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中將張震回憶: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作戰行動

白馬茶館 發佈 2024-03-03T01:36:22.716554+00:00

38年前,中原、華東兩大野從軍並肩作戰,在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臨城、南達淮河,總面積近8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戰場_卜,進行了震驚中外的大會戰—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

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作戰行動

張震

38年前,中原、華東兩大野從軍並肩作戰,在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總面積近8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戰場_卜,進行了震驚中外的大會戰—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雙方參戰兵力共約140萬

人,敵方為5個兵團、4個綏靖區(兩個綏區後改為兵團)、34個軍,約80萬人,我方為23個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零1個軍,加上江淮、冀魯豫、豫皖蘇、豫西、陝南軍區7個獨立旅和魯中南、蘇北軍區部隊,約60萬人。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分為3個階段,持續66天。我軍殲滅國民黨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5個兵團部和20個軍,另有1個綏區及其所屬的兩個軍起義,共55.5萬餘人。我軍傷亡13.8萬餘人,敵我損失為4.1:,1。至此,我軍將中原、華東戰場敵軍主力殲滅殆盡,為我軍勝利渡江和解放南京、上海浦平道路,敲響了蔣家王朝反動統治的喪鐘。

我軍在淮海戰役中的殲敵人數,超過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進行的莫斯科會戰和庫爾斯克會戰(這兩次會戰,德軍均損失約50萬人)。回顧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作戰行動,對於研究總結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經驗,探討未來反侵略戰爭的戰役指導規律,是不無裨益的。

一、正確選定進攻方向,在中央軍委總的戰略 意圖下,充分發揮前線指揮員的主觀能動性

1948年9月,毛澤東主席提出在解放戰爭的第3年(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要求殲敵正規軍150個整編旅(師),其中華東野戰軍(以下簡稱華野)殲敵正規軍40個整編旅(師),並攻占濟南和蘇北、豫東、皖北若干城市。華野代司令員、代政委粟裕根據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於9月16日濟南戰役發起前就考慮了濟南戰役結束後華野行動的兩個方案:

一是出魯西南,越隴海線,與中原野戰軍(以下簡稱中野)會合,尋殲敵軍於徐州西南;二是由魯南南下,出蘇北,奪取兩淮 (淮陰、淮安)。鑑於我軍在徐州以東作戰,可就近取得山東老解放區的支援,奪取兩淮後,又可就地解決糧食供應,加上由於蔣桂矛盾,白崇禧為保存桂系實力,不會將華中「剿總」所屬的張淦兵團轉用於徐州方向,兩案相較,傾向於實行第2方案。8月23日,華野曾向中央軍委提出;「俟兩月以後,我們即可舉全力沿運河及津浦(線)南下,以1個兵團攻占兩淮及高郵、寶應,則蘇北局勢即可大大開展。」

9月24日濟南戰役即將勝利結束時,栗裕代司令員向中央軍委建議:為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暴露津浦線,迫使敵人退守江邊及津浦沿線,並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援,我軍於攻克濟南後主力即行南下,進行淮海戰役。戰役第1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1個縱隊)攻占兩淮,並乘勝收復高郵、寶應,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今鄭縣)車站沿線兩岸,殲滅可能自徐州、海州來援之敵。戰役第2階段,以3個縱隊攻占海州、連雲港。

翌日,中央軍委復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一)估計不久邱清泉兵團將退回商丘、腸山地區,黃百韜兵團將回至新安鎮運河車站地區,你們第1個作戰,應以殲滅黃兵團於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標,(二)殲滅兩淮高寶地區之敵,為第2個作戰;(三)殲滅海州、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為第3個作戰。進行這3個作戰是一個大戰役.打得好,你們可以殲敵10幾個旅,可以打通山東與蘇北的聯繫,可以迫使敵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衛長江,而利於你們下一步進行徐州、浦口線_L之作戰。」

10月9日,華野前委於山東曲阜召開作戰會議。粟裕、譚震林、陳士集、唐亮、鍾期光等同志和我遵照中央軍委指示,與到會的各兵團、各縱隊首長共同研究,確定在戰役第1階段以5個縱隊圍殲黃百韜兵團,以1個縱隊圍殲郊城之敵,以1個縱隊阻擊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以1個縱隊監視臨城、台兒莊之敵。10月11日,毛主席制定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指示華野在戰役第1階段「要用一半以上兵力,牽制、阻擊和殲敵一部,以對付邱李兩兵團,才能達到殲滅黃兵團3個師的目的」,並提出:「望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即速部署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兵團。」從此,淮海戰役不再是華野單獨執行的任務,』而是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共同執行的任務了。

1D月22日,中央軍委電示中野於攻克鄭州後相機攻占開封,或直出徐蚌線,鉗制孫元良、劉汝明和邱清泉、李彌各一部。同日,陳毅司令員、鄧小平政委率中野主力解放鄭州,24日收復開封。此時,劉伯承司令員率中野一部在豫西對付張淦、黃維兩兵團。25日,中央軍委曾要陳、鄧率中野主力到蒙城地區集結,直取蚌埠並準備渡淮南進。陳、鄧建議中野主力不出淮南為好,改於永城、毫縣、渦陽地仄集結,無論出宿(縣)蚌(埠)線或打孫元良均更方便。中央軍委復電同意。31日,粟裕代司令員向中央軍委建議:淮海戰役即將發起,規模很大,請到達淮海前線的陳毅司令員、鄧小平政委統一指揮。翌日,中央軍委電復:「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

1.1月3日,孫元良兵團自商丘開向蒙城,劉伯承司令員、鄧子恢副政委、李達參謀長向中央軍委和陳、鄧建議:中野主力似應首先截斷徐州、宿縣間鐵路,造成會攻徐州的形勢,如此不僅孫元良兵團可能北援,便於我在運動中殲擊,而且邱清泉兵團亦可能被迫南顧,減輕華野的壓力。對整個戰役幫助較大。5日,中央軍委電示陳、鄧:「你們到永城後不停留,繼續東進,完成對宿縣的包圍,然後看情況,好打則攻殲之,如敵援甚快不好打,則打援敵。」10日,劉伯承司令員從豫西趕到淮海前線,與陳、鄧會合。

毛主席高瞻遠矚,制定了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又博採眾長,使這個方針得到補充和進一步完善。戰役第1階段的進攻方向選定在徐州以東,殲滅對象是黃百韜兵團。中野主力直出徐蚌線,協同華野作戰。在總的戰略意圖下,高統部和前線指揮員之間經過醞釀磋商,使戰役的具體部署更加繽密。

二、威逼徐州、切斷隴海線東段,合圍黃百韜兵團

我軍攻克濟南後,情況的變化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黃百韜兵團回到新安鎮地區。徐蚌間大戰在即,但國民黨軍事當局卻對「以主力集中於徐蚌段」或「退守淮河」的方案舉棋不定。11月4日,蔣介石派參謀總長顧祝同到徐州,5日召開作戰會議,決定集中兵力於徐蚌段兩側進行攻勢防禦。6日下達命令。守徐州備部隊堅固守備,黃百韜兵閉自新安鎮地區西撤,確保運河西岸;邱清泉兵團以永城、碭山為中心集結;李彌兵團集結於靈璧、泗縣地區機動,孫元良兵團以蒙城為中心進行「清剿」,掩護津浦線安全,3綏靖區馮治安部守備臨城、台兒莊地區;4綏靖區劉汝明部移駐臨淮關;9綏靖區李延年部從海上撤退(該綏區所屬的44續軍,後改從陸上撤退,歸黃百韜指揮)。

11月G日,我軍開始淮海戰役第1階段作戰,早在10月23日,華野於山東曲阜下達預備命令;11月4日下達作戰命令。在敵下達命令的同日,我軍已開始行動了。華野主力於6日自贛榆、臨沂、滕縣、單縣地區向南開進,一部自宿遷向北開進,野司進至郊城以西的馬頭鎮指揮。7日中午,粟裕、陳士榘和我得知敵44軍已撤離海州、連雲港,向黃百韜靠攏,駐守臨城、台兒莊地區的3綏區及所屬59軍、77軍的大部,翌日(8日)即將在何基津、張克俠兩位長期在國民黨軍中從事地下工作的共產黨員率領下起義,我們3人立即發電給率領7縱,10縱,13縱直插徐州以東的華野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山東兵團副司令員王建安,按預定計劃迅速切斷隴海線東段,並統一指揮自宿遷北上的11縱、江淮軍區兩個旅,阻擊邱清泉東援,求殲李彌一部,保障我在運河以東攻殲黃百韜。

同時向陳、鄧和中央軍委建議,中野主力直出徐蚌段,切斷徐州敵之退路,使邱清泉、李彌不能南撤,華野主力殲滅黃百韜後,協同中野攻擊徐蚌段,孤立徐州,爾後或殲黃維,或殲孫元良,或奪取徐州,當依情況再定。

11月6日晚,魯中南縱隊對郊城山東省保安旅王洪九部發起攻擊,7日晚殲滅該敵。陳士榘參謀長率前指進至新安鎮以北,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戰鬥預定於8日晚完成包圍發起攻擊。黃兵團於7日自新安鎮地區西撤,一部剛過運河以西,大部尚在河東。河上只有一座鐵橋,敵軍和隨同撤退的國民黨地方黨政機關人員擁擠橋頭,爭相通過,混亂不堪。7日晚,我1縱、4縱、6縱、8縱、13縱立即向敵猛追,譚震林副政委、山東兵團王建安副司令員指揮7縱、10縱、13縱攻占運河線的重要孔道萬年閘大橋,並南渡運河,蘇北兵團韋國清司令員、吉洛(姬鵬飛)副政委指揮2縱、12縱、中野11縱,插向新安鎮以東的阿湖地區,8日晚越隴海線向西遷回。

11月8日,何基灃、張克俠起義成功,使我軍得以順利通過3綏區防區,威逼徐州,切斷了黃百韜兵團與徐州的聯繫,對合圍黃兵團起了重要作用。這是戰役發起後第一個大勝利。此時,解決黃兵團已不成問題。且遼瀋戰役已勝利結束,敵我兵力對比起了根本變化,待東北野戰軍入關與華北野戰軍會師後,平津之敵將成瓮中之鱉。同時南線之敵有撤出徐州、退守江防的徵候。根據以上情況,粟裕代司令員同我商量,擬在殲滅黃兵團後乘勝擴張戰果,力爭將南線敵人的主力殲滅在徐州及其周圍。

11月8日晨,粟裕代司令員和我聯名向陳、鄧和中央軍委建議:由於近來全國戰場的不斷勝利,蔣介石有採取下述兩種方針可能:第一、以現在江北之部隊再加上由葫蘆島撤退之部隊,繼續在江北與我周旋,以爭取時間,加強其江南及華南防禦,第二、立即放棄徐蚌、信陽、兩淮等地,將江北部隊撤守沿江,迅速鞏固江防,防我南渡。並爭取時間整理其部隊,以圖與我分江而治,侯機反攻。我們不知各老解放區對戰爭尚能支持到如何程度,鄧果尚可能作較大的支持的話,則以迫使敵人採取第一方針為更有利。此次戰役子殲滅黃兵團之後,不必以主力向兩淮進攻,而以主力轉向徐蛛線進擊,抑留敵聲、於徐州及其周圍,爾後分別削弱與逐漸殲滅之;同時以主力一部進入推南,截斷浦蚌鐵道,錯亂敵人部署與孤立徐蚌各點敵人。

這個電報發出後,我們收到中央軍委11月7日晚來電:完全同意原定部署,非有寺別重大變化,不要改變計劃,愈堅決愈能勝利。在此方針下,由你們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第1仗如能殲敵21個至22個師(整編旅),包括可能起義者在內,「整個形勢即將改變,你們及陳鄧即有可能向徐蚌線迫進,那時蔣介石可能將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敵人不撤,我們即可打第2仗,殲滅黃維、孫元良,使徐州之敵完全孤立起來。」但我們仍認為應切斷徐州敵之退路,不讓其撤至蚌埠以南。接著,收到中央軍委S復示:「虞午電悉,估計及部署均很好。」又收到中央軍委9日復示:「齊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給。」中央軍委的來電和復示,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

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起義後,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因徐州防務空虛,急令邱、李、黃3兵團向徐州收縮,孫兵團自蒙城經宿縣北開徐州。11月9日,黃兵團主力撤逃到運河西岸,為防我跟蹤過河,不待其後尾撤完,即將運河鐵橋破壞.10日,黃百韜鑑於部隊建制紊亂,運河西岸有原李彌兵團修築的工事可利用,決定在徐州以東55公里的碾莊坪地區停留,整頓部隊。此時,我山東兵團指揮的3個縱隊,迅速越不老河南下,10日在曹八集殲滅黃兵團先頭部隊1個師和李彌兵團留下之防的1個團,並與自宿遷北上的11縱和江淮軍區兩個旅會合,切斷了黃兵團的退路。

11月10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作戰會議,責備劉峙無能,命令杜聿明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率邱、李兩兵團東援,限10天內與黃兵團會師,派顧祝同到徐州督戰,並派飛機到碾莊圩地區上空,給黃百韜和各軍軍長空投親筆手諭:「著該兵團就地抵抗」;「此次徐州會戰,關係黨國存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地形、工事、兵力,我都優越,勝利在握。望激勵將士,以盡全功。」

我軍按照既定決心,發起對黃兵團的攻擊。陳士榘參謀長指揮4縱、6縱、8縱、9縱,於殲敵掩護部隊後渡過運河,乘敵喘息未定展開猛攻,至11月11日將黃兵團部和4個軍合圍於以碾莊仔為中心的不到1. 8平方公里的地域內,黃兵團擔任翼側掩護的G3軍主力,於12日拂曉被我1縱殲滅於運河車站東南的窯灣。山東兵團所率部隊,11日在徐州以東的大廟一線占領阻援陣地。蘇北兵團指揮的3個縱隊,插向徐州東南,13日在雎寧西北的大王集包圍徐州「剿總」直屬107軍,迫使該軍軍長孫良誠率1個師投誠,另1個師被我殲滅。我軍各部發揚勇猛頑強的戰鬥作風,不怕傷亡,不怕疲勞,克服前進道路上各種障礙,有的部隊一夜竟追擊60至70公里,進展十分順利。

三、適時調整部署,攻殲黃百韜兵團,阻擊援敵

殲滅黃百韜兵團,是淮海戰役的第一個大仗,此仗獲勝的關鍵,

在於能否阻止徐州東援的邱清泉、李彌兩兵團。11月13日,邱,李兩兵團在蔣介石嚴令督促和大批飛機、坦克掩護下,猛攻我阻援陣地『、找頑強抗擊,阻敵於徐州以東的候集、林佟山之線。14日,我調整部署,以4縱、6縱、8縱、9縱、13縱和特縱主力組成突擊集團,由山東兵團指揮,攻殲黃兵團,以7縱、10縱、11縱組成阻援集團,由10縱宋時輪司令員、劉培善政委指揮,正面阻擊邱,李兩兵團,蘇北兵團韋國清司令員指揮2縱、12縱、中野11縱、魯中甫縱隊,向徐州東南郊急進,側擊邱、李兩兵團,以1縱為預備隊;江淮軍區兩個旅南下包圍靈璧。野司進至隴海髓土山鎮南的火神山,陳士榘參謀長率前指進至土山鎮西南的占城。指揮機關儘量靠前,便於掌握情況,組織協同,對部隊實施及時的不間斷的指揮。

我阻援集團堅守陣地,擋住敵人的連續進攻,殲敵萬餘,擊毀坦克30餘輛,10天內敵人前進不到20公里。我進至徐州東南郊的部隊,於潘塘地區向邱兵團的翼側展開猛攻,井襲擊徐州機場,會同正面阻援部隊,有力地保障了攻殲黃兵團的作戰。

我突擊集團從四面八方猛攻黃兵團。由於我在運動中倉促轉入攻擊,未及查明李彌兵團在碾莊圩地區構築工事的情況,加上該地區村落多水塘、水溝,利於防守,我進展較慢。14日,我適時總結經驗,採取「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戰法,發揮我軍夜戰、近戰的特長,利用近迫作業接敵,逐村逐堡攻擊;同時集中榴炮、野炮、山炮80門組成數個炮兵群,對敵炮兵進行壓制射擊,並以特縱坦克大隊參戰。至片日,戰鬥力較弱的44軍、100軍基本被我殲滅,25軍尚余殘部,僅64軍較完整。19日晚,我向碾莊坪黃兵團部發起攻擊,黃百韜逃至64軍防地進行垂死掙扎。22日晚,我在大院上全殲s}軍和25軍殘部,擊斃黃百韜。

中野首長指揮中野主力、華野3縱、兩廣縱隊和冀魯豫軍區兩個旅,11月7日在商丘以東的張公店殲敵1個師,並向徐州西南郊進逼9日,中央軍委電告陳、鄧徐州敵有總退卻模樣,中野主力應直出宿縣。10日,中央軍委電告陳、鄧:中野應全力攻取宿縣,愈快愈好。16日凌晨,中野部隊攻克宿縣,將津浦線攔腰斬斷,切斷了自平漢線趕來的黃維兵團和位於蚌埠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北援徐州的通道,封閉了徐州敵人沿津浦線南逃的大門,使徐州成為孤城。這是戰役大起後的又一個大勝利,標誌著淮海戰役從徐東會戰發展為南線決戰,為奪取戰我全勝,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態勢。18日,黃維兵團到達阜陽後,與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分路北援。中野主力立即轉入阻擊,解除了華野後顧之憂,保障華野完成攻殲黃兵團和阻擊邱、李兩兵團的任務。

在淮海戰役第1階段,華野遵照毛主席指示,首先向黃百韜兵團開刀,斬斷徐州亂人的右臂,共殲敵1個兵團部和6個軍,另一綏區所屬兩個軍的大部起義,並給予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以沉重打擊。國民黨軍對我軍的神速攻勢估計不足,劉峙初令黃兵團向徐州收縮,後為接應自海州西撤的44軍而令其推遲一天自新安鎮撤退。黃兵團於11月10日在碾莊好停留,李彌兵團卻於9日按劉峙命令自曹八集撤往徐州。如黃、李兩兵團同步後撤,將會增加我軍合圍黃兵團的困難。

黃百韜曾說有「三不解」:一、我為什麼那麼傻,要在新安鎮等待44軍兩天,二、我在新安鎮等待兩天之久,為什麼不知道在運河上架設軍橋,三、李彌兵團既然以後要向東進攻來援救我,為什麼當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護我西撤。敵人在戰役指揮上為保住1個軍,結果丟掉1個兵團,以後又為保住1個兵團,結果共丟掉5個兵團。敵人的指揮錯誤和失敗,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又是必然的。

統籌全局,是奪取戰役勝利的重要前提。中野攻克宿縣後,中央軍委於11月16日電示:「中原、華東兩軍,必須準備在現地區作戰3個月至5個月(包括休整,吃飯的人數連同俘虜在內,將達80萬人左右,;必須由你們會同華東局、蘇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蘇分局、冀魯豫地區黨委統籌解決。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望從這個觀點出發,統籌一切、統籌的領導,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5同志組成一個總前委,可能時,開5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3人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總前委的成立,從組織領導上保證了淮海戰役的全勝。

四、保障中野圍殲黃維兵團,,阻擊南北援敵,追擊和合圍杜聿明集團

11月23日,我軍開始淮海戰役第2階段作戰。經中央軍委同意,總前委集中中野全部和華野一部,在中野首長指揮下,至12月15日,於澮河以南的雙堆集地區全殲黃維兵團部及其所屬的4個軍,生俘黃維。華野主力分別於徐州以南和蚌埠以北地區,阻擊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南援和李延年、李汝明兩兵團北援,保障了攻殲黃維的作戰。在此期間,中野11縱歸還建制,江淮軍區兩個旅南渡淮河,會同先遣縱隊破壞蚌浦段鐵路,蘇北軍區部隊收復兩淮。

中野於11月25日凌晨合圍黃維兵團後,毛主席28日給總前委和中野、華野的電報指出:我解決黃維後,徐州之敵有向兩淮或武漢逃跑的可能,以後又估計敵有向連雲港從海上逃跑的可能.。華野接電後立即開會研究,有的同志主張把主力放在徐州以東及兩准,以防意外,有的主張圍死徐州,不讓敵人出來。

粟裕代司令員考慮,敵放棄徐州的可能性很大,如經連雲港海運南逃,船隻、碼頭都有困難,遭我尾追後將背海作戰,招致全軍覆滅,如走兩淮經蘇中南逃,該地區河川縱橫,不便便於大兵團行動,且均為我老根據地,難於逃脫;如沿津浦線西側繞過山區南下,則地形開闊,道路平坦,可寫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呼應,南北對進,既解黃維之圍,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一舉兩得」。故敵走此路的可能性較大,但必將遭到我中原、華東兩大野戰敵軍的強大打擊而被全部殲滅。因此,華野將主力成弧形部署在徐州以南的津浦線兩側,不將徐州圍死,誘敵離開堅固設防的徐州城,在野戰中將其殲滅。

蔣介石見黃維突圍無望,兩次找杜聿明飛南京開會,並於11月28日決定放棄徐州,令劉峙率徐州「剿總」機關空運蚌埠,指揮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確保蚌埠,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兵團繞道永城南下,接應黃維突圍。29日,杜聿明令「剿總」前進指揮部和邱兵團沿蕭縣、永城公路撤退,李、孫兩兵團沿蕭縣、永城公路以北撤退,李兵團先派1個師占領蕭縣,掩護主力通過後歸建。

30日午夜至12月1日上午,徐州敵軍連同黨政機關人員和被裹脅的青年學生共約30萬人,成多路縱隊蜂擁而逃。除邱兵團尚能按指定路線行動外,其他單位亂跑一起,道路擁塞,連杜聿明的坐車也無法開動,只好繞道徐州以南才跟上部隊。1日,華野1縱、12縱一部進占徐州。當晚即交渤海縱隊警備徐州;以11個縱隊分別採取平行迫擊、迂迴攔擊和尾追,猛追逃敵。翌日即在蕭縣西南截擊逃敵,並切斷了敵人逃向永城的通路。杜聿明見部隊隊形紊亂,決定2日晚在蕭縣西南停留整頓。3日上午向永城前進途中,蔣介石派飛機空投親筆手諭,令杜聿明轉向濉溪口,取捷徑解救黃維。杜聿明明知改變行進方向凶多吉少,但對蔣介石的命令不敢不執行。蔣家王朝政治上的反動和軍事上的瞎指揮,註定了它無法逃脫覆亡的命運。

12月4日,.軍合圍杜聿明集團於徐州西南65公里的陳官莊地區。我在南面組織堅強防禦,敵在東、北、西三面擋不住我軍猛攻,連續向南突擊也未得逞。

3日,孫元良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建議突圍,邱清泉同意,李彌也不反對,杜聿明下令分路向西南突圍。後邱清泉變卦,說突圍是「自我毀滅」,李彌也說「實圍不易」,杜聿明未找到孫元良。當晚,孫兵團部及所屬牡軍、47軍在突圍時被殲,孫元良隻身逃脫,邱、李兩兵團就地增修工事固守。

總前委鑑於中野、華野在南北相距約60公里的地區內,分別圍住敵人兩個重兵集團,如相持日久,情況可能會變化,決心首先殲滅黃維兵團,爾後再殲杜聿明集團。

徐州敵人逃跑前,華野遵照總前委的部署,已抽調7縱、13縱和特縱一部參加攻殲黃維的作戰。在合圍杜聿明集團後,又抽調3縱,魯中南縱隊,由陳士榘參謀長率領,參加攻殲黃維的作戰;並以6縱、渤海縱隊1個師(該縱另1個師任徐州警備)會同中野2縱、豫皖蘇軍區部隊,阻擊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華野主力繼繼圍困杜聿明集團,為防其向南突圍,保障中野作戰,採取南面阻擊,東、西、北面攻擊的方針,逐步縮小包圍圈。我軍經過激烈戰鬥,與敵反覆爭奪利落據點,.至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殲時,已將李彌兵結殲滅近半,將邱清泉兵團殲滅1/3。杜聿明總部和邱、李兩兵團已被我壓縮於以陳官莊為中心的狹小地區內。

劉伯承司令員說,殲滅黃准兵團之戰,是整個戰役承前啟後的關鍵。這好比胃口很好的人上酒席,要「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戰況的發展正如劉伯承司令員所預見,黃維全軍覆滅,杜聿明被我象鐵桶一般團團圍住,動彈不得,李延年、劉汝明聽說黃維被殲,星夜逃回淮河以南。

五、對杜聿明集團「圍而不打」,部隊轉入戰場休整,對敵展開政治攻勢

12月16日,我軍開始淮海戰役第3階段作戰。此時平津戰役已發起,為不使蔣介石海運平津之敵南下,毛主席指示總前委和華野,對杜聿明集團「圍而不打」,部隊轉入戰場休整。在此以前,毛主席預見到殲滅杜聿明集團已不成問題,於12月12日指示總前委:「黃維兵團殲滅後,請伯承同志來中央商談戰略方針。........請劉陳鄧粟譚5同志開一次總前委會議,商好在邱、李殲滅後的休整計劃,下一步作戰計劃及將來渡江作戰計劃,以總前委意見帶來中央。如粟譚不能分身到總前委開會,則請伯承至粟譚指揮所,與粟譚見一面,了解華野情況,徵詢粟譚意見,即來中央。」

17日,總前委在華野司令部駐地蕭縣西南的蔡窪召開會議。粟裕同志對劉伯承同志說:我們已有17年沒有見面了!他們在淮海戰役即將取得全勝時重會,回憶了長征與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經過,研究了明夏渡江作戰方案和對部隊整編的意見。會後,劉伯承、陳毅同志赴河北平山西柏坡向中央匯報,鄧小平同志返中野司令部駐地宿縣以西的小李莊。22日,毛主席指示總前委和華野:「多休整數日,養精蓄銳,然後一舉殲滅杜聿明。只要杜部不大舉突圍,你們應休息至下月初,約於1月5日左右開始攻擊較為適宜。」

自12月16日以後的20天中,天氣驟變,雨雪交加,敵軍糧彈兩缺,饑寒交迫,不得已宰殺軍馬,連樹皮、馬皮都吃光了,士兵餓死凍斃者日眾。蔣介石派飛機空投糧彈,最多時每天出動120架次,但仍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各部爭搶空投的大米、大餅,架起機槍互相殘殺。飛行員在我對空火力射擊下不敢低飛,不少空投物品飄落於我軍陣地。在包圍圈內,還出現了以手錶、戒指、銀元、手槍等換取柴米、大餅,罐頭的奇特市場。我軍開展政治攻勢,進行火線喊話、寫信、送食品、散發傳單,瓦解敵軍。

20天內,敵副師長以下1.4萬餘人攜械向我投誠。經過戰場訴階級壓迫苦,廣大新解放士兵懂得了人民解放軍是為人民利益而戰,立即摘掉帽徽,調轉槍口,參加我軍作戰。2月17日,毛主席親自為前線司令部寫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廣播稿,要杜、邱、李下令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但他們拒絕投降,繼續頑抗。

12月18日,蔣介石派飛機到陳官莊臨時機場,接徐州「剿總」前線指揮部參謀長舒適存到南京「面授機宜,9日,舒適存帶回蔣介石親筆信,要杜聿明在空軍掩護下,白天突圍,那怕突出一半也好,並說空軍將使用毒氣彈,掩護突圍。杜聿明回信提出「三策」;上策是從西安、武漢調兵,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進行決戰;中策是原地固守,爭取「政治上的時間」(指保存杜聿明集團這支基本力量作為和談資本,或等待國際形勢變化);下策是突圍。但因氣候變化,連續10天無晴日,飛機無法起飛,這封信直到29日才由舒適存帶回南京送給蔣介石。1949年1月3日,蔣介石復電杜聿明:「照第三案實行,自1月5日起投足3日糧彈,」但情況的發展完全與蔣介石的願望相反。

六、填密部署,密切協同,全殲杜聿明集團

華野請示總前委並經毛主席同意,1月2日於蔡窪下達作戰命令:趁杜聿明集團尚未得到充分補給和動搖恐慌之際發起總攻,首先殲滅較弱的李彌兵團殘部,爾後乘勝擴張戰果,殲滅較強的邱清泉兵團殘部。以3縱、4縱、10縱、渤海縱隊和冀魯豫軍區兩個旅,由10縱宋時輪司令員、劉培善政委指揮,由東向西攻殲李彌兵團;山東兵團指揮1縱、9縱、12縱和35軍(濟南戰役起義的吳化文部改編)由

北向南,蘇北兵團指揮2縱、8縱、11縱、魯中南縱隊由南向北,分割邱兵團與李兵團的聯繫,同時防止敵人突圍,6縱、7縱、13縱,兩廣縱隊和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為預備隊;特縱一指揮山東、蘇北兵團炮兵,協同主攻部隊作戰。各部統於1月6日發起戰鬥。

我軍於20天戰場休整期間,在冰天雪地里進行了規模巨大的近迫作業,以壕對緣,以堡對堡,交通壕挖到距敵前沿僅30米左右,並楔入敵村落據點的側後,對前沿各點之敵形成三面包圍,準備了大量炸藥構築反坦克設施,指定對空射擊火力,開展軍事民主,開「諸葛亮會」,擺沙盤,進行敵前練兵。為便於組織步炮協同,總攻改在白天實施。1月6日15時30分,我軍發起總攻,以絕對優勢的炮兵火力,掩護步兵連續爆破,迅速突入敵人陣地,分別經半小時至兩小時短促戰鬥,攻克13個村落據點,殲敵萬餘。7日,李兵團殘部紛紛竄入邱兵團防區,我乘勢發展進攻,又攻克23個村落據點,敵防禦體系開始瓦解。9日,敵連續向西

突圍,國民黨空軍副總司令王叔銘親率大批敵機到陳官莊地區上空助戰,並投擲催淚毒氣彈,掩護突圍。我4縱、10縱在宋時輪司令員、劉培善政委指揮下並肩出擊,楔入敵突圍部隊中,將其分割。接著,我軍全線展開猛攻,至10日16時將敵全殲,生俘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李彌化裝傷兵隻身逃脫。戰役第3階段的作戰,我共殲滅杜聿明總部、邱兵團及其所屬的5個軍(5軍、12軍、70軍、72軍、74軍)和李兵團部及其所屬的3個軍(8軍、9軍、115軍),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南線國民掌軍在我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的強大攻勢下,精銳主力全部喪失,為我軍南渡長江,解放南京,上海,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淮海戰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偉大的堆利,首先是由於中央 軍委、毛主席的英明決策,總前委的統籌領導和臨機處置,中原、華東,華北三大解放區人民和黨政機關的全力支援。淮海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毛主席的戰略思想、作戰方針和作戰指導原則,是克敵制勝的根本依據。

前線指揮員的膽略、智慧和威望,也是不可缺少的。他們從戰場實際情況出發.,積極貫徹和補充作戰方針,並根據情況變化,採取機斷處置,適時調整部署,這個環節如稍有失誤,也不可能取得戰役的全勝,甚至彈打鳥飛功虧一簣。毛主席十分重視了解下情和發揚集體智慧,善於集中下級的正確意見,充分發揮前線指揮員的主觀能動性,並給他們以臨機處置的權力,使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得到更好的貫徹,這更證明了毛主席的偉大英明。

在淮海戰役中,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密切協同,兵團、縱隊、師、團各級部隊之間,都能從戰略和戰役的全局和整體出發,勇挑重擔,主動配合,這是非常可貴的,參戰部隊忍飢耐寒,在追擊途中和戰壕里度過了日日夜夜。我軍的政治工作發揮了巨大威力,湧現出許務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各級幹部身先士卒,共產黨員帶頭衝鋒,官兵團結一致,軍民親如魚水。黨的秘密工作和瓦解敵軍的工作,起了很大作用,何基灃、張克俠和廖運周率部起義,時機掌握得非常好,孫良誠、趙璧光、黃子華等率部投誠,也證明了敵軍心動搖,官兵不願繼續為蔣介石賣命。

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強,教育和爭取俘虜工作做得很出色,部隊傷亡雖大,補充大批解放戰士後仍能立即投入戰鬥,照樣打勝仗。戰役結束後,我軍兵力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比戰役發起前增加了,並繳獲和補充了大量武器裝備。這樣大規模的進攻戰役,浩繁緊急的彈藥物資供應,傷員救護和部隊、民兵、俘虜共幾百萬人的吃飯問題,都解決得很好。他們的口號是「一切為了前線的勝利。」幾百萬民工支前參戰,千里迢迢來到淮海戰場,顯示出人民戰爭的強大威力。黨政軍民團結一心,排除萬難,獲取了戰役的全勝,譜寫了中國革命戰爭史的光輝篇章。人民贏得了戰爭,戰爭教育了人民,這條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通過實踐再一次得到證明。

毛主席稱讚說:淮海戰役打得好,好比一鍋夾生飯,還沒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開始提出的淮海戰役,顧名思義是在兩淮、海州地區乍戰。以後根據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發展為在隴海段鄭州、海州段以南.淮河以北的淮海大戰。

淮海戰役既是與敵人鬥力,又是與敵人鬥智。作為戰役的參加者之一,我深深感到有很多經驗可以總結。本文主要從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作戰行動談一點粗淺體會,難免掛一漏萬。比較全面系統的總結,尚有待於專門研究我軍戰史的同志來作。在現代戰爭條件下,防原子、防空襲、反坦克、反空降、電子對抗和對直升

機斗務等新的課題,已經提到議事日程。我軍的歷史經驗,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不能機械搬用。但是,知彼知己,正確地判斷情況,定下決心,出敵不意,慎重初戰,掌握戰場主動權,集中主要兵力於主要方向,精心縝密地制定作戰計劃;組織好各個集團之間,諸軍兵種之間的密切協同和相互配合,前線指揮員臨機應變,根據戰場情況變化機斷行事;注意戰役偽裝,造成敵之失誤;重視政治思想工作,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保持和發揚我軍優良傳統;加強後勤保障工作,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援,切實做好後勤指揮、彈藥補給、物資供應、交通運輸、軍械維修和醫療衛生等勤務;以上這些用兵原則是不會改變的。總結過去,著眼未來。探討未來反侵略戰爭的戰役指導規律,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我軍歷史經驗,仍然是可供借鑑的一個重要方面。

(1987年1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