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一首詩,火了一座城,一聲長嘆到清明

槐序姑娘 發佈 2024-03-02T00:40:33.548234+00:00

每天學一點知識,讓詩詞走進生活歡迎關注槐序姑娘-01 | 懷古如果沒有《楓橋夜泊》,大概沒人會知道張繼是誰。他官運不亨也不通,剛中進士,安祿山即反,於是只能避難。當時江南還相對比較穩定,許多文人士子都紛紛逃往江浙一帶。

每天學一點知識,讓詩詞走進生活

歡迎關注槐序姑娘

-

01 | 懷古

如果沒有《楓橋夜泊》,大概沒人會知道張繼是誰。

他官運不亨也不通,剛中進士,安祿山即反,於是只能避難。

當時江南還相對比較穩定,許多文人士子都紛紛逃往江浙一帶。

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張繼泊舟於姑蘇城外,有感於人生的顛沛和淒涼異景,揮筆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200多年以後,如果你再到蘇州城,當地的導遊一定會問你:有誰知道「江楓」具體指的是什麼?

賣完「關子」後,他也一定會告訴你,「江楓」並不是江邊的楓樹,而是「江村橋」和「楓橋」。

實際上,這種說法是存在一定爭議的,至今也沒誰說得清楚。

但不管怎樣,張繼這首詩都在蘇州城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說它帶火了一座城,也並不過分。

多少文人墨客趕赴蘇州,都只為聽一聽寒山寺那夜半的鐘聲。

詩中描繪的景象,深具懷古之美,又伴隨著歷史的滄桑,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也成就了詩人張繼。

在此之前,他籍籍無名,到了大曆中期才獲封洪州鹽鐵判官,洪州也是他終老的地方。

大詩人劉長卿曾有悼亡詩《哭張員外繼》:秋風鄰笛發,寒日寢門悲。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

這說明張繼為官清廉,至死都很清貧。

02 | 清明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

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

舊遊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出自張繼的《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岩村有懷》

張繼這首詩,當是未入仕前旅洛時所作,適逢清明,一念感慨,遂提筆抒嘆。

詩文大意可解為:

洛陽龍門的天空飄了一天的細雨,到了暮晚才漸漸停息,露出了一縷斜陽。春天的風緩緩吹過面頰,很是愜意;官路上靜謐異常,只聞得幾聲鳥叫,在塌毀的殘垣斷壁中,有幾支野花在悄悄綻放;

如今空有抱負,想要入朝為官,卻比不得同輩中那些才俊滿腹經綸,所以只好歸隱,效仿江湖上那些無拘無束的漁翁垂釣,倒也落得清閒;舊時的好友如今已無法再相見,又見清明,心情無比惆悵,徘徊在洛陽城東。

03 | 追思

張繼這首詩,遠不如《楓橋夜泊》那樣精彩,但蘊含在其中的感情卻很真摯。

詩人先是述景,清明難得晴,下了一天的細雨,終於在傍晚時分露出夕陽,大路上空無一人,只有自己邊走邊看,一兩朵生在殘垣中的野花,相映成趣。

隨後,詩人又感慨了仕途,張繼中進士後,又參加了銓選,但遺憾落榜。

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張繼的心態很好,承認自己才華不足,無法與人競爭,所以才有了歸隱田園的想法,漫江垂釣,也是一種生活。

最後一句頗有些傷感,想來是詩人曾經的好友應已不在人世,清明憶來,內心無限惆悵,這也輝映了前一句想要歸隱的想法。

人總是在經歷了一些什麼事以後,才逐漸變得豁達通透的。

世俗紛紛擾擾,詩人可能已入不惑之年,不再貪圖名利,對生死也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許是時候歸鄉閒隱,去過那種恬靜淡然的生活了。

仔細讀來,這首詩頗有韻味,仿佛在聆聽詩人娓娓道來,講述著自己平淡無奇的一生。

那一聲長嘆,便是他曾有過的故事。

(精心打磨,傾力巨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