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時,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為何落敗日本艦隊?這才是真相

hello江同學 發佈 2024-01-07T09:38:04.295056+00:00

公元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建製成軍,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清王朝終於有了自己的強大海軍!那麼,作為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為何會一戰敗給羸弱的日本聯合艦隊?

公元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建製成軍,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清王朝終於有了自己的強大海軍!

誰也不曾料到,在6年之後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會被東瀛小國日本打得潰不成軍,直至全軍覆沒。

北洋艦隊,這支由李中堂(李鴻章)親自牽頭,費勁3000萬銀兩、血淚組建的近代化艦隊(一度認為北洋艦隊就是李鴻章的私人艦隊),如彈指一揮間飛灰湮滅。

那麼,作為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為何會一戰敗給羸弱的日本聯合艦隊?有人說是北洋艦隊武器裝備陳舊、火炮彈藥供應不足、艦員作戰能力完全不如日本海軍、戰略戰術等等一系列問題。

那麼,事實情況又真的如這些觀點一樣嗎?探尋歷史的迷霧,我們一起來親身感受!

首先,在艦隊成立初期,整個北洋艦隊的實力確實很強,麾下擁有13艘各類軍艦,最有名的便是「八大遠」(不過德制的巡洋艦在艦艇設計上多有不當,比如水密封、艦艇防護、火力配置等)。

  • 鐵甲戰列艦:定遠、鎮遠
  • 穹甲巡洋艦:致遠、濟遠、靖遠
  • 裝甲巡洋艦:來遠、經遠
  • 近海防禦鐵甲艦:平遠(國產)
  • 無防護巡洋艦:廣甲
  • 撞擊巡洋艦:超勇、揚威
  • 魚雷巡洋艦:廣乙、廣丙

其中,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戰列艦,排水量7220噸(直到現代級服役,中國海軍才有了超越定遠級的水面艦艇),裝備4門305毫米艦炮,放在亞洲乃至當時全球,也是相當炸裂的。

要知道,在富士級戰列艦還沒有交付給日本聯合艦隊時,定遠級就是整個亞洲首屈一指的大艦。

值得一提的是,北洋艦隊的軍艦幾乎是清一色的德制艦艇,而日本聯合艦隊是清一色的英制艦艇。所以,可以說甲午海戰也是英、德兩國在海軍武器間的戰爭!

然後就是武器裝備、艦員訓練、軍港建造和配套保障設施等,都是白花花的銀子投入,怎麼也是有不俗的實力。

但是,後期隨著清政府移交給北洋艦隊的軍費愈加減少,上下官員吃拿卡要,到北洋艦隊手裡的軍費連維持艦隊正常運行都有些捉襟見肘。

但是,此時剛好是大艦巨炮發展的革新時代,日本全民捐款捐物打造海軍,日本海軍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而北洋艦隊卻是被迫開啟了吃老本的時代,自然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北洋艦隊不僅是沒有購置新軍艦,就連新式武器裝備也是沒錢購買,而且就算是原有的軍艦也是長期處於缺乏維修、保養。

當時,北洋艦隊高層,本來是打算換掉超勇和揚威這2艘撞擊巡洋艦,畢竟裝甲防護能力弱,火力也不強。

雖然2艘軍艦服役10年余,但是艦體已經嚴重老化鏽蝕,甚至一開炮就掉漆,安全隱患更大,拿著這樣的軍艦去上戰場,這不就是清政府將官兵的命視如草芥嘛!

即便如此,因為海軍軍費被挪用建設,清政府也拿不出其他錢給北洋艦隊添置新艦,或者給舊艦升級,只能看著拖著一身疾病的北洋艦隊和正值壯年(平均航速、艦炮數量、艦齡,日艦均占優勢)的日艦搏鬥。

關於火炮彈藥供應不足,炮彈里全是沙子的說法,早已經被闢謠,這裡再著重說一下。

當時,北洋艦隊的艦用炮彈,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具有爆破威力的開花彈,填充有大容量的黑火藥(但是國產的開花彈質量太差,就算是貨輪改裝的西京丸艦,中彈12發,也不過是艦體輕傷),另一種便是填充砂土的克虜伯穿甲彈(不是沙子,是砂土)。

兩種彈藥都有不同特性,執行不同的任務。比如開花彈,主要就是攻擊敵方艦艇水線以上部位,包括武器、指揮設備、人員等。而穿甲彈,主要是攻擊船身,以及敵艦水線以下部位。

當時,世界各國海軍,也都是以開花彈和穿甲彈兩種彈藥配合使用。同時,北洋艦隊的炮彈供應也是十分充足,在旅順和威海衛的彈藥倉庫,都是擺放有滿額的各類彈藥,並不是無彈藥可用。

即便是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炮彈有限使用,也只能說是運輸彈藥至軍艦裝備不足導致的。

不過,彈藥供應倒是足,但是質量就是差強人意。要知道,在黃海海戰戰場,北洋艦隊卯足力氣,也是只重創5艘日艦,而自己卻5艦被擊沉。

其中,關於炮彈使用的火藥,後世資料果然進行了詳細披露,北洋艦隊的炮彈火藥都是粗製的黑火藥,撞擊爆炸後,造成創傷很小。

反觀日本聯合艦隊的炮彈,裡面裝填有特製的「下瀨火藥」,這種火藥的最大特點就是燒灼性極強,可以直接燒毀裝甲,造成艦艇防護力下降。

然後,就是關於北洋艦隊艦員的作戰能力和艦隊的戰術不如日本海軍的說法。其實,在甲午海戰前,北洋艦隊艦員訓練操作水平並不低,英文操作指令一目了然,甚至在黃海海戰中,也是多次精準命中日艦。

不過,後期隨著北洋艦隊總教習琅威理的被迫離開,北洋艦隊訓練便日漸荒廢,軍紀也是出現鬆弛。

比如巡遊南洋地區時,官兵多下艦吃喝嫖賭,走私人參,就連用來維持艦船運行的車油、煤炭經費,也時常被管帶剋扣,再買些劣質煤交差,欺上瞞下。

可以說,自琅威理出走的那一刻,似乎就已經宣告了北洋艦隊日後的悲慘結局。

同時期的日本海軍,卻積極從英國高薪聘請軍事教官培訓士兵,並得到日本貴族的爵位,讓英教官感到充足尊重,在英國教官的指導下,日本聯合艦隊快速成長。

關於戰略戰術的這塊問題,之前我也有文章寫過,戰略方面就是整體戰役的縱深發展,清政府陸海軍配合不當,導致北洋艦隊一敗再敗,最終全軍覆沒。

在戰術問題上,北洋艦隊採取的犄角雁形陣 大體上並沒有什麼毛病,但也不是最優選擇。全陣即以定遠、鎮遠兩大鐵甲艦置於陣前,可以發揮前主炮的優勢,不過就是側舷火炮無法提供有效火力。

所以,自甲午海戰後,由於以犄角雁形陣為代表的橫陣,無法適應海軍裝備、戰術發展,便被各國海軍摒棄使用。

反觀日本聯合艦隊,便採用的是一字長蛇陣,利用日本艦艇的機動性和速射炮優勢,且側舷火力尤其強大,對北洋艦隊進行分割攻擊。

同時,雖然說北洋艦隊的整體艦艇噸位大於日本聯合艦隊,但是在單艦實力,還有執行戰術方面,都是明顯弱於迎頭趕上的日本聯合艦隊。

實質上,甲午戰爭的失敗,並不是北洋艦隊覆滅失去制海權的失敗,更是敗在清政府僵硬的軍事制度上。

即便清政府於1885年設置海軍衙門,總領海軍建設事宜,但是實際卻是受多方牽制,內部還存在多派系鬥爭、也沒有專職人員有效管理,處於一個吃空餉的運轉狀態。

彼時的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意識到海軍的重要性,便設立海軍省,統一管轄海軍事務,而後還設置有輔助機構,完善作戰指揮體系。

單從兩國之間,在軍事制度運行上的不同,就可以窺探出哪一種海軍利於國家發展,哪一種海軍會被歷史淘汰!

海軍的發展並非是一朝一夕,而是一個長期性的投資工程,它直接與國家的經濟實力掛鈎,一時的大筆投入想要換取永久安逸,自然是不可能。

要不然,曾經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也不至於全軍覆沒,淪為海底的一樁廢銅爛鐵,令人扼腕嘆息!

所以,北洋艦隊之失敗,不在於廟堂之下,而在於高堂之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