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時,苻堅為何對周邊環境噤若寒蟬,又是什麼促成了潰敗?

鈞儒說史 發佈 2024-02-27T10:07:46.829616+00:00

苻堅還為我們留下了「草木皆兵」這一典故,當時他為什麼會對周邊環境噤若寒蟬,又是什麼促成了前秦的潰敗呢?


在東晉時期我國北方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直到前秦雄主苻堅的出現才終結了北方群雄割據的狀態,建立了強大的帝國。

此後苻堅將目光投向了南方的東晉政權,並調動全國兵力發動了著名的淝水之戰,但在此戰中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前秦卻被殺得大敗。

苻堅還為我們留下了「草木皆兵」這一典故,當時他為什麼會對周邊環境噤若寒蟬,又是什麼促成了前秦的潰敗呢?



在苻堅統一北方之後,其擁有了數倍於東晉的土地和人口,而且當時中國北方的農業基礎也要優於江南地區,這讓苻堅有能力召集近百萬兵馬投入此次戰鬥。

當時前秦採用的軍事制度是廣泛徵兵制度,即在全境範圍內從每十個成年男丁中抽調一人入伍,這種制度保障了前秦的軍隊數量,同時也兼顧了農業發展的需求。

前秦皇帝苻堅

按理說士兵在進入軍隊後理應接受一定的軍事訓練,但當時苻堅急著畢其功於一役,想要立即吞併東晉。

這讓其徵兵得來的士兵很快就被其投入戰場之上,他們並沒有掌握基本的軍事技能,這令前秦軍隊的戰鬥力存在較大隱患。

古代軍隊

另一方面雖然前秦徵調了數十萬人投入戰鬥,但由於古代交通不便,因此真正達到淝水戰場的士兵僅有二十餘萬。

其中有過戰鬥經驗的士兵寥寥無幾,張蚝、梁成等名將的部曲雖久經沙場,但他們此前不久剛剛在蜀地經歷了一場惡戰,此時也是兵困馬乏,這讓前秦軍隊的戰鬥力難以得到保證。

東晉名將謝玄

反觀東晉則完全不同,當時東晉投入戰場的士兵為謝玄組建的北府兵,這些士兵大多由徐州兗州一帶的百姓組成。

在桓溫掌權的時候,他就發現這裡的百姓善於戰鬥,並有成立專門部隊的構想,但後來其離開了這裡,這一提議便被擱置下來。

古代士兵

直到謝玄主管軍事後,才成立了由徐州、兗州人士組成的北府兵,和前秦軍隊不同,北府兵中大多都是職業軍人,他們平日裡會接受專業的軍事訓練,這讓他們都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精銳部隊。

相較於前秦軍隊,北府兵中的絕大多數成員在淝水之戰前都已在軍中服役多年,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

八公山風景

而且北府兵的軍官結構也相對穩定,將領們對於士兵較為熟悉,這讓他們在大戰中可以保持較高的紀律性,和前秦軍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一點從「草木皆兵」這一典故中也可以得到印證,當時苻堅在趕到戰場後,發現東晉軍隊行伍整齊,紀律嚴明,這和自己麾下的前秦軍隊產生了鮮明的區別。

古代戰場

他恍惚間覺得八公山上紋絲不動的草木也像是東晉的軍隊一般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也讓苻堅第一次對戰爭前景產生了擔憂。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前秦軍隊中最精銳的騎兵在平原上才能發揮他們的最大威力。

但淝水之戰的主戰場地形複雜,河流密布,這給不善水戰的前秦軍隊造成了不少困難,而東晉士兵則對水戰十分熟悉,這也是後來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



苻堅發動淝水之戰時動員了全國上下所有的可用兵力,就連遠離戰場的涼州地區都派出了大量的軍隊,這讓前秦在軍隊數量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由於古代交通不甚發達,因此這些士兵想要集中到前線需要不少時間,在苻融的先頭部隊到達戰場的時候,涼州的軍隊才剛剛到達咸陽,這讓前秦能夠用於戰鬥的軍隊數量較為有限,只有二十五萬人左右。

前秦名將慕容垂

而東晉方面由於需要應付慕容垂等人在荊州方向的進攻,他們能夠投入東線戰場的軍隊只有七八萬人,數量只有前秦的三分之一左右。

當時東晉將領針對戰爭方案進行了討論,他們一致認為必須儘快擊潰前秦的先頭部隊,否則等到前秦主力集結完畢,他們便無力回天了。

咸陽

前秦方面的想法也和他們不謀而合,雖然他們可以等待主力齊聚,但這會讓他們背負上沉重的後勤壓力。

苻堅認為僅憑先頭部隊前秦也足以擊潰東晉在淮河一帶的防線,只要能進入淮河以南,他們就可以安心等待後續軍隊的到達,一舉攻過長江了。

苻融塑像

東晉方面在考慮之後認為雖然他們可以在前秦軍隊渡江時發起進攻,對他們造成殺傷,但一旦讓前秦渡河成功並建立陣地。

那麼淮河防線就將名存實亡,因此他們選擇主動渡江作戰,力求衝散前秦的陣型,直接將其盡數擊潰。

東晉時期版圖

但彼時前秦軍隊緊挨河岸紮寨,東晉軍隊渡江時必然遭受襲擊,縱使強渡成功也沒有足夠的空間列陣整兵。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謝玄特地給前秦先頭部隊指揮官苻融送去了一封信,表達了不願與前秦彼此對峙消耗,想要正面交鋒的想法。

淝水古戰場遺址

謝玄表示只要前秦能夠將部隊稍稍後撤,他就會派東晉部隊渡江列陣,然後和前秦一決雌雄,苻堅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召集軍官進行討論。

大家都認為前秦可以趁著東晉渡江之時發起偷襲,即使偷襲不成讓他們渡江成功也無法抵擋重甲騎兵的威力,因此主張接受這一建議。

當時在前線擔任總指揮官的苻堅和苻融此前並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他們覺得東晉這是在主動求敗,完全沒有看出敵人的真實意圖,這最終也令他們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



苻堅隨後派使者告知謝玄,表示前秦軍隊願意後撤為東晉留出登陸空間,隨後其便開始調動軍隊後撤。

在得到消息後東晉將領們便開始關注前秦軍隊的動態,他們想在前秦軍隊完成後撤前搶先渡河,然後趁敵人立足未穩展開攻擊,由於此次進攻留給他們重整軍陣的時間十分有限,因此東晉方面只派出了八千精銳參加這次突襲戰。

淝水之戰示意圖

前秦方面也預料到東晉可能會展開偷襲,他們計劃在開始後撤時便預留一支騎兵部隊阻擊東晉渡河作戰。

但令苻堅沒有想到的是,由於前秦士兵缺乏訓練,他們在接到後撤命令後陣型就變得混亂不堪,而苻融又沒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這讓他無法恢復軍隊秩序,整個前秦軍隊幾乎變成了一盤散沙。

古代戰爭場面

東晉方面看到這一場面後,立即派出八千名士兵渡河,在登陸後他們立即開始列陣,並向前秦軍隊發起了進攻。

苻堅和苻融此時正在努力恢復軍隊的秩序,他們也曾試圖派出騎兵攻擊東晉士兵,但淝水之戰的戰場較為狹窄,並沒有給騎兵預留出從側面衝鋒的距離,這讓前秦的騎兵只能正面沖向敵人的軍陣,這令他們的戰鬥力大大降低。

氐族騎兵

更重要的是,在騎兵發起衝鋒之前,他們需要先穿過潰退的前秦軍隊,這讓他們的列陣時間大大增加,衝鋒距離則嚴重縮短,很多騎兵還沒等列陣完成,敵人就已經殺到了面前,失去了機動優勢和衝擊力的騎兵並不是北府兵的對手,前秦的這支王牌軍隊在此戰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和前秦的混亂相比,東晉士兵在此次戰鬥中保持了極高的紀律性,這除了因為他們訓練有素,配合默契之外,也和其人數較少有關。

東晉大敗前秦

古代戰場上的命令主要依靠旌旗和樂器來發布,八千人的軍陣是可以接收到有效的指揮信息的,這也讓他們即使殺入前秦軍陣也依然能夠做到令行禁止,發揮出全部的戰鬥力。

在此次戰鬥中,部分東晉將士在沖入前秦軍陣之後便一直高呼「堅敗!堅敗!」,這也起到了擾亂軍心的作用,大量前秦士兵爭先恐後地逃跑,引發了大規模的踩踏事故,這進一步加速了前秦的潰敗。

淝水之戰

此戰之後苻堅放棄了攻打東晉的念頭,盛極一時的前秦也到了崩潰的邊緣,隨著慕容垂、呂光等將領的相繼離去。

前秦帝國變得支離破碎,中國北方再次進入割據狀態,而東晉則得到了難得的喘息之機,因此說淝水之戰是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戰役也是不為過的。

淝水之戰

從此次戰役的過程中,我們也不難看出軍人素質及軍隊指揮能力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苻堅為了儘快統一全國,組建了一支素質較為低下的聯軍。這些無法貫徹將領命令的士兵也成為了前秦潰敗的根源。

與此同時苻堅對於兵力的絕對自信也是其落敗的關鍵,如果他能對軍隊素質多一份關注,也就不會被東晉的軍容嚇得「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了。


參考資料: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晉書》,房玄齡等著,中華書局2014年版;

《資治通鑑》,司馬光著,中華書局2019年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