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詩閱文游西湖/靈隱天竺(2)/飛來峰

楊爲平511 發佈 2024-02-29T13:43:36.056746+00:00

「倚檻宜聽水,登橋好看山。」這是厲鶚寫靈隱春淙亭的詩句,游訪靈隱,聽水看山,所謂看山,大抵就是游賞飛來峰(靈鷲峰)。飛來峰就是靈隱寺前的那座山峰,與靈隱寺冷泉亭隔澗相對。蘇軾游靈隱寺,曾寫下「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孤。」詩句。

「倚檻宜聽水,登橋好看山。」這是厲鶚寫靈隱春淙亭的詩句,游訪靈隱,聽水看山,所謂看山,大抵就是游賞飛來峰(靈鷲峰)。

飛來峰就是靈隱寺前的那座山峰,與靈隱寺冷泉亭隔澗相對。蘇軾游靈隱寺,曾寫下「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孤。」詩句。

古人看飛來峰之自然景觀,多用一個字——。奇石奇樹奇洞,《靈隱寺志》雲飛來峰:「此峰中空外奇,玲瓏磊塊,說者謂其如矯龍奔象,伏虎驚猿;墮者將壓,翹者欲飛,是也。然未能盡其形容也。其石有竅有罅,有筋有棱,有如手指攢撮者,有如鐵線疏剔者,有如老松皮者,有如蟲蝕者,有如蟻穴湧起者,有如蜂房相比者,有如波浪衝激者,有如凍雲合環者。下本淺土,勢若懸浮,橫豎反側,非人思想之所得及。石色非青非紫,帶白帶綠。石隙生樹木,甚老甚瘦,輒有無根藤附之。秋有紅葉,艷若布錦。坐冷泉亭望去,迥出世外。

元人陳孚(剛中)《飛來峰》詩:

「寒峰插天出,玲瓏萬菡萏,微風起松際,怪石勢搖撼。

上有百尺松,幽花綴紅糝。野猿忽躍出,滴下露千點。

回首冷泉亭,天鏡光灩灩……」

明人黃省曾《飛來峰》詩:

「洞室曲仍曲,峰椒奇復奇,賦華形不似,游習勝還迷……」

清代靈隱寺高僧晦山戒顯《飛來峰》詩:

「何代飛來此,空濛郁亂青。千奇靈鷲石,一碧冷泉亭。

壁破盤螺髻,幢高涌梵經,有僧孤頂住,夜半火浮星。」

飛來峰中多奇洞,如如龍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兩洞口同一洞室)、呼猿洞、香林洞等,各代文人多有詩詠。

北宋•郭祥正《和楊公濟錢塘西湖百題*其六十六*龍泓洞》

「洞口無凡木,陰森夏亦寒。誰知一泓水,曾有老龍蟠。」

宋•楊蟠(公濟)《龍泓洞》:

「六月千里旱,偷泉心亦卑。不煩山老祝,神物久無思。」

北宋•郭祥正《和楊公濟錢塘西湖百題*其六十一*香林洞》:

「幽香來近遠,此洞接蟾宮。欲借飛翰去,聊乘桂子風。」

宋 • 楊蟠《香林洞》:

「百年樵斧外,留得掛寒猿。不奈西溪水,流香出洞門。」

宋•楊蟠《呼猿洞》詩:

「青松懸絕澗,日夜白猿吟。掌握多相就,安知世上心。」

宋•董嗣杲《呼猿洞》詩:

「小隱靈山莫計年,此猿清嘯洞門前。當時不有胡僧喚,今日應無野跡傳。

寒掛枯條申右臂,晚藏碧樹憶西天。雲岩煙谷多遺種,月下三聲醒客眠。」

清•王又曾《山中雜詩》:

「初旭微烘射旭洞,綠雲濃抹歸雲葊。直須買斷翠微路,築室虎林山澗南。」

而飛來峰的文化傳統與人文景觀,其特點也可用一個字——。首先,飛來峰之名的由來,與佛國有關。《靈隱寺志卷一*開山始跡》云:「東晉咸和三年,竺僧(印度僧人)慧理游至武林,見飛來峰而嘆曰:『此為天竺靈鷲峰小嶺,不知何代飛來?』」又雲慧理見人們不信,以此峰有黑白兩猿為證,呼之,果有兩猿立出。因此名此峰為飛來峰,一名靈鷲峰,又名小朵峰(天竺靈鷲峰小嶺之名)。慧理也在此連建五剎(一說十剎),是佛家在靈隱一帶的開山祖師。我不太喜歡這個傳說,總覺得《靈隱寺志》的這個記載,在細究之下,反而是「出家人也會打誑語」的鐵證。至於靈隱一帶的開山之人,其實早在遠古,就有道家選擇隱居於此,而據《水經注》載,漢代的吳郡錢塘縣舊治亦在武林山(靈隱山),而今日杭州的主城區在當時或還是一片澤國。

關於此峰從靈鷲飛來的傳說,人們或信或不信、或半信半疑。

北宋僧人釋德洪《飛來峰》,本意對山峰飛來飛去是不信的,詩云「頗怪胡阿師,乃作去來想。」胡阿師,應是指天竺僧慧理。

「意行忽出門,欲留聊植杖。雲開飛來峰,巋然眉睫上。

氣勢欲翔舞,秀色無千嶂。萬物皆我造,何從有來往。

大千等毫末,古今歸俯仰。心知目所見,皆即自幻妄。

如窺鏡中容,容豈他人像。頗怪胡阿師,乃作去來想。

此意果是非,一笑聲輙放。且復臨冷泉,舉手弄清漲。

宋*胡仲弓《飛來峰》詩云:

「山染西湖水漾青,孤高長對冷泉亭。飛來何不飛將去,空與山僧作畫屏。」詩中「飛來何不飛將去?」句,我的理解,是對飛來峰從外地飛來的說法持質疑態度的。

大多數人似乎對飛來峰的飛來不置可否,只是希望飛來峰不再飛走。

南宋 • 朱繼芳題《飛來峰》詩:有「飛來莫去休」句。

「元是西天住,飛來莫去休。未憑仙佛國,好似帝王州。

彼樹亦如寄,吾生應更浮。白猿呼不應,松露滴獼猴。」

明*徐憎《飛來峰》詩,有「風起還愁飛欲去」句:

「竺僧到此忽停筇,曾在西天見鷲峰,香水海中留過影,妙高山頂透來龍。

天生佛石苔攢髻,洞中神猿壁掛松。風起還愁飛欲去,武林雲護幾千重。」

飛來峰的人文景觀也是以佛為主,那是因為飛來峰岩石上遍布五代以來的佛教石窟造像,多達三百四十餘尊,是我國江南少見的古代石窟藝術瑰寶。所謂「有石皆成佛」、「千佛身生岩面面」也。

明王弘誨《飛來峰》詩:

「飛來何處峰,陰洞鎖重重。有石皆成佛,無山不是松。

林棲聞法鳥,壑隱聽經龍。大地皆如幻,無論去住蹤。」

連鳥鳴都是在說佛法,水聲如壑龍在念經。

明•鍾惺《飛來峰(有引)》詩:

「飛來峰者,峰飛來,界處靈隱、天竺間者也。內靈外朴,變幻千端;橫闊豎高,據蟠兩寺。去乘願力,如隨一錫飛來;住值機緣,曾喚雙猿使出。有石皆佛,莊嚴數過恆沙;無洞不僧,梵誦聲流燈缽。心起怖驚,詩存悲仰。

何處中宵失此峰,風雷相送鬼神從。隨方所止原無擇,有地誰除恰可容。

千佛身生岩面面,一燈影出洞重重。誦余耳往聲來際,同食難分兩寺鐘。」

不過,明代的一些文人,對飛來峰的佛像持否定態度,如文學家袁宏道在《飛來峰小記》中先贊飛來峰之石:「湖上諸峰,當以飛來峰為第一。峰石逾數十丈,而蒼翠玉立。渴虎奔猊,不足為其怒也;神呼鬼立,不足為其怪也;秋水暮煙,不足為其色也;顛書吳畫,不足為其變幻詰曲也。石上多異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前後大小洞四五,窈窕通明,溜乳作花,若刻若鏤。」接著寫飛來峰佛像,則筆鋒一轉,批評道:「壁間佛像,皆楊髡所為,如美人面上瘢痕,奇醜可厭。」明人張岱《西湖夢尋》亦說:「……且楊髡沿溪所刻羅漢,皆貌己像,騎獅騎象,侍女皆裸體獻花,不一而足。田公汝成錐碎其一;余少年讀書岣嶁,亦碎其一。」

袁宏道與張岱文中的「楊髡」,真名叫楊璉真迦,元代的西域僧人,曾任元朝的江南佛教總管,楊髡(禿頭)是後人送其的綽號,史載此人在江南做了許多壞事,不僅挖了南宋皇陵,還到處掘墳盜墓,搜刮寶物,欺男霸女;人們恨極了此人。而飛來峰佛像的鑿刻熱潮,恰是楊髡任江南佛教總管一職時,所以一些明代文人以為飛來峰石佛像大多在楊髡授意下鐫刻的。按張岱的說法,很多佛像就是按楊髡的胡人之貌鐫刻的,所以明代的文人,為表示政治正確,見到飛來峰上石佛像是胡人相貌的,便以為就是楊髡像,必毀之而後快。張岱說,寫《西湖遊覽志》的田汝成曾毀過一佛像,張岱少年在靈隱讀書時亦毀碎過一個石佛像。以當今保護文物的觀念來看,他們當時毀壞佛像的做法,未免有點衝動與極端。而明清文人寫飛來峰詩詠,亦很少提及飛來峰的石佛像。

與冷泉亭同樣,古人關於飛來峰的詩歌也不計其數。選幾首吧,各有好句與妙想。

南宋*董嗣杲《飛來峰》:

「理公著腳五峰前,樹石蒼浮滴翠涎。因指何年飛到此,曾棲中竺悟來禪。

一猿可驗為靈鷲,萬古無言有冷泉。今日共知遺蹟勝,隱名卻有許由傳。」

許由:上古(堯舜時)賢人,傳說曾隱居武林山,故山又有靈隱之名。

南宋*周密《飛來峰》:

「九里松香古寺邊,嶺雲深處涌青蓮。何年佛始入中國,此日山移自五天。

僧定白猿吟夜月,客游蒼鷲舞秋煙。幽人最怕山歸去,自宿空亭聽冷泉。

宋末元初 • 林景熙《飛來峰(原註:在武林。)》

「何年移竺國,秀色發稜層。清極不知夏,虛中欲悟僧。

樹幽嵐氣重,泉落乳花凝。猶憶烹茶處,閒來話葛藤。

明•郭諫臣《游飛來峰》:

「中天飛下青芙蓉,峭壁巉岩千萬重。仙境霞明金錯落,洞天雲露玉玲瓏。

古藤亂系將崩石,老檜雙扶欲墮峰。海上三山何處是,恍然此地或相逢。」

明*朱袞《飛來峰》:

「每怪青山行不動,誰傳靈鷲遠飛來。地幽合得芙蓉朵,神異真疑鬼物胎。

碧玉洞虛留日月,黃金世近拱樓台。年來悟得推移訣,時把乾坤運一回。」

「時把乾坤運一回」的推移訣,用現在的話來說,大抵就是出門旅遊吧;用《易經》語,即觀國之光。看山聽水,靈隱飛來峰確是不錯的選擇,只是近期此地人山人海,過於熱鬧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