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相在北京,24小時連談3場,先見秦剛再見王毅,信號不一般

老高評論 發佈 2024-02-27T06:38:49.336899+00:00

如今中美關係正值低谷期,日本作為美國在亞太的軍事盟友,又是中國的近鄰,很難不受到影響,這也讓中日關係變得微妙起來。

如今中美關係正值低谷期,日本作為美國在亞太的軍事盟友,又是中國的近鄰,很難不受到影響,這也讓中日關係變得微妙起來。在此背景下,日本外相林芳正訪問中國。

而上次日本外相訪華,還要追溯到2019年12月。林芳正的行程,有2個不同尋常的跡象,我們對此要高度注意,因為這對於中日關係後續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參考意義。

第一個跡象,行程很緊湊,1天之內,開了三場會議,而且規格一場比一場高,這足以說明,在當前的地緣政治格局背景下,中方對中日關係的重視程度。值得一提的是,王毅主任在與林芳正會見前幾天,還見了另一個重量級人物,那就是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我們可以理解為,這其實是中方通過不同渠道向日本發出的信號。

第二個跡象是,在與林芳正的3場會議中,中方對中日關係的定義,整體上偏積極。這說明中方對雙邊合作,仍持開放態度,並基於戰略高度,理性評估中日合作前景,並未受到外部地緣政治因素的太多干擾。

但這不意味著,中日關係當前就沒有任何問題。在與林芳正會面時,秦剛外長就表示,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中日關係機遇與挑戰並存;王毅主任則指出,中日關係整體穩定,但不時會有雜音和干擾。根本原因,是日本內部一些勢力在追隨美國錯誤對華政策,甚至是配合美國挑釁中方核心利益。

回顧過去日本的動向,無疑是很消極的,不僅僅是在台海問題上的一系列觸動中方底線的言行。前些日子,日政府推出一項軍事合作機制,號稱要「無償支援盟友軍隊」,具體措施是向東南亞國家提供通訊以及監視器材,協助後者提升海空能力。藉口卻很蹩腳,看似是「改善日本的安全保障環境」,其實就是在插手南海局勢,響應美國所謂的「印太戰略」。

這也是中日關係當下主要癥結所在。日本把美日關係的優先級,過分地拔高,甚至是與美國在亞太的地緣戰略利益深度捆綁,這樣一來,日政府的外交政策,難免會有嚴重的「顧此失彼」。

其實林芳正訪華,其實早在去年就有相關消息,但為何一直拖到今年4月,主要原因是日本想先觀望下中美關係後續的發展,再做決定。說白了,就是先看美國那邊的風向,如果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後,中美關係得到緩和,那麼日本才會認定,中日關係存在改善的空間。但考慮到當前的局勢,布林肯短期內不太可能訪華,日方又選擇主動出擊,派林芳正訪華,與中方交換意見。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中日關係確實處在一個敏感的風口,到了日本也不能無動於衷的地步。如果執意一條道走到黑,以日本的體量,很難經受得起地緣格局變化的衝擊,更不存在所謂「賭國運」的可能性。

不過,中日關係能否有所改善,兩國在亞太地區又能否展開多方向、多層面的深度合作,中方始終持開放、積極的態度,主要還是看岸田政府會怎麼選。是利用好中日互為近鄰的地緣優勢,抓住發展的新機遇,真正獲取獨立國格,還是說進一步與美國綁定,在謀求「軍事解綁」的歧路上越走越遠,直到被推上中美對抗的前線。日本能不能及時走出美日關係的「舒適區」,將直接影響到中日關係未來10年的發展。

而且,很多跡象表明,美日關係這個「舒適區」,並沒有日本想像的那樣舒適,反而讓自己在經濟、政治、地緣戰略上處處受制於人,只能充當一個被動的參與者,無法發揮更具建設性的作用。

本來,日本也可以成為多邊主義、多極世界的受益方,非要跟著美國搞陣營化對抗,一方面會讓中日關係僵化,另一方面也會讓地區安全形勢受到嚴重衝擊。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其實已經站在了外交的十字路口。在中美博弈過程中,日本需要一個更明確、更理性的自我定位。林芳正選擇此時訪華,其深層動機,未嘗不是在向中方尋求一個具體的答案。

而通過這三場會議,中方也已經當面闡述了利害,給出了中日關係後續發展的方向。但具體路該怎麼走,仍然取決於日本那邊。即便有了明確的方向作為指引,但執行的決心跟力度都不到位的話,很容易受到第三方的干擾,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必然非常彆扭。

至於這幾場會議下來,日本能不能把握住中方釋放的信號,就看林芳正回去後,日本對華風向會不會有所變化,又如何通過具體外交政策的細微調整反映出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