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千萬,別來澳洲留學了?

澳洲財經見聞 發佈 2024-03-09T17:08:09.651440+00:00

隨著中國教育部的政策更新,大批中國留學生紛紛返回澳洲,僅短短三周時間就有超過2.8萬中國留學生入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將孩子送往國外留學。澳大利亞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父母的優選之一。


隨著中國教育部的政策更新,大批中國留學生紛紛返回澳洲,僅短短三周時間就有超過2.8萬中國留學生入境。澳大利亞頂尖大學預計,到2025年,學生入學率和收入將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提振經濟前景。


但有調查發現,澳洲留學生面臨的一邊是出國留學的巨大開銷,一邊是留學後的尷尬處境。越來越多海歸正面臨著如此「骨感」現實。



近些年來,隨著海歸數量的增多,以及就業市場上「不受待見」,海歸的迷人光環逐漸消失了。


留澳難,回國也難。由於留在澳洲的難度不斷加大,留學生越來越多地回國就業,不少「海歸」成了「海待」(歸國待業)。對用人單位而言,鍍著海歸金邊的留學人員顯得不那麼吃香了。


實際上,有些家長把送孩子出國留學,當成了醫治「教育焦慮」的「救命稻草」,這種做法不值得提倡。如果孩子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心智發展又不夠成熟,「送出去」不是解決辦法。並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未來的社會不會再單純靠意志文憑。


對海歸褪去光芒,一方面折射出當前用人單位更看重求職者的實際能力,另一方面,也喚醒海歸求職者及其父母,需要對自身條件和就業市場有更為客觀理性的判斷。


既然如此,來澳洲留學的價值在哪裡?


對待「海歸」,市場已回歸理性


近年來,出國留學成為增長最迅猛的產業之一,海歸文憑貶值,競爭力縮水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指出,受訪者普遍對薪水不滿意。此外,有約30%的受訪者認為所學無法應用於工作。


根據調查,海歸初次就業於普通崗位占比近六成,40%以上的海歸稅後月收入低於6000元,6001-8000元的占比22.7%,8000-1000元、10001-20000元的分別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最低,僅為5.8%。


實際工作收入與個人期望收入相較而言,認為高於期望的僅為1%,認為基本符合的占比30.1%,認為遠低於期望工資的占比68.9%。

對於留學經歷對個人國內職務變化的作用來看,50.1%的海歸認為留學經歷有利於個人職務提升,44.8%的認為基本沒有影響。另有5.1%的海歸人員認為留學背景不利於個人職務晉升。


在北上廣深,生活成本高於歐美一般城市,1萬元的薪水也不過是混個溫飽,遠低於海歸們的預期。從80年代的眾星拱月,到本世紀初的待價而沽,再到如今的折價出售,海歸已然不復往日風光。


與此相對的是,出國留學的費用一年比一年高,一年花費三十多萬僅是起步價。


為什麼留學的投入和回報相差如此之大?


原因很簡單。


第一,留學生的人數太多了,素質良莠不齊。


第二,中國跟西方的差距在縮小,國際視野日趨成熟,外來的和尚不那麼吃香了。


改革開放初期,海外留學人才曾出現嚴重逆差。2000年左右,中國出國與歸國人數比為7∶1。也就是近7個人中,只有1人歸國。


此後,歸國人員比例不斷上升。與此同時,疫情及國際關係變化等因素則加速推動海歸回國潮流,海外留學生回流趨勢顯著增強。


據教育部統計,2020-2021年,受到疫情及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影響,選擇回國發展的留學生人數持續大幅增長,其中,2020年中國出國留學生學成回國人數同比增長33.9%,達77.7萬人,同比增速高出2019年近3倍,且在2021年持續保持增長態勢:2021年預計回國就業學生首次超過百萬,達104.9萬人,同比增長35.01%。


可以說,各種因素疊加,海歸不再奇貨可居,左右逢源,就業已轉為買方市場,用人單位自然回歸理性。


學歷過高,留學生難在澳「就地發展」


2022年澳洲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的澳洲人薪資報告,目前,澳洲平均工資已經達到了每年67902澳元。從各年齡段來看,40至50歲之間的澳洲人收入水平最高。對於澳洲移民來說,特別是華人移民,收入在移民群體中處於相對較高水平。


如此優厚的待遇,相近的時區、乾淨的環境、澳元貶值,以及獲得永久居留權的可能性,讓澳大利亞成了頗受海外留學生歡迎的選擇。


但事實上,當下留學生們並不像前20年出國的前輩們一樣在澳洲落地生根,就地發展。


近日澳洲發布的畢業生和國際畢業生就業成果報告顯示,2022年澳洲本地和國際本科生的全職就業率都有很大的提高,但國際畢業生的就業率仍然低於本地畢業生。


具體來說,國際本科生的全職就業率從43.0%上升到57.7%,而本地本科生的全職就業率從68.9%上升到78.5%。


國際畢業生和本地畢業生在工資方面也存在一些差異。具體來說,國際本科畢業生的工資中位數為6萬澳幣,而本地畢業生的工資中位數為6.8萬澳幣,分別增長了17.4%和11.5%。


對於讀取coursework研究生課程的畢業生,工資差異非常明顯,留學生的年薪為6萬澳幣,而本地畢業生的年薪為91,600澳幣。但是對於讀取research研究生課程的畢業生來說,工資差異則是小了不少,留學生的年薪為89,500澳幣,而本地畢業生的年薪為96000澳幣。



到 2022 年,在所有研究水平上,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的就業表現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例如,在留學生來源最大的 10 個國家中,本科全職就業率從最高的 70.5%(新加坡畢業生) 到 最低的51.7%(斯里蘭卡畢業生)不等。


而研究生課程畢業生的全職就業率從最高的 76.9%(菲律賓畢業生)到最低的 51.3% (不丹畢業生)不等。


中國畢業生的表現並不算優秀,數據顯示,中國本科畢業生全職就業率是52.4%。研究生coursework是56.7%研究生research是82.2%。


這些數據表明,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在澳大利亞就業市場上的表現存在較大差異。雖然整體來說留學生的就業率在上升,但留學生仍然面臨就業困難。中國留學生的就業表現相對較差可能不僅與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澳大利亞的工作簽證政策有關,也和文化、語言障礙相關。


與此同時,澳洲本地大量空缺職位與留學生高學歷並不匹配。


澳洲工作崗位相對飽和,真正缺人的崗位實際上並不需要大學學歷。澳洲常年短缺的十大職業中,有7個是只需要職業教育的中低技能職業。需要大學學歷的職業增幅遠不如職業教育。



據《澳洲金融評論報》報導,澳洲工作和技能機構(JSA)的最新報告顯示,去年,只需要職業教育資格證書的工作占據了60%的就業增長,而需要大學學歷的工作在就業增長中只占只有36%。但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遠多於職業教育。


需求量最大的職業中,大都是中低技能職業。除了醫生、護士和軟體工程師外,需求量排在前10名的其它職業只需要職業教育證書,包括兒童和殘疾人護理員、汽車修理工、零售經理和廚師。


澳洲留學到底是「鍍金」還是「散金」?



在澳大利亞,教育產業是國家的第三大出口行業,領先於旅遊業。如今任何一間大學課堂上,放眼望去都是黑壓壓一片亞洲面孔。這也提醒了我們,中國、東南亞和印度留學生在澳洲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中國留學生已經成為只有在交學費時才感到被需要的人。但作為留學生以及留學生家長要有成本意識。


澳大利亞大學已經越來越依賴學費收入維持生存,學費趨於上漲。


目前澳洲留學一般費用情況如下:


  • 研究生 $25,000-$40,000 澳幣/年;
  • MBA $25,000-$60,000 澳幣/年;
  • 大學本科 $20,000-$40,000 澳幣/年;
  • 中學 $15000-$35,000 澳幣/年;
  • TAFE $1,500-$22,000 澳幣/年;
  • 英語課程 $350-$700 澳幣/周。


食宿行豐儉由人,住校內宿舍還要貴些。這樣算下來一年的費用幾十萬人民幣總是要的。隨著國際邊境的重開,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赴澳大利亞。留學生更是要面臨高昂的租金,在一些熱門地區,能夠租到一間房屋也都是很困難的事情。


如果加上社交、養車、旅遊、購物、回國機票,這個數字還要更高。在不打工的前提下,一年的開銷在40萬至55萬人民幣之間是合理的。這對於中國的新晉中產階級家庭仍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作為家境殷實大可肆無忌憚。然而,大部分家庭還是仍然寄希望於學以變現,那麼就需要理清頭腦,謹慎選擇學校和專業。因為,本質上,不論是在澳洲當地還是回國,人才市場「供求關係」才是決定歸國留學生身價的基本邏輯。


不可想當然認為「海歸」就該拿高薪


留學生和國內的大學畢業生相比,不能說海歸就具備絕對優勢。但從外語能力和適應能力、生存能力來看,海歸的優勢確實更明顯。但海歸學生和家長,都需要沉下心來。雖然很多海歸的第一份工作也同樣是從基層做起,工資也不一定太高。但因為眼界的遼闊,在個人成長和職場進步速度上,會比同齡人快很多。



關於「海歸」找工作難、起薪低的新聞,都會讓許多準備留學的人心生疑慮。其實畢業剛開始找工作,被開低價也屬正常。有過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起薪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真正價值,往往要經受幾年考驗之後才會逐漸體現出來。


但國內不少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將「是否掌握獨特技術或技能」作為分割線,將「海歸」群體劃分為「小海歸」與「大海歸」。


還有一種海歸,被稱為「洗澡蟹」式海歸。所謂「洗澡蟹」,是指蟹商將外地螃蟹販運至陽澄湖,被放到陽澄湖裡浸泡一段時間,最後打撈上來冒充「陽澄湖大閘蟹」,也就是說,這些螃蟹並不是貨真價實的陽澄湖大閘蟹,只是過了點陽澄湖的水。


「洗澡蟹」式海歸就是指,留學生到國外走一遭,雖然接受了歐風美雨的洗禮,但也僅限於此,沒有本領與視野上的實質提高。有些甚至只是花了一年的時間拿了一個碩士文憑,也就可以稱為海歸了。


僅有普通文憑、缺乏技術與經驗的「小海歸」甚至是「洗澡蟹」式海歸競爭力明顯較弱,而有名校過硬文憑或者多年實際工作經歷的「大海歸」仍處在人才金字塔塔尖。與市場需求脫節,「洗澡蟹」式海歸面臨淘汰並不奇怪。


海歸身份貶值,既是留學隊伍飛速壯大導致的稀釋效應,也是由於社會日趨開放、中外交流日趨密切,用人單位不再容易被忽悠,有些則是吃過虧長了記性。市場的眼睛是雪亮的,泡沫早晚都會破。


真正需要改變的是留學者及其家庭的心態。「海歸就該有好工作」的想法就跟前些年「大學生就該有好工作」一樣,都是「巨嬰症」。


用人單位不在乎你考大學砸了幾口鍋或者留學賣了幾斤鐵,用人單位只在乎你能夠創造什麼價值。


這些年來,中國市場經濟日趨成熟,早就已經過了只認身份不認能力的年代。如今的中國,人們更看重的是績效,是一個人的能力,而不是一紙文憑。


留學的回報不是立竿見影


出國留學屬於人生中一段較長的經歷,並不是一次考試和招聘。如果僅僅用顯性收益去定性和貼標籤,未免太過於片面。很多人都習慣用主觀的視角通過一些可以衡量的數據去審視別人。但其實未必真正了解他人背後的經歷和收穫。



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是一種投資。既然是投資,就會分為短期套利和長期價值。網上熱議的留學回報都是鎖定在短期變現,恨不得一畢業就理應被簇擁、被供養、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巔峰。


總體而言,留學費用短期賺不回來是很正常的,否則巴菲特會把所有錢用來上學的。


就算對於澳洲當地的學生,大學學費也是一筆龐大的支出,學生貸款需要十數年甚至半輩子才能得以還清。


留學經歷帶給我們的或許不是立竿見影的回報,甚至不是知識本身。


如果大家能把眼光放遠一點,則會認同留學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思維的開拓和視角的轉換。這種能力只有在達到超出基礎工作的較高層面,才會發揮作用。


作為投資,留學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同時也是精神上的回報。去到不同的地方,見識不同的人生,讓你知道,人不只有一種活法。留學的重點除了學歷之外,更在於世界觀的重塑。


留學只能保證我們增加閱歷,但不能保證我們成功。


出國留學這條路確實並不是適合每一個孩子。個體的差異也決定了每個家庭對孩子的留學期望,對留學價值的不同衡量。不論是遠征美國藤校,還是攻讀國內名校,家長們在做規劃時還應該慎重為之,這關乎到孩子的前途與未來。


但如果家庭經濟實力足夠,如果孩子是一匹駿馬,為什麼不放出去跑一跑呢?


*本文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