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將成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 新京報專欄

新京報 發佈 2024-01-19T18:28:53.896125+00:00

據環球時報報導,一系列人口統計研究預測顯示,印度人口將在4月中旬超過中國,增至14.1億,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3月14日,在印度阿薩姆邦納加奧恩,工人採茶後乘車離開。圖/新華社

據環球時報報導,一系列人口統計研究預測顯示,印度人口將在4月中旬超過中國,增至14.1億,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2023年4月下旬,聯合國或將官宣印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

這將為印度開啟新的篇章,進而傳遞了兩個信號。其一是印度的龐大人口體量會提升其國際地位,尤其是作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它還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其二則是印度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意味著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二大國,會不會因此影響中國的大國地位?

人口基數影響國力較量

印度躍升全球第一人口大國的位置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國力的較量離不開對人口這個基本因素的考量。

之所以說印度人口規模成為世界第一,不僅僅具有象徵意義,是因為人口因素也是推動文明演進的基本力量,人口的結構變動會影響人口與外部世界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外在聯繫。

從中長期發展趨勢來看,在中低端製造業方面,印度或將與中國展開競爭。具有勞動力無限供給優勢的國家不只有中國,印度、越南等東南亞諸國都為經濟起飛儲備了大量年輕勞動力資源。

由此獲得的啟示是,人口多寡不僅在於國家、社會和政府的觀念,而且在於國家是否具備治理人口轉化的能力;人口規模巨大固然充滿挑戰,但是在正向的思維和靈活的體制中,是可以化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的,最終持續收穫潛在的人口紅利。

印度人口的相對優勢是年輕勞動力數量充裕,而且工資水平不高。但也有相對劣勢,就是作為產業工人需要培訓周期和成本,而且受傳統文化影響,工作效率似乎低下。這將無可避免地影響其人口紅利的轉化。

1月13日,在印度阿薩姆邦一處村莊,當地村民參加捕魚活動,慶祝豐收節。圖/新華社

管理龐大的人口挑戰巨大

印度人口之所以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力,與該國傳承至今的、早婚多育的「子福」生育文化密不可分。

印度法定婚齡為女性18歲,男性21歲,然而童婚在一些地區也依然流行。據聯合國推算,印度有大約2.23億女性在未成年時結婚,早婚導致早育多育,女童入學率低下。

而從人口年齡結構看,中國0-14歲占比17.95%,15-59歲占比63.35%,60歲及以上占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占比13.50%;印度0-14歲占比31.2%,15-64歲占比63.6%,65歲及以上占比5.3%。

可以看到,印度人口年輕有活力,生育潛力大。但印度農業人口占據總人口的70%以上,這部分勞動力整體受教育水平低下。

根據預測,2064年全球人口將增至峰值97億,印度人口或將持續增長至17億,管理這麼龐大的、宗教信仰各異的人口或成為印度政府面臨的巨大挑戰,龐大的人口規模也會給印度的淡水資源、能源安全和環境衛生帶來壓力。

此外,面對迅速增長的工作年齡人口,國家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也受到考驗。印度嚴重的階層分化和固化制約其生產力發展,使印度半數以上的勞動力仍在從事與農業相關的生產活動,效率低下,難以充分釋放人口紅利。

2020年11月1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紫蓬鎮普查員、普查指導員在居民家中進行登記。圖/新華社

中國需挖掘人口結構優勢

人口是國之大者,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孔德說過:「人口即命運」。

生育率高的國家往往是人均收入低的國家,未來,隨著時間推移,全球人口增長可能越來越集中在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從中國人口看,我國當前正面臨著少子化與老齡化趨勢的挑戰。如何面對這種人口趨勢的轉變,需要我們加以正視。

在某種意義上,孩子既是個人、夫婦和家庭的「私人品」,也是國家、社會和民族的「公共品」,所以生育既是關係家族繁衍的家事,也是關係民族繁衍的國事。傳宗接代、種姓繁衍是亘古不變的中國價值觀,追求人口可持續發展也是人類普遍的價值觀。

2022年是中國人口負增長的元年,中國內地總人口下滑至14億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是60多年首次出現人口下降 。中國由此進入人口紅利收縮、人口負擔(負債)擴張的時期。

因此,如何保護好中華民族的生育文化和生育能力確實是一個戰略性話題,中國要回歸到更替水平上下附近的適度生育水平上,推動以人口復興為宗旨的第三次人口轉變的到來,「強力支持優化生育」和「軟性鼓勵適度生育」是題中應有之義。

可以說,中國告別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地位,同時也告別了人口總量理論統治的舊時代,卻迎來了培植、挖掘人口結構優勢和憑人口實力決勝未來的新時代。我們要把握好這種人口大變局,在新征程中,實現新的趕超。

撰稿 / 穆光宗(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劉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