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歐洲一體化的「不祥之兆」

長安觀察 發佈 2024-01-07T20:37:21.588005+00:00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董一凡近段時間,德國和法國在歐盟發展戰略方向上似有齟齬漸增之勢。法國總統馬克龍反覆強調歐盟「戰略自主」,提醒各國避免被美國拉入「不屬於歐洲的危機」。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董一凡

近段時間,德國和法國在歐盟發展戰略方向上似有齟齬漸增之勢。法國總統馬克龍反覆強調歐盟「戰略自主」,提醒各國避免被美國拉入「不屬於歐洲的危機」。但這樣的表態,招致部分德國政客和歐洲跨大西洋主義者的抨擊,進一步暴露的分歧,也被視為歐洲一體化的「不祥之兆」。

從二戰後法國以「舒曼計劃」推動法德和解以及戰後重建合作以來,兩國就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揮著塑造主導和引領推進的作用。德國學者烏爾里希·克羅茨和約阿希姆·希爾德曾合著《鍛塑歐洲》一書,詳細論述了德法兩國雙邊合作對歐洲建設發揮的歷史性作用。無論是在煤鋼聯營、歐洲共同市場、歐洲共同貨幣等問題上的持續開拓,還是近些年來圍繞歐債危機、英國脫歐危機、新冠疫情危機等做出的積極應對,如果沒有法德這兩個歐盟人口最多、經濟體量最大、政治影響力最強的國家通力合作,基本是難以完成的。

但烏克蘭危機的激化和發酵,卻讓德國和法國就一系列問題的看法和處置出現分歧,長期以來被認為「密不可分」的雙邊關係在外界看來正面臨階段性危機。特別是去年兩國推遲已屬「常態化」的法德政府部長磋商會議,更被外界視作歐洲一體化兩大發動機南轅北轍的標誌。

盤點一番,雙方的確在多個領域分歧突出。在能源領域,一意「棄核」的德國與以核電為能源支柱的法國,在歐盟是否將核電列為「清潔能源」並享受綠色產業政策優惠上分歧嚴重。在財政政策領域,傳統上「量入為出」的德國和積極主張財政刺激計劃的法國,長期分屬歐盟「北方」與「南方」國家領頭人。在防務政策上,德國雖提出1000億歐元的強軍基金,卻在空軍新一代戰機採購中將訂單交給了美國而非法國,被視為對構建歐盟共同防務產業的拆台。總的來看,德國和法國根據自身利益取向和戰略觀念差異,在歐盟重大政策之間立場差異明顯,對歐盟相關合作造成了較大遲滯。

法德目前分歧的擴大,也與烏克蘭危機後美國加大對歐洲的控制以及分化不無關係。在戰略觀念上,相較法國一貫「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德國外交則具備更多的跨大西洋色彩,同時也與相對親美的中東歐國家和北歐國家立場更為貼近。烏克蘭危機以來,在歐盟內部將反俄援烏、緊靠美國作為「政治正確」的背景下,德國也被再次裹挾。比如,德國在北溪管道被炸內幕曝光後默不作聲,以及在美國及中東歐國家壓力下,就援助烏克蘭屢次升級加碼,甚至突破性地援助了豹式坦克。此外,烏克蘭危機導致歐洲對於美國能源和軍事上的依賴顯著增加,對於工業和能源結構嚴重依賴天然氣、傳統軍事力量急需「補短板」的德國,顯然比法國對美仰仗程度更高,這也影響了其爭取「戰略自主」的堅定態度。

曾有學者曾指出,歐洲共同發展的大部分重要事務「無法德,辦不成」,而目前雙方在未來歐盟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上產生的矛盾,勢必給目前陷於烏克蘭危機的歐洲前景再蒙上一絲陰霾。希望雙方能夠撥雲見日、校準方向,推動歐盟朝著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繼續前進。

(作者單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