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風霜 隴上的那些書法大家

蘭州新聞網 發佈 2024-03-14T21:42:59.676717+00:00

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其歷史發展伴隨著人類文明之發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甘肅作為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書法藝術在其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甘肅的書法大家在中國書法史上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漫談甘肅史上書法名家

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其歷史發展伴隨著人類文明之發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甘肅作為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書法藝術在其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甘肅的書法大家在中國書法史上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東漢書法誕生一門「兩聖」

「我想在甘肅書法歷史上首先應該被銘記的就是張芝。」著名書法家、原中書協副主席翟萬益告訴記者:「張芝為東漢著名的書法家,敦煌郡淵泉縣人(今酒泉瓜州人),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傑出代表,被世人尊為『草聖』,『草書之祖』,大司農張奐的兒子。他出身名門,拒絕朝廷徵召,潛心研習書法。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

「中國文字,從甲骨文到小篆,成熟於秦,促使隸書應運而生。」他說:「至西漢隸書盛行,同時也產生了草書,可謂『篆、隸、草、行、真』各體具備。張芝從民間和杜度、崔瑗、崔實那裡汲取草書藝術精華,獨創『一筆書』,亦即所謂『大草』,使草書得以從章草的窠臼中脫身而出,從此使中國書法進入了一個無拘無束,汪洋恣肆的闊大空間,從而使書法家的藝術個性得到徹底的解放。」

據了解,2012年9月在敦煌,為緬懷「草聖」張芝,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全面展示當代中國書法篆刻的藝術成就,推動當代書法篆刻藝術進一步繁榮,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甘肅省文聯、甘肅省書協承辦了首屆「張芝獎」全國書法大展,之後便每年一屆延續了下來。

翟萬益說: 「還有張昶,字文舒,名將張奐之子,張芝之弟,做過黃門侍郎,精於草書,被時人稱為『亞聖』。人稱他的書法比起乃兄之書法『如筋骨天姿,實所未逮,若華實兼美,可以繼之』。當時有名於世的書法家姜挧、梁宣、田彥和韋誕等人,都是他的弟子。現今猶存的《西嶽華山堂碑銘》就是張昶的大手筆。」

魏晉南北朝書法「三傑」影響深遠

「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東漢張芝等人之後,甘肅又出現許多頭角崢嶸,成績斐然,具有全國性、歷史性影響的書法家。」原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清凌介紹了這一時期的三位甘肅書法名家。

「梁鵠,字孟皇,安定烏氏(治所在今甘肅平涼市西北)人,官至選部尚書,是漢魏之際著名的書法家。」李清凌告訴記者:「梁鵠少年時期就好書法,受學於著名的書法家師宜官。漢靈帝喜好書法,曾征天下善書者集聚於設在洛陽鴻都門的學校,多至數百人。時人品評書法成就,認為八分體(隸書的一種)寫得最好的是師宜官;梁鵠與之並駕齊驅。魏武帝曹操特別喜歡梁鵠的書法,曾將他寫的字掛在帳中,釘到壁上,日夜觀摩。他認為梁鵠的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已經超過師宜官。」

據陶宗儀《書史會要》載「魏官題榜,皆鵠書」,說明梁鵠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榜書家。梁武帝也評其書像「龍威虎震,劍拔弩張」。明代趙崡在《石墨鐫華》中也總結說,梁鵠的書法「漢靈帝重之,曹孟德愛之,王逸少(王羲之字)學之」,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其書法能被王羲之模仿學習,可不就反映了他的絕世水平。

「還有一位為索靖,字幼安,西晉敦煌郡龍勒縣,即今酒泉敦煌市西南人。」歷數這些書法名家,李清凌也是如數家珍:「他是張芝的外甥、北地太守索湛的兒子,累世官族。索靖博覽經史,兼通讖緯之學,成就頗大。他與尚書令衛瓘同以善草書而名揚天下,人稱『二妙』。《宣和書譜》中曾將索靖的書法及其影響,同後來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並列,認為他們是同一檔次的書法家。」

辛謐是李清凌介紹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三位書法家中的最後一位,字叔重,為隴西狄道即今甘肅臨洮縣人。他出身於名門世族,少年時就立下大志,廣覽博學。他善寫文章,工草、隸書等書法作品被時人當作範本來模仿。他是一位性情恬靜,不妄交遊,既重政治操守,又有很高藝術修養,「為時楷法」的書法家。

被歷史「小看」的書法家王瞭望

到了明清時期,甘肅文化達到了全盛時期,詩人、學者、作家、書法家層出不窮。其中著名的書法家當屬秦州秦安縣城人胡纘宗。‍胡纘宗,字孝思,一字世甫,號可泉,又號鳥鼠山人。他的祖父兩代曾任過縣官,父親胡士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儒者,長期在四川雙流縣任教諭、代理縣事。

據翟萬益介紹,胡纘宗精研文史,才華橫溢,於詩詞歌賦、經學、方志書法等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他的許多書法墨跡存留於各地名山大寺,如今江蘇鎮江金山寺摩崖有其巨書「海不揚波」,蘇州虎丘有其篆書手道「千人坐」,山東曲阜孔廟第一牌坊「金聲玉振」,天水各地墨跡則更多。

他說:「在這個時期,我還想說的一位甘肅書法家就是王瞭望,他是明末清初一個無任何冠冕加身而被後世公認的『學者型』詩人和傑出的書法大家。王瞭望多才博藝,詩詞、文賦、對聯、遊記、考證廣泛涉獵,自成風貌。然而,讓人遺憾的是,王瞭望的書法藝術並未能與當時其他名家那樣被世人所知,也沒有得到應有的聲譽和地位。我自認為,王瞭望、張國紳與同時代的王鐸、傅山相比,其書法水平絕對毫不遜色,甚至可與之並駕齊驅。」

金城書法名家燦燦生輝

一座城市之所以被人喜愛,一定擁有著彰顯個性的文化歷史。而在古老金城的歲月更迭中,墨香四溢的書法藝術不僅見證了蘭州城的興起,同時也印證了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蘊,還在歷史和文化的豐碑之上,刻下了許多墨香四溢、燦燦生輝的名字。

蘭州人彭澤曾為莊嚴寺書匾

「探花黃諫,字廷臣,號卓庵,又號蘭坡,是陝西臨洮府蘭縣(今蘭州)黃家園人。」說起蘭州歷史上的書法名家,甘肅省文史館館員、甘肅史志專家鄧明瞭然於胸:「黃諫官尚寶寺卿,侍講學士,才華橫溢,詩文並茂,不僅著作等身,而且善書法,工古隸篆,正統七年(1442年)應莊浪衛魯土司家寺僧人之請,書榜書『敕賜大通寺』。正統十三年(1448年),應蘭縣學教諭任鐸之請,黃諫請同榜狀元劉儼撰書《重修學宮記》,黃諫篆蓋。灌通判廣州時,為名勝古蹟題額,多為八分書。」

「清順治年間,有蘭州人王同春官至遵義府知府,工書法,有《心遠堂法帖》,其重孫王光晟乾嘉間,官江寧縣典史、以八分書及狂草馳名。」鄧明告訴記者:「到了嘉道年間,唐璉遍臨周籀、秦篆、漢隸、二王及顏柳等書法,形成形偏實正,拙巧相生的『孩兒體』,天真朴茂,其書被收藏家看重。還有道咸年間以教官、山長為生的朱克敏,其書作古樸渾穆,氣魄博大,林則徐稱朱的書作『陝甘上下垂青』,為全國各博物館珍藏,收藏家張伯駒書房就懸掛著朱克敏的對聯,還有隸書大家劉炳森見了朱克敏書作就收購,虔心領略,汲取其營養。」

「清代還有一位蘭州書法家也非常值得一提,他就是吳可讀。」他說:「吳可讀字柳堂,號冶樵,晚清政治人物,擅長楷書、行書,所書聯匾遒勁果決。吳可讀先世為浙江處州人,明代初年,肅莊王朱楧到位於蘭州的藩王府,吳可讀的先祖隨行,由此遷居蘭州,此後世代以耕讀傳家。吳可讀生性穎悟好學,記憶力超常,讀書常過目成誦,並且能詩善文,下筆千言一揮而就。」

「家家音得正,戶戶李友桃」

「從清末到民國,甘肅文化蓬勃發展,蘭州也是文化名人層出不窮。其中,魏振皆便是一位書法大家。」據鄧明介紹,魏振皆本名魏繼祖,別號睫巢、洞叟岩,是皋蘭縣石洞鄉人。作為一位出生在晚清,經歷了民國、新中國漫長歲月的人,他用一生的個人努力,開創了他在書法方面的較高成就,也為甘肅文化的斑斕色彩添加了一些獨特魅力。

「大約家庭條件較好,他先進入甘肅高等學堂學習,又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歷史系深造,還有機會在民國初年去日本學習考察。」講述著魏振皆的生平,鄧明也是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敬慕的深情:「見多識廣的魏振皆回來之後就投身於教師事業,先後擔任酒泉中學、武威師範學校校長,蘭州一師以及蘭州大學前身甘肅學院教師等職務,在中國傳統史學和古典文學方面,很有成績。」

「清代蘭州還有音得正、李友桃兩位書法家的作品深受民間所愛,當時甚至有著『家家音得正,戶戶李友桃』之說,但至今其名字已是鮮為人知。」鄧明感慨地說:「其中,音得正的書體融合顏趙,以遒勁朗逸取勝,蘭州各寺廟及字號多有其所書聯匾,曾為西關清真寺側所書『三眼井』石額,至今為人稱道。李友桃的書作則是取法米芾,用筆俊邁豪放。」

劉爾炘書百副楹聯增色名山

二十世紀初,蘭州一位賢達的出現至今令蘭州人世代稱頌,他就是自稱為五泉山人的劉爾炘。

「晚清民國時,翰林劉爾炘楷書遒勁柔婉,隸書雄撲壯健,在五泉山撰書大量聯匾,為名山增色。」據鄧明介紹,作為清末到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教育家,劉爾炘在西北各省影響很大,他的書法也是頗有造詣,真、草、隸、篆各有所長,楷書遒勁柔婉,隸書雄撲壯健,能融會前人,自成一家,尤擅長大字榜書,其墨跡流傳三隴者不下數千幅,稱於當時。

劉爾炘是一位優秀的詩人、楹聯家、書法家,尤其是他筆下的楹聯,無論淺顯通俗或是典雅含蓄,均為嘔心瀝血精心構撰,皆極富人生哲理。他為五泉山公園撰寫的130多副楹聯,義高詞妙韻涵深長,其中的白話楹聯更讓人拍案稱絕,是五泉山公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筆墨佳作留存城市文化記憶

在鄧明聲情並茂的講述中,諸多塵封於歲月中的蘭州本土書法名家如顆顆拂去塵埃的明珠般,在聆聽者的腦海中重新散發出晶瑩的光暈。

翰林張林焱行草取法二王,體勢縱橫,俯仰頓挫,上下映帶,婉約妍媚;李新齋所書聯匾,以工穩內斂取勝;民國時的曹魯齋,真草隸篆,各得其妙;中學校長金翼乾,尤工小楷,多為人書丹碑版,鄧寶珊曾請金為《鄧夫人崔錦琴女士暨子女祔葬墓碑》書丹;定西廩生貴薰,擅長行草,特精榜書,渾厚遒勁,蘭州商號匾額和寺廟道觀楹聯,多出其手。

「還有蘭州一中副校長牟月秋,真、草、隸、篆無體不備,無體不工,尤精甲骨鐘鼎。」鄧明告訴記者:「蘭州碑林還刻有其早年書寫的一副鐘鼎對聯『人美是西子,文奇步東陽』,聯句奇美,筆力遒勁,頗為後人讚賞。其書法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被海外許多文化機構和個人收藏。」

鄧明感嘆:「蘭州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的書法家大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素養、良好的書寫功底,為城市文脈的傳承、文化記憶的留存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這些書法家的字跡與一座城市年復一年所積澱的人文歷史相得益彰,並使其馳名天下。」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 超

關鍵字: