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多瓦為何「拋棄」摩爾多瓦語,將官方語言改為羅馬尼亞語?

環球情報員 發佈 2024-03-01T11:28:22.731013+00:00

摩爾多瓦議會宣布更改官方語言名稱。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互為鄰國,兩國的民族、語言同根同源,有著共同的悠久歷史。

2023年3月,摩爾多瓦議會通過決議,將該國官方語言名稱從「摩爾多瓦語」調整為「羅馬尼亞語」,摩爾多瓦全部法律條文中的語言名稱將全部更改為「羅馬尼亞語」。


▲摩爾多瓦議會宣布更改官方語言名稱


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互為鄰國,兩國的民族、語言同根同源,有著共同的悠久歷史。


19世紀初,俄國將摩爾多瓦吞入腹中,自此改變了當地歷史文化發展脈絡。


▲摩爾多瓦民眾:羅馬尼亞人!羅馬尼亞語!


19世紀至今的兩百年中,摩爾多瓦地方語言的命名,成為俄羅斯與羅馬尼亞地緣博弈的重要內容,更是造成摩爾多瓦內部衝突的主要原因。


蘇聯解體後,獲得獨立的摩爾多瓦成為羅馬尼亞與俄羅斯地緣爭奪的焦點之一,摩爾多瓦語的命名之爭愈演愈烈。


摩爾多瓦語和羅馬尼亞語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圍繞摩爾多瓦官方語言命名,羅馬尼亞(以及背後的歐盟)與俄羅斯之間又展開了怎樣的較量?


▲夾縫中的摩爾多瓦




一、碎裂的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兩國主體民族同根同源,其共同祖先被稱為達契亞人。


公元106年,羅馬帝國征服了多瑙河下游北岸地區,這裡是達契亞人世代居住的地方。


先進的羅馬文化很快融入了達契亞人的生活,大量信仰基督教的羅馬移民進入此地,他們與達契亞人融合形成了如今的羅馬尼亞-摩爾多瓦民族,羅馬人的官方語言拉丁語則滲透進達契亞語中,形成了如今的羅馬尼亞語。


▲達契亞


公元271年,國力衰退的羅馬帝國放棄了達契亞。但大批羅馬移民選擇留在這裡,達契亞保留了濃厚的羅馬文化元素。


4世紀後,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相繼從中歐和東歐侵入羅馬尼亞,試圖填補羅馬帝國走後的權力真空。


在異族的入侵和劫掠中,羅馬尼亞分裂成多個封建小國,依附於鄰近的日耳曼、斯拉夫政權。


10世紀後,斯拉夫語系在巴爾幹半島奠定優勢地位,形成了塞爾維亞語、克羅埃西亞語、保加利亞語等多種語言。


在眾多斯拉夫國家和斯拉夫語言的「包圍下」羅馬尼亞語雖然採用斯拉夫語的西里爾字母表記,但也保留了濃重的拉丁語色彩,是巴爾幹半島上唯一的羅曼語族(包括法語、西班牙語等)語種。


▲歐洲語言地圖


羅馬尼亞所處的巴爾幹半島是亞歐交通要衝,拜占庭、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國相繼在此崛起。


14世紀後,羅馬尼亞地區形成了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特蘭西瓦尼亞「三足鼎立」的局面,而羅馬尼亞語是維繫三國的重要紐帶。


到16世紀初,強大的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這兩國淪為土耳其人的附庸,稱為多瑙河兩公國,而特蘭西瓦尼亞則依附於匈牙利。


羅馬尼亞地區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北部,18世紀奧斯曼帝國衰落後,崛起中的俄國將目光瞄向多瑙河兩公國,試圖奪取該地並將其作為進入巴爾幹半島的橋頭堡。


▲大國相爭


1791年,俄國在第六次俄土戰爭中擊敗奧斯曼帝國,俄國除了割占克里米亞和喬治亞等地,還獲得了德涅斯特河左岸(今摩爾多瓦東部),將手伸進了羅馬尼亞地區。


1806年,俄國再度擊敗奧斯曼帝國,迫使土耳其人割讓了德涅斯特河與普魯特河之間約4.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這片土地原屬摩爾達維亞公國(奧斯曼帝國附庸),俄國占領後稱該地為「比薩拉比亞」。


▲比薩拉比亞


俄國占領之初,比薩拉比亞生活著20餘萬羅馬尼亞人。但俄國將這些羅馬尼亞人改稱為摩爾多瓦人(摩爾多瓦既摩爾達維亞的羅馬尼亞語發音),他們口中的羅馬尼亞語東北部方言也變成了所謂的「摩爾多瓦語」(以下簡稱摩語)。


俄國此舉是人為的在文化上將比薩拉比亞同羅馬尼亞其他地區分割開來,削弱比薩拉比亞的離心力。


1806至1824年,俄國在比薩拉比亞進行所謂的歐洲文化和東正教復興,意圖消除奧斯曼統治時期的伊斯蘭色彩,摩爾多瓦語的發展受到保護,在比薩拉比亞地區與俄語並列為官方語言。


▲俄國西進


摩語的春天沒有持續太久,隨著俄國統治的鞏固,1829年,時任比薩拉比亞總督的米哈伊爾·沃倫佐夫頒布法律,禁止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摩語,摩爾多瓦人其他的自治特權也先後被收回。


與此同時,大量俄羅斯族人進入比薩拉比亞,摩爾多瓦人的比重被不斷稀釋,俄語開始強勢進入摩爾多瓦。


大量城市中的摩爾多瓦人開始改說俄語,就連摩語使用度較高的農村地區,摩語中也出現了大量俄語詞彙。


▲被斯拉夫語言包圍的羅馬尼亞語


18世紀末,在西方啟蒙運動影響下,羅馬尼亞地區產生了阿爾迪亞學派,旨在科學論證羅馬尼亞語言及文化的「拉丁化起源」,提倡用拉丁字母表記羅馬尼亞語。關於羅馬尼亞語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堅定了羅馬尼亞民族的自信心。


「羅馬尼亞」就是在這一時期正式成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稱謂,意為「羅馬人的土地」。


19世紀中葉,大量的羅馬尼亞語報刊推動了羅馬尼亞民族意識的覺醒。奧斯曼帝國的衰落也為羅馬尼亞的統一和獨立提供了契機。


▲不同字母的表記


1859年,奧斯曼控制的多瑙河兩公國聯合成立羅馬尼亞公國。此時的巴爾幹局勢波譎雲詭,羅馬尼亞西北方的奧地利帝國在1867年改組為奧匈帝國,並且繼續控制羅馬尼亞人聚居的特蘭西瓦尼亞,而向巴爾幹擴張成為奧匈帝國的國策。


為了徹底擺脫奧斯曼帝國的控制,同時防止奧匈帝國的覬覦,羅馬尼亞選擇投靠在宗教、語言上相近的俄國。


俄國為了拓展在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於1878年協助羅馬尼亞徹底獨立。


1881年,羅馬尼亞王國成立。羅馬尼亞政治上的選擇也讓斯拉夫語言繼續影響羅馬尼亞語言的發展。


▲羅馬尼亞獨立


19世紀末,考慮到拉丁語是羅馬尼亞語的重要源頭,羅馬尼亞將國語的表記文字由西里爾字母改為拉丁字母。


雖然羅馬尼亞與比薩拉比亞地區的民族語言在表記字母上出現分化,但俄國的文化影響依然強大,羅馬尼亞語與摩爾多瓦語仍未產生明顯區別,二者幾乎處在同一發展狀態中。斯拉夫詞彙在其中占40%,拉丁、土耳其語詞彙均占20%左右。


▲如今拉丁語詞彙是羅馬尼亞語最重要的來源




二、普魯特河


語言是維繫民族認同的重要外在因素,從19世紀末開始,獨立後的羅馬尼亞將羅馬尼亞語列為國語,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則希望同樣講羅馬尼亞語的摩爾多瓦能夠併入羅馬尼亞。


俄國為了保證比薩拉比亞地區的穩定,開始壓縮摩爾多瓦語的使用空間,並試圖徹底將該地區「俄語化」,俄語學校遍地開花。


▲俄國


俄國的行為引起了摩爾多瓦人的抵制,羅馬尼亞語的命名和使用也成為俄羅兩國爭執的焦點問題。但由於兩國實力差距懸殊,到一戰爆發前這一問題並未掀起太大的風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俄組成協約國集團,對抗德奧主導的同盟國,羅馬尼亞則保持中立。


▲一戰爆發


俄軍在東線戰場表現不佳,最終在1917年相繼引燃了兩場國內革命,特別是十月革命後,無產階級在俄國建立蘇維埃政權。由保皇黨等勢力不肯接受失敗,他們組成白軍與蘇維埃紅軍對抗,俄國內戰爆發。


俄國的內戰讓羅馬尼亞看到了奪回比薩拉比亞的可能,恰逢比薩拉比亞的親羅馬尼亞勢力組建自治政權「國家會議」,在「國家會議」邀請下,羅軍進駐比薩拉比亞。


▲羅馬尼亞軍隊


蘇俄紅軍需要集中力量對抗國內白軍以及入侵的同盟國軍隊,羅馬尼亞趁機在1918年徹底吞併了比薩拉比亞。


不久後奧匈帝國因戰敗而解體,羅馬尼亞又吞併了特蘭西瓦尼亞,自羅馬帝國後的近2000年後,統一的羅馬尼亞國家首次建立,民族主義者推崇的「大羅馬尼亞」願景實現。


為了消弭俄國此前100餘年的統治印記,羅馬尼亞取消了所謂的「摩爾多瓦語」稱謂,只承認其羅馬尼亞語方言地位。


▲大羅馬尼亞


1920年,羅馬尼亞政府下令,將比薩拉比亞地區羅馬尼亞方言通用的西里爾字母,按照羅馬尼亞國內標準統一更改為拉丁字母。


羅馬尼亞在加大民族語言教育支出的同時,不斷削弱俄語在比薩拉比亞的影響,取消了俄語在當地的官方語言地位。


1922年蘇聯成立後,隨著國內局勢的穩定,蘇聯開始騰出手來處理比薩拉比亞領土問題。羅馬尼亞不肯放棄對比薩拉比亞的主權,蘇羅談判始終無法取得成果。


1924年,蘇聯在與比薩拉比亞接壤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區成立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摩爾達維亞即摩爾多瓦的俄語發音),為日後條件成熟時奪回比薩拉比亞埋下伏筆。


▲摩爾達維亞


蘇聯的一系列舉動引起了羅馬尼亞的不滿,1938年,羅馬尼亞徹底關閉了比薩拉比亞的全部俄語學校,當地人禁止說俄語,大量俄語書籍被焚毀。


蘇羅圍繞比薩拉比亞爭執不下的同時,德國在希特勒領導下再度武裝,隨著德軍1939年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羅馬尼亞為了免遭蘇聯入侵,選擇與英法等國結盟。1940年,當納粹德軍橫掃西歐之際。蘇聯利用羅馬尼亞因其盟國敗亡而孤立無援的時機,迫使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兩塊領土。


▲領土分割


羅馬尼亞無力反抗,北布科維納和南比薩拉比亞被併入烏克蘭加盟共和國。比薩拉比亞大部與摩爾達維亞合併,升級為蘇聯一級加盟共和國。


1940年8月,摩爾多瓦最高蘇維埃決定普及俄語教育,摩語書寫方式也由拉丁字母改為基里爾(俄文) 字母。蘇聯有意讓少數民族學生儘快掌握俄語,使摩語向俄語靠攏。


德國入侵蘇聯後,羅馬尼亞為了奪回領土,選擇與德國結盟。但羅馬尼亞顯然站錯了隊,隨著蘇聯對德國展開反擊,羅馬尼亞本土也被蘇聯占領。二戰結束後,羅馬尼亞成為蘇聯領導下的蘇東集團的成員,而比薩拉比亞作為戰利品,繼續被蘇聯控制。


▲蘇德戰爭


冷戰期間,羅馬尼亞不敢在領土問題上同蘇聯發生直接對抗,但這並不意味著羅馬尼亞就此放棄了比薩拉比亞。在羅馬尼亞的官方表述中,自始至終稱摩爾多瓦人的語言為羅馬尼亞語。


蘇聯則實行了咄咄逼人的語言政策,在摩爾多瓦推廣俄語教育並限制摩爾多瓦語的發展。


1941年,摩爾多瓦首府基希訥烏有摩語學校33所,到1952年全市僅剩1所摩語學校。蘇聯意圖藉此試圖培植一種微妙的、本土化的摩爾多瓦民族身份,以保障蘇聯西部邊界的安全。


▲羅馬尼亞語分布區


為瓦解民眾對羅馬尼亞民族的認同,蘇聯向摩爾多瓦人灌輸「摩爾多瓦語不是羅馬尼亞語,摩爾多瓦人也不是羅馬尼亞人」的思想,並強制使用西里爾字母書寫摩語,凸顯其與羅語的差異。這些政策激起了摩爾多瓦文化界的強烈不滿。


摩、羅兩國學界一致認為,「摩語」並不具備作為一門獨立語言的基本特徵,它只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名稱,所謂摩語不過是「用俄文書寫的羅語」。


▲冷戰對抗


摩爾多瓦科學院將摩語看作羅語的一種次方言,羅馬尼亞科學院編纂的《羅馬尼亞語百科全書》則指出,摩語是蘇聯為分化羅馬尼亞民族而提出的虛假概念,毫無科學依據。


蘇聯與羅馬尼亞就此問題展開長時間論戰,這場「口水戰爭」一直持續到蘇聯解體。


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因實力衰退放鬆了對各加盟共和國語言政策的控制。1989年8月,摩最高蘇維埃通過《國語法》,規定摩語為國語,俄語為族際交際語。


但這部法律沿用了「摩爾多瓦語」的稱謂,為該國獨立後長達20多年的國語名稱之爭埋下了隱患。


▲摩爾多瓦是蘇聯境內較小的加盟共和國




三、脫俄入歐


80年代末開始,波蘭、羅馬尼亞等蘇東集團國家相繼發生了政權更迭。蘇東劇變的同時,蘇聯對加盟共和國的控制力不斷下降。


1990年,摩爾達維亞加盟共和國根據羅馬尼亞語的發音,將國名更改為摩爾多瓦。同時採用了和羅馬尼亞完全相同的國旗和國歌。1991年8月,摩爾多瓦宣布獨立,當年年底,蘇聯宣告解體。


▲東歐劇變


摩爾多瓦獨立之初曾實行激進的「去俄羅斯化」政策,積極向羅馬尼亞靠攏。作為民族統一紐帶的語言,再次被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


摩爾多瓦的親歐派試圖與羅馬尼亞合併,可這遭到了親俄派的抵制,仍有大批民眾認為應當保留摩爾多瓦人的身份,合併之事不了了之。


在摩爾多瓦的《獨立宣言》中,將「用拉丁字母書寫的羅馬尼亞語」確立為國語。此舉引發了摩境內俄族民眾的不滿。


摩爾多瓦獨立時總人口430萬,其中俄族為56.2萬,占比13%。摩境內俄族大都居住在城市中,因歷史因素,他們大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或技術工人,對摩經濟發揮著重要影響。


▲獨立時摩爾多瓦族群分布


俄族對摩政府語言政策的抵製造成了摩爾多瓦的分裂,俄族聚居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區更是在俄羅斯駐軍的支持下割據自立。俄羅斯不想喪失對摩爾多瓦的控制,也對其施加了政治和經濟壓力。


▲德左地區


為此,1994年摩爾多瓦的新《憲法》中沿用了蘇聯時期的提法,規定國語為「基於拉丁字母書寫的摩爾多瓦語」,導致《憲法》和《獨立宣言》這兩部具有基本法性質的文件在國語名稱表述上出現分歧。摩爾多瓦國歌也從《醒來吧,羅馬尼亞》改為了《我們的語言》。


此後20餘年,摩爾多瓦國語命名被打上政治烙印,成為「親俄」與「親歐」兩大陣營的標籤。凡稱其為摩語者皆為「親俄派」,稱其為羅語者則為「親歐派」。


▲摩爾多瓦國旗使用羅馬尼亞國旗底色


2001至2009年,執政的摩爾多瓦親俄政黨不僅堅稱國語為摩語,同時積極為俄語謀求「第二國語」地位。


蘇東集團崩解後,羅馬尼亞迅速投入西方懷抱,並且在摩爾多瓦問題上頻頻出擊。其國內也有一股強大呼聲,要求實現羅摩兩國合併。


▲支持統一的民眾


讓摩爾多瓦承認自己是羅馬尼亞人,講的是羅馬尼亞語是統一的第一步。進入21世紀,羅馬尼亞的國力有了提升,與俄羅斯圍繞摩爾多瓦的博弈日趨激烈。


羅馬尼亞首先完善了本國的語言類立法,明確了羅馬尼亞語的國語地位、優化增強了羅馬尼亞語教育體系,同時設立了「羅馬尼亞語日」。


羅馬尼亞加大對摩爾多瓦的援助投入,大量羅馬尼亞資助的媒體在摩爾多瓦紮根,不斷宣傳摩爾多瓦人講的是羅馬尼亞語,每當「羅馬尼亞語日」,大批支持羅摩統一的摩爾多瓦人也會上街慶祝。


▲同根的兩國


2007年羅馬尼亞加入歐盟後,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返觀摩爾多瓦,國土狹小、經濟結構單一,集聚電力等部門的德涅斯特河左岸還割據自立,摩爾多瓦經濟排在歐洲末流。


為了增強摩爾多瓦人的統一認同感,羅馬尼亞專門制定《國籍法》,在1940年之前的羅馬尼亞統治時期就居住在摩爾多瓦的居民,凡會說羅馬尼亞語(摩語),就能獲得羅馬尼亞國籍。


按羅馬尼亞的要求,絕大多數摩爾多瓦人都符合申請國籍的標準。


相對發達的經濟確實吸引了大批摩爾多瓦人申領羅馬尼亞國籍,至2022年已有超過60萬摩爾多瓦人同時保有羅馬尼亞國籍,占摩總人口近20%,其中不乏大批摩爾多瓦親歐派議員。


▲羅摩外交互動


親歐派在摩政治生活中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國語名稱問題也被舊事重提。2013年12月,摩憲法法院終審裁定:


「《獨立宣言》 中相關條款的法律效力高於《憲法》 ……國語應命名為羅馬尼亞語」。


這一裁決確認了羅語的國語地位,標誌著親歐派的一次重大勝利。隨後摩總統府、議會、外交部、教育部等官方機構的主頁上, 也統一將語言代碼從MD (摩語) 改為RO (羅語) 。


▲摩爾多瓦總統府


可到了2016年,摩社會主義者黨主席多東就任總統後,親俄派再次占據上風。在他就任當天,總統府官網上的語言縮寫就從RO改回了MD。


多東本人也多次明確表示本國官方語言是摩爾多瓦語,並譴責羅馬尼亞在語言名稱問題上干涉摩爾多瓦內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