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專業設置須警惕一哄而上

長安觀察 發佈 2024-01-28T04:18:02.351402+00:00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田聞之教育部等五部門日前印發《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如此之大的調整力度,迅速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田聞之

教育部等五部門日前印發《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如此之大的調整力度,迅速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高校專業調整,素來被視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才需求的「晴雨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變革日新月異,新知識新思想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產業結構升級加速,部分行業人才供給已跟不上需求,而部分學科又頻現空心化邊緣化的尷尬。從高等教育的角度出發,優化資源配置,動態調整專業設置,改善人才培養方式,是應時代之需,亦是發展必然。此舉不僅有望改善人才供需結構性錯配,也將引導社會知識結構在更大範圍內實現更新。

學科專業調整是宏觀調控人才供給的重要方式。而從多年經驗看,在鼓勵各大高校積極行動的同時,也須警惕大家一哄而上扎堆「同一個賽道」。過去,各大高校專業增增減減,時見盲目逐「熱」衝動,但倉促上馬後往往發現社會需求早就趨於飽和或自身資源並不具優勢,折騰一番再行撤銷優化,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一行有一行的需求,一校有一校的特色。面對又一輪改革,各高校有必要全面審視自身特色,找到國家需求、社會發展、行業前景與本校實際的結合點。基於不同的成長曆程、學科側重乃至區域定位,我國高校的氣質稟賦各有所長。有的人文積澱深厚,有的醫學積累豐厚,有的在新興學科嶄露頭角,即便是綜合性強的高校,也有自身的「尺短寸長」。這是必須正視的現實,也是各高校爭創一流的最好發力點。結合本地本校實際,理性研判社會需求,秉持「一校一案」研究制定學科專業改革實施方案,做強優勢學科專業、做優特色學科專業,才能走好人才培養自主之路,實現學校與社會的良好互動。

百花齊放,錯落有致。當更多高校不斷挖掘自身潛力,深耕並釋放各自優長,方能更好迎來人才培養的「春色滿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