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蘇富比共進午餐:激烈拍賣前的平靜時刻

nyttravel新視線 發佈 2024-01-27T09:16:03.570511+00:00

總成交額15億港元,張大千《花開十丈影參差》以2.5億港元高價成交,刷新9項拍賣記錄......剛剛結束的蘇富比春拍以一連串讓人矚目的數字交出進入亞洲50周年的答卷。對於這間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拍賣行,2023年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

總成交額15億港元,張大千《花開十丈影參差》以2.5億港元高價成交,刷新9項拍賣記錄......剛剛結束的蘇富比春拍以一連串讓人矚目的數字交出進入亞洲50周年的答卷。對於這間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拍賣行,2023年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同時,本次春拍也是蘇富比亞洲繼新冠大流行徹底宣告結束後的首次拍賣,是重新開放後藏家和藝術從業者再度回到香港相聚的重要時刻。

在激烈拍賣前夕的一個平靜午後,《Life and Arts 集錦》和蘇富比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主席白思齊(Alex Branzcik)來到拍賣前呈現草間彌生特展的中環置地廣場共進了一頓輕鬆的午餐,聊了聊本次春拍的亮點,亞洲藝術市場的種種變遷,以及人們對藝術品日益增長的熱愛。

這個時節的香港,氣溫頗為宜人,陽光和煦,春風帶著一絲海邊的潮氣,只消在清涼的短袖外穿一件薄外套便可對一天的溫度變化應對有度。中環的街道上永遠是匆匆忙忙的人流,步伐輕快,惜時如金,身為「遊客」也不由得加快了腳步,面前的景象似乎完全回到了疫情衝擊前的香港——那個眾人記憶中的樣子。

也許是靠近海的緣故,香港的陽光總是總是被雲層擋得嚴嚴實實,讓天色看著有些發灰,但那天是個好天氣,陽光透過雲層,照亮了中環置地廣場的玻璃中庭,灑向廣場上兩件草間彌生的巨型雕塑,那是蘇富比拍賣行春拍預展的拍品,被特意安排在了置地廣場這樣的公共空間。

香港置地廣場中庭草間彌生特展現場,草間彌生作品《南瓜(L)》2014。

這兩件雕塑都是草間彌生極為知名的代表作,《南瓜》和《我心飛向宇宙》(鏡屋)。與同期在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上展出的巨型南瓜雕塑相比,蘇富比春拍的南瓜材質為青銅,為這件雕塑增添了更多細節和紋理,映射出時光流轉的痕跡。這件銅雕作品在2014年誕生,那一年草間彌生的藝術生涯邁入了新的高峰。而本次上拍,可以說是拍賣史上首次出現如此巨型的青銅南瓜雕塑,這件作品最終以62,638,000港元成交。

路過南瓜雕塑的遊人們往往會駐足觀看或上前端詳,甚至和這件雕塑一起合影。旁邊幾乎同體量的「鏡屋」就沒有這種待遇了,它的表面反射周邊的一切,由於太過「善於」隱藏自己,若不是專程為草間彌生而來,匆忙的路人們往往是湊近在鏡子前整理儀容的時候,或是要仔細分辨一會兒才會發現鏡屋的秘密。

鏡屋雕塑上的圓形開口誘惑著人們去探尋深處的無盡宇宙,草間彌生的波點在那裡化作了無數繁星,璀璨閃耀。碩大的銅質南瓜雕塑和極具禪意的鏡屋,為這座繁忙都市的中心帶來了片刻寧靜。藝術品沒有被束之高閣放置於美術館的白盒子中,在置地廣場這個人來人往的公共空間裡和過路人巧妙地互動倒顯得更添一絲生機。

草間彌生作品《我心飛向宇宙》內部,2018,鏡面盒和 LED 照明系統,220 x 214 x 185 公分。

今年是蘇富比拍賣行進入亞洲的五十周年,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拍賣行,2023年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激烈拍賣前夕,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屬於香港的午間小憩時間,《Life and Arts 集錦》和蘇富比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主席白思齊(Alex Branzcik)在置地廣場一家小巧的咖啡館聊了聊,暢敘這座城市的滄桑變化,亞洲藝術市場的種種變遷,以及人們對藝術品日益增長的熱愛。

今年春拍特別值得關注,因為很多事情都巧合地發生在一起。白思齊提到:

「不僅這次現當代藝術拍賣的預售底價是蘇富比在香港有史以來舉辦的現當代藝術拍賣中最高的,本次春季拍賣也是蘇富比亞洲繼新冠大流行徹底宣告結束後的首次拍賣,這是邊境重新開放讓藏家和藝術從業者再度回到香港相聚的重要時刻,當然還有隻相差一周、幾乎可以說同期在香港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又恰逢蘇富比亞洲50周年慶,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意義重大。所以我們選擇以最高的規格去呈現此次春季拍賣,準備了非常強大的藏品陣容。」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作品《抽象畫》Abstrakte Bilder 。

除了草間彌生這兩件重磅藏品以外,本次春拍還有一幅2012年的奈良美智大型畫作《乳白色湖中》,估價為港幣8,200萬元至1.2億港元,最終以100,555,000港元成交。這是一幅非常漂亮的大型肖像畫,來自一位美國的私人藏家。作為在亞洲藏家間最受青睞的藝術家之一,畢卡索的油畫《坐椅女子》也是本次春拍中被寄予厚望的一件作品,畢竟蘇富比香港曾取得了畢卡索作品的五個最高成交價中的四個,本次春拍中以93,086,500港元成交。

上圖:奈良美智作品《乳白色湖中》2012,壓克力畫布,197 x 194 公分 。

下圖:巴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作品《坐椅女子》1948 年 10 月 30 日至 12 月 25 日間作,油畫畫布, 92 x 73 公分 ©版權屬於:2023 Estate of Pablo Picass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此外還有中生代藝術家黃宇興的風景畫《日照金山》和青年藝術家郝量的三聯畫,這兩位藝術家都重新以當代的方式詮釋中國傳統繪畫,最終分別以977萬港元和2,465萬港元投得。近些年蘇富比特別關注和支持一些年輕一代的亞洲藝術家,能夠將這些作品與知名西方藝術家的佳作比如格哈德·里希特、喬治·康多、洛伊·霍洛韋爾等一起呈現。

白思齊補充道:「去年四月,我們還成功拍賣了一幅程心怡的畫作。她的畫作非常出色,我們在晚間拍賣上拍出了一幅她的作品,不僅創下了紀錄,而且吸引了來自歐洲、亞洲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的競拍者。我們會在晚間拍賣嘗試引入那些我們認為具有市場收藏價值的年輕一代藝術家。這既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也為這些年輕藝術家贏得了更多世界各地藏家的目光。」

上圖:黃宇興作品《日照金山》2018-2019,壓克力畫布 ,200 x 300 公分。

下圖:郝量作品:重彩絹本,2011 。

在疫情肆虐的那幾年,蘇富比是第一個向在線拍賣轉型的大型拍賣行。人們曾對網絡拍賣、遠程競價、以及購買未曾親眼目睹的藝術品感到忐忑不安,然而,在那特殊的時光里,外出成了一種奢侈,人們逐漸擁抱起這種線上的互動形式。蘇富比迅速調整轉向直播拍賣,讓那些無法親臨現場的人們能夠在家中舒適地參與競拍。

白思齊坦言:「以前我在網上競拍時,有一個心理價位,超過那個價位我就需要親眼看看再做決定。而現在,我認為每個人在網上消費的心理閾值都在上升。這在每一個領域都是如此,甚至我們已經賣出了價值1億美元的藝術品,客戶都沒有親眼看過這件藝術品。」

2020年,從五月推遲到六月的蘇富比紐約拍賣會上,弗朗西斯·培根的一幅三聯畫最後被一位電話競拍者買走。一位出價8000萬美元的中國客戶竟然是在線競拍的,他從未見過這幅畫。在這個時代,即使是畫廊,也可以通過PDF文件出售幾乎所有作品。

弗朗西斯・培根1981年巨幅三聯作 《啟發自艾斯奇勒斯<奧瑞斯提亞>之三聯作》在2020年紐約蘇富比當代藝術晚拍上以8460萬美元成交,是拍賣史上成交價第三高的弗朗西斯・培根作品。

「人們待在家裡,無法花錢度假或者外出社交,實際上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疫情的第一年對藝術行業幾乎是一種福音,因為作為拍賣行,我們有很高的固定成本,我們要把畫作運送到世界各地、組織巡迴展覽、讓專家拜訪全球客戶、舉辦活動、慶祝晚宴。而畫廊參加藝術博覽會也是如此,這些都伴隨著高昂的成本。然而,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成本消失了,業務實際上在線上繼續進行。」

但從長遠來看,這種狀況終究無法持續。隨著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人們還是渴望回到拍賣現場,與收藏家、策展人、藝術家、朋友們重新建立聯繫,親眼欣賞藝術品。拍賣前之所以要做預展,正是因為人們會來看它們,體驗它們,感受它們的靈韻(aura)。即便如草間彌生一般知名,鏡屋也很難通過PDF文件直接出售,因為親眼所見的真實體驗是無法被屏幕上的圖片替代的。不過擁抱科技留下的痕跡猶在,疫情期間發展出的在線競拍趨勢也將繼續發展。

「我們知道,近幾年來,西方媒體中香港的形象並不樂觀,因為香港被認為是在全球範圍內實施嚴厲防疫措施的地區之一。所以,我認為客戶、藏家和畫廊來到香港,親眼看到香港依然繁榮,這一點非常重要。我想你可以看出我非常樂觀,這一周以來香港呈現出的藝術氛圍讓我更加堅信這一點。巴塞爾藝博會為我們也帶來了許多新客戶,而那些很久沒來香港的收藏家們現在又興奮地回到這裡。」

上圖:趙無極「無境時期」作品《11.08.99 - Après l'éclipse》

下圖:趙無極作品《25.03.85》1985,油畫畫布,130 x 162 公分。

中環的西餐做得很好,簡簡單單的咸牛肉三明治也在食材上花了不少小心思,讓人吃得有滋有味。香港這個亞洲樞紐的文化極為多元,包容性從各種東西方融合的食物中也有體現。正是這種包容和多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策展人、藏家和藝術愛好者匯聚於此。

後疫情時代,畫廊、拍賣行、博物館、美術館、藝博會等機構之間的協同效應對香港藝術市場的影響愈發顯現。各機構卯足了勁在這個春天舉辦豐富的活動,為所有重聚在香港的旅人們共同呈現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盛會,也為香港的藝術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正如白思齊所言:「所有藝術企業都在努力做得更好……雖然我們在行業中有競爭對手,但我們都知道團結在一起會更強大,香港能夠擁有這麼多家拍賣行和藝術企業實屬幸運。我們正在慶祝蘇富比成立50周年,並計劃明年搬入新的拍賣場地,富藝斯(Phillips)剛剛開設了新的拍賣場地,佳士得(Christie's)也計劃搬入新的拍賣場地。對於這座城市來說,我們要慶祝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儘管各方並未直接合作,但這裡濃烈的藝術氛圍告訴我們,所有人都希望在這一周讓香港成為藝術界真正的焦點。對於各行各業而言,無論明天的香港是否能像過去一樣繁榮,這份「讓香港蓬勃發展」的信念從未消失。

胡安・米羅(Joan Miró)作品《無題》 1974 年 10 月 12 日,油畫畫布,91.5 x 121.7 公分 。

午後的陽光更盛,也許是這頓午餐提供了足夠的能量,讓人似乎感受到了一種難以形容的活力,對香港藝術市場的持續繁榮與巨大潛力抱有信心。行人依然匆匆,但此時看他們的感覺已與早晨不同——這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地方。陽光灑滿了玻璃中庭,草間彌生的南瓜與鏡屋熠熠生輝,流光四溢仿佛一種普世的語言,訴說著人、藝術、城市與生活之間的「一期一會」。

撰文

王蓮儀

編輯

Yifei Wu、張弓准

排版

1K1000、張思雨

栩栩華生集團旗下文化藝術刊物

《紐約時報》藝術中文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