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森傳 原創 李小芹 梅梓祥

鐵道兵文化 發佈 2024-03-06T23:58:45.640851+00:00

熟悉他,是因為膾炙人口的《鐵道兵志在四方》這首歌歌詞是他創作的。然而,我們又不了解他。李小芹與黃榮森在6444工廠一起工作過三年零八個月。

黃榮森傳

原創 李小芹 梅梓祥 2022-05-17 19:50 發表於北京

序言

梅梓祥

黃榮森先生是鐵道兵戰友既熟悉又生疏的一位戰友。

熟悉他,是因為膾炙人口的《鐵道兵志在四方》這首歌歌詞是他創作的。然而,我們又不了解他。殊不知,文革時因這首歌被指責為「遊山玩水」,是「小資產階級情調」,受到了造反派的批判,於1969年秋被下放到襄陽鐵道兵「五七」幹校勞動鍛鍊。1972年秋落實政策,被分配到位於河北省興隆縣的鐵道兵6444廠工作。1984年兵改工,鐵道兵6444工廠劃歸解放軍總後勤部管理。2021年5月17日,黃榮森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7歲。

李小芹與黃榮森在6444工廠一起工作過三年零八個月。她寫了三萬多字追憶黃榮森的文章。我對李小芹不辭辛勞,為平凡而卓越的黃老立傳而心懷敬意。

李小芹是天津知青,1971年選調到鐵道兵6444廠工作,現為南開大學退休幹部。夕陽之年,她拿起筆,在文字中行走,在博客中徜徉,編輯出版了博客文集、知青生活回憶錄、鐵道兵廠紀念文集等五本具有史料價值的書籍。

黃老是平凡的人,當兵,創作歌曲,在工廠當宣傳幹事,以副處級工會主席的身份退休。但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鐵道兵:他在抗美援朝戰場榮立三等功;他作詞的《鐵道兵志在四方》,一國總理周恩來喜歡、會唱,中國鐵建、全國鐵道兵戰友,幾乎每天都有人唱這首歌。這對於一個文藝工作者來說,是何等的榮耀!

現在,經常聽到人們用「德藝雙馨」四個字來讚譽老藝術家。黃老以一首「兵歌」成為經典,達到眾多藝術家所不能企及的高度,這是「藝」,而「德」呢?我用「高山仰止」來稱讚也不為過:在一個六百人的小廠,嘔心瀝血、默默無聞地做文化宣傳和工會工作,取得了眾口交贊的成績。他是群星璀璨的鐵道兵中一顆閃亮的星。

他故去後,許多工友深情懷念、追憶他生前的言與行,同事時間不長的李小芹為他寫傳記。這樣的事,在人情寡淡的現在,可謂鳳毛麟角。黃榮森的妻子患有帕金森氏症,他為妻子尋醫問藥,穿衣、做飯,洗澡、剪指甲……三十五年如一日。妻子病故,常情常理是解脫吧,他卻一病不起,從此身體每況愈下,終不治亡故。這背後是怎樣的生死之戀啊!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生前立下遺囑:捐獻眼角膜,將骨灰撒入故鄉——黃河的懷抱……

我很榮幸地用公眾號發布李小芹的《黃榮森傳》,希冀這段平凡而偉大的人生故事,能夠給讀者,尤其是鐵道兵戰友帶來些許思考與感悟。



一、最可愛的人


黃榮森出生於山東省濟南濼口,他曾在詩作中這樣描寫自己的家鄉:「在那千佛山下,黃河邊上,四面荷花,滿城春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趵突泉日夜在滾滾噴涌,小清河的碧流千里淙響……」

黃榮森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性格溫和,善解人意。五歲那年,父親送他到濼口泉子街讀私塾,受教於王樹堂老先生。山東是孔子的家鄉,幾千年來尊師重教,學風篤厚。入學後黃榮森拜過孔子像,便按照千百年傳下來的學習方式開始了兩年的啟蒙。《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這些合轍押韻的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為他後來的詩歌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黃榮森七歲進入濟南市濼口中心國民學校上小學。學校離家很近,走路大約五六分鐘即可到達,有時坐在家裡,甚至能聽到學校的敲鐘聲。因有兩年私塾墊底,他的學習穩固紮實,品學兼優,常得到老師的表揚。



1947年9月,黃榮森考入濟南市立中學。因學校距濼口鎮較遠,不方便走讀,他住校獨立生活。1948年9月,他剛升入初中二年級,華東野戰軍對國民黨軍重兵守備的濟南發起進攻,經過八晝夜激烈的攻堅作戰,濟南宣告解放。

「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黃榮森感覺共產黨領導下的濟南如「春風拂面」,相比千瘡百孔、積貧積弱的舊社會真是換了人間!

濟南解放後,教育也發生了本質變化。學校廢除國民黨訓育制度,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學校工作的重點和基礎。黃榮森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政治學習和各項活動,共產黨的革命理論如同一股清泉,滋潤著少年黃榮森的心,他對未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世界大同」充滿希望,堅信共產黨一定能夠救中國。

1950年,黃榮森正值讀初中三年級,按照常規,暑假畢業便可順理成章進入高中繼續學習。然而「當兵保衛祖國」,「好男兒志在四方」是他的夙願。當得知河北省石家莊有招兵的消息後,未滿16周歲的他不顧父親喋喋不休地勸阻和母親難捨難離的眼淚,毅然放棄學業,懷著精忠報國的一腔熱血,隻身北上,投筆從戎,於3月21日如願以償地成為一名鐵道兵團的戰士。

進入新兵連,嶄新的軍帽下是稚嫩的面龐,肥大的軍裝裹著的是尚未成熟的軀體,然而黃榮森人小心大,立志要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黃榮森這一走便是一生的漂泊,濟南對於他來說從此成為魂牽夢縈的故鄉。


黃榮森在新兵連


1950年6月韓戰爆發,不久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黨中央和毛主席發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240萬中華優秀兒女打起背包,背負著祖國和人民的希望,義無反顧地奔赴朝鮮戰場。

史載: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鐵路軍事運輸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供應和部隊機動的骨幹力量。侵朝美國空軍一直將鐵路列為重點打擊目標,集中大量飛機不分晝夜對朝鮮1300公里的鐵路線進行狂轟濫炸。共出動各式飛機5.9萬架次,投擲各類炸彈19萬多枚,妄圖切斷志願軍後勤補給線。為了保證戰時軍事運輸,從1950年11月起,鐵道兵團機關及所屬部隊全部陸續入朝,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一個全部入朝的兵種。

1950年夏,黃榮森所在的鐵三師完成了京漢線的維修任務後,轉戰天水一帶,修復隴海線西段,年末開赴瀋陽。

1951年2月15日,鐵三師接到命令,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

火車一進入朝鮮,映入眼帘的是被美軍狂轟濫炸後的彈坑和斷壁殘垣。望著滿目瘡痍的山川,戰爭的殘酷使黃榮森的心情異常沉重——如今的朝鮮,與當年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蹂躪下的中國是何等相似啊,決不能讓美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得逞,決不能讓中國人民再受二茬苦,遭二茬罪。他暗下決心,為了祖國,為了和平,一定要發揚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克服困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侵略者打回老家去!

據「鐵道兵簡史」記載:面對破壞嚴重的鐵路線,鐵道兵官兵們英勇頑強,浴血奮戰。在前進搶修、分段保障、抗洪保橋、粉碎敵人的空中「絞殺戰」以及緊急搶建鐵路新線中,密切協同,群策群力,排除萬難,克敵制勝。共搶修搶建鐵路延長線1000多公里,橋樑2300座次,便線便橋127公里,隧道122座次,車站3600處次,通訊線路21000條公里,還搶修鐵路新線210公里,創建出「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為抗美援朝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黃榮森那時在鐵三師文工隊當隊員。

文工隊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創作和演出,向部隊和人民群眾宣傳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鼓舞士氣,激勵鬥志,豐富部隊的文化生活,是部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朝鮮戰場上,哪裡施工艱苦,哪裡戰鬥激烈,哪裡就有鐵三師文工隊員的身影。黃榮森充分發揮自己寫作和文藝方面的天賦,無論是採訪撰稿、寫黑板報,還是宣傳鼓動、下連隊慰問演出,他都竭盡所能,積極努力,不怕苦,不畏難,得到了領導和戰友們的一致好評。

由於喪心病狂的美軍在朝鮮實施了細菌戰,1951年4月,剛滿17歲的黃榮森不幸感染了斑疹傷寒,病情十分兇險,生命危在旦夕,被緊急送往鐵三師醫院救治。現在,這種年齡的孩子還享受著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然而對於那時遠離祖國,遠離父母的黃榮森來說,必須堅強地面對一切考驗。

黃榮森曾經指著小腹上的疤痕告訴兒子黃霄川,由於野戰醫院醫療條件差,藥品短缺,對於能否治癒斑疹傷寒並沒有十分的把握,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當時,有一位日籍醫生用狗肉培植「疫苗」,將他的小腹切開一個口子,取一小塊狗肉埋進去。起初,人們對於這種「土辦法」將信將疑,沒承想,過了一段時間,他竟奇蹟般地痊癒了。

作為一名部隊的宣傳工作者,黃榮森無論走到哪裡都牢記自己的使命。三月份他在三登兵站曾遇見一位負傷後重返戰場的志願軍戰士,閒聊中得知了他的故事。在朝鮮文興里師醫院休養期間,恰逢5月12日國際護士節,他滿懷深情地創作了詩歌《我用啥回答你》,刊登在醫院的牆報上:

當我被炮火轟倒的時候,

生命僅有奄奄一息,

我想,我將要死去了,

今後再也沒有殺敵的時機,

但是,我今天卻又穿起了軍衣,拿起了武器,

這多虧了你呀——護士同志!


那是一個嚴寒的夜裡,

白雪鋪滿了大地,

你背著我離開炮火連天的火線,

你背著我穿過危險的封鎖區,

你留心著腳下崎嶇的山路,

你細聽著空中可惡的敵機,

寒風凍僵了你的雙手,

汗水浸透了你的白衣,

你搶救了我呀,護士同志!


為了挽救我的生命,

你的鮮血流進我的血管里,

為了使我早日養好,

你日夜守著我,一刻也不離。

為了我你犧牲一切,

為了我你忘卻自己,

這樣高尚的革命友愛啊,

我用啥回答你,護士同志?


現在,我的傷已經全都好了,

又成了一個強壯的志願軍戰士,

當我們要握手分別的時候,

我要宣誓:

為了祖國,為了和平,

我要重赴戰場,勇敢殺敵!

敵人一天不放下屠刀,

我就同他鬥爭到底!

今天我整裝前方去了,

明天會給你帶來勝利的消息。

再見了,護士同志!

這首語言質樸的詩作,謳歌了白衣戰士高尚的革命情操和救死扶傷的強烈責任心,其英雄事跡不但感動了醫院的傷病員,對醫生和護士也起到了鼓舞和激勵作用。


1952年攝於朝鮮戰場坑道前。右一為黃榮森。


1951年11月,為對付敵人的頻繁轟炸,黃榮森和戰友們在朝鮮雲下里親自動手修建了「掩蔽室」。建成後,黃榮森寫了一首詩歌《新居》,詩歌中充滿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在小小的山崗上,

在密密的松林里,

積雪是那樣的潔白,

松葉是那樣的深綠。

從山腳下遠遠望去,

幾個小門兒的圓土堆,

穿插在叢林中的空隙,

像沙漠上的蒙古包,

像高原上的窯洞——

遼闊,美麗……

看,這就是我們的住所,

這就是我們的新居,

它修得多麼堅固啊,

勝過那鋼筋水泥。

有了它就可以防備瘋狂的敵機,

有了它我們便可安心工作學習,

這是我們自己勞動的成果呀,

——第一次構築的掩蔽室。



1952年11月,黃榮森在朝鮮戰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53年10月榮立三等功一次,鐵三師政治部在為其頒發的獲獎證書上寫道:「該同志一貫安心文藝工作,思想上沒有過任何波動,埋頭鑽研自己的業務,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另外,他還榮獲了朝鮮頒發的勝利紀念章和證書。

網上資料記載,鐵三師文工隊自1951年2月進入朝鮮後,從介川附近的清川江,到順川附近的大同江,再前進到陽德前線,1953年初又回訪定州市附近的大寧江大橋。轉戰南北,搬了無數次家,直至停戰,整整兩年半時間從未休整過。在不計其數敵機轟炸的間隙,為鐵三師、朝鮮人民軍官兵及朝鮮人民表演各種節目,鼓舞了官兵士氣。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鐵三師於1953年11月奉命回國。

經過戰爭的洗禮,黃榮森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1954年,他創作了一首詩歌《金色的和平鴿》,在文中講述了回國後的感受和對自己今後人生的定位。詩歌中寫道:

我胸前有顆和平鴿,

是人民把它給予我。

想起來有多麼自豪——

我曾抗美援朝保衛過祖國。


當我在人群里走過,

人們對我羨慕又親熱。

他們說:「最可愛的人來了,

看啊,他那金光燦爛的和平鴿!」


孩子們要我講戰鬥故事;

老人家詢問著炮火中的生活;

年輕人說:「戴和平鴿的人處處是榜樣,

永遠學習你,建設咱們祖國。」


親人啊,用什麼回答你的熱愛?

朋友啊,有什麼值得你們來學?

假如我在新崗位上工作不好,

還怎配再戴著和平鴿?


我要不愧當過志願軍,

幹啥也按志願軍的樣子去做,

永遠當祖國最可愛的人,

讓我的金色和平鴿旁,

開滿新的勝利花朵。


編輯:樂在其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