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紅極一時的楊再春,如今越來越被質疑,他的字到底怎麼樣?

三餘書社 發佈 2024-01-17T10:20:23.027597+00:00

當今容易引發爭議的書法家有不少,如張旭光、崔寒柏、曾翔、田英章、楊再春等,褒貶不一的評價在他們看來似乎如過眼雲煙,並未影響他們的創作。其實與前三位相比,田英章和楊再春年齡更大、成名也更早,尤其是楊再春,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初紅極一時。

當今容易引發爭議的書法家有不少,如張旭光、崔寒柏、曾翔、田英章、楊再春等,褒貶不一的評價在他們看來似乎如過眼雲煙,並未影響他們的創作。其實與前三位相比,田英章和楊再春年齡更大、成名也更早,尤其是楊再春,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初紅極一時。


楊再春先生是書協的創始人之一,在圈內德高望重,而他與「二田」也是好友,在一次訪談中,楊再春說道:「他們(二田)的字論寫得好壞來講,寫的相當規矩、相當有功力」,這或許就是「惺惺相惜」。


楊再春,字墨人,1943年8月生於河北唐山,嚴格來講,楊再春先生並非「學院派」出身,但是他書法啟蒙很早,在父親的指導下從《多寶塔碑》練起,15歲左右,他跟隨黃高漢、鄭誦先兩位書法家學習,「名師出高徒」,這也讓他少走了不少彎路。


楊再春在書法學習中,遍臨漢隸、魏碑、二王、「宋四家」、董其昌、趙之謙法帖,並最終自成一家,有人評價其字「凝重中有飛動,莊嚴中寓活潑」,「楊再春體」的形成是其書法有所成就的象徵。楊再春楷、行、草皆能,小有名氣之後找他題字的人很多,比如北京密雲冶仙塔「盤龍山」匾額。


楊再春在書法理論研究上也有成果,他在1985年編著的《行草章法》一書讓他獲得了「中國書界章法研究第一人」的稱號。回到他的書法本身,楊再春早年的字兼取「趙體」與董其昌筆意,走的是妍美遒媚一路,「風格甜美、結體嚴謹、恬和雅逸」就是其行楷書的風格特徵。


書寫時,楊再春多以尖鋒入紙,行筆中側並用,晚年就多用側鋒了。筆畫爽利,方折筆運用較多,尤其是在大字榜書上,將魏碑體的刀劈斧鑿感與隸意融入,朴茂古拙,饒有趣味。楊再春的行楷書不論大字小字,都著意於表現轉折頓挫感,力求在「趙體」圓潤華美基礎上增加筋骨力道。


楊再春創作草書時,常先調動自己的情緒,比如近些年他寫的《大風歌》,用羊毫筆,以逆鋒入筆,飛白連帶較為自然;結字跌宕多姿,章法對應和諧,可以算是一件佳作。誠然,楊再春隨著年齡的增加,筆力有所衰老,控筆能力也有下降,與之前的作品相比水平有所下降,不過,楊再春也確實是一位有著較為紮實功底的書法家,他曾經的作品有可圈可點之處。


不過,網友對他的書法評價並不高,常用「俗」來形容,晚年的書法甚至被冠以「江湖體」,還指出他寫完以後愛描字。楊再春常提起啟功先生激勵自己寫書法的事,或許,網友的批評,也算是另外一種激勵吧。


大家對楊再春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