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西遼河

中國農信新聞 發佈 2024-01-18T19:29:18.854627+00:00

每日晨跑歸來會遇見首府青城的小黑河,但總思愁念茲家鄉的西遼河還在乾涸嗎?當眼前映滿碧波漾、鳥銜水的小黑河春景時,那遠在桑梓之地我最深情的母親河,您已經沉睡了近25個春秋。水竭斷流,河床龜裂,這不應該感謝過去的歲月。

每日晨跑歸來會遇見首府青城的小黑河,但總思愁念茲家鄉的西遼河還在乾涸嗎?當眼前映滿碧波漾、鳥銜水的小黑河春景時,那遠在桑梓之地我最深情的母親河,您已經沉睡了近25個春秋。水竭斷流,河床龜裂,這不應該感謝過去的歲月。那亘古千載的古河道,如落葉後的沙棘藤蔓靜靜地躺在科爾沁大地,讓我悲不自勝。但您依然堅強地用殘軀直面風沙的侵蝕,回首潤物無聲的過往,只待春水滿河再東流的那一天。

4月9日,鵲鳴聲聲,春至北疆的時節,我的同事豐田信用社的客戶經理宋來下鄉為貸戶作回訪,途經西遼河道時偶遇一幕勝景,隨手拍下幾張照片分享於我,看後搜索新聞方知,西遼河複流水頭東至通遼城區,此圖此景,真摯真切。久違了歲月,恵潤了鄉土,解惑了鄉愁。我對如母般西遼河的思念,源於心底對西遼河文明的崇敬之心;源於兒時在西遼河畔聽姥爺回述歲月的時光記憶;源於學長講授的西遼河水洗柳筐的寓言故事。

您的歸來滿載著唱響綠水青山的樂章,您兩岸的科爾沁怪柳不再孤單,沿河的村落又能飄來沃土與涓流的芬芳。當下我雖未在您身邊,遙東遠望,握筆述懷,致敬心中的母親河,我的西遼河。

這是一條蘊育文明的河。廣袤的西遼河流域主要河流包括西遼河幹流及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新開河、烏力吉木仁河和教來河,是西遼河文明的發源地。我起初對西遼河文明的概念單一而模糊,在2022年9月15日,我線上參觀學習了「西遼河文化符號,樹立新時代通遼形象」主題文化展,看到西遼河兩岸400多處文物遺址,哈民忙哈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南寶力皋吐新石器古墓地和遺址,陳國公主墓、吐爾基山遼墓等,我對西遼河文明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通過歷史考證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歷史厚重兼容並蓄的西遼河文明是科爾沁文化的根和源,版畫、皮雕畫、剪紙呈現的美感和底蘊也正源於此。試想時輪迴轉到遙遠的年代,我們的先人在這方沃土上農耕、放牧、狩獵,身邊就是湍流不息的西遼河水……長河拂過科爾沁大地,蘊育出的文明讓後人崇敬,升華出的文明需要我們傳承。今日複流的西遼河水頭漫向東,捲起的浪花是最美的時代標記,我們不能失去西遼河文明的現實場景,她已回歸到了「真實的河」,而不是空空的河道。

這是一條風景曾諳的河。兒時的寒暑假期,姥爺騎著永久牌的自行車,我坐在自行車的橫樑上陪他去西遼河岸邊踏春觀雪。那時我的家就在河的東岸堤壩附近,步行20分鐘即可到達。回憶中的河面很寬,春夏之季望去,青青碧草連天際,彎彎金沙臥長河,一條鏽跡斑斑的老船斜依在河床。時見赤著腳撒網打魚的老翁,提著筐挖野菜的婆婆嬸嬸,騎在馬上看著牛羊飽飲河水的牧人,孩子們在淺灘打鬧嬉戲,挖著河蚌、撈著蝌蚪、玩著泥巴。每年重陽節因家鄉周邊沒有山,不能重九登高,孩子們都攙扶老人步行到西遼河畔,望水天邊際,願老人健康,這樣因地制宜而不減孝親之道的節日氛圍,因西遼河的多年斷流漸漸地也淡去了。秋時,兩岸草泛黃,河間地里玉米穗子迎風飄著,黃豆莢也開了。秋收中勤勞的農民們,忙碌了一天後在夕陽餘暉中提來幾桶西遼河水,打磨著鋤頭鐮刀,清洗著手扶拖拉機,浸泡著手上一層又一層的老繭,看著西遼河水灌溉成熟的莊稼,望著前面竭盡心力的母親河,他們幸福地笑著。冬日,怪柳倒影冰封的河面,人們帶上棉耳包,挎上棉悶子手套,穿上氈底大棉鞋,打出溜、抽冰尜、滑冰車,元宵節前拉著冰爬犁到河面取冰,簡單地鑿刻後成為門前應節氣的冰燈。今日複流的西遼河水頭漫向東,河水浮現出回憶中的美景,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模糊。

這是一條關情脈脈的河。晚年時的姥爺經常會坐在西遼河大堤的長凳上看著水面漸窄的河水,和我講起他和西遼河的故事。姥爺1948年參軍,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轉業後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內蒙古,從遼寧鞍山來到了科爾沁草原。他說:「當年組織談話,徵求我的想法,支援內蒙古發展,去內蒙古通遼工作,我當即向組織表態,完全服從組織安排,只要國家需要,到哪裡工作都可以。」就這樣1952年9月,姥爺和姥姥舉家北遷來到通遼過了一輩子。我問姥爺:「除了國家的號召,還有什麼原因讓您來到了通遼」。他說:「因為這條西遼河連著遼河,遼河的源頭在河北省平泉縣七老圖山脈的光頭山,我就出生在山腳下,我喝著遼河源頭水長大,在西遼河畔工作生活,遼河、西遼河一脈相連,都是我的母親河,知飲水思源,不忘報國恩。」我問他:「如何報國恩?」他說:「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今日複流的西遼河水頭漫向東,這河水在前行中向前人揮著手,也是對他們最好的懷念。

這是一條承載思哲的河。西遼河有著水洗柳條筐和養好科爾沁馬的寓言故事。有段時間居家讀書,但心不定、記不住,我打通了一位學長的電話說:「現在每天學習效率滯後,心生煩擾。」學長說道:「學習方法人人不同,但學習要生智慧,千萬不用急,定時定量腳踏實地就能心開意解,分享你兩則西遼河邊的小故事,我想會給你啟發。」西遼河水洗柳條筐的故事,原來西遼河兩岸生活的農牧民,經常拿著手工編制的柳條筐,在冬季里裝煤炭或牛糞用來取暖,到了春季西遼河解凍,家裡的老人都會讓孩子們拿著髒兮兮的柳條筐去河邊打水,很明顯柳條筐是沒辦法裝水的,孩子們聽老人的話這樣反覆跑了幾次,水還是沒打上來,都不高興。這時老人們會讓孩子們看看先前髒兮兮的柳條筐,經過幾次河水的清洗,已經煥然一新了。讀書學習的過程就像是這柳條筐打水一樣,雖然每次都會從縫隙中流走,表面看來我們一無所獲,但實際上我們的思想已經被淨化,情懷已經被升華。西遼河牧馬人的故事。西遼河兩岸彪悍的科爾沁馬世人皆知,但其背後是牧馬人的辛苦付出和積累的牧養經驗。春天剪鬃,夏秋兩季,趕著馬群踏朝露、迎朝陽,徜徉在綠綠的草地上、蕩蕩的河水邊。到了冬季,馬群要到向陽坡上吃草,牧歸後還要餵乾草和其它飼料,以抵禦嚴寒。特別是對於賽馬,更要精心呵護。不能經常打掃馬圈裡的馬糞,以保持馬圈的柔軟性,這樣四蹄才能長得豐圓飽滿。養馬的道理和學習、為人、做事一樣質樸無華,重在躬行。聽到這個兩則寓言故事後,我沉思了許久,道理的真實如思哲靜流的河,沖洗去當下的內卷和無明。今日複流的西遼河水頭漫向東,寧靜的河水讓我們向內尋回了智慧,與河相伴踏步前行。

河枯愁見黃沙已兩甲余,復水悅現靜流願莫再停。願莫再停!

作者:史爭(通遼市作家協會會員,通遼市文學朗誦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級政工師,現任職於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