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民窟到白宮,米歇爾·歐巴馬的人生逆襲故事

中信出版集團 發佈 2024-03-04T13:50:19.952087+00:00

米歇爾·歐巴馬,1964年生於美國芝加哥,曾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1992年與歐巴馬結婚,隨後在歐巴馬競選總統期間展現了非凡的女性力量。

米歇爾·歐巴馬,1964年生於美國芝加哥,曾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

1992年與歐巴馬結婚,隨後在歐巴馬競選總統期間展現了非凡的女性力量。

她是美國第一位非洲裔總統夫人。

有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米歇爾身上的光環是依靠丈夫得來的。然而,在歐巴馬卸任第 44 任美國總統之後,她依然憑藉強大的人格魅力,當選為2018年美國最受尊敬的女性

在米歇爾的「一路逆襲」中,她也曾在滿是白人的校園裡被輕視,也曾在想辭職換工作時感到畏懼,也曾在家庭和婚姻的矛盾中陷入焦慮。但這些最終都沒能阻擋她,成為一個擁有著強大自信的女性。

米歇爾是如何適應,跨越障礙的?在新書《我們攜帶的光》中,她真誠地講述了自己作為母親、女兒、伴侶、朋友和第一夫人的種種經歷,分享了她一路走來所積攢的方法與智慧

從貧民窟女孩到白宮女主人,米歇爾·奧巴經歷了怎樣的精彩人生?她是如何實現了看似不可能的階級跨越?

出身貧民窟,一路「走出去」

米歇爾出生於 1964 年,那一年美國頒布了《民權法》,從法律上正式廢除種族隔離制。雖然在法律意義上種族歧視被禁止了,但是社會中殘存的無形歧視仍然壓制著黑人群體。

米歇爾的家庭構成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的一種典型黑人家庭結構,她的父親是一名鍋爐工人,母親則是全職家庭主婦,家裡還有一個大她兩歲的哥哥。

一家四口人的生活靠父親的薪水維持著,他們沒有自己的房子,寄居在親戚家的小樓上,這也使得米歇爾自小便比同齡人更要強,更敏感

年少的米歇爾與爸爸一起消暑。圖片來自《我們攜帶的光》

米希爾最早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異類」,是因為她的身高——她個子很高,這讓她十分扎眼。

從幼兒園到小學,她都站在隊伍的最後一個,合唱團也要站在最後一排,人們對她身高的關注,讓她感到自己笨手笨腳,像個怪胎。

在小學,米歇爾是班裡個子最高的女孩。後排中間的為米歇爾。圖片來自《我們攜帶的光》

讀完高中後,她以全高中前10%的成績,決定申請普林斯頓大學。

而當時的申請顧問卻在和她見面僅十分鐘後,就輕率地否定了她的志願:「我不覺得你是進普林斯頓的料。」這句話輕易地打碎了米歇爾的自尊心。

離開那個顧問的辦公室以後,米歇爾胸口憋著一股氣,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要證明給你看!我沒有顯赫的背景、過硬的推薦,努力——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6 個月後,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寄到了。

然而走入大學,米歇爾第一次嘗到了種族身份帶來的隱形滋味

班上超過四分之三的學生是白人, 其中接近三分之二是男生。作為一個年輕的黑人女性,米歇爾是這所大學裡雙重意義上的少數派。

她注意到,第一次見面的人看到她會有一瞬間小小的遲疑,需要多一秒來消化她的另類以及她在這個地方的存在。

當時的她感覺自己是個「異類」,偶爾會覺得受人輕視。「我確實被這所學校錄取,但這並不保證我一定能找到歸屬感。」

米歇爾和女兒、媽媽在一起。圖片來自《我們攜帶的光》

但是真正讓米歇爾能夠有勇氣走出舒適區的,也正是在普林斯頓大學期間的經歷。

加入普林斯頓大學之後,米歇爾最開始依然喜歡待在黑人和拉丁裔學生的圈子,和他們待在一起會覺得安全、放鬆,她心甘情願置身於大學社交圈的邊緣地帶。

但是為了完成學業, 為了脫穎而出,米歇爾不得不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進入更廣闊文化下的力場。

米歇爾的父親因為疾病的關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顫抖,走路時拖著腳跛行,有時會引來街上人的側目。然而,父親總會說:「如果你對自己感覺良好,就沒有人能夠讓你感覺糟糕。」

正是這句簡單而絕妙的格言,激勵和安慰米歇爾不安的內心。

她意識到,不管那些空間發出了怎樣的信號,不管人們認為她是異類,或者某個方面有問題,她都不需要把它們放在心上

「我可以讓我自己的生活,我自己的行動,來為『我的真實』代言。我可以一直出現,持續工作,那些不善的言行並不屬於我。」

她逐漸學會如何有尊嚴地做一個異類,讓自己舒適地恐懼,除非決定放棄,否則就要繼續前行。

米歇爾改寫了那些「我不重要」的故事:

我個子高,這是好事。

我是女人,這是好事。

我是黑人,這是好事。

我是我自己,這是非常好的事。

當年那個申請顧問的否定,校園裡他人審視的異樣眼光,都已經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不從他人的鏡子中審視自己,讓米歇爾更好地找到自己的驕傲,發現了自己的某種決心:你的限制不會成為我的限制。

米歇爾在《我們攜帶的光》中寫道:「當我們能識別自己的光,我們就有能力利用它。」

一切都關於選擇

畢業以後,米歇爾順利進入了盛德律師事務所工作,加入了夢寐以求的精英群體,成為踩著高跟鞋,穿著阿瑪尼套裝的職場女性,她以為自己的生活就會這樣一路發展下去。

有一天,公司的高級合伙人問她:你能不能給一個馬上要來報到的暑期實習生做督導?

從這個節點,米歇爾的生命軌跡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同事口中,這個實習生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的一個明星學生,剛法學院一年級結束就來了,而以往盛德招實習生一般都只招二年級的。可是歐巴馬上班第一天就遲到了。

雖然第一印象並不完美,但歐巴馬確實是名副其實的優秀,他是律師事務所招的唯一的一位一年級學生,實習期間他便已經受邀參加高層合伙人的會議。

歐巴馬最與眾不同的一點就是,他和那些一心想要向上攀登的人不同,在上哈佛研究生之前,他在一家非營利組織里,做社區工作者,幫助重建社區、創造就業。

他去上法學院,是因為基層的工作讓他看到:重大的社會變革,不僅需要基層人員的工作,還需要更強大的政策,和政府的行動。

而這一點也正是後來吸引米歇爾的地方,也讓他們漸漸走到了一起。

「貝拉克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的至愛,改變我整個生活的人。」圖片來自《我們攜帶的光》

歐巴馬的出現給米歇爾帶來了很多思考,因為畢業後米歇爾選擇律師行業的大部分原因,也只是為了追求卓越,追求看似光鮮的成功來獲得別人的尊重。

歐巴馬對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此篤定,他強烈的使命感在無形中拷問著米歇爾的內心:我討厭做律師,我不適合這份工作,雖然我能把它做好,雖然所有人都認可我。但是它讓我覺得空虛。我的熱情在哪兒?我怎麼把熱情和有意義的工作結合起來?

在歐巴馬的鼓勵下,米歇爾開始重新選擇自己的職業方向。1991 年,米歇爾開始在芝加哥市政府的公共部門就職,擔任市長助理,同時擔任規劃發展的助理專員。

同一年,在一家餐廳慶祝歐巴馬的司法考試通過時,歐巴馬向米歇爾求婚了。

那時候他們也並不知道,會成為美國白宮歷史上第一對非洲裔夫婦。

找到自己的光

米歇爾在新書《我們攜帶的光》中所傳遞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光

2009年1月20日為美國總統就職,米歇爾·歐巴馬開始了為期八年的「第一夫人」的生活。

米歇爾全家入主白宮。她開始面臨全新的挑戰——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第一夫人。

在米歇爾看來,美國第一夫人這個職位有異常大的權力,但卻不是一份真的工作,沒有薪水,沒有上司,也沒有員工手冊。

米歇爾依舊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足夠出色,或許可以改變人們對這個角色對一些固有看法

米歇爾和孩子們在一起。圖片來自《我們攜帶的光》

米歇爾不允許自己作白宮的「花瓶」,她有自己的節奏和生活,而不是總統後面可有可無的影子。

入駐白宮後,米歇爾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請新任幕僚長為她列出了前一任第一夫人蘿拉的所有官方活動日程,決定在第一年有針對性地去做蘿拉做過的每一件事情,同時逐漸開發自己發起倡議的計劃。

這是某種意義上的「保險」,因為她作為首位擔任美國第一夫人的黑人女性,她必須做得格外出色,首先讓人們明白她是完全有能力接手這個角色的每項任務的。


《我們攜帶的光》內文實拍

儘管白宮看上去和感覺是都是一座威嚴的宮殿,但是米歇爾給這裡注入了活力。她在這裡也變得越來越自在,越來越大膽展示真實自我,開始打破邊界,為第一夫人這份工作注入更多個性

她在電視節目中與主持人共舞、做伏地挺身,在白宮草坪上和孩子們跳繩來宣傳關於兒童健康的倡議;

她在白宮開闢菜園種菜,並邀請全國各地的小朋友一起來播種和採摘;

她堅定地推進「讓女孩學習」的計劃和「女孩機遇聯盟」來幫助青少年女性;

她放棄選擇歷來為白宮服務的設計師,轉而選擇少數群體設計師和普通民眾商場中也可以買到品牌,讓自己的影響力對這個世界有更正面的影響。

在剛成為第一夫人的時候,反對者譏諷米歇爾是「憤怒的黑人女性」,無論她多麼保持冷靜,仍舊無法撕下人們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

「我可以因為自己被輕視而生氣嗎?當然可以,但那又稱了誰的心呢?那會讓我變得更強大嗎?

不會。所以我必須行高處的路。

行高處的路(Going High),是米歇爾和家人一直在遵循的座右銘,也是在新書《我們攜帶的光》中,她認真解釋和分享的一條人生準則。

它所代表的含義,是指「當別人降低自己的底線,我們就得行高處的路」

米歇爾極力推崇這條準則,她認為,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當我們感到混亂、焦慮,當我們面對外界的輕視和侮辱,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行高處的路」,來找到屬於自己的光,並且用自己的光照亮周圍

「幫助一個鄰人有意義。將時間和精力貢獻給一項你認同的事業有意義。當你看到一個人或一群人被污衊或折辱時,站出來仗義執言有意義。向另一個靈魂表達喜悅,無論那個人是你的孩子、同事,還是在街上與你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有意義。

藉由這些微小的善行,你將讓世界看見自己,向世界彰顯你的堅定以及你與他人的聯結。它們可以時時提醒你,你的存在也是有意義的。」

白宮中,米歇爾的生活豐富多彩。走出白宮後,生活依然精彩無限,她曾經開創的工作和計劃都仍然在繼續推進,為這個世界帶來力量和改變。

一個自己攜帶著光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會熠熠生輝。正如她在書中引用詩人瑪雅·安吉洛的那句話:「從內心發出的光,沒什麼能使它暗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