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界很少人有這樣的經歷,「中與西,理論與實踐,古與今,都在他的身上體現」

瞭望智庫 發佈 2024-02-26T16:56:15.895611+00:00

楊廷寶,與梁思成並稱「南楊北梁」,其門下弟子中有吳良鏞、齊康、鍾訓正、程泰寧等多名院士。「我的幼年,正處在一個大變動的時期,幼小的心靈雖然充滿了希望,嚮往著未來,但之後每向前一步都帶著疑慮和彷徨,在現實面前躑躅不前。」

楊廷寶,與梁思成並稱「南楊北梁」,其門下弟子中有吳良鏞、齊康、鍾訓正、程泰寧等多名院士。

從修復古建到現代設計,從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到南京雨花台紅領巾廣場,楊廷寶將一生奉獻給了最愛的建築。他的建築伴著中國人的時代記憶,在南京梧桐林蔭下,記錄著中國建築古今銜接、獨立創新的一部歷史。

文丨崔赫翾 瞭望智庫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嶄露頭角

「我的幼年,正處在一個大變動的時期,幼小的心靈雖然充滿了希望,嚮往著未來,但之後每向前一步都帶著疑慮和彷徨,在現實面前躑躅不前。」80歲時楊廷寶如此回憶到。

2021年11月20日,觀眾在南京江蘇省美術館參觀紀念楊廷寶先生誕辰120周年成就展。

圖|中新社

1901年,楊廷寶出生於河南南陽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出生不久,母親去世,父親楊鶴汀參加革命,他的幼年飽受顛沛流離的逃難之苦。

20世紀20年代初,我國一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走出國門,學習外國先進建築理論和建造技術,以實現實業救國的偉大抱負,楊廷寶正是其中之一。

在留美預備學校,老師講了許多我國古代忠誠義士的故事,如岳飛、文天祥等,讓楊廷寶最深的印象是史可法去獄中見他的老師左忠毅公。他還記得當時的場景——「老師大聲斥之說『此何時也,幸勿見』,我們孩兒們聽到這裡,眼淚都奪眶而出。愛國心!童年的老師的言行都刻在我們心靈中。」

1921年,楊廷寶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彼時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是美國建築教育的頂峰,高手如雲,而楊廷寶僅用兩年半時間就完成了四年課程,獲碩士學位。在校期間,他參與了紀念美國建國150周年的展覽館、羅丹藝術館展覽大廳、亨利大橋等建築的細部設計並多次獲獎。

1927年,美國出版了《建築設計習作》作為建築系學生教學材料,楊廷寶的才作品因高質量和高完成度而入選。學院院長賴爾德稱,楊廷寶是學院最耀眼的學生。校方也表示,楊廷寶通過作品為自己所贏得的個人獎項,是當時學生中最多的。

在同一年,眷戀祖國的楊廷寶放棄了美國建築事務所的重金聘用,回到祖國。他來到最早在租界取得建築師營業執照的中國建築事務所——天津基泰工程司,從事建築設計工作,開始職業生涯。

回國後,楊廷寶的第一個項目就是京奉鐵路瀋陽總站的設計。

彼時的中國東北風起雲湧,張作霖引入英美貨款試圖自經自營東北鐵路網,打破日本人對東北交通運輸的壟斷。張作霖死後,張學良繼承父志,一邊頂著日本所謂「中日路政交涉」問題的糾纏,一邊加快鐵路沿線車站的修建。京奉鐵路瀋陽總站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建的。

瀋陽作為東北的政治、經濟中心,民族商業蓬勃發展,城市近代化達到高潮,出現了銀行、醫院、百貨店、體育館、大戲院等大型建築。但眾多的建築中幾乎沒有中國人設計建造,且有關建築的材料產業被國外壟斷。楊廷寶選擇採用國產紅磚來進行設計,滿足了投資省、建造快、民族性的要求。

楊廷寶設計的京奉鐵路瀋陽總站。圖|圖蟲創意

楊廷寶設計的京奉鐵路瀋陽總站呈現出突出的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將西方建築思想與中國客觀條件相結合,體現出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折衷主義特點。他主張:「建築設計要實事求是,中國古代建築有著自己的傳統特點,而現代建築是從歐美搬過來的,一定要消化成為我們自己的建築文化,那才有生命力。不論怎樣,我們學習古代的、西方的傳統經驗,創作出來的作品,要有我們自己時代的民族風格,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1930年3月19日,京奉鐵路瀋陽總站建成。這座總面積近7000平方米的火車站是繼北京前門、山東濟南等火車站後,由我國建築師自己設計建造的國內最大的火車站,楊廷寶由此名聲大噪,成為與梁思成齊名的「南楊北梁」。

2 「南楊北梁」的惺惺相惜

「南楊北梁」結緣在1915年。那年,梁思成和楊廷寶同時考入清華學校,兩人都有共同的愛好——繪畫,經常在美術社共同切磋畫技,還先後在《清華周刊》擔任繪圖員,並且都在研究文學、音樂的藝術團體美司斯(The Muses)中活躍。

後來,兩人重逢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楊廷寶先於梁思成進入賓大,總是招呼清華摯友梁思成、趙深、陳植、童寯、林徽因等聚在一起組成學習小組。在校期間,這個學習小組頻繁出入圖書室,為設計課題的需要或為理論的探討而閱讀、摘錄、臨圖。楊廷寶還贈送給林徽因一幅精美的水彩畫,讓梁思成愛不釋手,掛在書房每日欣賞。梁思成評價楊廷寶說:「楊廷寶在賓大學業超群,作業和筆記就像他本人一樣,非常工整,賞心悅目,成為同學們的範本。」

梁思成進入建築教育行業還是因為楊廷寶的推薦。1927年,楊廷寶剛回國就到天津基泰工程司任職,正式開始了他的建築設計執業生涯。當時東北大學正在籌備建築系,需要建築專業人才,想邀請楊廷寶作為系主任。楊廷寶已經入職其他公司,就馬上向東北大學推薦了即將回國的梁思成,並前往北京遊說梁思成的父親梁啓超。梁啓超果斷替兒子接下聘書並急告仍在西歐度蜜月的梁思成與林徽因回國。就這樣,梁思成踏入了中國建築教育的行列。

1932年,梁思成赴天津薊州考察獨樂寺,寫下中國古建築史第一次用科學方法分析研究古建築的調查報告——《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發現獨樂寺線索的人正是楊廷寶,他後來回憶「有一次,我偶爾去到用作公共圖書館和群眾教育展覽廳的北平鼓樓,我看到在一樓巨大的穹頂下的一面牆上,掛著一幅外表古怪的寺廟照片。照片下面的說明清楚地寫著:『薊縣獨樂寺』。當我向梁思成形容照片上斗栱的形狀時,他很興奮,說我看到這張照片非常走運。」楊廷寶不僅給梁思成提供了驚喜發現,也為中國古代建築提供了科學考察的機會。

3 從古建到現代

1935年初,在梁思成、劉敦楨的推薦下,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委託基泰工程司承包京城古建修繕工程,梁楊二人再次重聚北京。楊廷寶成為主持建築師,朱啟鈐、劉敦楨、梁思成為技術顧問。雙方在這次修繕過程中配合默契,甚至爬到祈年殿屋頂上查看施工質量,切磋技術問題,成為摯友。

【註: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成立於1935年,會址設於北京,中國現代從事古建築維修保護與調查研究的專門機構,後發展為北京文物整理委員(Beijing Commiss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此前,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將部分古建築侵害損毀,只留下殘垣斷壁,修復工作刻不容緩。首批修復的有天壇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北京城東南角樓,西直門箭樓,國子監辟雍,中南海紫光閣等。

修復古建築,對楊廷寶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在國外學的是國外那一套,中國古建築我是一無所知」。

為確保修舊如舊,楊廷寶走訪清末民初修繕故宮的老工匠,向他們取經。在現場,他拍照、測繪、研究,和老師傅們一起調色配色,花紋樣式原樣修補,回房間後就開始查找資料,畫圖設計。

楊廷寶妻子陳法青回憶,楊廷寶常年在外忙工程,夫妻倆聚少離多,北京天壇快要完工時,兩人難得在天壇圜丘壇見面遊覽,不料楊廷寶突然被修繕的老師傅叫走,只留下一句讓她「再轉轉」,直到天黑才匆匆返回。

對於醉心工作的楊廷寶,陳法青和楊廷寶的朋友都十分理解。朋友們都知道楊廷寶隨身三件寶:筆、小本、鋼尺,走到哪兒記到哪兒,用「畫日誌」的方式研究中國古建築的修繕,成為中國古建築保護與修繕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第一位從事古建築修繕的職業建築師」。

1958年9月5日,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里傳達了中央關於籌備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通知,提出建好萬人大會堂、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國家大劇院、軍事博物館、科技館、藝術展覽館、民族文化宮、農業展覽館,加上原有的工業展覽館(即北京展覽館)共十大公共建築,並傳達了鄧小平通知關於「修建中要貫徹少而精、質量要好、藝術要好」的指示。

收到邀請的二十餘位建築學家驚喜萬分,楊廷寶也在其中。五天時間,來自17省的建築學家全部抵達北京,甚至還多出了十餘名學者主動參與。當晚,北京市規劃局局長馮佩芝就和各位討論起修建任務。

楊廷寶負責牽頭大會堂的設計方案,這項任務光榮而艱巨。此時距離1959年8月交工只有不到一年時間,建在哪兒,什麼樣子,多大規模,都是未知數,能確定的只有必須趕上1959年國慶節前交付使用。對比其他國家同期的建築,同樣作為地標建築的雪梨歌劇院,比「十大建築」晚一年開工,用了14年才建成。此外,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製作技術和能力還處於初期。

時間緊任務急,楊廷寶和設計團隊為了加強溝通,搬進工地現場晝夜不分,經過七稿方案的探討,共為人民大會堂做出84個平面圖、189個立面圖。

楊廷寶回憶,當時周總理說了「我們國家還窮」的實際情況,提出「適用、堅固、經濟、美觀」的建築設計思想,建築以人為本、經濟適用的觀念也貫穿了整個設計過程。第七稿設計完之後,對材料一核算才發現所需材料出乎意料地大,在不影響結構的情況下,他們決定修改設計,儘可能少用花崗岩、大理石,為節約每一噸水泥、鋼材而鬥爭。為了縮短設計時間,楊廷寶採取一邊設計,一邊供料,一邊施工的方式,每一處設計根本沒有後悔、補救的機會,對設計者有極高的要求,楊廷寶經受住了考驗。

1959年國慶前一周,人民大會堂竣工,順利趕上了十周年慶典。著名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和平賓館、徐州淮海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等建築,楊廷寶也參與其中設計,將經濟適用的設計與中國傳統建築特點相結合,探索著中國建築現代化的前進方向。

4 一生建築作品有近三分之二在南京

1947年,漂泊了半生的楊廷寶終於和妻子在南京定居,但一家七口分布在不同的三個地方居住。楊廷寶的女兒楊士英回憶道:「後來我媽都著急了,一天到晚跟我爸爸吵,後來我爸爸就去借錢蓋。」

位於南京玄武區成賢街104號的楊廷寶故居。圖|IC photo

沒想到一代建築宗師,也需要為自家的房子發愁。在南京荒無人煙的廢墟之上,楊廷寶唯一一次為自己家庭建房,他利用廢舊的木頭和磚塊,不到100天建起一棟房子。這棟房子和周圍環境成為一體,單獨看外表辨識度極低,房前是經濟實用的果園和菜地。誰也想不到,住在樸實無華房子裡的人,建造了半個南京城。

楊廷寶設計了中山陵園音樂台,從整體外觀上看是借鑑了古希臘的露天劇場。楊廷寶考慮到它坐落於中山陵畔、紫金山中,一旦處理不好,視覺與風格上的衝突會非常尖銳,因而在細部設計上又選取了屏風般的照壁、須彌座的舞台、紫藤的廊架,極溫柔地化解了對立。時至今日,人們依然能感受到音樂台怡人的親切感。

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對撞,不再是一個知識分子思考的理論問題,而是如何在人民生活中加以安頓的現實問題。中山陵園音樂台的成功,反映出楊廷寶先生在理解這一問題上的大智慧。

楊廷寶一生設計並建成的建築作品有120項,其中近三分之二在南京,中山陵園音樂台、紫金山天文台、原中央醫院、原中央體育場、南京雨花台紅領巾廣場等建築,見證著南京這座城的復興與崛起。其中有一半建築已作為珍貴的建築遺產被列入國家、江蘇省、南京市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1982年,當時的雨花台小學聯合發起「向雨花台烈士致敬」活動,其中一項是倡議全省少先隊員用自己的勞動,每人捐獻1分錢,建一個紅領巾廣場。時任雨花台小學校外輔導員的孫以智記得,很多孩子通過賣報紙、撿廢品、糊紙盒、敲石子、剪兔毛等勞動,捐出了光榮的一分錢。「有的孩子賣報紙,一張報紙賣4分錢,可以掙1分錢。1分錢不多,卻是孩子們的心意。」700萬少先隊員每人1分錢,籌集了7萬元。

帶著這筆希望資金,南京市領導登門拜訪治療眼底出血剛出院的楊廷寶。當時,楊廷寶已經81歲,還是立即答應下來,不論酷暑嚴寒,堅持到場地查看,親自和施工人員溝通建造問題。

能為孩子們建造這座紅領巾廣場,是楊廷寶的執念。

在工程快要竣工的時候,楊廷寶讓夫人陳法青陪自己去現場。路上,他深情地說:「早在20年代,我在歐美看到差不多每個國家都有兒童遊樂場或者兒童活動中心建築。當時,我就很羨慕。心想,我們中國以後也會有,我一定要為孩子們設計一個活動場所。可是,不久日本侵略中國,後來國民黨又打起了內戰,我的心願一直沒有機會實現。所以,我這一輩子沒能為孩子們設計一座建築,就成了我的一塊心病。這次能在有生之年為江蘇省的孩子們設計一個紅領巾廣場,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也許這是我的封筆之作了。」

1982年6月1日下午,紅領巾廣場竣工儀式,楊廷寶接受了少先隊員敬獻的紅領巾並為紅領巾廣場揭幕,全省1400多名少先隊員、輔導員見證了這個他最珍惜的時刻。半年後,楊廷寶與世長辭。

陳法青回憶說:「廷寶的脾氣我很清楚。他認真、嚴肅、事必躬親,工作一上手,會把一切別的事情都忘掉。」醉心於建築的大師,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依然活躍在最熱愛的建築設計之中,是最幸福不過的事情。

楊廷寶在南京設計並建成的建築作品與南京相互融合,是城市閃亮的名片,也成為了全體南京市民的集體記憶。

5 院士的老師

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楊廷寶在中央大學、南京工學院建築專業從教三十餘載,塑成「正、實、活、透、硬」教學綱領,提出「楊廷寶辦學十條」,這奠定了今日東南大學建築系的基石。

楊廷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其門下已經誕生9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良鏞院士、河南博物院設計者齊康院士,以及戴念慈院士、鍾訓正院士、戴復東院士、程泰寧院士、王建國院士、孟建民院士,可謂學生遍天下。楊廷寶的長子是中國水聲學的奠基者楊士莪,後代也基本上都在科教領域工作,為中國科教領域添磚加瓦。

楊廷寶堅持實踐出真知,堅持用自身自省感染身邊人,他經常說「處處留心皆學問」。中國著名建築師張鎛曾回憶與楊廷寶一起工作的場景,「楊先生一生中在學習、工作、待人接物和科研教學等社會實踐里,一貫是循規蹈矩、循序漸進、孜孜不倦,以嚴肅、嚴密、嚴格的態度要求自己」。

楊廷寶對他人的問題總是具體地予以幫助。東南大學教授黃偉康概括楊廷寶的教學,就是「動嘴且動手」。「設計個幼兒園,每個人的方案都不一樣。楊老有一個特點,拿張紙蒙在這上面,然後幫你修改。」學生在旁邊能輕易看到自己的作品如何被提升。楊廷寶不善言辭,給學生改圖幾乎不用否定語氣,總說這樣也行,那樣也行,解釋各種利弊,尊重學生意見,讓學生取捨。

楊廷寶曾送給他的學生八個字:「思索、積累、創新、求實」。與其說他是老師,不如說他是摯友,長時間不見到學生,他還要去學生家回訪。

他也是一個現實主義路線的建築師,會綜合考慮建築涉及的各種因素,因地制宜解決問題。「楊老的教學從來不僅限於象牙塔,而是和國家需求結合在一起。當時,他帶領年輕的老師學生做中國最早的綜合醫院設計研究課題,根據國家需求主持設計了一系列的建築。」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汪曉茜評價到。

在他的指導下,師生共同完成北京火車站、南京華東航空學院教學樓、南京工學院校園建築、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建築、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南京民航候機樓以及徐州淮海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等重要工程項目。

1981年,80歲高齡的楊廷寶作為我國大百科全書建設學分編的主要負責人到鎮江參加會議,在會議上全始全終連續進行分組討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良鏞評價恩師楊廷寶先生:「中與西,理論與實踐,古與今,都在他的身上體現,建築界很少人有這樣的經歷。」

1982年,楊廷寶才剛剛確定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前方水池的位置、一個紀念館的位置就逝世了,雨花台烈士紀念館成了他未完成的作品。楊廷寶的學生、中科院院士齊康接手恩師的未竟事業,主持雨花台烈士紀念館(碑)的總體規劃和建築群設計。

2001年是楊廷寶誕辰一百周年,建築學界表達了對楊廷寶先生的思念。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設大師齊康先生撰文表達了對恩師的敬仰:「恩師一生追求的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在建築上既是功能的,也是技術的,更是藝術的,它建造了一座建築文化的巔峰,永遠存在於我們心中。」

6 建築應該服務於人民

透過楊廷寶的作品,能輕易感知他的思考,他認為「建築應該服務於人民,所以適合國情是考慮一切設計問題的出發點」。

他的設計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博採眾家之長,又獨立創新。在他的建築中,很少看到華而不實的作品。他曾說過「建築設計首先是一條線,然後才是一塊磚一塊瓦。建築設計師手中的筆一落豈值千金。如果落筆落得好,就節省千萬,利國利民,如果落筆落得不好,就浪費千萬,勞民傷財。」心裡有國有民,才能為國為民。

楊廷寶走了,但他留下的建築在,留下的學術還在,留下的星星之火還在。

生長於民族存亡之中、內外憂患之年,楊廷寶一代的中國青年學者,懷著滿腔熱情與嫻熟的專業技能回國報效,在中國最需要他們的時候為中國建築的獨立自主設計製造與中國建築轉型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民族獨立、物資匱乏的年代,楊廷寶等建築大師殫精竭慮,懷著強大的使命感,一方面客觀科學地研究古建築,進行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另一方面進行獨立自主的創造並為國家培養一批又一批專業人才。

楊廷寶做出的設計,都是基於當時的社會條件,在人與自然的交互中,形成人民生活便利、功能性齊全,兼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作品。他歷來認為,「科學沒有國界卻有國情,而具有科學和文化藝術雙重特性的建築,則是既有國界又有國情的。」心懷國之大者,楊廷寶始終堅守初心,把一生都獻給了熱愛的建築事業,用設計溫暖人心,用建築見證未來。

參考資料:

1.楊廷寶先生逝世40周年:一代建築宗師,塑造了半個南京城丨新華報業網 2022-12-22;

2.文匯學人|祁濤:得體合宜——楊廷寶先生的建築哲思丨文匯報,2022-03-22;

3.江山留勝跡——建築巨匠楊廷寶的「設計人生」丨大河報,2022-11-10;

4.楊廷寶早期設計思想研究——以瀋陽的作品為基礎丨童彤,瀋陽建築大學,2015-12-01;

5.無限懷念授業恩師楊廷寶先生丨張鎛,建築創作,1999-12-22;

6.志同道合的畏友——紀念梁思成先生、楊廷寶先生誕辰120周年丨黎志濤,建築師,2021-10-20;

7.憶楊廷寶先生數事丨張良皋,新建築,2001-12-10。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汽車強國之路2022》作為「瞭望智庫公共政策研究叢書」之一,是《汽車強國之路》系列的第六本著作,也是瞭望智庫又一部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進行梳理的研究專輯。本書系統性梳理了當前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狀況和熱點話題:中國新能源汽車預備如何「提速換擋」,產業供應鏈安全如何充分保障,數位化大潮將怎樣重塑汽車行業生態,等等。庫叔提供15本贈予熱心讀者,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讚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30)將得到贈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