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大廟角17號,孫禮家是過去有名的大戶人家~

大同日報 發佈 2024-02-27T08:50:37.647063+00:00

大同古城是大同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資源。

大同古城是大同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資源。古都情結紮根於每個大同人的心靈深處。大同日報新媒體編輯部開闢新欄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貴的老照片來講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記憶,記住大同鄉愁。

光陰的故事裡

儘是歲月變遷

在泛黃的老照片裡

總有一段段美好回憶


老照片裡記錄著泛黃的故事

老照片裡藏著每個人的秘密

老照片裡收藏著老大同人的記憶


那些沿街的商店、銀行

菜店、理髮店裡

曾經包容著老大同人的職場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樓

曾經收納著老大同人幾輩人的

平凡生活……

老照片故事 第五十七期

講述人 張海燕

我出生在大廟角17號,在這個院裡我一直住到出嫁,有二十幾年。我們院是個坐南朝北的兩進院,里院住著三戶,外院住著七戶。這個院是孫禮家的院子,剩下的我們都是外來戶。孫禮家住外院上房,我家先是住在里院東房,說是一間半其實才十三平米。現在想想那時候的居住條件真差啊!一進門就是一個灶火,挨著就是風箱,然後是炕。順著後牆根擺著一個碗櫃和一個立櫃,兩把椅子和臉盆架,加上水瓮就已經是滿滿當當的了。就這麼點地方還要住全家(父母,兩個哥哥、我和弟弟)六口人,實在是擁擠的很。好在我爸常常出差不在家,到我出生的時候我大哥(我大哥比我大十六歲),已經外出到貴州上技校了。後來,西房巧梅家搬走了,她們住的房空了下來,那時候也沒人管,我家就占上了,算是又多了一間住房。

原來的院子非常寬敞,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我們這一茬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原來的小房住著不方便了,人們開始自己想辦法。大的房子沒地方也沒錢蓋,最常見的是在自家的屋檐下接出一截,也就不到兩米寬,盤個灶火做做飯。搭小房的材料都是撿的,非常簡陋,今天做點明天做點,看找的建築材料的情況逐步完善。我家剛蓋上小房時連窗戶都沒有,下雨還漏呢!也有人家有辦法能找上東西,搭個稍寬點的地方,放個小床可以睡人。受夠了住小破房的苦,等我到找對象的年齡,心裡想著先不管別的,先得看看他家有沒有房。我真是住破房子住怕了!


出了街門,斜對角就是大廟,「大廟」是過去的叫法,也就是現在的關帝廟。當時大廟裡是工讀二中,大廟的對面也就是現在戲台前那一片算是工讀二中的操場,立著兩個籃球架子。當年沒有戲台,現在的戲台是古城改建的時候從皇城街搬去的。從我家的後窗戶看去,操場上的活動一覽無餘。這個操場也是我們小朋友們玩耍的好地方,我小時候學騎車就是在這兒學會的,我媽常常站在後窗戶前看我練騎車。

我們院裡住的人雖然多,但十分團結。孫禮一家對我們院裡的人也非常友好,他自己是個挺有名的中醫,院裡的人誰家有點什麼事情孫禮都要搭把手幫一幫。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兄弟三個天天晚上都在一起學習中醫。夏天,就在當院拴一個大圓盤子的燈,放個小桌子湊在一起看書;天冷了,搬回家裡學習,從不間斷。那會兒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我們都傻乎乎地不懂得學習。後來孫家老二到纖維廠當了醫生,老三到鋼廠當了醫生,真正讓人看到「知識改變命運」。

孫禮家是個老大同的大戶人家,過年的時候他們家搬出火鍋在院子裡點,我們都沒見過這是啥東西,圍著一圈觀看。我們這些人家當時都很不富裕,只能吃飽窩窩頭,供應的那點細糧能蒸個饅頭,過年吃點肉就不錯了,哪見過這陣勢,真好比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般。過了多少年我父親去世以後,我給我媽過生日才真正的吃上了一回火鍋。

那會兒日子雖然過得不富裕,每到過年也是要刷房、泥灶火、貼窗花、壓粉條、蒸饅頭。沒啥別的零食吃,我媽到外面買二斤瓜子用頭巾包著回來。我家還好不用挨個分,別的家裡給每個孩子都要分成小份,各自保存。買上一板鞭炮,事先放在炕席底下烘乾,為的是放起來更脆、更響。到了臘月,我的哥哥們就開始忙起來,大哥在外地工作,二哥就是挑大樑的。我二哥特別心靈手巧,家務活兒他幫我媽幹得最多。還不知道在哪兒學會了做飯,過年燒個肉呀、炸個丸子呀都是他的事。每到這個時節,院裡的人都圍著我二哥看他幹活。他幹得越發起勁,做得又快又漂亮。二哥不僅會做飯,還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兒。他也沒有經過師傅指點,就是憑一本裁縫書,什麼時興的喇叭褲、直筒褲,我二哥都會做。有一陣兒風靡警藍褲,二哥給我做了一條,穿出去可讓人羨慕了!還有假領子,給我做過好多。二哥不僅給我做,我的好同學好朋友們也沒少給做。家裡地方小,我家的縫紉機就在炕上放著,軋衣服就在炕上軋。軋完了衣服的縫紉機用單子和被子垛疊在一起整整齊齊的,顯著家裡乾淨利落。

▲張海燕曾經住過的院子,地方還是那個地方,但院門的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式了,門牌號數也不是原來的了。

古城改造後我們住過的院子還在,不過已經翻新了,門牌號也不是大廟角17號了。在我看來和我們原來住的時候太不一樣,我還是覺著原來的院子更親切、更接地氣,一走到那兒就能勾起許許多多的回憶。

現在的生活實實在在地不知道比原來好了多少倍,住的房子寬敞明亮,過去想都想不出來的事情如今成了稀鬆平常。不過回頭想想,過去的日子也特別的溫馨、充實,有著許多現在沒有的感覺。現在的日子是好,可也不能忘了原來的苦日子,沒有苦真覺不出甜,只有這樣才能珍惜當下。

大同資深攝影人陳雁秋先生拍攝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為老大同人,他為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貴的影像,為我們記錄下老街古巷的點點滴滴。同時,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裡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這個地方您熟悉嗎?如果您與這個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來,請在留言區寫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給我們。

投稿郵箱:hy1200@126.com


策劃 賀英

責編 菅雨婷

審核 鄧琳

監製 楊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