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九世紀的「黃金時代」到二十世紀早期,哥本哈根有哪些變化?

子淵談史 發佈 2024-03-05T20:54:04.751879+00:00

文|青丘編輯|海藍寶自1658年起,作為丹麥首都的哥本哈根在地理位置上表現出與其他國家的顯著差異,它位於全國的邊緣地帶(歸因於東部省份的喪失)。

文|青丘

編輯|海藍寶


自1658年起,作為丹麥首都的哥本哈根在地理位置上表現出與其他國家的顯著差異,它位於全國的邊緣地帶(歸因於東部省份的喪失)。

一、從「黃金時代」到二十世紀早期的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既是一個天然的良港,同時它的位置和地形也存在一些軍事上的缺陷,良港地形的優勢與軍事位置缺陷的雙重特徵共同構成了哥本哈根獨特的環境與政治經濟地位。

當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的丹麥正處於經濟低迷的時期,哥本哈根因獲得了君主授予的對外貿易特權,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國際貿易影響力,不僅貿易地位和經濟實力顯著提升。

同時還建造了一批兼具代表王室和時代特徵的建築,其中留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有克里斯蒂安堡城堡、阿美琳堡宮以及國王新廣場等經典建築。

這些體現了當時的部分規劃設計理念的工程項目主要集中在皇家和政府所屬建築所在的街區、開放型的廣場和由政府投資修建的公路等區域。

然而關於當代首都哥本哈根整體規劃布局的初步形成,則要追溯至更晚一些19世紀上半葉的丹麥「黃金時代」。

在1801-1848年中,這段素有「黃金時代」美譽的時期,它最顯著的特徵是出現了城市建設和文化發展的盛況,為丹麥未來的城市發展與建設(尤其以首都哥本哈根為主)打下了基礎。

這一時期湧現了建築大師C.F.漢森(後擔任哥本哈根城市規劃總設計師)、著名宗教作家索倫·克爾凱郭爾等一大批文化與科技領域的精英。

哥本哈根作為丹麥最大的城市,它在19世紀初期曾經兩次遭遇英國人的炮火而毀壞嚴重,由建築大師C.F.漢森主持的重建工程使這座城市重新煥發了生機。根據丹麥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

丹麥的城鎮居民所占的人口比例在19世紀70年代前,一直處於略高於20%的相對穩定狀態。雖然自19世紀初期起,首都哥本哈根的規模就已經遠超于丹麥的其它省城,但是它相較於其它歐洲國家的首都規模卻仍有很大的差距。

自丹麥「專制主義」的時代(1660-1849年)起,首都哥本哈根無疑就成為了全國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尤其是從18世紀下半葉起,約有7萬人先後從全國各地遷入首都。

到了19世紀下半葉,哥本哈根的人口數量已經從12萬猛增至近100萬,而1901年的大區合併又使它的面積隨之擴大了2倍。

國家對首都投入的高額經濟資本項目、流動的政府開支和民主政治制度等優勢吸引著更多年輕的移民群體。

因此,無論是在城市的經濟實力和人口規模上,還是在城市的基礎設施和條件上,首都哥本哈根相較於其它省城和城鎮,它在20世紀早期就已經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

19世紀70年代後,由於哥本哈根市政府將部分周邊區域的空地向私人建築商出售,為了增添城市的商業氛圍,這部分土地通常被用來開發為住宅區或者娛樂場所。

此外,市政廳、中央廣場和花園以及火車站等場所都進行了翻修或重建,這些翻新後的傳統建築物和周邊區域新修建的道路構成了和諧的景觀視覺效果。

其中維斯特波特街道堪稱現代化街區的典型案例,這裡不僅有私人建築商建造的集商業和娛樂設施為一體的蒂沃利公園,同時還包括由哥本哈根市政當局出資建造的新市政廳和市政廳廣場。

建築評論家安東尼·維德勒在他的著作《街道的場景》中對維斯特波特的評價為:

「(維斯特波特街道)和它周圍的街道呈現出開放型大都市的精髓,新的市政廳體現出它正嘗試著作為一個新的現代化城市的新中心的想法,它在面向新世紀的同時也體現出可追溯至城市建立之初的理想觀念。」

到了19世紀末,城市工程師查爾斯·安博特針對哥本哈根的城市現狀,提出了新的現代化城市規劃方案。

該方案所涉及的內容不僅包括土地利用、港口建設和交通系統等方面,還包括在城市生活方面的具體事宜,例如城市污水管網系統的設計等方案。

其中城市污水管網的建設工程始於19世紀70年代,然而,它最初的設計方案與實際的建造效果很快被證明是不合時宜的。

「由於在最初的設計中,管道的容量十分有限並且直接與港口相連,因此居民家中的抽水馬桶被禁止與該管網系統相連,同時,由於污水被直接排放入海,令人反感的氣味還導致了沿海地區居民的投訴。」

城市已有基礎設施的規模與現實需求之間的矛盾,促使市政當局有針對性地實施新的改造工程。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哥本哈根對於供水系統與污水管網容量的擴建工程先後完工:

「自1893年起,居民的日常水源從地表水轉為自流井中的地下水,此後,連通自流井與所有居民住宅的封閉型水管系統於1900年起投入使用。

從1890-1939年,可供哥本哈根市民的人均日用水量增加了約一倍,同時還開放了公共浴場,這些利好的因素有效地改善了市民的個人衛生狀況與身體健康狀況。」

當哥本哈根的供水系統在不斷優化的同時,其它與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城市硬體設施也在同步完善。

早在19世紀60年代,它就成為了第一個建造並管理天然氣工廠的首都,其中市政天然氣廠的供氣量已達到總產量的80%。

同時,與城市規劃中「預見性設計」方案的優勢開始呈現:哥本哈根與鄰國瑞典和挪威的首都相似,制定於19世紀的規劃方案已經為今後地下設施的建造預留了充足的空間。

此設計與全市的空間和道路規劃共同構成了未來城市發展的方案,確保了供水系統的優化、天然氣管道鋪設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進行。

除了供水系統得到了完善之外,城市其它的公共設施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改善,主要體現在供電、供氣等方面。當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帶來積極社會效應的同時,城市的吸引力也隨之提升了。

隨著城市的人口規模與城市面積的擴大,促使哥本哈根必須制定新的住房規劃設計方案,從而滿足日益增長的公眾住房需求。

因此,分布密集型的住宅區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相較於傳統密集型住宅區普遍存在採光通風差、配套設施不完善和規劃不合理等多方面的欠缺,如何在有限的規劃面積之內設計並建造更適宜的居所成為了當務之急。

以解決居住局限性為目標而設計的新住房,不僅在房屋的外觀上具備了更多的優點,同時它們在房屋的規劃上更彰顯現代的特徵。

2.20世紀上半葉的哥本哈根

建築大師C.F.漢森主持的哥本哈根重建工程為這座城市未來的規劃奠定了基礎,在此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建設幾乎是遵循了19世紀預先規劃好的模式。

20世紀早期,哥本哈根就實施了一系列的擴建工程,例如鐵路系統的完善和港口的規模擴建等工程,同時,園林型郊區的規劃設計理念也在這一時期被引入。

儘管20世紀早期哥本哈根的城市狀況相較於19世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尋求適宜大城市發展的新方案仍然是它的迫切需求。

隨著工業發展程度的日趨成熟,工業區成為了城市的主導,如何將工業區與住宅區之間進行合理的規劃布局成了一個值得關注和有待解決的問題。在20世紀早期提議的眾多方案中,通常規劃設計者會給出以下幾種方案:

第一,將工業區安置在大型居住社區的內部,使它們聯結成為整體。

第二,根據建築的功能性差異來規劃不同的街區。

第三,將上述兩種方案進行適當結合,並且統籌考慮土地利用以及交通網布局等多方面因素來制定綜合性的方案。

此時哥本哈根的城市建築外觀已經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狀態。早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重要的行政建築和商業建築以及它們所在的主幹道就經歷了一輪翻修和重建工程。

「城市發展的動態中心總是位於它的外圍區域,直到這片『外圍區域』成為新的中心。」

修建於19世紀40年代的維斯特波特街道,其原址位於哥本哈根中世紀城牆與護城河的舊址之上,而坐落於此的新市政廳、蒂沃利公園和主火車站等建築,以及西大門外側的區域都被納入市中心區域的範圍之內,新的市政廳廣場被視為是行政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造後的市政廳廣場,它的建築工藝精緻並與周邊的環境相得益彰。由於哥本哈根市政廳廣場和周邊區域的建築基本保留了它們建造之初的外觀,因此堪稱是哥本哈根城市擴建的典型案例。

藝術評論家弗朗西斯·貝克特於1908年對修繕後的哥本哈根市政廳給予高度的評價:「哥本哈根因此而宣布了它的大都市地位,並且展示出相較於歐洲其他國家的首都具有相同的實力。」

哥本哈根的交通規劃早在19世紀中葉起得到初步實行,它領先於全國其他省城,而中央火車站的遷址和區域重建,成為了20世紀上半葉的哥本哈根在交通方面所進行的最大規模的建設工程。

當時的規劃設計者結合丹麥城市的傳統規劃方案和新時期的規劃理念,設計出了幾版不同的平面圖。

在1928年最終被市政當局選定的規劃方案中,原先建設中央廣場的方案被廢棄,該地區被劃分為8個南北向的矩形區域,其中以一條最長的中央街道貫穿整個區域,而東西向則被規劃為數條橫街,而該方案也成為了日後「車站地形」規劃的基礎。

在此規劃中充分考慮了這一地區未來機動化水平提升後的需求,中央街道中間的停車場區域作為「功能性廣場」而得到保留。

林蔭大道中間被拓寬的道路可供機動車通行,而多層設計的內外停車場、地下天然氣站以及為租車公司選址而預留的區域都貫徹了「功能城市」的理念。

自20世紀20年代起,由於哥本哈根市政當局已經對未來城市的擴張(即「大哥本哈根區域」)作出了一定的設想並制定了前瞻性規劃,因此與之密切相關的交通規劃就顯得更為超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部分融合了全新的城市規劃理念的新項目開始在哥本哈根實施,此時,一些得到政府資助的民間住房組織再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規劃中,綜合考量了上述不同方案的優劣後制定出最適宜城市發展的方案。

它主要包括對居住區街道與房屋的設計、工業區的設計、交通線路規劃設計、城市開放空間的景觀設計等多方面的內容,堪稱是全面整體性的新工程。

同時,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城市機動化水平和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此時位於市中心的大部分街道普遍進行了擴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