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地求水」事件,別讓情緒化站隊模糊了是非曲直 | 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評論 發佈 2024-02-27T20:01:23.084289+00:00

要讓事件的判斷回到事實層面,只能依賴於權威、全面、專業的調查來完成。萬畝林場主「跪地求水」一事,仍在持續發酵。

要讓事件的判斷回到事實層面,只能依賴於權威、全面、專業的調查來完成。

2023年3月30日,新京報記者實地探訪林場時,孫國友(左)接受採訪。圖/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 羽木

萬畝林場主「跪地求水」一事,仍在持續發酵。

據新京報報導,4月2日凌晨,寧夏煤業雙馬一礦官微發布與孫國友協商進展情況稱,協商過程中,孫國友提出三點訴求:一是雙馬礦儘快給他提供生活和綠化用水;二是雙馬礦的工程項目優先由他承攬;三是雙馬礦占用他的土地要進行賠償。雙方就以上三個問題進行了初步協商,但未達成一致意見。雙馬一礦表示,將繼續聯繫孫國友,在依法合規前提下協商解決用水事宜。

連日來,隨著輿論持續關注和媒體報導的跟進,「跪地求水」事件背後的更多信息浮出水面,爭議的焦點也不再僅限於孫國友與煤礦方面的糾紛。包括當地村民對孫國友植樹治沙動機的質疑,環保組織對荒漠植樹科學性的疑問等一系列問題,都在短時間內牽扯進來。一時間,事件的真相更顯撲朔迷離。

不過,疑問再多,也要一個一個解。首先應該看到,此事的核心焦點還是在於孫國友方面與煤礦之間的糾紛。綜合之前的媒體報導、裁判文書等信息可以判斷,雙方在供水、占用林地等方面的爭議其實已持續多年。

而且,按照孫國友的說法,他和煤礦之間也簽訂了供水協議。據此,雙方之間的糾紛到底是如何造成的,為何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處理,究竟由誰來承擔責任,或並不難查明。

當地居民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稱,當地乾旱嚴重,不適合種植經濟林。圖/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需要注意的是,此事中可能並不只涉及民事糾紛。按照此前的媒體報導,若煤礦占用林地、非法排污並損害地下水資源等屬實的話,或還需要承擔更嚴重的法律責任。

那麼,此事在當時是否處理得當,乃至於是否為孫與煤礦方面的糾紛埋下隱患,或需要有一個「回頭看」式調查。也就是說,發展到目前這一步,不宜僅停留在協商的層面。

其次,涉及孫國友治沙的動機問題。根據孫國友的說法,其與當地政府在2003年簽訂了承包合同,在馬家灘鎮承包了萬畝荒沙地,期限50年,「用於生態建設、種樹、種草、經濟林、養殖綜合開發為一體」。

由此不難看出,承包荒沙地的用途是事先明確的,其中就包括「經濟林、養殖綜合開發」,也即其承包荒沙地應該並非是完全的公益行為。

對此,若單純以公益標準來評價孫國友的行為,或難免存在「失真」的風險,也容易放大不必要的動機疑問。真正該關注的是,其承包行為是否真的擴大了綠地面積,產生了生態效益?這是個專業問題,有必要引入專業嚴謹的實地調查。如果只是拿動機說事,恐怕容易模糊此事的焦點。

至於一些環保組織質疑的植樹治沙的科學性,同樣是一個需要謹慎下結論的專業問題。且要指出的一點是,如果說孫國友的做法反倒不利於環保,那與其被媒體和官方封為「治沙能人」,是否構成一種矛盾?

換言之,在孫國友承包荒沙種樹的過程中,是否得到過環保專業上的足夠審視?只有釐清了這些疑問,對於此事的是非曲直,才能有一個更為客觀、公正的判斷。

事件發生後,當地已經採取了一些針對性臨時保護措施。圖/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其實,從承包荒沙,到「跪地求水」,其間經歷了長達20年的時間。此次事件被輿論聚焦後,出現多種聲音,引出多種疑問,乃至可能會因為「歷史原因」而令事件的完滿解決存在複雜性和難度,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而因為事件的關注度空前,越來越多的媒體介入,相關機構和專業組織也參與調查、分析,這對整個事件完整真相的呈現,和相關糾紛的最終化解,可以說恰恰是有利的。

當此之際,各方都需要克制意氣之爭,警惕站隊先行,拿片面的、情緒化的輿論來轉移焦點、模糊是非。要讓事件的判斷回到事實層面,只能依賴於權威、全面、專業的調查來完成。

越是輿論嘈雜,越需要清晰、過硬的調查來定紛止爭,一五一十地查清楚、搞明白,讓法律的歸法律,契約的歸契約,專業的歸專業。當然,包括當地一些村民的疑問,也需要得到一個明晰的解答。

此外,關於此事的處理,還有一個維度不容忽視。那就是,承包了萬畝荒沙地的孫國友,實際也是一位民營企業家。因此,依法依規、客觀公正地調查、處理好此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保護水平的一種測試,同時牽涉民營企業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積極性。

置於當前的現實背景下,當地處理此次「跪地求水」事件,也尤須穩妥、審慎。也希望當地能早日給出權威、全面、專業的調查結論,畢竟當前正是植樹造林的好時候,生態環境建設也等不得。

撰稿 / 羽木(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