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墳場 阿富汗戰爭全史

書中自有黃金屋008 發佈 2024-03-05T09:16:24.361606+00:00

身為東西方絲綢之路上的要衝,獨特的地理位置曾給這個內陸國家帶來了融合東西方文化的榮耀,更帶來了慘烈的戰爭與殺戮。

前言

世人眼中,阿富汗從不是一個普通的中亞山國。身為東西方絲綢之路上的要衝,獨特的地理位置曾給這個內陸國家帶來了融合東西方文化的榮耀,更帶來了慘烈的戰爭與殺戮。而且,戰爭與殺戮至今未能平息。19世紀英屬印度總督寇松勳爵有言:「阿富汗就是一杯亞洲的雞尾酒,它的戰略地理位置決定了帝國、地區性大國和眾多鄰國都要來攪和一把。」雄才大略的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曾告訴後人——誰征服了阿富汗,誰就征服了世界。世界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征服者,比如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跛子帖木兒,都曾到過這個「亞洲命運的十字路口」。近代以來,阿富汗更有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綽號——「帝國的墳場」。

從19世紀大英帝國和沙俄帝國的「大博弈」開始,阿富汗便被置於帝國角逐的戰場中央。經過三次堅忍的抵抗與血腥的戰爭,阿富汗最終擊敗了宿敵英國,實現了不屈的獨立。獨立後的阿富汗力圖振作,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中尋求安身立命之道,卻還是沒能躲避另一個宿敵俄國。冷戰的嚴酷背景下,阿富汗延續著不幸的宿命。1979年,蘇聯出兵入侵阿富汗,進行了長達9年的戰爭。與英國一樣,蘇聯認定憑藉自身的強大實力可以在阿富汗達到本國既定的戰略目標。然而,阿富汗天造地設的自然與人文地理條件卻成了「紅色帝國」運行體制、政治理念和綜合國力的試金石。有利形勢保持不久,蘇軍便陷入了游擊戰的泥潭。經過漫長的9年,這場試圖征服阿富汗的速決戰變成了持久戰,直至成為紅色帝國的傷心之戰。

戰爭結束,冷戰隨之落幕,「蘇聯」也成了一個歷史名詞。然而和平並沒有眷顧阿富汗。內戰爆發,各派軍事強人為爭奪上一場戰爭留下來的殘羹冷炙而混戰不休。這個已成焦土的國家,漸漸崛起了恪守伊斯蘭傳統教法的「塔利班」。「塔利班」讓阿富汗在文化上倒退回中世紀,同時容留庇護了美國的死敵——「恐怖大亨」賓·拉登。於是,「9·11」事件在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的同時,也給阿富汗帶來了又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海外戰爭。阿富汗的土地上,戰爭依舊,只是又換了一代人,又變了幾個對局者。阿富汗令各種偉大的戰略家感到頭痛,人們說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實際上是一場永無結局的戰爭。世人從不曾遺忘「帝國墳場」的可怕,更關注這個「亞洲十字路口」的安全,以及亞洲乃至全世界未來的命運。當下的時代充滿變數,中國的崛起讓「一帶一路」逐漸成為世界歷史的新選項;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這是接續阿富汗歷史,重塑阿富汗未來的最佳選項。關於這一切,我們拭目以待。


1.征服者的傳說

翻開世界地圖,亞歐大陸的中央有一片棕色的桑葉形地區。這個地方叫阿富汗,它的完整發音是「Afghanistan」,意即「阿富汗人的土地」。阿富汗的國土面積約有65萬平方公里,總面積比歐洲的法國多近10萬平方公里(法國面積約54萬平方公里),比法國和奧地利加起來還多約1.6萬平方公里。作為西亞唯一的內陸國家,阿富汗不算小國。可惜,它被眾多真正的大國包夾其中。阿富汗的西部與波斯高原一串湖泊相連,因而跟伊朗接壤,兩國有長達820公里的邊境線。阿富汗的東北角是名為瓦罕走廊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新疆有75公里的邊境線。如今阿富汗的北部是中亞三國,即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那裡從前屬於蘇聯,再前溯則是龐大的俄羅斯帝國。阿富汗的東南部淹沒在與巴基斯坦歷史上從來沒有分清過的一片模糊邊境線中,兩國共同邊境長達2180公里。另外,阿富汗在東北方向的克什米爾地區還有120公里的邊境線。

阿富汗跟伊朗接壤或許是真主的旨意,它們同屬波斯高原,同樣繼承了多山的高地特色。可惜,阿富汗沒有伊朗那驚人的石油儲量,也不像伊朗那樣擁有肥沃的土壤,能出產各種各樣的瓜果糧食。與伊朗相比,阿富汗是真正意義上的山國,五分之四的土地上遍布著崇山峻岭和海拔5000英尺(1英尺=0.3048米)以上、崗巒起伏的「台原」,平地只有五分之一。據統計,阿富汗全國89.9%土地都在600米以上,首都喀布爾海拔高達1760米,重要城市加茲尼更達到2360米。喀布爾以東不遠就是有名的開伯爾山口,地勢十分險要,它是阿富汗通往巴基斯坦的重要關口。喀布爾以北則有著名的薩朗山口,它是貫通阿富汗南北的咽喉要道。

平原分布在阿富汗的西南和北部,其中很多是沙漠,或者與沙漠相差無幾的沙磧荒原。灰色單調的沙海中,偶爾能見到閃爍水光的綠洲。北部平原位於興都庫什山與阿姆河之間,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地勢狹長,海拔相對較低。這裡有牧草和水源,能產糧、棉,亦能放牧,出產的紫羔皮聞名於世。西南平原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這個廣闊的沙漠地帶由兩種沙漠組成:一種是沙礫沙漠,即雷吉斯坦(意即「沙境之地」);另一種是黏土沙漠,即達什提·馬爾戈(意即「死亡沙漠」)。整個平原炎熱不堪,荒無人煙,橫貫其間的卻有阿富汗境內最長河流——赫爾曼德河。這條河沿岸綠洲片片,甚至還出產葡萄、石榴和核桃等。這些綠洲集中了阿富汗的大部分居民。

赫爾曼德河全長1300公里,由北流向西南,上游穿越高山峽谷,形成了一個天然蓄水庫,爾後流入雷吉斯坦沙漠。它的流域面積占了阿富汗國土總面積的五分之二。阿富汗境內其實有為數不少的山地河流,只是多為源頭或上遊河段。每當春夏季節,高山的積雪融化,湍流直瀉,水量勉強充足;秋冬季節,水量則陡然變小。所以阿富汗自古有民諺云:「不怕無黃金,但恐無白雪。」除了赫爾曼德河,阿富汗其他的著名河流當屬阿姆河、哈里河和喀布爾河。阿姆河發源於帕米爾高原,全長2620公里,其中1100公里成為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天然邊界。該河由東向西,水勢上急下緩,很多支流由北向南流入阿富汗內陸,形成了科克臨河和昆都士河兩大主要支流;哈里河全長900公里,在阿富汗境內有650公里,東西流向,經赫拉特南部綠洲後北折,約有130公里成為阿富汗和伊朗之間的界河,最後流向土庫曼斯坦的卡拉庫其沙漠;喀布爾河發源於科伊瑪扎爾山北麓,全長700公里,在阿富汗境內有460公里,由西向東穿越喀布爾和1.征服者的傳說

翻開世界地圖,亞歐大陸的中央有一片棕色的桑葉形地區。這個地方叫阿富汗,它的完整發音是「Afghanistan」,意即「阿富汗人的土地」。阿富汗的國土面積約有65萬平方公里,總面積比歐洲的法國多近10萬平方公里(法國面積約54萬平方公里),比法國和奧地利加起來還多約1.6萬平方公里。作為西亞唯一的內陸國家,阿富汗不算小國。可惜,它被眾多真正的大國包夾其中。阿富汗的西部與波斯高原一串湖泊相連,因而跟伊朗接壤,兩國有長達820公里的邊境線。阿富汗的東北角是名為瓦罕走廊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新疆有75公里的邊境線。如今阿富汗的北部是中亞三國,即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那裡從前屬於蘇聯,再前溯則是龐大的俄羅斯帝國。阿富汗的東南部淹沒在與巴基斯坦歷史上從來沒有分清過的一片模糊邊境線中,兩國共同邊境長達2180公里。另外,阿富汗在東北方向的克什米爾地區還有120公里的邊境線。

阿富汗跟伊朗接壤或許是真主的旨意,它們同屬波斯高原,同樣繼承了多山的高地特色。可惜,阿富汗沒有伊朗那驚人的石油儲量,也不像伊朗那樣擁有肥沃的土壤,能出產各種各樣的瓜果糧食。與伊朗相比,阿富汗是真正意義上的山國,五分之四的土地上遍布著崇山峻岭和海拔5000英尺(1英尺=0.3048米)以上、崗巒起伏的「台原」,平地只有五分之一。據統計,阿富汗全國89.9%土地都在600米以上,首都喀布爾海拔高達1760米,重要城市加茲尼更達到2360米。喀布爾以東不遠就是有名的開伯爾山口,地勢十分險要,它是阿富汗通往巴基斯坦的重要關口。喀布爾以北則有著名的薩朗山口,它是貫通阿富汗南北的咽喉要道。

平原分布在阿富汗的西南和北部,其中很多是沙漠,或者與沙漠相差無幾的沙磧荒原。灰色單調的沙海中,偶爾能見到閃爍水光的綠洲。北部平原位於興都庫什山與阿姆河之間,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地勢狹長,海拔相對較低。這裡有牧草和水源,能產糧、棉,亦能放牧,出產的紫羔皮聞名於世。西南平原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這個廣闊的沙漠地帶由兩種沙漠組成:一種是沙礫沙漠,即雷吉斯坦(意即「沙境之地」);另一種是黏土沙漠,即達什提·馬爾戈(意即「死亡沙漠」)。整個平原炎熱不堪,荒無人煙,橫貫其間的卻有阿富汗境內最長河流——赫爾曼德河。這條河沿岸綠洲片片,甚至還出產葡萄、石榴和核桃等。這些綠洲集中了阿富汗的大部分居民。

赫爾曼德河全長1300公里,由北流向西南,上游穿越高山峽谷,形成了一個天然蓄水庫,爾後流入雷吉斯坦沙漠。它的流域面積占了阿富汗國土總面積的五分之二。阿富汗境內其實有為數不少的山地河流,只是多為源頭或上遊河段。每當春夏季節,高山的積雪融化,湍流直瀉,水量勉強充足;秋冬季節,水量則陡然變小。所以阿富汗自古有民諺云:「不怕無黃金,但恐無白雪。」除了赫爾曼德河,阿富汗其他的著名河流當屬阿姆河、哈里河和喀布爾河。阿姆河發源於帕米爾高原,全長2620公里,其中1100公里成為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天然邊界。該河由東向西,水勢上急下緩,很多支流由北向南流入阿富汗內陸,形成了科克臨河和昆都士河兩大主要支流;哈里河全長900公里,在阿富汗境內有650公里,東西流向,經赫拉特南部綠洲後北折,約有130公里成為阿富汗和伊朗之間的界河,最後流向土庫曼斯坦的卡拉庫其沙漠;喀布爾河發源於科伊瑪扎爾山北麓,全長700公里,在阿富汗境內有460公里,由西向東穿越喀布爾和1.征服者的傳說

翻開世界地圖,亞歐大陸的中央有一片棕色的桑葉形地區。這個地方叫阿富汗,它的完整發音是「Afghanistan」,意即「阿富汗人的土地」。阿富汗的國土面積約有65萬平方公里,總面積比歐洲的法國多近10萬平方公里(法國面積約54萬平方公里),比法國和奧地利加起來還多約1.6萬平方公里。作為西亞唯一的內陸國家,阿富汗不算小國。可惜,它被眾多真正的大國包夾其中。阿富汗的西部與波斯高原一串湖泊相連,因而跟伊朗接壤,兩國有長達820公里的邊境線。阿富汗的東北角是名為瓦罕走廊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新疆有75公里的邊境線。如今阿富汗的北部是中亞三國,即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那裡從前屬於蘇聯,再前溯則是龐大的俄羅斯帝國。阿富汗的東南部淹沒在與巴基斯坦歷史上從來沒有分清過的一片模糊邊境線中,兩國共同邊境長達2180公里。另外,阿富汗在東北方向的克什米爾地區還有120公里的邊境線。

阿富汗跟伊朗接壤或許是真主的旨意,它們同屬波斯高原,同樣繼承了多山的高地特色。可惜,阿富汗沒有伊朗那驚人的石油儲量,也不像伊朗那樣擁有肥沃的土壤,能出產各種各樣的瓜果糧食。與伊朗相比,阿富汗是真正意義上的山國,五分之四的土地上遍布著崇山峻岭和海拔5000英尺(1英尺=0.3048米)以上、崗巒起伏的「台原」,平地只有五分之一。據統計,阿富汗全國89.9%土地都在600米以上,首都喀布爾海拔高達1760米,重要城市加茲尼更達到2360米。喀布爾以東不遠就是有名的開伯爾山口,地勢十分險要,它是阿富汗通往巴基斯坦的重要關口。喀布爾以北則有著名的薩朗山口,它是貫通阿富汗南北的咽喉要道。

平原分布在阿富汗的西南和北部,其中很多是沙漠,或者與沙漠相差無幾的沙磧荒原。灰色單調的沙海中,偶爾能見到閃爍水光的綠洲。北部平原位於興都庫什山與阿姆河之間,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地勢狹長,海拔相對較低。這裡有牧草和水源,能產糧、棉,亦能放牧,出產的紫羔皮聞名於世。西南平原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這個廣闊的沙漠地帶由兩種沙漠組成:一種是沙礫沙漠,即雷吉斯坦(意即「沙境之地」);另一種是黏土沙漠,即達什提·馬爾戈(意即「死亡沙漠」)。整個平原炎熱不堪,荒無人煙,橫貫其間的卻有阿富汗境內最長河流——赫爾曼德河。這條河沿岸綠洲片片,甚至還出產葡萄、石榴和核桃等。這些綠洲集中了阿富汗的大部分居民。

赫爾曼德河全長1300公里,由北流向西南,上游穿越高山峽谷,形成了一個天然蓄水庫,爾後流入雷吉斯坦沙漠。它的流域面積占了阿富汗國土總面積的五分之二。阿富汗境內其實有為數不少的山地河流,只是多為源頭或上遊河段。每當春夏季節,高山的積雪融化,湍流直瀉,水量勉強充足;秋冬季節,水量則陡然變小。所以阿富汗自古有民諺云:「不怕無黃金,但恐無白雪。」除了赫爾曼德河,阿富汗其他的著名河流當屬阿姆河、哈里河和喀布爾河。阿姆河發源於帕米爾高原,全長2620公里,其中1100公里成為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天然邊界。該河由東向西,水勢上急下緩,很多支流由北向南流入阿富汗內陸,形成了科克臨河和昆都士河兩大主要支流;哈里河全長900公里,在阿富汗境內有650公里,東西流向,經赫拉特南部綠洲後北折,約有130公里成為阿富汗和伊朗之間的界河,最後流向土庫曼斯坦的卡拉庫其沙漠;喀布爾河發源於科伊瑪扎爾山北麓,全長700公里,在阿富汗境內有460公里,由西向東穿越喀布爾和賈拉拉巴德平原後進入巴基斯坦,匯入印度河,最後注入阿拉伯海。喀布爾河的中下遊河道可以通行木筏和駁船,這是阿富汗通往印度洋的惟一水路。

著名的興都庫什山脈,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脈之一。它自東北向西南斜貫阿富汗全國,綿延1200公里,一路高低起伏,高大的山嶺和狹長的河谷貫穿其中。山脈陡峭而荒涼,幾乎沒有樹木。山嶺綿亘,多懸崖峭壁,湍急的河流蜿蜒於深山峽谷中,最後匯入印度河,其中有些河谷成了波斯高原和印度河平原之間的交通要道。興都庫什山脈常年積雪,中國古代稱之為「大雪山」。舉目望去,那些被冰雪覆蓋的圓錐形岩石山峰,在蔚藍色的天空背景下閃閃發光。有人說,古波斯語中的「阿富汗」即「山上人」一詞的延續。由興都庫什山脈及其支脈形成的中部山地,面積達41萬平方公里,形成了阿富汗國土面積的主體。

興都庫什山脈決定了阿富汗的地理和氣候,決定了古代阿富汗人的生存方式。阿富汗雖屬於亞熱帶,但遠離海洋,海拔又高,因而屬於標準的大陸性氣候。這裡夏天異常炎熱,冬天極度寒冷,晝夜溫差變化劇烈。阿富汗每年7月前後最熱,平均氣溫為25—30度;1月前後最冷,氣溫在0——5度。這裡空氣乾燥,5—9月為旱季,10——4月為雨季,但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阿富汗的旱季降雨量極為稀少,像坎大哈、赫拉特之類的地方夏秋兩季根本無雨。不過,阿富汗春秋季節的氣候較好,尤其是夜晚。即使在最熱的季節,伴隨落日餘暉而來的往往也是涼爽之夜。在賈拉拉巴德,儘管夏季難熬,冬季卻是溫暖的。另外,在阿富汗的西部山區,每年6——9月多颳大風。颳風時,天空飛沙走石,地面酷熱難當;每隔兩三天就要持續刮三四天大風,周而復始長達4個月之久。人們稱它為「一百二十日風」,又名「阿富汗熱風」。

如此氣候之下,阿富汗人以畜牧和農耕艱辛度日。耕地只占全國土地的0.2%,古代定居的居民大多集中在坎大哈、賈拉拉巴德和赫拉特的綠洲,牧民則每年做一次長距離的遷徙,夏季帶著畜群向北移動,冬季再回南方。如果去今天的阿富汗,只要進入山區,就會看到在那貧瘠的山谷中到處都種植著亘古罪惡之花——罌粟。雖然毒品浸染了阿富汗遍布礪石的土地,讓阿富汗人生來就要苦苦掙扎在生存線上,但阿富汗仍然有上天賦予它的資源——阿富汗有世界上最大的未開採綜合性礦藏資源,目前已探明的資源主要有天然氣、煤、鹽、鉻、鐵、銅、雲母及綠寶石等,僅探明的天然氣就有10.6萬億立方米。阿富汗可能擁有世界上蘊藏量最豐富的銅礦,全球第五大鐵礦脈以及儲量4億噸的煤礦。此外,阿富汗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資源,那就是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

在俄國沙皇彼得大帝看來,不論誰繼承他的王位,都應該向南推進到君士坦丁堡和印度。「不管誰在那裡統治,誰就將統治世界。」彼得大帝說,「當俄國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彼得大帝為他的後代設想了俄羅斯帝國南下的三條路線:一條是從黑海經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第二條是從南高加索經伊朗到波斯灣,第三條就是從中亞經阿富汗到阿拉伯海。人們翻開地圖就會發現,在這三條路線中,經阿富汗這條通道為最近。

彼得大帝的話無異於告訴世人——誰控制了阿富汗,誰就邁出了控制世界的第一步。所以,19世紀的英屬印度總督寇松勳爵為阿富汗取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綽號,他說阿富汗是一杯亞洲的「雞尾酒」,常常會引來很多國家的「攪和」。

最早的阿富汗人來自何方已不可考,阿富汗的歷史則可上溯到古老的波斯帝帝國。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的開創者居魯士大帝遠征中亞,阿富汗地區被併入波斯帝國版圖。居魯士以波斯高原西南部的小邦起兵,歷經多年征戰,擊敗米底、呂底亞和巴比倫三大強國,統一從中東到中亞大部,建立起從印度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如同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言:「居魯士親自降服了(亞洲的)上半部地區,征服了每一個國家,不讓一個逃脫。」彼時,阿富汗地區作為波斯帝國統治的東部重要地區,是帝國通向中亞和印度的橋樑。赫拉特、錫斯坦、喀布爾、坎大哈和賈拉拉巴德等地,都是阿富汗土地上波斯帝國的重要城市。

波斯帝國統治著人種繁多的東西方臣民,因此阿富汗的居民不僅要和波斯人、米底人交往,而且要跟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以及小亞細亞的居民進行交往。阿富汗在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變遷,是接受了古老的祆教(即「拜火教」或「瑣羅亞斯德教」)。這種波斯帝國的國教從波斯傳入阿富汗,再經阿富汗傳入中亞,直至從中亞傳入中國,成為除佛教之外傳入中國最早的西域宗教。

幾百年後,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橫掃歐亞大陸,阿富汗地區在這場遠征中又成了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大帝堪稱是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古希臘史學家阿里安曾說:「就我自己來說,我想,在那個時候,沒有一個種族、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單獨的人,不接觸亞歷山大的名字和名聲的。為了這個理由,我覺得,一個英雄,與普通人截然不同,沒有神的委託,是絕不會降生到人間的。」亞歷山大心懷常人無法想像的執著,征服了當時西方人已知的幾乎整個世界。他在征服阿富汗時,相繼修建了三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亞歷山大城」。亞歷山大城是這位偉大征服者「世界帝國」思想的產物,亞歷山大力圖將東西方所有臣民都統一為一個民族,於是在他的遠征軍後面就出現了兩種文化交往的景象:一種是希臘人和腓尼基人組成的商隊,其中許多人在阿富汗定居下來,與當地人通婚;另一種便是新的城市在商道上拔地而起,戰略和商業意義兼而有之。亞歷山大由此控制了貫通歐亞的古代商路交通。

亞歷山大以包括阿富汗在內的巴克特里亞地區為中心,北征粟特,南伐印度,戰火始終不息。亞歷山大繼續推行自己「世界帝國」的理念,規定在自己的宮廷中採取波斯禮儀,行跪拜禮;他本人身著波斯的紫袍與王冠,將自己打扮成波斯皇帝的模樣。戰爭形式的東西方交流逐漸被「入鄉隨俗」的文化交流所代替。公元前328年冬天,亞歷山大通過半希臘半波斯的儀式,同巴克特里亞貴族奧克夏特的女兒羅克珊娜結婚。「羅克珊娜」意即「光明」,關於這次婚事至今在阿富汗流行著許多傳說,很多阿富汗人仍喜歡給女孩起名為「羅克珊娜」。亞歷山大按照馬其頓的風俗,在結婚儀式上用劍切一塊麥餅,同羅克珊娜各吃一口,東西方文化的交匯於此堪為鑑證。

亞歷山大死後,帝國三分,巴克特里亞地區轉屬於東部的塞琉古王國(即中國古代史籍中所稱的「條支」)。後世史家對王國的開創者塞琉古評價甚高,如阿里安即曾說:「在亞歷山大之後所有繼承王權的人當中,唯有塞琉古成為最偉大的國王。他是最有王者之心的人,統治著亞歷山大之後最廣大的國土。」塞琉古還曾率軍越過興都庫什山,進攻印度的孔雀王朝。極盛時期,塞琉古王國的疆域從地中海擴大到印度。孔雀王朝的一代名王阿育王也曾攻入阿富汗,在阿富汗境內留下了傳播佛法、宣揚佛教的石柱敕銘。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希臘化王國,塞琉古王國控制著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同時獲取印度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不斷充實自己的經濟。貿易的興旺,成為溝通東西方交往的新動力。

大約公元前250年,位於阿姆河(即中國古代史籍中所稱的「烏滸水」)與興都庫什山間的巴克特里亞地區發生了一件大事,總督狄奧多德脫離塞琉古王國獨立,建立了希臘化的巴克特里亞王國。這個巴克特里亞王國,便是中國古代史籍中所稱的「大夏」和「吐火羅」。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巴克特里亞王國達到最強盛,曾擴張至印度。希臘、波斯、印度和中國四大文明,正是通過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交匯於巴克特里亞這片得天獨厚的土地。東西方的商人經過巴克特里亞,溝通了愛琴海、兩河流域、波斯、印度、中國與西伯利亞的商路,讓世界文化得以交融。西方學者有言:「如果說歐洲的思想是通過巴克特里亞傳到遠東的,那麼亞洲的觀念也是通過這裡和同樣的渠道傳到歐洲的。」異邦人盛傳,這裡遍地黃金。可惜,巴克特里亞後來因內亂而慢慢轉向衰落。

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正是中國的西漢王朝前期。原居住在中國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即西方人所稱的「斯基泰人」)被匈奴所擊敗,只能西遷至阿姆河領域。公元前140——130年左右,大月氏征服了阿富汗地區,將巴克特里亞王國逐向南方。等到中國的東漢時期,大月氏分為休密、雙靡、貴霜、都密、肸頓五部。公元1世紀,貴霜統一諸部,建立起強大的貴霜帝國。帝國的極盛時期版圖一度西起鹹海,東至帕米爾高原(即中國古代史籍中所稱的「蔥嶺」),橫跨中亞和印度半島西北部,阿富汗地區幾乎位於貴霜帝國版圖的中央。值得一提的是,貴霜帝國尊崇大乘佛教。1——2世紀是東西方絲綢之路最活躍的時期之一,貴霜帝國地處絲綢之路的要衝,一時繁盛。絲綢之路的傳統路線是通過波斯(即中國古代史籍中所稱的「安息」)到赫拉特,再一路向南。由於安息國王心懷敵意,阻斷絲綢之路的貿易,貴霜帝國打通了從巴克特里亞通往印度河三角洲的商路;商品由印度出海,經海上的絲綢之路通向阿拉伯,穿越紅海,由埃及進入歐洲。

儘管創造了犍陀羅藝術的輝煌成就,3世紀之後,貴霜帝國還是陷入衰落,分裂為若干小國。5世紀上半葉,這些分裂的小國終於被從北方襲來的懨噠人所滅。懨噠是遊牧民族,原居於中國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一度臣屬於柔然,羅馬人稱之為「白匈奴」。5世紀初,懨噠人西遷,以後相繼征服中國的伊犁河流域、中亞的河中地區(即阿姆河、錫爾河中間地區)、阿富汗地區和印度西北部,還擊敗了薩珊波斯,成為一個令人生畏的強國。懨噠的統治中心就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內。值得一提的是,懨噠重新尊崇祆教。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道,懨噠王摩醯邏矩羅極力排斥佛教:「乘其戰勝之威,西討健馱邏國,潛兵伏甲,遂殺其王,國族大臣,誅鋤殄滅。毀窣堵波,廢僧伽藍,凡一千六百所。」阿富汗的佛教因而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犍陀羅藝術的輝煌再也沒能恢復。

中國古代的史書中記載,懨噠人是勇敢的戰士,風俗與突厥人十分相似。《洛陽伽藍記》稱,懨噠人「王者錦衣,坐金床」。出土的錢幣也顯示,懨噠人的統治者穿著富麗華美的服飾,其髮飾和複雜的頭飾酷似薩珊波斯國王閱兵時的裝束。《北史·西域傳》卻又記載了懨噠人保留原始遺風的一面:「兄弟共一妻,夫無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數,更加角帽焉。」《梁書·滑國傳》記載,這種角帽「刻木為角,長六尺,以金銀飾之」。由此可見,懨噠人與其他遊牧民族一樣,對金銀頗有需求。

薩珊波斯國王巴赫蘭及其宮廷的奢華向來名聲在外,一直吸引著掠奪金銀欲望極強的懨噠人。懨噠出動大軍越過阿姆河,進攻呼羅珊。巴赫蘭為人機敏多謀,因喜歡捕獵野驢而有一個「巴赫蘭·古爾」(「古爾」意即「野驢」)的綽號。他得知懨噠人襲來,竟置之不理,下令舉行遊獵,然後策馬西去了,這使他的大臣們大為驚異。其實,巴赫蘭·古爾從宮廷出走以後,行動十分隱蔽,迅速向東進發,每到一處即徵集士兵,準備對懨噠人發動夜襲。他採用新奇的戰術,用裝滿小石子的皮袋子系在戰馬脖子上。夜襲中,薩珊波斯騎兵發出驚天動地的聲響,將懨噠人的馬匹驚得狂奔亂跑。巴赫蘭·古爾大敗懨噠人,將懨噠人一路追過阿姆河,擊殺懨噠王,迫使懨噠人求和。懨噠人被迫在合約中將邊界定在巴克特里亞以西400公里處。儘管遭此大敗,懨噠依然保持著中亞強國的地位。

懨噠與薩珊波斯的戰爭持續了多年。它們的戰爭實質上是控制東西方商路之爭,是為搶奪絲綢之路而進行的戰爭。懨噠人掌握了陸路和裏海沿岸的貿易港口,操縱著往來於波斯、拜占庭、印度和中國的貿易。567年左右,薩珊波斯與西突厥終於聯合擊滅懨噠,以阿姆河為界瓜分其領土,「吐火羅」這個名稱也重新見於史籍。「吐火羅」並非嚴格意義上阿富汗的代稱,它是以今天的昆都士為中心的阿富汗北部地區,位於帕米爾高原以西、阿姆河之南,是古大夏的故地。按照擊滅懨噠後的協議,吐火羅被劃歸屬波斯。過了大概一年時間,這裡又被西突厥奪取。627年,西突厥的統葉護可汗派其長子在吐火羅建立了突厥人的王朝。657年,即中國的唐朝顯慶二年,唐高宗遣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率大軍攻滅西突厥,吐火羅的突厥王朝向大唐帝國稱臣。唐朝在這裡設置了月氏都督府。另外,此時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內及其附近,還有若干臣屬於吐火羅的小國,包括護密、護時犍(唐置沙州都督府)、罽賓(修鮮州都督府)、帆延(烏鳳都督府)、訶達羅支(條支都督府)、骨咄(高附都督府)。

除此之外,唐朝還於662——674年間封流亡來唐的薩珊波斯末代國王之子卑路斯為波斯王,置波斯都督府於波斯東部與阿富汗境內。8世紀初,新近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勢力進入這一地區,控制了吐火羅。阿拉伯人正是追擊戰敗的薩珊波斯末代國王伊嗣侯三世(卑路斯之父)進入了阿富汗。如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所寫:「哈里發奧斯曼答應把呼羅珊的統治權給予第一個進入巨大而人口眾多的國家,即古代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將軍。這個條件被接受了,這種嘉獎是受之無愧的;因為穆罕默德的旗幟已被插上赫拉特、梅爾夫和巴爾赫的城牆,這位勝利的將領既不停駐,也不休息,一直到他的汗流浹背的騎兵嘗到烏滸河河水。」

阿拉伯人沒想到,在阿富汗居然處處遇到頑強的抵抗。阿拉伯帝國的哈里哈里發常常要增派軍隊,對不馴服的阿富汗人進行征剿。一些山區始終保持著獨立的狀態,比如巴爾赫到707年才最後停止戰鬥,坎大哈到9世紀才臣服於阿拉伯人,喀布爾更是阿富汗人不屈的象徵。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里,阿拉伯大軍進攻喀布爾不下九次,全部以失敗告終。直到871年喀布爾依然保持著獨立地位。

初步控制阿富汗後,阿拉伯軍隊繼續東進。阿拉伯帝國向東,大唐帝國向西,兩大帝國無可避免地在中亞發生了碰撞,那就是改變了世界文明史進程的怛羅斯之戰。751年的怛羅斯之戰,大唐帝國戰敗,從而丟掉了整個中亞。怛羅斯之戰後,蔥嶺以西的西域諸國盡皆歸於阿拉伯人。在此之前,阿富汗境內拜火教、婆羅門教、佛教、基督教聶斯托利派乃至萬物皆有靈的原始宗教等多種信仰並存。阿拉伯人的到來,讓包括阿富汗在內的中亞地區逐漸伊斯蘭化,直至今日。一千三百多年來,阿富汗人徹底接受了真主唯一、真主萬能、穆斯林兄弟平等和分享彼此兄弟情誼的宗教價值觀念。於阿富汗人而言,伊斯蘭教賦予了他們在一個共同信仰下的凝聚力。阿富汗各部族原有的尚武精神,更是為宗教色彩的「聖戰」所深化。阿富汗歷代王朝,都奉伊斯蘭教為國教,神職人員與政權的關係密切。與許多伊斯蘭國家不同,阿富汗不但將先知穆罕默德神聖化,而且將他的門徒也神聖化,崇拜聖徒之風盛行。至於毛拉(即伊斯蘭教教士),不僅是人們出生、婚娶、死亡儀式和宗教節日典禮的主持人,同時又是一個村莊乃至一個地區的教師、司法仲裁人和精神領袖。

隨伊斯蘭教信仰而來的,是阿拉伯語和完整的伊斯蘭文化。新的統治者將阿拉伯語作為阿富汗的國語和標準語,而且阿富汗當地的方言也用阿拉伯字母拼寫。阿拉伯語作為《古蘭經》的語言,隨著穆斯林們虔誠的誦讀,與阿富汗當地方言漸漸相融合。至於吸收了埃及、希臘、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文化的伊斯蘭文化,更是在阿富汗廣為傳播。如阿富汗史學家穆罕默德·阿里所言:「要細緻地追溯伊斯蘭文化對阿富汗的影響程度是不可能的,但是它的影響無處不在,並且表現得栩栩如生,如詩如畫。生活習俗、服飾風尚、烹調藝術、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甚至日常生活的細節小事,都受到伊斯蘭文化的薰陶。」伊斯蘭文化同阿富汗當地文化接觸,融合為新的文化,成為近代阿富汗文化的主要源泉;這種傳播與融合本身,也正是古代東西方絲綢之路的意義所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