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藝術史名著

商務印書館 發佈 2024-01-17T13:35:34.464395+00:00

波提切利的《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卡拉瓦喬的《被蜥蜴咬傷的男孩》、倫勃朗的《63歲的自畫像》、卡納萊托的《威尼斯:城堡區聖伯多祿聖殿》、梵谷的《長草地與蝴蝶》……從古典繪畫到現代印象,這些藝術傑作向我們展示了一段非同凡響的歐洲繪畫史。但我們該如何欣賞這些名作?

波提切利的《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卡拉瓦喬的《被蜥蜴咬傷的男孩》、倫勃朗的《

63

歲的自畫像》、卡納萊托的《威尼斯:城堡區聖伯多祿聖殿》、梵谷的《長草地與蝴蝶》……從古典繪畫到現代印象,這些藝術傑作向我們展示了一段非同凡響的歐洲繪畫史。但我們該如何欣賞這些名作?

圖片來自上海博物館畫展《從波提切利到梵谷》

官方宣傳平台

其實在這些作品背後,隱藏著不同的藝術性質,廖內洛·文杜里在《藝術批評史導論》中就表示,

每一真正的藝術個性其自身便包含著所有圖式,並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創造出它們

;這種特殊的方式就是個性。要理解那種個性是不是真正藝術性的,只有一種方式:心存藝術的直覺,感受藝術的精神價值,以及認真思考藝術的性質。人們如果記住了藝術作品的性質便能解答所有的問題。

本期小編為大家帶來一套由世界一流藝術史家共同書寫的經典論著——「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從藝術家的性格與行為分析到藝術作品的隱含特質,從藝術史學的經典問題到藝術批評理論的發展,為我們打開「藝術大門」、理解藝術發展提供一份清晰的藝術史導覽圖景。

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資深藝術史研究者領銜翻譯

著名藝術史學者、中國美術學院范景中教授主編

構圖的發現

繪畫中的視覺秩序理論(1400—1800)

[德]托馬斯·普特法肯 著

洪瀟亭 譯

一部關於構圖的專題解讀

視角新穎,別樣解讀圖像中的秩序

無論是抽象作品還是具象作品,構圖始終是藝術表現的主要因素,《構圖的發現》是著名藝術史家托馬斯·普特法肯撰寫的一部關於繪畫中視覺秩序理論的專著,初版於2000年,以在倫敦大學學院開設的德寧·勞倫斯講座的相關內容為基礎撰寫而成。

全書以構圖的概念演變為主線,從「架上繪畫與圖畫秩序」的理論出發,探索了構圖概念的演變及畫面秩序的各種問題,不同於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普特法肯認為我們對構圖的現代觀念與文藝復興時的觀念不可同日而語。其觀點充滿啟發性與洞察力,對藝術理論學者和藝術愛好者而言,都不失為一部值得反覆研讀的佳作。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構圖的發現》:探索構圖概念的演變及畫面秩序的各種問題

圖像學研究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修訂本)

[美]歐文·潘諾夫斯基 著

范景中 戚印平 譯

美術史進入了圖像學研究的奠基之作

融合文明史、文學史和哲學史的超然讀物

圖像學不曾受到人們重視,直到1939年,歐文·潘諾夫斯基所著的《圖像學研究》出版,表明圖像學已然脫離輔助地位,成為美術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

它既與其前的沃爾夫林的風格分析形成對比,又同風格分析一起成為現代美術史教學的兩大支柱。

除了作為方法論的導論之外,本書共有六章,每一章都是圖像學方法運用的案例,從美術史、哲學史、宗教史、社會結構史、科學史等多學科多角度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的意義進行分析,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論證。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范景中、戚印平譯|潘諾夫斯基經典著作《圖像學研究》全新修訂本面世!

西方藝術中的文藝復興與歷次復興

[美]歐文·潘諾夫斯基 著

楊賢宗 譯

獨特視角闡釋美術史中的文藝復興問題

普遍認為,「文藝復興」發端於14世紀的義大利並持續至15、16世紀」。但「文藝復興問題」因歷史學家沒有一致的結論而始終存在,甚至在之後的討論中變為「文藝復興是否存在?」的難題。

本書是潘諾夫斯基根據1952年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發表的「美術史中的文藝復興問題」四場講座內容修訂而成,不僅討論了是否有文藝復興這件事,它與「中世紀復興」之間的區別,更是凝聚了潘諾夫斯基多年來對「透視」「新柏拉圖主義」「義大利與尼德蘭之關係」等議題的思考,是學習西方藝術史的必讀書目之一。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自我定義還是自我欺騙?」| 美術史中的文藝復興問題

視覺藝術中的意義

[美]歐文·潘諾夫斯基 著

邵宏 譯

歐美藝術史學生的標準讀物

收錄潘諾夫斯基三十多年來的若干名篇

作為歐洲語言、歷史與文化的大師,潘諾夫斯基以出色的學術研究能力對「人體比例理論」和「瓦薩里編《素描集》的第一頁」做出令人敬佩的闡述;還以敏銳的洞察力對英語與德語在藝術史研究與表達方面的異同做出了極具啟發的比較。

他從「一個圖像可以再現一物,象徵另一物,而表達其他物」的視角出發,詳盡考察了提香、普桑、丟勒的作品以及聖德尼修道院院長敘熱的生平。

本書不僅揭示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豐富的生活和工作細節,更主要的是,深刻討論了視覺藝術中涉及作品內容的圖像志與圖像學問題。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潘諾夫斯基《視覺藝術中的意義》帶你探尋藝術作品背後的含義

風格三論

[美]歐文·潘諾夫斯基 著

李曉愚 譯

「巴洛克」風格是什麼?

電影是怎麼樣使非風格化的現實成為有風格的作品?

英國的「浪漫」與「理性」體現在哪裡?

本書收錄的潘諾夫斯基移居美國後用英文寫作的三篇論文:《何謂巴洛克?》 《電影中的風格與媒介》《勞斯萊斯汽車散熱器的觀念先例》。其中,《電影中的風格和媒介》是潘諾夫斯基發表的唯一的一篇電影論文,在電影研究文獻中也有著重要地位。

與他深入人心的圖像學及主題研究等「方法論」不同,「三論」試圖描繪專屬於某一特定時期(巴洛克)、某一特定媒介(電影)、某一特定國家(英國)的藝術作品的「視覺徵候」,並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觀念框架參考下來評估這些徵候的意義,體現了潘諾夫斯基淵博的學養以及別樣的洞見。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藝術作品的「視覺徵候」:《風格三論》新書上市

哥德式建築與經院哲學

[美]歐文·潘諾夫斯基 著

陳平 譯

20世紀西方著名精神史(觀念史)作品

跨越美術史與思想史探討哥德式建築與經院哲學之間的相互關係

貢布里希曾在悼念潘諾夫斯基的文章中指出:「思想與圖像、哲學與風格之間的關聯,這是一個難題,遠遠超出了圖像志的界限。」破解這一難題正是潘氏畢生的追求,也是他創立現代圖像學的出發點。

在本書中,潘諾夫斯基將中世紀盛期的哥德式建築與同一時期的經院哲學進行對比,以證明無論是哥德式建築還是經院哲學,都在一種共同的「精神習性」的控制下,創造了相似的風格特徵。

此書出版之後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他的冒險之旅給人們展示了一番別樣的風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對美術史家和建築史家而言。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哥德式建築是石頭的經院哲學:《哥德式建築與經院哲學》新書上市

義大利繪畫中的手法主義和反手法主義

[美]瓦爾特·弗里德倫德爾 著

王安莉 譯 楊賢宗 校

研究16世紀義大利義大利藝術的現代先驅之作

本書收錄的兩篇文章是最早為如今所說的手法主義和早期巴洛克兩個時期繪製邊界並定義特徵的研究之一,多年來一直是涉足這些領域的研究者們必不可少的指南。

弗里德倫德爾教授在書中對手法主義時期本身的第一、第二階段進行區分,並提出了「反手法主義」概念,研究了手法主義時期如何走向終結。

本書通過大量的作品分析,率先為手法主義藝術繪製了邊界並定義了特徵,同時解釋了反古典主義和反手法主義所共同具有的否定和回溯的特徵。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手法主義與反手法主義:一段義大利藝術史

詞語、題銘與圖畫

視覺語言的符號學

[美]邁耶·夏皮羅 著

沈語冰 譯

藝術史名家經典之作首部中譯本

清晰解讀視覺藝術中的符號語言

全書共兩個文本,在第一個文本《詞語與圖畫:論文本插圖的字面義和象徵義》中,作者檢視了圖像與文本之間的關係,強調了文本與圖像的多樣性,不同的藝術家根據同一個文本有可能會創作出具有不同風格以及不同效果的圖畫。

第二個文本為《圖畫中的題銘:視覺語言的符號學》,夏皮羅在其中探討了中世紀藝術家在其書本里轉化文字與圖像,通常將它們整合在一起以傳達強大信息的複雜方式,並通過分析戈雅、畢卡索、霍默和馬奈作品中的題銘,將其探索拓展到現代藝術。

本書的主題和選材主要來自中世紀的泥金寫本或抄本的聖經插圖,所涉及的語言文字包括古希臘語、拉丁語、古義大利語、義大利語、法語、德語等,內容充實,材料稀罕,為讀者開啟了一扇通向中世紀藝術的大門。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詞語、題銘與圖畫》|觀念及思想變遷中的絕對符號

萊奧納爾多·達·文西

自然與人的驚世傑作

[英]馬丁·肯普 著

劉國柱 譯

達·文西的藝術與科學洞見是如何交相輝映的?

萊奧納爾多·達·文西一直被視為一個全才,一個天才藝術大師,關於他的研究汗牛充棟,各式各樣的文獻證明他在不同領域內的成就。他的藝術與科學洞見如何交相輝映?

藝術史研究專家馬丁·肯普教授結合萊奧納爾多生平和時代背景,力圖將萊奧納爾多的智力生活和藝術生活視為一個整體,讓讀者可以看到他在其中迸發出的驚世靈感如何成就他的傑作,進而全方位展現作為藝術家、科學家、工程師和哲學家的達·文西的一生。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萊奧納爾多·達·文西》: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描繪的藝術

17世紀的荷蘭藝術

[美]斯韋特蘭娜·阿爾珀斯 著

王曉丹 譯 楊振宇 校

一部關於17世紀荷蘭藝術大師的顛覆性研究

帶領我們認識荷蘭藝術

相比義大利藝術,荷蘭藝術長期受到忽視,喬舒亞·雷諾茲爵士在其1781年出版的《佛蘭德和荷蘭之旅》中宣稱,荷蘭藝術只帶給人一種「沉悶、無趣的娛樂」。直到近期荷蘭藝術的描繪性特徵才引起人們關注。

阿爾珀斯在書中對荷蘭繪畫的描繪性進行了多角度的論述,將藝術史的研究重點從深藏於圖像背後的意義轉移到圖像表面上來,從而向以潘諾夫斯基為代表的圖像學研究發起了挑戰。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用眼睛為世界畫一幅像:《描繪的藝術》帶你領略17世紀荷蘭藝術之美

批評的藝術史家

[英]麥可·波德羅 著

楊振宇 譯 楊思梁 曹意強 校

關於德語藝術史學的經典之作

一份了解藝術史家生平的精彩「學案」

本書以歌德、康德、席勒作為開端,從黑格爾、施納澤、魯莫爾、桑佩爾,發展到李格爾、沃爾夫林、施普林格、瓦爾堡以及潘諾夫斯基的藝術史寫作,考察1827—1927年間,德國哲學美學傳統。

波德羅研究分析這些藝術史家的思想,對大量視覺藝術文獻展開闡述,開掘出其中的「隱形之鏈」,字裡行間常常充滿洞見。

這本著作不只是對於近一個世紀德語藝術史學發展的爬梳剔抉和條分縷析,更是讓我們理解一個事實:藝術觀念本身也是歷史事實,即所有的藝術史文獻不僅僅是關於藝術的歷史文獻,其本身就是在書寫歷史,是藝術史的重要部分。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新書推介 |《批評的藝術史家》

土星之命

藝術家性格和行為的文獻史

[美]瑪戈·維特科夫爾

[美]魯道夫·維特科夫爾 著

陸艷艷 譯 尹雅雯 校

大藝術家們都有什麼樣的個性和古怪的行為?

這些特質如何影響了他們的作品與創造力?

一本絕妙的藝術家個性檔案!

這是一本涉獵廣泛、敘述緊湊又充滿睿智的佳作,堪稱藝術史寫作上一次先鋒的嘗試。作者對古希臘至法國大革命時期藝術家的大量傳記素材進行了梳理和研究。

讀者能夠在其中看到很多藝術家的奇聞逸事,比如不好相處的米開朗琪、迴避世俗欲望的達·文西、風流多情的拉斐爾、注重經濟的提香、罪行甚多的切利尼……妙趣橫生地揭開藝術家的神秘面紗。

此外,作者通過分析藝術家獨特的個性、古怪的行為及各異的命運,對他們社會地位的變化、形象的塑造、性格與作品之間的關係等話題也進行了饒有趣味的探討,並解析了怪癖、瘋狂、貪嗇、自虐等人性的弱點何以在藝術天才身上突顯為令人揶揄的病疵。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藝術是一門奇特的行業

製造魯本斯

[美]斯韋特蘭娜·阿爾珀斯 著

龔之允 譯 賀巧玲 校

揭開古典主義繪畫大師的藝術人生

本書以羅浮宮藏品《露天集市》為基點,展示巴洛克時代開創者魯本斯波瀾壯闊的藝術生涯;通過「酒神狂歡」這一主題繪畫,揭示了魯本斯的個人旨趣與宮廷贊助人之間和諧微妙的關係。

作者還重點討論了魯本斯對後世的影響:在法國皇家藝術學院,推崇色彩的「魯本斯派」與注重造型平衡的「普桑派」分庭抗禮,一道構成了18世紀歐洲藝術和藝術史的發展脈絡。

通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藝術家的發展歷程、藝術家作為個體在整個社會關係中對自我的定位,以及歐洲古代時局的變更與藝術發展之間的重要聯繫。此外,本書闡釋的將魯本斯「製造」成藝術大師的諸多因素,值得後人借鑑和討論。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藝術史名著譯叢|魯本斯,巴洛克時代的開創者之一

時間的形狀

造物史研究簡論

[英]喬治·庫布勒 著

郭偉其 譯 邵宏 校

沒有形式也就無法傳達意義。每一種意義都需要有個依託,或者說是媒介或容器。

然而,無論何時出現一些象徵叢,我們就會看到種種干擾,如通常被人們認作沒有象徵意義的建築,也由往昔遠古與近代為人景仰的諸多建築物圖像所指導,表達一種又一種意義。

對此,美國著名藝術史學家庫布勒從造物史的角度提出全新的研究方法,將注意力引向系列[series]與序列[sequence]里有關時長的若干形態學[morphological]問題。

這一方法在美術史、人類學和語言學等領域中獲得極大的反響。其內涵體現在兩個層面上:

其一,時間如空間一般是由充斥其間的萬物所呈現出來的,就藝術史而言,正是人造物形式的連續變化體現出時間的形狀;

其二,時間的各種形狀也即時長的各種纖維形狀、人造物連續變化的各個系列,這些不同形狀既對傳統的歷史分期提出挑戰又揭示出形式演變的基本方式。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藝術史名著譯叢 | 《時間的形狀》

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

[德]阿道夫·希爾德勃蘭特 著

潘耀昌 譯

雕塑界理論研究的參考著作

阿道夫·希爾德勃蘭特是德國19世紀重要的雕塑家,他的理論以自己的藝術實踐為基礎,提出了一個以古典時代遵循的藝術規則為基礎的審美體系,通過「視覺與運動」「形式與形相」「空間觀念與視覺表現」「平面觀念與深度觀念」「浮雕觀念」等角度探討了繪畫和雕塑中的形式問題,試圖展示並論證藝術自身的規律。

本書討論的是造型藝術中核心也富爭議的問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直至今天仍是研究者和創作者的有益讀物。瑞士美術史家沃爾夫林曾稱讚此書「像久旱土地上一場涼爽清新的甘霖」。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藝術史名著譯叢 | 探討造型藝術中最富爭議的問題

喬托的幾何學遺產

科學革命前夕的美術與科學

[美]小塞繆爾·Y. 埃傑頓 著

楊賢宗 張茜 譯

本書是小塞繆爾·Y. 埃傑頓教授在美術史領域多年研究的成果,探討了西方發端於17世紀伽利略的「科學革命」與距之300年前由喬托開啟的文藝復興「藝術革命」之間的傳承關係,揭示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雕塑和建築在「現代科學」中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

作者強調,西方在觀看方式上的獨特成就是現代科學興盛的前提,同時,他還將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科學和美術與明代中國相比較,認為當時的中國對「現實」的認知受制於另一套藝術體系。

本書包含了近150張豐富生動的精美插圖,美術史家、科學史家以及其他對文化史有興趣的讀者一定不要錯過。

歷史及其圖像

藝術及對往昔的闡釋

[英]弗朗西斯·哈斯克爾 著

孔令偉 譯 楊思梁 曹意強 校

對「圖像證史」的傳統進行了全面梳理

圖像在歷史闡釋中一直扮演著作為史料的重要角色,無論是錢幣、繪畫、雕刻、建築,還是其他歷史遺物,都在傳達著文字記載所無法傳遞的信息,但圖像的意義又不僅僅局限於其史料價值,更在於它背後隱藏的歷史事實,甚至「歷史本身」。

作者以16、17世紀錢幣學家、古物學家,18、19世紀歷史學家、文化史家、藝術史家在這一領域的重要著作為線索,通過考察瓦薩里、溫克爾曼、黑格爾、布克哈特、米什萊、羅斯金和赫伊津哈等歷史學家的著作與觀點,揭示了「圖像證史」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無法避免的思維和情感陷阱,這些陷阱既是西方藝術史學史中的經典問題,也是藝術史學科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瓦爾堡思想傳記

[英]E. H. 貢布里希 著

李本正 譯

了解瓦爾堡學術生涯與思想的重要著作

20世紀卓越的美術史家和文化史家。他生前發表的著述並不多,很多重要的學術思想都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其講稿、日記、信札、紙條中。

本書是瓦爾堡研究院前院長貢布里希教授在對瓦爾堡文獻進行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而成,是一部以歷史學家的角度書寫就的思想傳記。

作者熟諳瓦爾堡學術成長所依賴的文化背景,精通瓦爾堡研究的文藝復興問題,擅長心理分析,他在書中不僅實現了兩位美術史巨人跨越時空的對話,而且一起對古典傳統的雙重性做了演繹。

書中共附有174幅插圖,其中包括瓦爾堡一生各個階段的照片、筆記本的內頁和藝術品的圖片等,另附有一篇扎克斯爾所撰寫的關於瓦爾堡圖書館歷史的回憶錄,生動而全面地展示了這位藝術史上關鍵人物的學術生涯和學術思想。

造假

藝術與偽造的權術

[英]伊恩·海伍德 著

殷凌雲 畢夏 譯 鄭濤 校

究竟何謂藝術贗品或文學偽著?

為什麼有人願意為贗品或偽著付出與原作一樣高昂的價錢?

這本極具洞察力的透古通今之作讓我們可以重新審視如何評估一件藝術品這一關鍵問題。

伊恩·海伍德在書中探討了一些話題,譬如對個別作者及其遺物,或是對首版書的狂熱崇拜。他考察了藝術的審美評價和財務評估,並提出了一系列審美問題,引發人們展開關於模仿與獨創的辯論。

本書檢驗了偽造的權書之爭,追蹤了偽造的歷史。它挑戰了人們對欺詐之事的共識,並揭示了贗品是顛覆性人造物品這一理念,同時也迫使人們重新審視業已設立的機構、確認的價值觀和技術。

美術史的實踐和方法問題

[奧]奧托·帕希特 著

薛墨 譯 張平 校

新維亞納藝術史學派代表人物重要著作

對那些缺乏歷史知識的觀者而言,那些陌生的藝術對象不具有任何意義,它們看起來陌生且神秘。而要破譯藝術背後的含義,則需培養對形式交織所產生的魅力的感受力。

帕希特意在通過此書重構藝術產生的原始文化與社會環境,澄清那些已不為人熟知的時空觀念和重要的象徵符號,從而強化觀者的感知力。

本書在抽象思維中閃爍著光芒,對圖像形式的描繪無以倫比,同時還充滿了縝密的歷史邏輯和具體史實,不可謂是一部高含金量的美術史學習指南。

藝術批評史

[意]廖內洛·文杜里 著

邵宏 譯

藝術批評的典範之作

對諸多藝術流派、藝術批評家的創造性批評

本書初版於1936年,作者文杜里是研究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領域的專家。作為此一領域中的基礎性著作,一大特點便是藝術批評的「群像化」,論述了古希臘羅馬、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的藝術批評,以及諸多藝術領域中的先驅、巨匠。

本書著重討論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批評的章節,同時也極為深刻地討論了藝術的整體性、藝術體驗的意義以及批評家的困境,為讀者提供了通過藝術批評的歷史體驗來理解藝術的堅實基礎。

點擊連結可查看更多本書詳情:在《藝術批評史》中理解「藝術的批判性直覺」

美術學院的歷史

[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納 著

陳平 譯

20世紀卓越建築史家特別著作

獨特視角講述四百年歐洲各地美術學院歷史

藝術與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在過去與現在有著天壤之別,由此佩夫斯納從藝術家與周圍世界關係的變遷角度出發,向讀者展現文藝復興至20世紀上半葉歐洲美術學院發展的歷史。

從佛羅倫斯美術學院,到法國皇家美術學院,再到巴黎美術學院和國立包浩斯學校,佩夫斯納憑藉大量的史實和生動的敘述,一步步引領讀者領略了美術學院興起與發展的圖景。

作者將美術教育這一主題置於歐洲廣闊的社會政治與經濟背景下進行考察,他就藝術教育所提出的問題是超時代的,至今依然具有啟示意義,同時也使得本書成為從社會學角度(趣味史、藝術品交易史、展覽史、收藏史)研究美術史的一個早期範例。

論藝術與鑑賞

[德]馬克斯·J. 弗里德倫德爾 著

邵宏 譯 田春 校

理解整體視覺藝術不可缺少的書目

代表著西方美術史研究中鑑定學派的全部成就

馬克斯·J. 弗里德倫德爾被普遍視作當今健在的藝術史家中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尤其在早期尼德蘭和德國畫師這一研究領域裡。他的著述清單顯示出他智慧超群和判斷老到的那些對繪畫與鑑賞的看法,並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力。

本書是他提供給讀者的一些關於藝術理論的新看法。由三十八篇經驗性議論文組成,涉及藝術哲學和心理學、繪畫題材分類、形式批評、作品鑑定的基本要素,以及作品修復的標準和藝術文獻的鑑別等論題。

作者試圖通過這些文章讓讀者理解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尤其是繪畫藝術的本質原則,並尋求建立起一套更精確的術語系統,為自己建構起一些涉及學術與藝術之間關係的觀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