心下南洋,在清朝廷無法統治的地方給百姓找一個生存之地。

1899年,黃乃裳乘船南下,舉家來到新加坡,希望在東南亞一帶,能找到合適的移居地點。

歷時數月,跋山涉水考察諸多地方後,黃乃裳依然沒有選定合適的移居地點,之後女婿林文慶的介紹了砂拉越的拉讓江流域,黃乃裳欣然前往。

當時當地的砂拉越人民,還停留在原始社會,生存方式極度原始,極其依賴狩獵和大自然的饋贈,不過好在當地氣候適宜,還有未大面積開發的雨林,開墾難度較低。

黃乃裳考察之後,當即決定租借這塊土地,他向當地的首領表達了移民墾荒的意願。

當地的首領,也願意有人來自己的領土開墾,這樣還可以順便改善一下當地族人的生活。

最終在1900年5月下旬,雙方訂立了條約,黃乃裳正式租下了詩巫的大片荒地。

由於有清朝廷對百姓的所作所為,黃乃裳對墾約擬了17條,儘量在條約中保障華人的利益,其中一條規定便是「吾農所墾之地,有九百九十九年之權利」。

除此之外,黃乃裳還在合約中規定,華人移民擁有極高的自主權,他們過來後不需要納稅和服兵役。

甚至華人移民剛過來時,手上沒有足夠的錢財生存,也可以找砂拉越官方幫助,讓他們度過開墾前期的艱難階段。

至此,總面積達8278平方公里的荒地,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海外租借地,租期長達999年

條約簽訂之後,黃乃裳便乘船回閩清縣,以招工的形式,邀請當地百姓移民。

不過前期經驗不足,經過長達半年多的準備,才湊齊91人乘坐福州乘「豐美」號前往詩巫,中途十幾人還未到達目的地,就已經反悔,在新加坡下船後原路返還,最終到達人數共72人。

安頓好帶過來的這些人,黃乃裳再次乘船回到福州,招募第二批人。

他這次選擇在福州進行宣傳,已經飽受清朝廷摧殘的百姓不少選擇跟隨,這次共有535人。

只是乘船行至新加披後,船上有人聽信了謠言,認為他們會被黃乃裳「賣豬仔」,在當地引起了一陣風波,險些無法到達詩巫。

第三批帶來了四百多人,最後共一千人左右,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

前來詩巫的人員複雜,士農工商醫等各行各業的人才都有,在詩巫發展前期,他們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發展詩巫

當時的詩巫,完全沒有經過開發,肉眼可見地荒涼,成片成排的熱帶雨林,遍地都是低洼沼澤,荊棘叢生,野獸出沒。

一千多人帶著對未來的希望遠離家鄉,絲毫沒有被當時的生存環境嚇到。

他們早起晚歸,伐木屯田,開始了大規模的墾荒活動,夜間高腳屋裡擠滿了勞作辛苦酣睡的人們。

同時當地還流行著登革熱、瘧疾等傳染病,由於水土不服和初期公共建設不完善,有很多人沒有身體不適,也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治,第一年就有70餘人因各種疾病去世。

不過隨著民眾往地中種植的作物不斷地豐收,至少不用再擔心餓肚子的問題。

又過了一段時間,詩巫這片土地上陸續開設了診所、學校等功能性場所。

與此同時,當地眾多的熱帶雨林為他們提供了木材資源,將其砍伐並運輸銷售到其他地區,給福州人帶來了一筆不錯的收入。

1907年,福州人發現了新的致富道路,之前引進的橡膠到了收割的時節,以每擔700元的價值成交,給他們提供了新思路。

1908年,當地的福州人開始改種橡膠,收益相當可觀。

經過多年積累,福州人度過了那段最艱苦、辛酸的初創歲月後,詩巫經濟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從20世紀20年代起,無數福州人在詩巫當地建工廠,工廠如同雨後春筍般一個個出現。

先是興辦工廠,再開設商店將製作好的商品售賣出去,緊接著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供過於求,再加上詩巫通向其他地區的道路,也漸漸鋪設開來,將製作的商品銷售到周邊的城市。

從小就生活在海邊的福州人,不會放棄詩巫挨海的地理優勢,依靠之前的海邊生活經驗,開始製造大量船隻,大力發展造船業。

並於1937年,合資購買了一艘2000噸的遠洋輪船,取名「新福州」號,兼顧發展運輸業,隨後成立了砂拉越輪船公司,並擁有8艘輪船。

一段時間的發展,詩巫發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反轉,從原來的不毛之地轉變成了經濟繁榮的城鎮。

詩巫堪稱奇蹟的發展,也吸引了歷史學家沃爾克,他曾在《徜徉在南洋野蠻人之間》一書中這樣寫道。

詩巫這裡的河流非常寬闊,將近一英里,河岸旁是馬來人的村莊……中國人在這裡大做生意,經過這條河從達亞人和其他當地人那裡獲取巨大的利潤」。

通過樸實的文字,可以看出詩巫當時發展的狀況,黃乃裳真的做到了他當初租界詩巫的想法——讓百姓過上不受壓迫的日子。

現如今黃乃裳的名字,在今日的馬來西亞詩巫,依然隨處可見,被用以冠名學校,公園,街道等,這些都是當地華人感激黃乃裳當年幫助他們受苦受難的先輩。

儘管福州人遠離家鄉,但他們心中的家只有一個,也就是中國,他們都抱著賺錢貼補老家,即便百年之後,也希望自己的屍身能夠葬在祖國,他們一直與中國保持著信息來往。

甚至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詩巫的福州人不管錢的多少,把省下的錢都寄回國內支援抗戰,幫助國內人士的抗日事業。

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不論是商人還是農民,都在為抗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發展至今

走在詩巫的大街小巷一眼望去,周圍的標註和提示都是漢語,這點也可以在詩巫的街道名稱窺探一二,其中有19條以華人先輩命名,福州人獨獨占了15條,其中黃乃裳街是其中最繁華的街道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詩巫當地的福州人徹底當地定居下來,隨著1963年沙撈越當局和馬來西亞簽訂條約,沙撈越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

當地的福州人從這一時刻起,便是馬來西亞人。

福州人逐漸參與到各行各業,他們與詩巫的情感也逐漸親密,將更多的精力投身於國家建設中,他們對原鄉的依戀,也逐漸過渡為對馬來西亞國土的認同。

這是詩巫福州人第二次的經濟轉型,不再單一的只依靠勞作賺錢,而是轉向利潤可觀的金融業等。

金融業方方面面充斥著福州人的身影,到20世紀90年代末,華人銀行已經有五家開在詩巫。

2000年之後,借著全球貿易的東風,詩巫經濟更加多元化,各種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詩巫經濟騰飛的背後,少不了福州人的推動,詩巫現在已然是一座現代化十足的城市。

當地流傳著這麼一句話,「福州籍人士已在下列的行業中執著牛耳:銀行與金融公司,進出口生意,批發商行,旅館、酒吧與夜總會,印務與出版商,麵包西果店等。

一百多年的發展史,無不浸染著福州人的血汗,詩巫就這樣從無到有,它也成為一個承載著文化使命的「福州味」小城。

121年後的今天,隨著經濟穩定的發展,福州籍人口也迅速增長,現今已經成為砂拉越州最大的華人方言族群。

福州人不僅在人口上成為當地人口中主要的族群,而且在職業與行業上也處於領導地位。

福州社群中的主要分子活躍於大眾視野,積極參與地區建設,逐漸在當地有了較高的威望,同時他們也會提出了很多關於地區未來發展的思路,創造出更加有利的商業環境,從而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

在當今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詩巫以及其他的省,華人並不是少數民族,相反,華人是一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占有優勢地位的民族。

因為人數眾多和社會地位高的因素,福州話理所當然地成為詩巫本地的商業語言和社交語言,甚至少數的印度人、歐亞混血籍人士等也都能以華語交談,當然英語和馬來西亞語在這裡也暢通無阻。

詩巫福州人保留了較多華人特性,他們在堅持自己的方言方面也是非常執著的,他們在家中,一般都會以福州話與其他家庭成員交談。

而且砂拉越的福州人與中國福建家鄉的聯繫比較密切,縱使是在中國與外界幾乎完全隔絕的時代,砂拉越的福州人也經常回家鄉看看。

詩巫福州人極為重視子女的教育,華文學校和華文教育一直受到極大地重視,即便子女從未來到中國,但也能了解一些中國文化。

來此經商、做工、旅遊的中國人,不需要會英語,也不需要會馬來語,只要會福州話或者普通話,就能暢通無阻。

走在詩巫的街道上,隨處可見黃皮膚、黑眼睛的華人面孔,到處都是熟悉的福州鄉音,令人倍感親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