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劍飛揭秘《廣交天下》服裝:用當代設計「活化」傳統非遺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4-01-12T08:17:48.702133+00:00

4月15日,原創音樂劇《廣交天下》在廣州隆重首演,劇中那段跨越66年的中法跨國戀情感動全場,串聯全劇的香雲紗絲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香雲紗來自廣東順德,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月15日,原創音樂劇《廣交天下》在廣州隆重首演,劇中那段跨越66年的中法跨國戀情感動全場,串聯全劇的香雲紗絲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香雲紗來自廣東順德,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雲紗又名「響雲紗」,絲綢面料經過薯莨汁浸泡染色、過烏砂洗,經過了順德泥土的養護,三洗九蒸十八曬製作而成,整個染整過程全部手工完成。「這條香雲紗絲巾既代表著我們一個文化的傳承,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文化能展現出來的風采。」總導演兼編劇閆兵介紹,為呈現時尚、青春的質感,劇組特意聘請知名時裝設計師韓劍飛,為該劇設計一整套香雲紗服裝。

如何用當代設計「活化」傳統非遺,體現時尚感?本次服裝設計又有哪些亮點?南都記者走進後台,專訪韓劍飛,揭秘設計背後的故事。

《廣交天下》服裝設計:韓劍飛。

南都:可以分享一下這次服裝設計的亮點嗎?

韓劍飛:在(後台)這裡你可以看到這些是群像的服裝。從1957年到2023年,廣交會工作人員著裝一直都保留西裝、領帶這種概念。我給他們做了細節的小調整,1957年的西裝加了深層的中國紅的領帶,而到新時代,做了粉色的領帶,有一種青春、務實、亮麗的感覺,全劇共有64套廣交會工作人員的制服。

劇中也出現了很多外國友人。體現外國人的著裝是很豐富的,裡面包括西班牙、瑞典、北歐、東南亞等這些國家的友人,都穿著代表他們國家的傳統服飾來參加廣交會這個盛會,他們不僅來參會,還來給我們助興,載歌載舞。

又比如服裝體現的廣東元素。老西關、上下九是承載老廣回憶重要的地方,這裡有騎樓、有廣告牌。在這個場景里,演員穿著傳統服飾與現代服飾,結合那個年代標誌性結構的東西,融入了一些現代的設計手法和裁剪手法,把過去再現。這種再現不是完全把過去搬過來,而是更唯美地體現那個年代,使用墨綠色色調,服飾在這些廣州建築、美食的場景里起到點睛的作用。

從老廣州延伸到新廣州,從顏色、款式、色調上做了一個推移。新廣州,花的海洋,以鮮艷和嫩的顏色為主,代表青春和活力。我們把一些服裝解構了,比如快遞小哥、廣州的環衛工人服裝都是用粉色做調性的處理。快遞小哥是帶著降落傘、帶著翅膀出現的,體現了廣州的速度。服裝整體是乾淨、亮麗、青春的感覺,在舞台上更容易讓觀眾耳目一新。

南都:如何用當代設計「活化」傳統非遺,體現時尚感?

韓劍飛:這次運用夢進主義理念,將具有特色的年代風格符號,通過浪漫手法與法式優雅輪廓結合,從夢一般艱苦創業年代的形象,到理想中自己樣子的漸變過程,最終在新時代、新篇章開啟時,呈現出「歸來仍是少年」。

在這個主義里包括了夢境、通道、尋找的過程,整個就是夢進主義加每個年代出現的特殊符號,比如需要活化的物品,找到它的特徵、特點。香雲紗的特徵可能是用傳統手工,通過三蒸、九煮、十八曬的工藝過程才能做出來,但它的質感又是可以做高級定製的物品。通過現代多種藝術方法的運用,把過去年代的結構與現代的需要融合在一起。

所以劇中所有演員到最後的呈現都是青春、亮麗,都是最青春最有活力的少年形象。

韓劍飛向南都記者介紹女主角的服裝設計。

南都:女主角伊莎貝拉是法國人,設計上如何體現角色的特點?香雲紗在演員服裝上又是如何體現的?

韓劍飛:伊莎貝拉是個法國女孩,來中國參加廣交會。她出場的服裝代表了1957年法國的時尚,如奧黛麗·赫本在1953年出演《羅馬假日》中的服飾,我沿用了當年的輪廓,加入一些現代的元素,還原與重新塑造了伊莎貝拉的形象,像奧黛麗·赫本風的及膝裙,具有法式的結構,如小蕾絲手套、貝雷帽,最重點的是加了香雲紗的絲巾。這條香雲紗絲巾是她的保姆留給她的遺物,保姆來自廣東,這也是伊莎貝拉會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的原因。

女主角伊莎貝拉穿著法式及膝裙,戴著貝雷帽,手中拿著香雲紗絲巾。

伊莎貝拉老年時穿的香雲紗外袍用了最好的原材料——柞蠶絲。柞蠶絲是野生蠶吐的絲,更為珍貴。這套服裝是可以進博物館級別的,有80姆米,厚度很重。更金貴的是,它不能用現代完全機械化進行生產,需要結合鐵木織機織出來的,所以帶有很多絲結,是百分百真絲的質地。

韓劍飛介紹劇中最珍貴的香雲紗外袍。

南都:這次給嶺南題材音樂劇做服裝設計有什麼特別感受?

韓劍飛:我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我對廣交會很熟,更重要的是我愛廣州。我外公就是西關人,做這個題材感觸很深的是很多元素都是我熟悉的東西。無論是上下九老廣州,還是新廣州,都是我熟悉的。唯一一點就是我沒生活在1957年,所以我描述那個是夢的年代。我只能在做夢中想像那個年代,通過一些數據、影像資料等去深挖過去年代的感覺,通過自己想像和照片紀實性的東西,用巧妙方式呈現不一樣的老廣州和現在新廣州的形象。

采寫:南都記者 李春花 實習生 譚慧賢 色珍

攝影:南都記者 鍾銳鈞 及主辦方供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