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開國,39歲被殺,留下一項血腥制度

最愛歷史 發佈 2024-01-06T19:45:01.747202+00:00

公元385年秋天的一個傍晚,蒙古草原上日月同輝,四野寂寥。突然,一匹快馬從北方疾馳而來,矻蹬蹬的馬蹄聲打破了草原的寧靜。這匹快馬停在一處面積較大的營帳前。從馬上下來了一個信使,名叫穆崇。此時,營帳內只有一對年輕的母子。

公元385年秋天的一個傍晚,蒙古草原上日月同輝,四野寂寥。突然,一匹快馬從北方疾馳而來,矻蹬蹬的馬蹄聲打破了草原的寧靜。


這匹快馬停在一處面積較大的營帳前。從馬上下來了一個信使,名叫穆崇。


此時,營帳內只有一對年輕的母子。


穆崇從懷中掏出一封書信,稱自己奉主人梁眷之命,特來告知眼前的母子二人速速逃命。


部落首領劉顯將在今夜痛下殺手。


說完,穆崇翻身上馬,片刻就消失於幕色之中。


聽聞大禍臨頭,母親當即找來幾個忠僕,要求務必捨命護送其兒子前往賀蘭部尋求庇護。但15歲的兒子已是少年模樣,他不願遵從母親的決定,執意要留下來保護母親。一番僵持過後,母親用嚴厲地語氣喝住兒子,令其乖乖上馬。


看著兒子與僕人們疾馳而去的背影,母親才稍稍平靜下來,並將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


夜色里,她顯得風姿綽約。


01


如同中國歷史上大多數開國之君一樣,拓跋珪的身世也有著非凡的一面。


他是原十六國中赫赫有名的「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如無意外,作為代王世子拓跋寔的嫡長子,他將繼承一片江山,並開創屬於自己的盛世。



然而,家族的變故總是來得觸不及防。


公元376年,前秦天王苻堅出兵代國,拓跋什翼犍不敵,率部撤往陰山以北憑險固守。一向臣服於拓跋部的高車族趁亂宣布獨立,使鮮卑拓跋部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局。拓跋什翼犍只能率部避走漠南,待前秦大軍撤退後,才返回雲中郡。但這個時候,拓跋什翼犍因長年戰事積勞成疾,病倒了。


當初,拓跋什翼犍曾令拓跋珪的父親拓跋寔為繼承人,只是拓跋寔早逝,膝下僅有一名遺腹子拓跋珪。所以,拓跋什翼犍希望將年僅5歲的拓跋珪確立為代王世孫。這導致了拓跋什翼犍膝下諸子的不滿。拓跋什翼犍回到雲中郡還不到半個月,他的庶長子拓跋寔君就聯合堂弟拓跋斤發動宮廷政變,將拓跋什翼犍以及自己的親兄弟通通剿殺。


代國內亂很快招來了尚未撤遠的前秦大軍。苻堅打著為代國平叛的旗號,舉兵擒殺了拓跋寔君。由於代國此時已國無長君,苻堅乾脆將代國一分為二,東部交由拓跋什翼犍的外甥、獨孤部的首領劉庫仁管理,西部則成為日後大夏國君赫連勃勃的父親劉衛辰的領地。



就這樣,國破家亡的拓跋珪與其母親賀蘭氏只能來到親戚劉庫仁的部落,過上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劉庫仁重情重義。他並沒有為難這對孤兒寡母,反倒是感念當年拓跋什翼犍的提攜之恩,對拓跋珪母子頗為照顧。那時,拓跋珪年紀尚小,代國舊部都認為,擁立幼主興復舊業希望不大。可劉庫仁並不管這些,逢人就介紹說:「興復洪業,光揚祖宗者,必此主(拓跋珪)也!」背負國讎家恨,劉庫仁在任的那些年始終厲兵秣馬,時刻準備與劉衛辰展開爭奪戰,替拓跋部恢復江山。


拓跋珪母子在劉庫仁的保護下過了十年的安生日子,直到劉庫仁在與前燕的一場對抗中戰死沙場。從此,拓跋珪母子因為身份特殊,就成了劉庫仁的兒子、新任部落首領劉顯的「眼中釘」。


劉顯一心想殺掉表弟拓跋珪,但擔心公開殺戮會引起部落其他實權人士的非議,於是便想趁夜色神不知鬼不覺地下手。他將計劃提前告知了親信梁眷和弟弟劉亢埿,不曾想兩人隨後便悄悄地把這起暗殺計劃通報給了拓跋珪母子。


等劉顯親自提刀上門時,營帳中僅剩拓跋珪母親一人。


不過,劉顯並不生氣——拓跋珪的母親賀蘭氏從前就是草原第一美人,送走兒子後,她將自己打扮了一番,更顯風姿綽約。劉顯一進門,她就端著酒杯,撲身上前。在美酒與美色面前,劉顯沒了怒氣,喝得酩酊大醉。


拓跋珪則在夜幕的掩護下,安全抵達了賀蘭部。


拓跋珪出走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以南部大人長孫嵩為首的拓跋什翼犍舊部耳中。這些人自代國滅亡後,便輾轉多地,追隨拓跋珪母子歸附劉庫仁。他們因為各自的威望,被劉氏父子委以重任。聽說拓跋珪在賀蘭部,他們紛紛帶著兵馬前往投靠,並奉拓跋珪為新主人,希望拓跋珪興復祖宗舊業,還於雲中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北土城子)。


長孫嵩等人的背叛,卻徹底惹怒了劉顯。惱羞成怒的他,決定殺死賀蘭氏泄憤。


關鍵時刻,又是他的弟弟劉亢埿挺身而出。劉亢埿的妻子,是拓跋什翼犍的女兒、拓跋珪的姑姑。她把賀蘭氏藏在鮮卑人的神車中。由於神車在鮮卑代表神祇的座駕,不容侵犯,劉顯即便怒火中燒,但礙於鮮卑人的傳統,也不敢毀車殺人。


另一邊,拓跋珪與自己的舅舅、賀蘭部首領賀訥初次見面,賀訥便要他立誓:「復國之後,當念老臣。」史載,拓跋珪大笑,並當眾發誓:「誠如舅言,要不忘也。」


隨後,賀訥動用了所有能動用的關係,幫助妹妹賀蘭氏逃回賀蘭部,與拓跋珪團聚。


雖然賀訥對外甥拓跋珪寄予厚望,但賀蘭部並非人人都希望拓跋珪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賀訥、賀蘭氏的同胞弟弟賀染干年富力強,擔心拓跋珪將來復國成功,反而於己不利,於是瞅準時機,帶著殺手將拓跋珪母子的營帳包圍了起來。賀蘭氏從營帳中走出來,對著弟弟賀染干大罵:「汝等欲於何置我,而殺吾子乎!」賀染干「慚而去」。


公元386年,正月,16歲的拓跋珪在舅舅賀訥以及眾多代國舊部的支持下,來到拓跋什翼犍當年戰鬥過的牛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南)舉行部落大會,宣布恢復代國,自稱代王。那個消失了十多年的代國由此「復活」。


三個月後,有感於代國的名稱不夠霸氣,拓跋珪聽從漢臣崔宏的建議,將國號改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自此在中國歷史上叱吒一時。



02


拓跋珪16歲成為開國之君,這在兩千多年的帝制歷史中,是極其罕見的。不過,年少成名的他,這會兒還不足以傲視群雄。


就在拓跋珪復興代國之際,前燕皇子慕容垂也在鄴城中興後燕。有意思的是,慕容垂的妹妹慕容氏,正是拓跋什翼犍的妻子,也就是拓跋珪的祖母。


比起拓跋珪復國的「草台班子」,慕容垂背後的慕容家族可謂兵強馬壯。當年,慕容垂屈身前秦為降臣,前秦的名相王猛就直言:「慕容垂,燕之戚屬,世雄東夏,寬仁惠下,恩結士庶,燕、趙之間咸有奉戴之意。觀其才略,權智無方,兼其諸子明毅有干藝,人之傑也。」鑑於慕容垂的威脅,王猛建議苻堅儘早殺之,「蛟龍猛獸,非可馴之物,不如除之」。但,苻堅卻因敬重慕容垂的英雄氣概,對其網開一面。



最終,後燕的崛起與前秦的分裂,幾乎同步發生。後涼、後秦等政權也加入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地盤爭奪戰中。至於柔然、鐵弗、庫莫奚等遊牧部落,雖未對中原有所染指,卻也在北方默默壯大勢力,一再擠壓北魏的生存空間。


在四境不寧的背景下,北魏初時還保留著祖輩遺留下來的管理陋習。如,代國從前規定,部落首領以及部落聯盟的「大人」必須無條件對代王效忠,但代王也必須給予部落首領們對於屬地財產、人丁的絕對處置權。如此,即便代國曾躋身五胡爭雄逾六十年,然而,代王在諸胡眼中不過就是這場爭霸遊戲的「看客」罷了。拓跋珪稱王后,終於頂住壓力,在燕鳳、張袞、許謙等一眾漢臣的支持下,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漢化改革。


首先,針對北魏現階段仍處於原始遊牧狀態,拓跋珪一上台就給群臣下了一條「死命令」:離散部落


所謂「離散部落」,史書普遍語焉不詳。不過,從現有史料中仍可看出個大概:「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定居與編戶,這分明是拓跋珪借鑑了漢人的戶籍管理辦法,對北魏一些發展水平較高、實力較強的部落進行分化管理,從而達到加強王權、削弱部落勢力的目的。


那麼,離散了部落,部民不打獵了,以何為生?拓跋珪給出的解決辦法是「息眾課農」和「計口受田」,順便公推一個農事監督官,負責帶領部民學農、務農,依靠農業生產發家致富。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拓跋珪的新政一出台,就嘗到了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滋味。


拓跋珪的政策只針對普通部民,對於高階貴族者則不做強求。而且,選擇臣服北魏的大部落,也不是都適宜種地。因此,新政實施不到三個月,長期遊牧於青海一帶的乙弗部、護佛侯部鮮卑人就脫離北魏政治體系,聯手遁徙漠北。


兩部公然出走,就像給了新興的北魏一記響亮的耳光。北魏諸將要求發兵追趕,但被拓跋珪及時制止了:「侯辰等世修職役,雖有小愆,宜且忍之。當今草創,人情未一,愚近者固應趑趄,不足追也。」拓跋珪的寬宏大量傳到了乙弗部首領代題的耳中,出走半年後,他又率部眾宣誓效忠拓跋珪,返回北魏統治序列。


可是,這項離散部民、息眾課農的政策,背後的漏洞卻始終未能被北魏統治者察覺和修正。隨著拓跋珪息眾課農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乙弗部歸而復叛,代題乾脆投奔了拓跋珪的「死對頭」劉顯。


自拓跋珪稱王之日起,獨孤部首領劉顯就整日躲在部落里與親信籌謀造反,一個毒辣卻又不失巧妙的計劃逐漸在他腦海中生成。


原來,當初拓跋什翼犍的兒子們並沒有完全死於拓跋寔君之亂。代國內亂結束後,拓跋什翼犍的幼子拓跋窟咄因年紀小,被苻堅虜至前秦,授以兵法。苻堅這麼做,就是希望將拓跋窟咄培養成將來替自己管理代地的傀儡。但拓跋窟咄還沒成長起來,苻堅就被姚萇圍剿,魂斷五將山。拓跋窟咄則追隨西燕皇帝慕容永遷居關東,成為西燕國的新興(今山西忻州)太守。然而,西燕自成立以來就內亂不斷,建國不過十年,皇帝就換了七個,這便給了劉顯一個迎回「舊主」的機會。


拓跋窟咄這些年身在他國,卻一刻也未敢忘記復興父業。當劉顯派人找到他時,拓跋窟咄立即迎合劉顯之意,宣布返回代地,組建流亡政府,並公開宣稱拓跋珪為「偽魏王」,號召原代國舊部起兵殺之。


由於拓跋窟咄的特殊身份,原先以拓跋珪馬首是瞻的北魏「諸部騷動,人心顧望」,一些舊臣開始向拓跋窟咄靠攏,密謀通過內亂推翻拓跋珪的統治。


說來也巧,當年救過拓跋珪母子的穆崇,恰好是劉顯、拓跋窟咄集團骨幹於桓的舅舅。穆崇於是從於桓口中套出了拓跋窟咄復辟的詳細計劃,並將談話內容一五一十地匯報給了拓跋珪。


從法理上講,拓跋窟咄是拓跋珪的叔父,也是拓跋什翼犍唯一在世的兒子。拓跋珪不敢與之硬碰硬,只能再次選擇寄人籬下,通過依附賀蘭部,獲得與拓跋窟咄一黨對抗的機會。


然而,這一次,他在賀蘭部的舅舅賀染干決定要幹大事了。


03


當賀染干決定向劉顯與拓跋窟咄出賣拓跋珪之時,拓跋珪正在絞盡腦汁想引入外部勢力來干預草原政治。他把目光瞄向了與他同年建立政權的舅姥爺、後燕皇帝慕容垂。


慕容垂與西燕的慕容永皆是十六國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的後代,不過,與慕容垂相比,慕容永只算得上是慕容家族的旁支。當慕容垂建立後燕時,慕容永便曾因慕容垂的特殊身份而盡失民心。但,慕容永顯然沒有拓跋珪沉著冷靜,見眾人紛紛依附慕容垂,他乾脆將慕容家族留在西燕的直系子孫屠戮殆盡,從而製造了後燕與西燕的不共戴天之仇。


此外,後燕與獨孤部也存在地域衝突。獨孤部歷來活躍於代、谷之地,後燕西擴中原,就需要越境侵占獨孤部領土。為此,慕容垂自稱帝以來,沒少出兵攻打劉顯,雙方互有勝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聽聞拓跋珪與拓跋窟咄背後的西燕,以及劉顯背後的獨孤部槓上了,慕容垂二話不說,就讓兒子慕容麟點兵六千前往代北與賀蘭部合兵一處,攻打共同的敵人。


後燕的軍隊支援,很大程度上安定了北魏躁動的人心。登國二年(387)六月,拓跋珪集合本部兵馬,與慕容麟聯手,將劉顯趕到馬邑之南的彌澤(今山西朔州以南),虜其部眾、牛羊,逼迫劉顯出走西燕,投奔慕容永。


沒有了劉顯的支持,拓跋窟咄根本就不是拓跋珪、賀蘭部以及後燕三方聯軍的對手。他選擇投靠鐵弗部劉衛辰,打算利用劉衛辰愈發騷動的不臣之心,再次扯起反攻拓跋珪的「義旗」。但劉衛辰雖有不臣之心,卻對扶立傀儡這一套做法不感興趣。拓跋窟咄一到鐵弗部,就被劉衛辰殺了,首級送給了慕容垂,以換取後燕在軍事及經濟上的支持。


拓跋窟咄一死,再也沒有人能威脅拓跋珪在北魏內部的統治地位了。


作為一名年輕的帝王,拓跋珪的目光放得更為長遠。他不僅趁勢向北推進,連破庫莫奚、高車、柔然等部,而且打起了向東、向南擴張的主意。


為了加強部下的忠誠度,他時不時就帶著各部大人、首領、酋長返回牛川,憑弔追憶過往的艱苦歲月。他也不吝對那些有卓越戰功的部下大力賞賜,並規定軍功越大,獲利越多。


為了規範軍隊紀律,他在獎賞之上也訂立了懲戒制度。但凡北魏將士出現作戰不利、出逃亡竄、虛報戰功、不恤士卒、延誤戰機、軍容不整、擾民劫掠、竊冒軍功、不從將令、奸竊偷盜等十項嚴重違法行為,即便從前軍功隆盛,也無情可講。


經過這番努力,「窟咄之難」平定後沒幾年,拓跋珪就實現了光復祖宗基業、統一代北的戰略目標。


04


對於初興的北魏而言,恢復代北統治權,僅是光復祖業的第一步。


誠如拓跋什翼犍當年所說:「石胡衰滅,冉閔肆禍,中州紛梗,莫有匡救,吾將親率六軍,廓定四海。」鮮卑拓跋部建立政權,是為了實現統一北方、甚至囊括四海的統治目標。因此,拓跋珪完成代北統一後,兵鋒便直指南方。


然而,慕容垂對領土與皇權的擴張同樣倍感興趣。


拓跋珪將精力用於對付北方少數部落的這幾年,慕容垂也沒閒著——他瓦解了西燕雄踞山西的局面,跨越太行,一路向西,使後燕實力大增,並形成了與北魏接壤的地緣格局。


後燕與北魏,勢必有一戰。



無論是拓跋珪還是慕容垂,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實力較弱的拓跋珪並不想立即與慕容垂撕破臉皮。為此,北魏登國三年(388)八月,他專門派自己的至親、九原公拓跋儀備上厚禮出使後燕,一來是為了感謝後燕在「窟咄之難」中的襄助,二來是希望藉助拓跋儀的出使,探知後燕內部虛實,為北魏接下來的南伐收集情報。


慕容垂見拓跋珪未親自前來,便責問拓跋儀:「魏王為何不親自來?」


拓跋儀回答:「往昔代、燕同尊奉晉朝,世代猶如兄弟,我奉命前來,無失禮處。」


慕容垂說:「我如今威加四海,豈能以前事為比?」


拓跋儀並不示弱:「燕國如果想靠武力稱霸天下,那就得問問我國的將帥,輪不到我這個使臣來說話了。」


賓主不歡而散,慕容垂加緊了對北魏的軍事準備。但慕容垂已經年邁,拓跋珪卻還是少年,上天註定不會公平地對待二人的終極較量。


公元395年,慕容垂預感時日無多,命太子慕容寶率後燕子弟兵八萬,對北魏發起戰爭。這一操之過急的安排,最終葬送了後燕的前途。


在參合陂,後燕將士被拓跋珪包了「餃子」。為了徹底摧毀燕軍主力,拓跋珪不僅在燕軍中散布慕容垂已死的假消息,還將俘虜的數萬後燕兵士通通坑殺。


消息傳回,慕容垂坐立難安,決定親征復仇。


396年,三月,71歲的老將慕容垂出發了,沒人知道他去了哪裡,只知道他麾下那支最精銳的後燕軍兵鑿太行山道,急行軍十八天,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城下斬落了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虔的人頭。拓跋虔是北魏數一數二的猛將,其麾下的三萬將士更是北魏精銳中的精銳。慕容垂神不知鬼不覺地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說明一代戰神絕不是吹的。這反過來極大震懾了拓跋珪。



打不過就跑,是拓跋珪一路創業以來最大的心得。但,上天仍然眷顧這個年輕人。等慕容垂趕到參合陂,看到遍布山野的燕軍新墳後,強烈的視覺衝擊,讓他瞬間體力不支,一口鮮血噴涌而出,老將終於凋零了。


同年六月,一代戰神慕容垂崩於班師途中。放眼十六國,拓跋珪再無敵手。


05


慕容垂死後僅一個月,拓跋珪就急匆匆地從王位上走下來,帶著北魏眾文武郊祭天地,改元皇始。沒錯,他要稱帝了。


兩年後,北魏稱雄華北,拓跋珪將都城從盛樂遷到平城。不久,即皇帝位。


但盤子大了,煩惱也來了。最困擾拓跋珪的問題,就是皇位如何傳承。


拓跋珪創業多年,幾乎每一寸山河都是通過發動戰爭換回來的。而他每一回的敵人,除了叔父拓跋窟咄外,無一例外都是與拓跋氏建立世婚關係的母族外戚,如鮮卑慕容家族、匈奴獨孤家族。即便是曾對奠定北魏基業作出過卓越貢獻的舅族賀蘭部,也因野心膨脹而在拓跋珪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成為北魏的主要對手。好在經過幾番交鋒後,賀訥與拓跋珪舅甥之間冰釋前嫌,這才沒使北魏爆發更大規模的內亂。


基於此,為使北魏皇權父子相承,拓跋珪制定了「子貴母死」的鐵律,並稱這是在致敬漢武帝賜死鉤弋夫人,免除外戚亂政之禍。


賜死太子的生母劉貴人後,拓跋珪召來太子拓跋嗣,告訴他,這是為父所能為你做的最長遠的打算了。


拓跋嗣一向仁孝,聽說母親被賜死,悲哀不止,日夜號哭。這惹怒了拓跋珪,他再次傳召太子覲見。手下人怕拓跋珪起殺心,紛紛勸太子出宮暫避風頭。


拓跋嗣一走,太子之位可能便該輪到拓跋珪次子拓跋紹了。按照「子貴母死」之律,拓跋紹的生母賀夫人被拓跋珪命人抓了起來。


賀夫人是拓跋珪生母賀蘭氏的堂妹。不知是否生了惻隱之心,拓跋珪並沒有第一時間將賀夫人處死,這給了她一個自救的機會。通過侍女及內監的幫忙,賀夫人向兒子拓跋紹發出求救信號。拓跋紹趁著天黑夜靜,翻牆闖入皇宮,殺入拓跋珪寢殿,對著手無寸鐵的皇帝就是一頓亂砍。


天賜六年(409)十月,拓跋珪如同他的祖父拓跋什翼犍一般,暴死於宮廷政變之中,年僅39歲。


政變發生後,由於拓跋紹沒有給自己準備後路,原先流亡在外的太子拓跋嗣很快掌握了主動權。在拓跋珪舊部以及宮廷衛士的擁護下,拓跋嗣入宮誅殺了拓跋紹,登基稱帝,是為北魏明元帝。


儘管在「子貴母死」的制度上拓跋嗣深受其害,但他卻沒有勇氣去推翻拓跋珪所作的決定。這導致此後上百年北魏的後宮妃嬪們「談子色變」,皇室生育率不斷下降。北魏孝文帝之後,更是出現了「無諸王傳」的窘迫局面。到北魏宣武帝時,打破了這一制度。在充華胡氏為宣武帝誕下唯一的子嗣後,其被升為貴嬪;待其子即位為孝明帝後,胡氏被尊為皇太妃、太后,榮養宮中。



然而,拓跋珪生前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胡氏的意外存活,不僅沒能促進王朝中興,反而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為北魏帶來滅頂之災。



參考文獻:

[北齊]魏收:《魏書》,中華書局,2000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

田餘慶:《拓跋史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中華書局,2007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等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張俊雷:《從代到魏——拓跋珪復國運動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楊耀坤:《論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12期

苗霖霖:《北魏「子貴母死」制再探討》,《雲岡研究》,2022年第4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