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罕見投資種業,馬雲的「畝產千美金」從育種抓起

35鬥 發佈 2024-03-06T16:54:00.367780+00:00

2023年,農業領域一個比較重磅的融資消息是,阿里巴巴領投了博瑞迪。博瑞迪成立於2017年,是業內一家明星的通用型生物育種公司,自2020年起一共完成了4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數億元。

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胡小鳳。

2023年,農業領域一個比較重磅的融資消息是,阿里巴巴領投了博瑞迪。


博瑞迪成立於2017年,是業內一家明星的通用型生物育種公司,自2020年起一共完成了4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數億元。


對於阿里這樣的龐然大物來說,出手投資一家處於上升時期的明星公司並不是件稀奇事。但是,阿里直接投資育種類項目,還是首次。近年來,阿里系資本在投資農業上較為謹慎,上一次投農業,是在2020年。


比起砸錢投資,這些年阿里更多的是在「躬身務農」。業務覆蓋了農業的上游生產、農村電商、農資流通、智慧農業、農村服務、生鮮電商等領域,可以說是完成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布局。


阿里投資項目也圍繞自身產業,多集中在農村電商和數字農業兩大方向,這次投資育種類項目,在阿里過往的農業產業布局中,似乎相關性不大。


但事情也並非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

一、阿里農業局:從農產品銷售、流通、生產,到育種


回溯過往阿里資本的涉農投資,無論是農村電商、生鮮電商、零售還是農業大數據服務、農業物聯網等細分領域,可以集中歸於「助力農產品流通更高效」及「助力農業生產智能化」兩大主題。



從投資的時間線看,2014年至2018年,阿里投資項目主要圍繞其核心電商業務進行布局。譬如匯通達網絡、趕街網、一畝田、高鑫零售、盒馬鮮生、易果生鮮、極鮮網、遞三鮮等,均涉及農產品流通環節,貼近農村電商。


從2019年開始,投資了麥飛科技、托普雲農等業內比較有代表性的智慧農業企業,屬於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數位技術,從不同切入點入手為農業數位化轉型賦能。


這與阿里在農業領域的業務布局相互協同。


作為電商巨頭,打開農村下沉市場廣闊天地一直是阿里努力的方向,在2014年完成第二次上市時,將農村電商與全球化、大數據並列為集團未來三大發展方向。


同年,阿里啟動「千縣萬村計劃」,計劃在三至五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這意味著,農村淘寶成為重要方向之一,阿里電商網絡開始深入下沉到全國三分之一的縣及六分之一的農村地區。


到了2019年10月,阿里成立數字農業事業部,對農業產業進行全鏈路數位化升級,整合當時旗下的13個涉農業務,到2021年則增加至整合20餘個涉農業務。並在全國落地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5個自營產地倉,以及20餘個銷地倉。


自此以後,阿里打通農產品產、供、銷鏈條。用平台技術優勢賦能上游農業生產端,電商業務下沉到農村市場,打造農產品流通標準供應鏈。


除了整合原有涉農業務,並進行數位化升級,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發揮的另一重要功能是:藉助阿里前沿技術積累助力農業生產提質增效,以阿里雲作為關鍵推手,提供系列農業數位化解決方案。


阿里雲ET農業大腦發布於2018年,目的是將人工智慧與農業深入結合,具備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產量和質量預測等功能,可應用於農業種養殖及農產品流通等領域。


35斗梳理發現,阿里數字經濟體涉農業務頗多,包括農資供應、農業種植、農業養殖科技服務、鄉村數字基建、農產品上行、電商直播帶貨、農產品物流、新零售等,主要業務板塊如農村淘寶、1688、淘寶、天貓、餓了麼、盒馬鮮生、螞蟻金服、阿里雲、菜鳥物流等都有農業相關業務。


可以概括為:深度參與農產品種植,服務農產品從農地到餐桌、農資從工廠到農地。同時,螞蟻金服、阿里雲、菜鳥等提供金融、雲計算、物流等「基礎設施」服務。



現在,阿里的農業投資布局從銷售、流通、生產,直接到了最前端的育種環節。連結到業務層面,阿里內部早在2021年,低調孵化了一個「智慧育種公共服務平台」的公益項目。


二、呼之欲出的智慧育種平台


對於投資博瑞迪,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部蘇志強公開表示,農業科技是阿里重點關注的投資領域,期待與博瑞迪在股權紐帶之上,攜手打造智慧育種平台,為科技賦能農業,加快培育作物新品種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上述提到的智慧育種平台,於2021年6月,由阿里達摩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打造,這也是阿里布局的第一個育種項目。而阿里第一次公開表示助力育種,是在「2021鄉村振興大會」上推出助力鄉村振興的「熱土計劃」,其中第一條即是「輸出技術助力農業科技和智慧育種數位化提升」。


與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達成合作助力智慧育種,被業內認為是阿里「熱土計劃」具體落實的重要一步。


阿里達摩院主要通過基礎領域技術研究推進實現產品化落地,AI技術是其主要聚焦的重點方向之一。與農科院合作,將依託農科院的農作物基因資源、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等基礎條件,藉助阿里在大數據處理、存儲和分析等方面的經驗和優勢,共同構建覆蓋作物育種全鏈條、智能化的「智慧育種公共服務平台」。


據介紹,智慧育種平台將為國內育種專家提供公益、普惠的研究,實現作物育種的全流程數位化管理,提高作物育種信息化水平和育種效率,為綠色、高效、優質等突破性新品種選育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將力爭在3-5年的時間內,讓中國作物育種進入「3T智慧育種」時代,共同激勵和培養起一批專門從事育種科研工作的農業科技人才,支持中國現代化農業發展。


智慧育種平台從項目發起到現在,經過了差不多20個月的時間。35鬥了解到,阿里分別在2022年11月和2023年2月針對育種科學家和育種公司開展了一系列培訓和研討,智慧育種平台1.0版本或將於2023年年中正式發布。


智慧育種的戰略意義巨大,項目雖然處於較為早期的階段,平台將來產生的影響力卻不容小覷。


阿里達摩院基因智能負責人顧斐在2021數字生態大會上表示,放眼今天全球育種行業,已經邁入了4.0時代。主要面臨兩大領域的突破,一是基因編輯技術的突破;二是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基因編輯技術已經在廣泛使用,AI技術已經開始應用於農業方向。這兩項技術的突破,都預示著其在農業育種方面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技術突破的同時,把成本降下來,才能實現更加廣泛的應用。


阿里投資的博瑞迪通過多年積累的靶向捕獲測序技術及實驗室自動化能力顯著降低了檢測成本,將原有幾百元的固相晶片分型成本降低到40-150元,結合液相晶片靈活性高、無起始門檻等特點,使得育種家真正能把分子育種技術應用到育種實踐中來。


未來,智慧育種平台將有更多企業和生態夥伴加入合作聯合創新,為農業育種加入更多的可能性,助力我國種業實現彎道超車,打贏種業翻身仗。


三、人工智慧、雲計算技術加持,打開種業4.0的想像空間


從渠道營銷、供應鏈到生產端,這一次,阿里瞄準了最底層的育種技術,直接抓住農業的「晶片」。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我國種子卻長期面臨著被「卡脖子」的風險。


2022年8月,農業農村部發文指出,將強化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精準鑑定,加快推進基因編輯、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手段在育種方面應用,推動從「經驗育種」向「精準育種」「智能育種」轉變。


放眼全球,育種技術已經邁進了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種業4.0階段,但目前國內人工智慧等技術在育種上的應用還不普及,更加偏向於實驗階段。


一位在育種領域工作超二十年的業內人士告訴35斗:中國的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並不落後,但育種是一件長周期且充滿不確定的事情,與新能源、智能製造等熱門領域相比,投入產出比並不樂觀,很多高科技人才不願來到農業,也就意味著這些技術在育種領域的應用並不充分。


在此現狀下,更需要阿里這樣的跨界入局者,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利用自身的平台優勢、技術和人才積累,為育種加速。


育種可以看作一個複雜的數字選擇遊戲。水稻約有5.6萬個基因,玉米約有6萬個基因,小麥約有12萬個基因。這些數以萬計的基因在不同的生長環境下,表現出的株型、穗型、穗粒數等表型性狀千差萬別,數據更加多樣複雜。育種就是從這些基因、表型信息中選擇優勢性狀基因,培育下一代。


傳統育種主要依靠育種人員的經驗選種,育種家把材料種到大田裡,人工記錄不同時間段的各類信息數據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並篩選,猶如大海撈針,通常需要8-10年的培育周期,後期還要排除很多意外因素。


智慧育種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模擬作物生長氣候、土壤以及生長周期等信息,綜合各類數據實現基因型—表型精準解析,進行智能育種決策,提升育種成功率,縮短育種周期和時間。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副所長周文彬在智慧育種項目啟動時公開表示,未來希望通過「智慧育種」項目把中國育種的時間縮短一半,從10年縮短到5年甚至更短。


綜上可以看到,真正實現智慧育種,一方面需要海量的生物信息數據;另一方面,需要大數據、人工智慧及雲計算等高科技技術,實現數據的安全存儲、高效採集和分析,以及建立精準的預測模型。


資源層面,中國農科院正具備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等基礎條件;科技層面,正是阿里的優勢所在,比如有成熟的阿里雲作為農業數據後台,人工智慧技術是達摩院聚焦的重點方向之一。


阿里董事會主席兼 CEO 張勇在發布「熱土計劃」時表示:阿里將持續以扎紮實實的投入,給鄉村帶去更多實實在在的幫助。


跨界入局者的加入往往更能推動革命性的變化,AioT技術將打開種業4.0的全新想像空間,阿里在育種領域的布局才剛開始


四、重新思考馬雲「畝產千美金」的夢想


阿里是一家龐大的網際網路公司,其在農業領域的布局,亦可稱之為一家龐大的農業公司,在農產品的生產、運輸、銷售、營銷及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很多亮眼成果。


阿里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阿里平台農產品銷售額達到3037億元,蟬聯中國最大農產品上行平台。《2022年阿里電商培育農業品牌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入駐阿里電商平台銷售區域公用品牌農產品的商家達到8.3萬家,300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阿里電商平台的銷售總額達到42.4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創始人馬雲同樣有一個農業夢想,光榮退休之後,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面的他,卻頻頻出現在農業相關的場地。去嘉興平湖參觀農業大棚、考察阿里巴巴數字農業基地;到山東德州、濟南參觀調研智慧農業項目;還遠赴西班牙考察農業與環境問題相關技術,去到荷蘭農業研究院考察溫室大棚。


早在2015年,馬雲在延安就曾提出「畝產千美金」的希望:「我非常尊敬袁隆平先生,他把畝產做到了千斤,我們希望通過網際網路的手段,通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把畝產做到一千美元,土地將成為農民真正的財富來源。」


這裡的「畝產千美金」,更多指讓土地因為農產品銷售而增值,通過電商、新零售、品牌打造等方式,把每畝產值提高到1000美元,這也正是阿里電商渠道的重要價值體現之一。


現在,阿里搭建「智慧育種公共服務平台」,同樣在踐行馬雲「畝產千美金」的夢想:推動底層育種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產品價值,讓土地畝產千美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